历史不能忘记,他们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加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什么? 一对参与核试验的新婚夫妇的答案是:10公里。

新婚夫妇先后被派至金银滩,相距10公里却从未谋面,也不知对方去向。

选择了核试验,就是选择了隐姓埋名,选择了默默无闻。

在近日举行的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核工业精神宣讲报告会暨第42次中核大讲堂上,宣讲员用音诗画、情景剧、演讲等方式,讲述发生在辽阔的金银滩草原上的核工业故事,以此纪念我国核工业第一批厂矿创建60周年。

1958年5月,时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邓小平批准了我国第一批厂矿企业的选点方案,标志着核工业生产布局的开始。

研制原子弹需要核燃料,铀矿冶是
核燃料循环的前端,是核工业的基础工业之一。

按照选点方案,衡阳铀水冶厂被选作区域性铀矿石处理加工厂。

然而,虽然进度一赶再赶,仍满足不了后续单位研制六氟化铀对原料的迫切需要。

在衡阳铀水冶厂抓紧建设的同时,一个名字里既没有“矿”也不带“厂”的单位,提供了吨量级的高纯度二氧化铀和四氟化铀,为我国第一次核试验及时提供了原料,加速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进程。

它就是我国核工业铀矿冶系统唯一的科研基地——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以下简称化冶院)。

不得对任何人透露任何信息1957年,夏德长、何力、聂国麟……一批二十多岁的大学毕业生,被分配到北
京“国家建筑技术局”。

当时核工业的主管部门尚未公开,为保密起见采用了掩护名称,实际上这就是原二机部的前身。

聂国麟至今记得,他们先被安排到“技术干部训练班”学习,住在科学院24号楼。

在进行保密教育时,被告知:不能提及实际工作单位,更不能讲学习和工作的内容。

作为掩护,他们每人还领到了一枚北京大学校徽,当有人问起,就说是北大研究生。

学习毕业后,他们被陆续分配到附设在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专家工作组”(化冶院前身),下设四个专题小组(选矿、分析、水冶和氟化冶金组)。

在相当长时间里,这项绝密任务要求所有参研人员都签署保密书,保证科研期间不得对任何人透露任何信息,就算是自己的亲人也不可以。

与人通信,
历史不能忘记,
他们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加速”
P eak 巅峰·记忆
本栏目冠名:北京风云人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就讲生活方面的事,如北京鸡蛋多少钱一斤。

不仅“专家工作组”成员要做好保密工作,1960年庄海兴从衡阳工学院毕业进入五所(化冶院前身)水冶室,也被一以贯之地要求保密,“即使父母并不知道我具体从事什么工作,只知道在北京工作。


防护不够只戴普通纱布口罩
因专家工作组刚建立,只能借用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试验室和设备,开展天然铀化合物和金属铀锭的研制。

在分析、选矿等小组的大力协同下,氟化冶金组从破矿、磨矿开始,进行溶解、沉淀、结晶制备了重铀酸铵和三碳酸盐,接着进行煅烧还原和氢氟化,最后在冶炼炉进行精炼,制成了我国第一块公斤级的圆柱形金属铀锭。

夏德长回忆,除了破矿、磨矿、高温感应炉等设备可以直接利用外,其他设备没有现成的,只能因陋就简,利用有色金属研究院现有器皿、零部件组装,比如玻璃干燥器加上搅拌器就成了沉淀槽、搅拌槽。

研制过程中,破矿、磨矿、硝酸溶解、沉淀制备黄饼等工序会产生粉尘或有害气体,可能被吸入呼吸系统,危害健康。

但当时的个人防护设备明显不够,只有白大褂、白工作帽,戴着医用的普通纱
布口罩和手套。

室内排风次数不够。

尽管这样的操作存在一定危害,但
大家顾不上个人的安危。

由于发生氧化,制成后的金属铀锭
的、颜色有点发黑,聂国麟用砂纸擦磨
发亮,浸泡在煤油里。

这块金属铀后来
被送到中南海,请中央领导检阅。

专家
工作组荣获了“全国群英会先进集体”
称号。

第一块金属铀锭研制成功,鼓舞
了大家的士气。

简法生产加速工作进程
1958年9月16日专家工作组搬
迁到通县原冶金部地质干校旧址,集结
了50余名科技干部和一批技术工人以
及党政职工,成立了五所(外界叫五工地)。

正当大家干劲儿十足的时候,1960
年6月苏联专家突然提出终止合作,带
着资料回国。

紧要关头,中共中央毅然
决定: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
时间,把原子弹研制出来。

在自力更生和
“建成学会”精神指导下,我国科研人员
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展开试验研究。

为了在大型铀水冶厂投产前生产出
二氧化铀产品,以满足后续工厂试验制
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所需装料,五所于
1960年7月开始研究通过简法生产二
氧化铀和四氟化铀,取得六氟化铀所需
的原料。

当时条件很差,没有厂房,就平地盖
简陋厂房;缺少设备,就自己动手制造;
不懂技术,就在实践中学习,昼夜奋斗,
于8月底建成了二氧化铀的简法生产厂,
并于9月中旬投料。

二号厂筹建时,正值苏联专家撤走
时期,时间紧,任务重,五所技术人员没
有被困难吓倒,设计、施工、制造和安装
设备,全是自己干。

除不锈钢为进口外,
包括陶瓷缸、陶瓷泵、搪瓷搅拌槽、动力
装置在内的材料设备全部采用国产,并
因陋就简地采用了一些闲置的设备:买
不到不锈钢阀门,就用试制的不锈钢拷
克替代;一时设计不出正规的热分解炉,
便设计制造简易的二氧化铀煅烧炉,并
用耐火瓷管代替供应有缺口的耐火砖。

正是靠一股自力更生的干劲,硬拼45
个日日夜夜,建成了二氧化铀的简法生
产厂。

四氟化铀生产可分为氢氟化、洗涤、
过滤、干燥、煅烧和化学处理六个工序。

在一个面积为144平方米的仓库里,科
研人员开始了设计、安装和施工。

有些非
标准设备图纸能从外单位要来,实在要
不到便自己设计,由机修车间负责加工
制造,先后制造了大小设备近百台件,攻
克了五项主要关键技术。

1960年11月
上旬,四号厂建成投产。

由于我国当时铀矿具有
“小”“低”“杂”“散”的特点,不可能
生产出高品位的黄饼。

在这过程中,我
国科研人员找出苏联提供的工艺的2个
优点4大缺点2对矛盾,研究出了我国
特色的铀纯化流程。

到1962年底,二号厂和四号厂胜
利完成了生产数吨二氧化铀和四氟化铀
的任务。

诚如当年二机部部长刘杰所言:
“二氧化铀和四氟化铀产品的提供,加
速了试验第一颗原子弹的工作进程,使
(二机)部的整个事业的进度提前了一年”。

1965年后,随着衡阳铀水冶厂等
第一批厂矿建成投产,简法生产完成历
史使命,化冶院研究范围调整为从矿石
到黄饼到二氧化铀。

从某种程度上说,
简法生产不仅提前生产出了六氟化铀研
制所需要的原料,为我国1964年爆炸
第一颗原子弹赢得时间,也验证了生产
工艺流程,培训了生产操作人员,积累了
生产运行经验。

责任编辑/林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