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 2.11.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专项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状元之路】2016高考地理总复习 2.11.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专项训
练 "
[课堂对点练习]
题组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1~2题。
1.该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有( )
①资源储量减小,某些资源面临枯竭②黑土肥力下降③农业生产规模小,产品商品率低④环境污染严重,企业转型困难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有利于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产业升级
B.禁止开采煤炭、石油,全面发展核能
C.重点发展轻工业,实现产业转型
D.发展交通,全面利用区外资源以保护本地资源
解析:第1题,该区域为东北地区,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资源的储量呈减小趋势,有些不可再生资源甚至面临枯竭;黑土肥力下降;环境污染严重,企业转型困难;东北地
区农业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第2题,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工业基地的优势还要继续保持,但是产业结构要优化,传统产业有待升级。
答案:1.B 2.A
题组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2014·四川绵阳三诊)现代拆解与再利用产业,几乎100%对回收废弃物资源进行了利用。
读江苏扬州某产业园产业链基本构架图,完成3~4题。
3.该产业园区主要目的是解决( )
A.工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
B.资源利用中的环境污染
C.消费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D.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该园区从国外输入废弃物资源,主要考虑的是( )
A.经济效益B.社会效益
C.环境效益D.国家间利益
解析:第3题,从产业链的构架图可以看出该产业园主要是对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拆解再利用,故选项C正确。
第4题,从国外输入的主要是报废汽车、废旧轮胎等废弃物,进行拆解后变为再生资源进行深加工从而获得经济效益。
答案:3.C 4.A
教师用书独具栏目
经典考题迷你题库
(2013·全国大纲)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
赤潮的出
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
据此回答1-3题。
1.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
A.重金属盐B.氮、磷营养物
C.固体废弃物D.泄漏的石油
2.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
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
3.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
A.赤道附近B.大洋中部
C.中、低纬近海D.高纬近海
解析: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在海洋污染中的一种表现。
大量氮、磷营养物随河水或直接随污水排入海洋后,导致海洋中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
赤潮常发生在水温偏高、风力偏小、海水流动性较差、人类排放污水较多的中、低纬近海地区。
答案:1.B 2.C 3.C
(2014·安徽五校3月联考)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由原始的采猎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及后工业社会。
读图,完成4-5题。
4.下列选项中,对图中含义解读正确的是( )
A.A表示环境,B表示人类社会
B.在阶段①,人类与环境没有关系
C.在阶段④,人地矛盾最尖锐
D.箭头b表示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
5.下列认识或行为与图中所示的思想发展阶段对应组合正确的是( )
A.①—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B.②—节能减排,植树造林
C.③—伐木为薪,围湖造田
D.④—竭泽而渔,焚林而猎
解析:第4题,在阶段①,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没有认识;到阶段②,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很有限,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此时人们受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支配,所以只认识到自然对人的作用;到了阶段③,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人们开始认为自然是人们任意开发和利用的对象,一味夸大人类社会的作用;到了阶段④,人类体会了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带来的
恶果,认识到人类可以认识和改造自然,但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因为自然对人类也有制约作用。
第5题,“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阶段①显然是不具备的;“竭泽而渔,焚林而猎”“伐木为薪,围湖造田”都是人类中心论思想;“节能减排、植树造林”是人地伙伴论思想。
答案:4.A 5.C
(2014·广东汕头二模)“资源诅咒(ResourceCurse)”是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命题,其基本理念是丰富的资源趋于阻碍而非促进经济发展。
读不同类型资源在中国区域内部的“资源诅咒”表,完成6-7题。
不同类型资源在中国区域内部的“资源诅咒”
6.四大资源都高于全国平均值而GDP增速低于全国平均值的省区是( )
A.黑龙江省B.云南省
C.四川省D.西藏自治区
7.上表中对经济发展的“诅咒”最明显的资源是( )
A.耕地资源B.矿产资源
C.能源资源D.森林资源
解析:第6题,表中所列的四大资源主要分布的省区都属于资源丰度高于全国平均值,但GDP 增速低于全国平均值,若某省区在表中四大资源主要分布省区中都出现,说明该省区符合题意,云南省符合条件。
第7题,表中能源资源丰富的省区,大多是我国经济落后的省区,说明能源资源的丰富并没有大力促进其经济发展,即“资源诅咒”最明显。
其他几种资源丰富的省区中,有些省区经济水平相对较高,说明其他“资源诅咒”不是很明显。
答案:6.B 7.C
(2014·吉林四校联考)乙醇是一种新型的清洁燃料。
下图为柴油、汽油与乙醇生产成本的比较示意图。
读图,回答8~9题。
8.2005年由下列原料生产的乙醇,其成本与柴油、汽油相当的是( )
A.甘蔗B.玉米
C.甜菜D.小麦
解析:读图分析可知,就2005年而言,甘蔗生产乙醇的成本与柴油、汽油相当,玉米、甜菜、小麦生产乙醇的成本远高于汽油、柴油。
故A为正确选项。
答案:A
9.2030年,乙醇的使用将有利于( )
A.减少灰霾天气B.减少紫外线辐射
C.消除城市热岛效应D.消除酸雨危害
解析:乙醇为清洁能源,乙醇的大量使用可以减少灰霾天气,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和酸雨危害,但不能消除城市热岛效应和酸雨危害。
对太阳紫外线辐射无明显影响。
答案:A
南京市郊区的部分农民购置了草绳机,将水稻的秸秆加工成草绳出售,这一举措有效地解决了当地的秸秆处理问题,同时也获得了不错的经济收入。
下图为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与④利用方式相比,③利用方式存在的不足是( )
A.不利于有机物还田,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B.不利于将秸秆作为饲料发展畜牧业,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
C.不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D.不利于农村三大产业的发展,导致农村越来越贫困
解析:③利用方式是将秸秆作为工业原料加工成产品获取经济效益,而④利用方式则是将秸秆作为沼气原料,有利于有机物还田,进而保持土壤肥力。
答案:A
11.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不少农民将秸秆直接在田间焚烧,其不利影响是( )
A.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B.不利于农村能源结构调整
C.增大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D.削弱太阳辐射,农作物易被冻死
解析:燃烧秸秆的浓烟会造成大气污染;浓烟会削弱太阳辐射,但对地面会产生保温作用,农作物不易被冻死;秸秆还田可以增大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是有利影响。
答案:A
(2014·北京海淀区第一学期期末)循环经济可以缓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读我国某地循环农业生产联系图,回答12~13题。
12.该图中的农业生产活动,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 )
A.持续性原则B.公平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D.整体性原则
解析: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通过分析网络图可知,图中粮食种植业、养殖业综合发展,实现了资源充分、科学、高效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故A为正确选项。
答案:A
13.关于图中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实现农业良性循环,改善生态环境②种植业、养殖业并举,促进农产品多样化③增加生产、生活能源,显著提高粮食产量④改善农田施肥结构,实现有机质还麦田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图示粮食种植业、养殖业并举的模式实现了农产品多样化,实现了良性循环,改善了农田施肥结构,农业生态环境改善。
图示生产模式并不能显著提高粮食产量,③错误,A、C、D三项错误。
答案:B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构建产业链,推进产业良性循环、良性发展,实现产业循环升级。
下图为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部分产业链示意图。
读图完成14~15题。
14.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在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过程中,最可能遇到的困难是( )
A.缺乏优惠的政策B.资源短缺
C.缺乏高素质人才D.资金严重短缺
解析: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地区,长期以来,这里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口的受教育水平较低,素质较低,而循环经济产业链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答案:C
15.下列关于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资源的消耗
B.减轻了环境污染
C.提高了经济效益
D.生产过程中不会有任何污染物被排放到环境中
解析:该产业链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但在生产过程中避免不了会有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
答案:D
16.(2014·安徽文综)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霾是一种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得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
其形成和分布通常主要由污染源和气象条件决定。
下图表示某地区1961-2008年霾的年平均日数分布。
图中甲地霾日数夏季少于冬季。
图中乙地境内多中低山,坡度多在35°以下,森林覆盖率约为46%,曾承办国家雪联滑雪积分
赛等赛事,目前正在积极参与2022年冬奥会的申办工作。
描述图示地区霾的年平均日数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甲地霾日数夏季少于冬季的原因。
解析:图示地区霾的年平均日数的空间分布特点可直接从图中获知。
甲地霾日数夏季少于冬季的原因有:该地区地处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气流上升,多地形雨,降水对霾的净化作用明显;该地区夏季不需要供暖,燃煤用量少,烟尘排放少;植被吸烟滞尘作用强等。
答案:总体上,中部、西南部多,自中部和西南部向周边地区减少,西南部最多;太行山东麓、燕山南麓多(冬季风背风坡多),华北平原东南部较少,坝上高原少;城市地区较多,乡村地区较少。
与冬季相比,甲地夏季盛行东南风,气流沿太行山东坡上升,加上近地面气温高(逆温现象少),空气对流旺盛,有利于干尘粒扩散;夏季降水多,空气较湿润,有利于干尘粒沉降;生活用煤量少,烟尘排放少;植被茂盛,吸烟滞尘作用强。
17.(2014·福建文综)如图示意我国某省地理环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在P地区形成“淘宝村”,主要利用进口木材加工木制品,并通过“淘宝网点”进行销售。
人们对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是否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争论,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并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观点B: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解析:观点A:有利
即从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获得经济效益入手分析;进口木材有利于当地森林资源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木制品加工,需要大量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城镇化;扩大市场。
观点B:不利
根据图中信息显示,P地位于山区,技术水平较低,木制品缺乏竞争力;原料运进和产品输出,加大了交通压力;淘宝网店的发展会使原有产业受影响,不利于经济发展;虽进口木材为主,但木制品加工也会使当地原有森林遭受破坏;劳动力被木制品加工业吸引,使从事农业劳动力减少,农业发展受影响。
答案:观点A:有利
论据: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快速扩大木制品销售和服务范围;促进交通、物流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企业的转型与升级,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有利森林资源的保护,缓解生态环境压力。
(答四点即可。
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观点B:不利
论据:易对传统商业造成冲击;产业、人口集聚,加大基础设施压力;山区人才、技术力量薄
弱,竞争力较低;造成农业劳动力的流失;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答四点即可。
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8.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海南省“十二五”热带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海南要以建设五大基地为核心,壮大优势产业,充分发挥热带农业资源和品牌优势,大力发展具有海南特色、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
争力的冬季瓜菜、南繁育制种、热带水果、热带作物、畜牧等优势产业,把海南建成全国优质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丰富全国人民的“菜篮子”和“果盘子”。
材料二下图为海南岛略图。
材料三下图为海南岛某橡胶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
(1)据材料二分析海南岛主要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2)海南岛成为我国“菜篮子”的主要条件有哪些?
(3)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海南岛某橡胶产业园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的重要意义。
解析:第(1)问,从图上可以直接读出海南岛主要城市的分布特点,原因应主要从地形地势、交
通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2)问,海南岛成为我国“菜篮子”的主要条件可以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大方面进行分析。
第(3)问,海南岛某橡胶产业园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的重要意义应从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分布特点:多分布于沿海平原。
原因:海南岛地势中部高、周围低,沿海平原地势低平,适合居住,交通便捷,适合发展海洋产业。
(2)自然条件:终年高温,夏季降水多,热量条件可以满足瓜菜四季生长,使海南成为我国最大的天然温室。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量大;交通、通信设施的完善,冷藏保鲜技术水平的提高,为海南推行“订单农业”以及农产品外运创造了便利的条件。
(3)社会意义: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
经济意义:橡胶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深度开发,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延长产业链,增加了产品附加值。
生态意义:废橡胶等得到回收利用,提高了废弃物的利用率,节约资源,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保护了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