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肠麻痹应用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术后肠麻痹应用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价
发表时间:2014-07-16T09:06:32.7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7期供稿作者:王建
[导读] 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给予术后患者胃肠减压、场外营养支持以及早期运动等。

王建(山东省郓城县中医医院针灸科 274700)
【摘要】目的:对术后肠麻痹应用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术后肠麻痹患者68例,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促进胃肠蠕动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并对两组一般资料、治疗方法及治疗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经治疗后,研究组肠蠕动康复时间及排气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2.35%,比较均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针灸治疗术后肠麻痹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能有效缩短患者的病程,提升患者生活的质量,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术后肠麻痹针灸疗效术后肠麻痹针灸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7-0204-02
临床外科手术中,肠麻痹使其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部胀气等,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效果[1]。

本文主要就应用针灸治疗术后肠麻痹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以期能够进一步缩短病程,促进患者的康复,现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自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术后肠麻痹患者68例,将其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

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年龄在19~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2.21)岁;其中,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1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9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6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3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促进胃肠蠕动治疗。

研究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的年龄在17~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1.32)岁;其中,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17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8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5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4例;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针灸治疗。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本次所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且术后均出现严重的腹痛、腹胀、肠鸣音消失等症状;本次所选患者均排除术后出现意识障碍且无法配合治疗的患者,排除有明确感染的患者,排除严重酸碱失衡患者。

1.3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促进胃肠蠕动治疗,如禁食、胃肠减压、下床活动、生理盐水灌注等促进胃肠蠕动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首先,取患者足三里、上巨虚以及下巨虚等穴,快速进针,采用提捻转泻法至患者感觉到胀、麻、酸为宜,反复行针,且隔5min重复一次,并留针30min;其次,取患者气海、关元、中脘以及天枢等穴,采用呼吸补泻法。

一日共两次,连续治疗6次。

1.4疗效评定
治疗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肠蠕动康复的时间以及排气的时间,同时,从显效、有效及无效三个方面对两组患者治疗疗效进行评定,其中,显效:治疗后24h患者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且肠鸣音、排气以及排便等基本康复;有效:治疗后48h患者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且肠鸣音、排气及排便明显好转;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有加重的迹象。

1.5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和处理,一般资料采用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且当P<0.05时,表示组间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各项指标情况对照
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肠蠕动康复时间及排气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各项指标情况对照(x-±s,h)
组别例数(n) 肠蠕动康复时间排气时间
研究组 34 15.47±3.56* 32.54±9.37*
对照组 34 24.12±2.43 47.63±8.65
注:表中,*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治疗疗效情况对照
两组治疗疗效情况对照中,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2.35%,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疗效情况对照(n/%)
组别例数(n) 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研究组 34 21(61.76) 11(32.35) 2(5.88) 94.12*
对照组 34 18(52.94) 10(29.41) 6(17.65) 82.35
注:总有效率=(显效+有效)/组例数×100%,表中,*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术后肠麻痹主要是指行手术治疗后患者胃肠动力出现过性障碍,有研究认为,该症状多因创伤或毒副作用将及神经反射弧激活,进而抑制了胃肠动力,致使肠运动功能出现障碍[2]。

目前,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给予术后患者胃肠减压、场外营养支持以及早期
运动等,能有效减少肺炎、肺不张等并发张发生,但对于术后肠麻痹症状疗效欠佳。

祖国医学中,术后肠麻痹属于“关格”“肠结”等范畴,多因麻醉或手术所致患者机体气血亏虚,致胃肠道紊乱、脏腑功能失调。

对其的治疗因以理气通便、调整肠腑为主。

本次研究中,足三里能补中益气、扶正祛邪,上巨虚、下巨虚能通经活络、调和肠胃,气海能升发阳气,关元能够固本培元,中脘能和胃健脾;天枢能够疏调肠腑,诸穴合用能达到通腑消滞、温补阳气、扶正祛邪的功效[3]。

本次研究表明,采用针灸治疗的研究组,其肠蠕动康复时间及排气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2.35%,比较均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术后肠麻痹的疗效较为显著,能有效调节胃肠道功能,提升患者机体免疫力,进而缩短病程,促进患者的康复。

此外,针灸治疗的操作较为简便,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哀文龙,孙艳霞,贾庆红.84例术后肠麻痹应用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5):513-514.
[2]穆立新,吕波,曲阳.针灸治疗肠癌术后肠麻痹的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6):3817-3818.
[3]孙勖,刘悦.针灸治疗术后肠麻痹92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1,40(6):572-5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