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珍藏——唐代陶瓷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珍藏——唐代陶瓷篇
小四今天继续来介绍故宫的唐朝珍藏,今天介绍唐代的陶瓷篇,这里没有说瓷器,而说陶瓷器。

唐代在隋代青瓷、白瓷成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同时还烧出成熟的黑、黄、花瓷。

最引人注目的是创烧出中外闻名的唐三彩和釉下彩。

故宫的珍藏有唐代陶瓷67件,其中31件为一级品,小四来介绍其中的12件。

三彩烛台,高29.8cm,口径7cm,足径12cm
三彩烛台
烛台分上下两部分,上盘小,下盘大,中间承以起弦圆柱,圈足外撇,上盘中心立杯形烛座;通体施蓝、黄、绿、白彩釉,底素胎无釉。

烛台的使用早见于春秋时代,《楚辞》中引“室中之观多珍怪,兰高明烛华容备。

”战国时已有各式精制的铜烛台,至三国、两晋时,青瓷烛台便已出现,造型颇多。

这件唐三彩烛台造型实用古朴,施釉均匀,色彩深沉雅致,又在三彩中点以蓝彩,更增添了器物的华贵韵致,是三彩器的上乘之作。

青釉凤首龙柄壶,通高41.3cm,口径19.3cm,足径10.2cm
青釉凤首龙柄壶
壶盖与壶口吻合成凤头状,使得壶整体颇似一只挺立的凤鸟。

壶柄塑成一直立的蟠龙,龙口衔住口沿,作窥视探饮状,前肢撑于壶肩部,后肢立于喇叭形底座上。

壶体以塑贴和刻划技法装饰。

腹部塑贴主体纹饰两层,上为6个联珠纹圆形开光,内有手舞足蹈的力士,下为宝相花6朵。

口沿、颈、肩及胫部饰以联珠纹、莲瓣、卷叶或垂叶纹。

各组纹饰间以弦纹相隔。

此壶胎体厚重,釉层凝厚,玻璃质感强,
带有北朝以来北方青瓷的遗风。

其装饰纹样繁复,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六朝至唐代,我国与西亚各国文化交流频繁,波斯的一种鸟首壶传到我国,影响所及,在唐代的青瓷、白瓷及三彩釉陶中出现了凤首壶,其中以这件青釉凤首龙柄壶最为精美。

此壶既吸取了波斯萨珊王朝(226-642年)金银器造型的特点,又融入了我国传统的龙凤装饰艺术,集塑贴、模印、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于一体,体现了唐代制瓷工匠的高超技艺。

c,长58.9cm,鼓面直径22.2cm
鲁山窑花瓷腰鼓
腰鼓广口,纤腰,鼓身凸起弦纹7道。

通体以花釉为饰,在漆黑匀净的釉面上显现出片片蓝白色斑块,宛如黑色闪缎上的彩饰,优美典雅。

腰鼓是由西域传入中原的一种木腔乐器,历经两晋、南北朝、隋、唐,不仅被吸收进唐乐,且又烧制成陶瓷腰鼓,别具特色。

20世纪70年代,故宫博物院与河南省博物馆的文物工作者根据唐人南卓撰《羯鼓录》中有关“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的记载,赴河南鲁山调查窑址,发现了黑釉花瓷腰鼓残片,其特征与传世腰鼓完全一致,
从而证实了这件黑釉花瓷腰鼓确系河南鲁山窑制品。

此腰鼓造型硕大规整,线条柔和,纹饰奔放,通体漆黑明亮的黑釉与变幻多姿的蓝白色釉斑相互衬托,如云霞飘渺,似水墨浑融,装饰效果很强,堪称传世唐代瓷器中的精品。

邢窑白釉皮囊式壶,唐,通高12.5cm,口径2.2cm,底径12.5cm
邢窑白釉皮囊式壶
壶提包式,上窄下宽,形似袋囊。

顶端一侧为短直小流,中间有一曲柄,另一侧饰一曲尾。

袋囊的转折处饰有凸起的摺线纹,中间亦饰凸线一道。

此壶通体施白釉,在有装饰线的积釉处,釉泛青白色。

平砂底,以行草书体刻划工匠名称“徐六师记”四字。

此壶的造型源自唐代金银器,具有稳重、大方、实用的特点。

白瓷至唐代已自成一个系统,可与青瓷分庭抗礼,陆羽在《茶经》中以“类银”、“类雪”赞美其釉色之白。

它不以纹饰取胜,而注重造型与釉色的相互衬托。

唐白瓷以河北邢州所产最负盛名。

这件精雕细琢并带有工匠名款的器物是研究唐代白瓷的珍贵的实物资料。

邢窑白釉点彩子母狮塑像,唐,高10.8cm,底边长6.3cm
母狮昂首,两眼凸起,双耳直立,张口露齿,长须卷发,前腿直,后腿曲,尾上卷,伏卧于台上。

母狮两前腿间有一小狮趴卧。

狮身皆施白釉,母子双狮眼睛及母狮腿部均点以褐彩。

台为正方体形,四周施褐色釉,浓重处呈黑色。

唐代瓷器品种与造型新颖多样。

此件白釉子母狮姿态雄健,浑厚古朴,为唐代瓷塑艺术的一件杰作。

小四觉得这个真不像凶猛的狮子,太萌了。

三彩刻花三足盘,高6cm,口径27.7cm,足距17cm
三彩刻花三足盘
盘口为板沿式,平底,下承3足。

通体以绿釉为地,盘心刻一团花,外环荷花、花蕾及荷叶纹,施以黄、绿、白三色。

底无釉。

此盘造型规整,盘心图案以刻花方法填彩而成,画面呈现凹凸状,立体感强。

由于采用了素烧工艺,胎体致密,釉色以绿彩为主,色调清新淡雅,在三彩盘中较为少见,堪称唐三彩器中的精品。

越窑青釉花瓣口碗,高3.6cm,口径14.1cm,足径6.5cm
越窑青釉花瓣口碗
碗十花瓣口,口以下渐敛,平底,里外满釉,釉色青绿,如“嫩荷涵露”、“古镜破苔”。

越窑是唐、五代及北宋初期著名的瓷窑。

唐代中期以后越窑产品的质量逐渐提高,有“类玉”、“类冰”及“千峰翠色”之誉。

至晚唐,越窑更加兴盛,其中碗的形式很丰富,有荷叶、海棠和葵瓣形,还有仿金银器造型者。

此花瓣口碗为越窑具有代表性的佳品。

青釉八棱瓶,唐,高22.5cm,口径1.7cm,足径7.2cm
青釉八棱瓶
瓶通体呈八棱形,直口,长颈,溜肩鼓腹,腹以下渐收至底,圈
足。

胎体呈灰白色。

釉面明亮,釉色青绿,犹如一汪湖水。

瓶体凸棱部位釉色浅淡,更增加了器形的美感。

此瓶在装饰上颇具匠心,瓶类多为圆形,此瓶则呈八棱形,且颈、肩相接处有三条凸棱,可谓与众不同。

此物的用途是做洗手用的净水瓶。

三彩天王俑,唐,高118cm,宽50cm
三彩天王俑
天王俑头顶置一展翅欲飞之鸟。

双眉紧蹙,双眼圆睁,张嘴露齿。

一手叉腰,一手握拳上扬。

身穿明光甲,龙首护膊,腹部有护甲,腰中系带,腰下垂膝裙,下缚吊腿,右腿直立,左腿微曲,踏在卧牛之上。

卧牛下为山形座。

通体以绿、褐、白三色釉为主,釉色鲜艳明亮。

天王俑是唐朝葬仪的组成部分之一,起镇墓作用。

它与镇墓兽一起,多摆设在墓道或墓室前面。

三彩马,唐,高76.5cm,长88cm
三彩马
此马两耳上耸,双目圆睁,直立于托板上,表现出伫立时宁静的神态。

头戴络头,身披攀胸和鞦带,上挂杏叶形饰物,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衬雕花垫和障泥,尾系花结。

通体施白、绿、赭三色釉。

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准确,比例匀称,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画得尤其生动。

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视,与李唐王朝本身具有游牧民族血统有关。

李世民将骑马狩猎视为大丈夫三大乐事之一,让阎立本画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六骏样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质浮雕,永远陪伴其左右。

唐玄宗李隆基驯养舞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节上应节踢踏,翩翩起舞。

诗人李白吟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之佳句。

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马众多,反映出唐人对马的喜爱。

此件展品由郑振铎先生捐献。

三彩骆驼,唐,高80cm,长69cm
三彩骆驼
骆驼为双峰驼,两目圆睁,张嘴嘶鸣,直立于托板之上。

头、颈、双峰及鞯施釉,双峰、头、颈部为褐色,鞯(jiān音肩)则绿、褐相间。

最外缘似流苏装饰,其内为一串连珠纹,再内为菱形纹。

身及四足素胎。

鞯是指衬托马鞍的垫子。

骆驼分单、双峰两种。

双峰骆驼产于中亚及我国。

最迟在东汉时期,四川汉画像砖上已有表现。

隋唐时期,伴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骆驼逐渐成为艺人工匠喜爱的表现题材,这种偏好也反映在
唐三彩的制作中。

三彩凤首壶,唐,高33cm,口径5.7cm,底径10.4cm
三彩凤首壶
壶口呈凤头状,细颈,扁圆形腹,高足外撇,平底。

通体施绿、褐、白等釉,底足无釉。

一侧置曲柄。

腹部形成两面开光体,采用塑贴装饰技法,一面为人物骑马射箭图,一面为飞翔的凤鸟图。

此壶造型巧妙,塑贴技法使画面具有浅浮雕效果,物象鲜明突出,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华丽,堪称佳品。

凤首壶在初唐时即开始流行,是唐三彩陶器中常见的器形,它与同时期另一种常见的双龙柄壶一样,明显具有波斯萨珊式器物造型风格。

这种巧妙地把外来文化与传统民族艺术结合起来的装饰手法,是唐三彩造型上的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