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建筑史总结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八章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一。
6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概况
1.多学科的综合规划:
规划由单纯的物质规划开展为涉及多学科的综合规划,把规划同经济开展方案、社会开展规划、科技文化开展规划以及生态环境开展规划互相结合,确定总体开展战略。
2.控制大城市的扩张:
为了控制大城市的无限制膨胀,各国都采取了开展中小城市的观点;大城市在布局上已由封闭、集中的单一中心模式向开敞的多中心转化;
3、60年代新城市建设
4、内城复兴运动
5、?马丘比丘宪章?
二巴黎、华盛顿、莫斯科城市总体规划
1.巴黎地区总体规划:
1961年调整了巴黎的管理体制,建立了“地区规划整顿委员会〞,明确不在扩大市区范围,限制市区的不断扩张,把市区的工业、金融业扩大到大巴黎区中。
1965年制定了“巴黎地区战略规划〞,规划预计到2000年大巴黎区的人口为1400万。
2、1965的巴黎规划具体措施
n 更大范围内考虑工业和城市的分布,以防止工业和人口继续向巴黎集中;
n 改变原有的聚焦式向心开展的城市平面结构,城市将沿赛纳河沿线开展,形成带形城市;
n 改变原来单中心的城市格局,在近郊开展9个副中心,每个副中心布置有各类公共建筑和住,以减轻原市中心的负担;
n 保护和开展现有农业和森林用地,在城市周围建立5个自然生态平衡区;
3、 1977年巴黎规划
①在18世纪形成的老市区范围——历史中心区,主要是保护历史原貌,开展步行交通;
②在19世纪形成的市区范围内,主要加强它的居住功能,保护19世纪形成的统一、和谐的城市空间面貌;
③市区边缘主要发挥它的居住区功能,加强区级中心,开展商业活动。
2、华盛顿地区2000年规划
放射形长廊结构;
以现有城市为中心,向外沿交通线开展,长廊地带一定距离建一个居住区或卫星镇,规模不等;长廊之间为楔形的农业用地和绿地;
更多采用公共交通;限制高速公路建设;限制市区人口增长;市区就业机构集中在市中心;
3.莫斯科城市总体规划
⑴1935年的规划方案:
u 保存历史形成的城市根底,通过整顿、改善街道和广场,使城市得到根本改造;
u 城市人口规模控制在500万,用地规模为600平方公里;
u 在市区周围建立森林公园地带;
u 开展包括地铁在内的公共交通,实现市郊铁路电气化;
u 引进天然气,改善城市燃气结构,开展电热形式的集中供热;
u 疏通河道,广开水源。
⑵1971年的规划方案
该规划方案规划期限为25—30年,假设干设想到2000年。
新规划控制2000年市区人口不超过800万,用地范围不超过环形公路,面积到达878.7平方公里,保存环形公路外100平方公里开展预留用地。
规划确定莫斯科的城市结构模式为“星光放射〞状的市级多中心结构。
规划两个根本要点
A. 市区布局从单一中心演变为多中心,并相应划分为八个规划片;
a.每个综合区内有一个市级中心,综合区内划分为2—5个规划区,规划区内又分为假设干居住区、生产区、公共中心、公园、体育设施等;
b.调整工业,把66个生产区均匀地安排到八个片区中,这样就可以为个片区居民就地居住和工作创造条件;
c.边缘的各规划片区都安排了与市郊森林公园相连的大块楔形绿地,楔形绿地一头渗入城市中心,
另一头与城郊森林公园相连;核心区外围设置一系列绿地,镶嵌在中心区外侧。
d.全市将兴建环绕市中心的井字形高速公路和穿越市中心的地下通道的交通系统,扩大地铁网络。
e.提高居民居住水平。
B. 制定莫斯科地区和郊区规划
从全国均衡生产力开展的要求,确定莫斯科国民经济开展的性质和方向,规划提出限制工业进一步集中到市区及离市中心50—60公里地区,开展工业的主要地区应距市中心100—200公里。
⑶莫斯科总体规划实践
市区人口趋于减少;
市区周围兴建了几十个大型居住区;
居住水平大大提高;
环境得到改善;
公共交通比拟方便;
市政设施比拟完善。
然而由于城市人口的增长,建筑用地日趋紧张,致使新居住区建筑平均层数不断提高,各规划综合片区的效劳设施和道路、交通、绿化设施达不到规划目标。
85年扩大市区面积到994km2,人口870万。
三。
60年代以来的新城建设
60年代英国提出了第三代新城建设,主张建设一些规模较大的有吸引力的“反磁力〞城市,把伦敦要增长的人口和就业吸引过来,其中包括在伦敦西北走廊地带建设新城米尔顿*凯恩斯。
1、郎科恩新城
位于英国利物浦东南,60年代规划、建设,具有第二代新城典型的特征。
新城中心〔商业职能〕位于城市几何中心,是8字形公交线路的交点,设置公共汽车站;
居住围绕城市中心布置在周围,由邻里单位组成;居住与公共交通紧密结合,有利于限制小汽车、鼓励公共交通;
工业位于城市边缘地区,邻里单位内也安排一定的工业,以缩短居民上下班的距离;
注意利用地形和自然条件,组成完善的绿化系统,重视古迹保护,突出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
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展模式
〔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 〕〞
TOD社区以交通站为中心将居住、零售业、办公和公共空间组织在一个步行的环境中,使居民方便使用有轨交通;
TOD强调混合土地用途,并以公共交通为规划原那么。
公共交通主要是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从交通站和商业组成的核心地区到社区边界不超过600米的步行距离,或10分钟步行路程;
2.米尔顿*凯恩斯:
• 位于伦敦和伯明翰之间。
• 1967年开始规划,原规划人口为4万人,后来为了吸引外来的企业和技术,城市人口规模调整得较大,为25万人,预期25年建成。
城市面积89平方公里。
规划特点
①土地使用和交通紧密结合,城市无严格的功能分区;
分散就业岗位以求得便捷和经济效果;大专院校、医院及其他机构设置在城市的边缘;
规划特点
②居住街坊建设将活动中心布置在环境区的边缘;
• 干道将土地划分为约1平方公里的居住街坊,每个方形居住区有假设干出入口;
• 将活动中心、商店、学校等安排在街坊外围;
• 主要步行道采用地下过道穿越城市主干道,步行道与主要道路相交点周围设置居住区活动中心和公共汽车站;
③高效和经济的交通系统;
城市道路采用无固定方向的方格网道路;城市的平交道口采用同步转换信号红绿灯系统控制,使车辆能随着绿波前行;交通方式以公共交通为主;
新城中心位于城市的地理中心,同时规划了四个次中心,以缓解市中心地区的人流压力;
④丰富的城市生活和追求田园城市景观特色;
中心地区规划
1、交通换乘点;
2、休闲设施;
3、城市中轴线;
4、教堂广场;
5、高科技教育和企业;
6、停车设施;
7、仲夏林荫道;8、公园北区;
9、坎贝尔公园;10、运河;
11、休闲娱乐区;12、公园南区;
13、坎贝尔住宅区;
14、坎贝尔公园入口;15、景观建筑;
16、城市核心区;17、交通设施;
18、中心区入口;19、中心商业区;
20、可持续开展居住区;21、车站广场大门。
米尔顿*凯恩斯建设启示:
第三代新城,在功能上有进一步的开展,设施配套进一步完善,规划理念有新的探索;
规模较大,建立了独立的行政管理机构,可以提供完善的生活效劳和文化娱乐设施;
预留了大量土地,为城市今后的产业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开展提供了空间上的保障。
功能与伦敦、伯明翰等大都市有互补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中心城市的经济开展。
3.法国的新城建设
巴黎的新城建设——沿赛纳河两岸平行轴进行,共5座,规划人口150万,新开拓建设用地67000ha。
城市性质为综合性,功能相对复杂,文娱、商业、行政管理、工业以及各种第三产业、甚至大学、情报、科研等各种功能结合一体;岗位能够满足60%——80%居民。
建设特点
城市具有综合的功能;
利用原有城镇根底建新城,建设周期短
新城多由小镇组织而成,结构比拟松散;
占地广,乡村特色突出;
注重营造新城的景观特色;
技术革新的试验场所;
4. 日本的新城建设
(1)根本情况
• 新城建设多以解决居住问题为主,少数是工业新城;
• 新城距离母城较近,多依附于母城,通过快速交通与母城保持联系;
• 新城居住以近邻住区为根本单元,几个近邻住区组成一个地区,假设干地区组成新城;
• 商业分为三级:新城中心、地区中心、邻里中心;
(2)多摩新城
• 规划面积3020公顷,规划人口41万,以居住功能为主,兼具商业和文化功能。
• 规划目的:实现将东京由单一集中型结构向多中心型结构转化。
• 规划要求:位于丘陵地带,应积极保持现有的绿地系统,保护自然环境和现有的自然风貌。
规划布局
•与中心城市交通有“京王〞和“小田急〞两条电气化铁路;
• 23个近邻住区,配置中小学、托儿所、儿童公园、体育设施、诊所等,多个近邻住区组成一个地区;
• 地区配置公园、医院、地区中心,几个地区中心均靠近火车站;
•多摩新镇中心:用地61公顷,靠近火车站,集中建设商店、银行、企业、事务所、政府机关、学校、研究所、公共福利设施和文化娱乐等各种设施;中心采用人行和车行完全别离的道路体系。
四。
60年代以来西方大城市内部的更新和改造问题
1.内城面临的问题:
战后西方兴旺国家经过恢复开展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城市中心区非常繁荣,在较小的面积内集中了庞大的经济行政以及各种机构,使中心区过度拥挤,地价昂贵,尤其是白天人口密度过高,造成中心区交通阻塞、热岛效应事件频频发生,环境质量相当恶劣。
2.复兴政策
①为了缓解旧城行政中心承当过多职能而产生超负荷运行的现象,各城市政府采取了建立副中心的方法,缓解中心区压力过大的问题,以改善老中心环境,防止内城渗漏;
②各城还在政策上和建设上采取措施,以吸引居民返回内城。
3.拉*德方斯新区
法国政府复兴内城建设的一个副中心,位于巴黎西北。
(1)建设过程:
1958年成立“德方斯公共规划机构〞,要把德方斯建设成为工作、居住、游乐等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商业事务区,以作为公元2000年巴黎的橱窗。
1965年“巴黎地区战略规划〞中德方斯被定为巴黎市中心周围的九个副中心之一;
(2)新区规划
a.东部事务区
德方斯的东部事务区以贸易中心为主的贸易、办公和居住的综合区。
b. 西部公园区
德方斯的西部公园区,规划比拟松散,是一个行政、文教和居住三者结合的综合区。
4、罗斯福岛
曼哈顿岛东侧、带形用地,为内城复兴进行更新与改建;
根本特点:
为不同收入、不同种族的居民创造新型住宅;
创造不受交通污染的生活环境;
良好的公园绿地、娱乐设施、社区设施和商业效劳设施;
有良好的城市景观;
5、巴比坎中心
位于伦敦中心地区,是英国最大的金融和贸易中心;昼夜人口悬殊,社会治安问题严重;
80年代建成,15.2ha,为内城创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
兼有文娱活动和居住生活职能的综合中心;
五. 马丘比丘宪章
(1)诞生背景:
1977年一些著名建筑师、规划师等云集秘鲁,以?雅典宪章?为出发点,讨论了30年代以来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方面的新问题,以及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思想、理论和观点,签署了具有宣言性质的?马丘比丘宪章?。
〔2〕根本内容
• 肯定了?雅典宪章?仍然是关于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文件,它提出了许多原理至尽有效。
• 但?宪章?指出自?雅典宪章?以来世界人口增长了尽一倍,而世界城市人口的增长率又大大超过了世界人口的增长率;指出近几十年来世界工业技术空前进步,极大地影响着城市生活以及城市规划和建筑,无方案的爆炸性城市化和对自然资源的滥加开发,使环境污染大道了空前的、具有潜在灾难性的程度。
因此?雅典宪章?的某些思想和观点应该加以修改和开展。
章节
• 分为11章:城市和区域;城市增长;分区概念;住房问题;城市运输;城市土地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文物和历史遗产的保存和保护;工业技术;设计和实施;城市和建筑设计。
l 城市和区域
肯定雅典宪章认可的城市及其周围区域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统一性,必须在不断开展的城市化过程中反映出城市与周围地区之间的根本动态的统一性,规划必须在现有资源内对城市的增长和开发制定指导方针。
l 城市增长
探讨城市化迅速增长的现象,包括城市化与城市郊迁化;
l 分区概念
?雅典宪章?将城市的功能划分为居住、工作、交通、游憩四项根本功能,马丘比丘宪章那么认为不能将城市简单当作几局部拼凑在一起,而是要创造一个多功能的综合环境。
l 住房问题
认为人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是城市存在的根本根据。
城市规划和住房设计的重要目标是争取获得生活的根本质量以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
l 城市运输
主张调整城市交通政策,私人汽车应附属于公共交通运输系统的开展。
公共交通应该是城市交通的根本要素。
l 城市土地使用
赞同雅典宪章的观点,认为有秩序地使用土地,以满足社会要求。
l 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
呼吁控制城市开展,采取措施防止环境继续恶化,并按照一定的公共卫生与福利标准恢复环境固有的完整性。
l 文物和历史遗产的保存和保护
强调保存和保护城市历史遗址和古迹的同时,进一步要恢复和继承文化传统,使之继续具有生命力。
l 工业技术
在工业技术高度开展的时代,建筑应当创造自然条件下、适合功能要求的空间与环境,技术的运用不应该是目的。
l 设计和实施
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是一个动态过程,规划应该随着城市的不断变化而调整。
l 城市和建筑设计
反对?雅典宪章?的“建筑是光照之下的体量组合和壮丽展现〞的观点,认为建筑的关键是创造的空间;建筑是城市组织结构的有机组成局部,是连续性的城市景观的一个片段;应该追求建成环境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建筑设计中强调使用者的积极参与,结合居民的习惯和自然的风格,才能创造出文化上有影响的建筑。
比拟?马丘比丘宪章?与?雅典宪章?
?雅典宪章?表达了工业技术开展初期人们对现代功能技术、机械理性主义的推崇;
?马丘比丘宪章?反映了在工业兴旺的社会背景下城市规划和建设应该对城市文化、环境、居民习俗等予以关注和重视。
总结与思考
60年代城市规划学科有了怎样的开展变化;
巴黎、莫斯科、华盛顿60年代总体规划情况;
西方大城市内部更新改造的原因;
结合拉德方斯、罗斯福、巴比坎中心等谈谈城市更新改造的措施。
英国60年代新城建设的目标及米尔顿·凯恩斯的规划特点及建设启示;
郎科恩新城规划布局;
?马丘比丘宪章?的根本内容;
试比拟?马丘比丘宪章?与?雅典宪章?。
第十五章20世纪二次大战前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一.西方国家面临的城市问题
1.20世纪初西方国家面临的城市问题
l 社会秩序的变更,对城市的形式、结构、布局产生影响;
l 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剧;
l 新技术问世带来的变革
2.社会的进步使城市开展面临机遇
l 20世纪初新技术的问世对城市规划与城市的开展和建设提供有利的条件;
第一节1900---1918年欧美城市
一.20世纪初城市规划立法
1、1909年英国第一次通过了城市规划法,制定了?住宅与城市规划法?。
2 、1909年在美国举行了全国第一次城市规划会议,并成立了芝加哥城市规划委员会,发表了芝加哥规划。
3。
纽约区划法规〔Zoning Law〕
⏹ Zoning着重于土地保护,这是公认的区划法规的开端。
纽约区划条例〔New York Zoning Regulation〕
其目的在于对个人私有财产进行限制,政府有权限制土地未来的使用,以保护现有地产价值和保证空气和阳光。
4。
1916年美国制订基地管理法。
二、城郊居住区的建设
⏹ 汉普斯特德田园式城郊〔Hampstead Garden Suburb〕:有各种住宅类型,设计精巧,富于变化;它
依赖于中心城市工作、学习、就业、娱乐等;并修建地下铁路,以加强与中心城市的联系。
⏹ 意义:成功地创造了“社会性综合社区〞,为现代居住区规划开创先河;并对疏散中心城市人口起
到了一定作用。
三.盖迪斯对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学科的奉献
⏹ 主张把城市规划建立在研究客观现实的根底上,即城市的地域环境,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城
市布局和城市经济有影响,研究城市必须着眼于城市的地域环境,强调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根本构架。
即城市规划应包括城市周围的假设干城镇和它们四周的影响范围。
⏹ 规划方法强调“调查—分析—规划〞。
四.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
1.主要观点:
〔1〕趋向衰退的城市需要以一个合理的城市规划原那么为根底的革命性演变,以拥有良好的结构,以利于城市的健康开展;
〔2〕强调城市结构要符合人类聚居的天性,便于共同的社会生活,不脱离自然。
〔3〕城市就象有生命的机体,不能任凭自然聚结;
2、具体内容:
〔1〕将重工业、甚至轻工业疏散出去,腾出的大片用地应改建为绿地;
〔2〕城市中心设行政、事业及管理机构,中心的供给部门和许多家庭将疏散到新区去,降低市中心地区的人口密度;
〔3〕城市中个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内容可集中分区布置,而不经常的“偶然活动〞可分散布置。
有机疏散目标
⏹ 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预定方案转移到合宜的地方中;把腾空的地区按预定方案整顿,改作
其他合宜的用途;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 有机疏散的根本方法两种:①日常性活动进行功能性相对集中;②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疏散。
⏹ 有机疏散后的城市:原有密集地区将分裂为一个个集镇,彼此间有保护绿化地带隔离开来。
3.有机疏散理论的影响:
⏹ 有机疏散理论对二战后欧美各国建设新城、改建旧城,以及大城市向城郊疏散扩展的过程有重要
影响。
五.未来主义城市设想
l未来派是20世纪初出现在意大利的一个艺术流派;
l未来派创始人意大利作家马里内蒂在“未来主义宣言〞中提出了其观点,赞美现代城市,主张创造全新的未来艺术;
l 意大利的未来主义建筑家桑*伊利亚作了未来城市设想:阶梯型高楼,电梯在建筑外部,林立的楼房之间是在不同的高度上行驶的汽车、火车。
主张城市为群众效劳;主张高层和大运量交通工具是未来城市的重要手段。
六.格里芬的堪培拉规划
⏹ 城市分为南北两局部:南部以首都山为中心,以政府机构为主,北部以城市广场为轴心,以生活
居住为主;
⏹ 规划结合地形,构成多条城市轴线,多角的几何形和放射线路网把城市组成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
第二节1918---1945年的欧美城市
一.新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1.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筑迅速摆脱了旧技术的限制,摸索着更新的材料和结构,一些年轻的建筑师成为其中杰出代表;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思想。
2.柯布西耶的“明日的城市〞
⏹ 1922年?明日的城市?、1933年?阳光城?包含了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理论,其城市规划理论被称为
“城市集中主义〞思想。
⑴明日的城市根本观点:
①现代城市的中心区对于各种事业又有巨大的聚合作用,而传统城市由于规模增长和市中心越来越拥挤,功能已腐朽,这就需要通过技术改造来完善它的集聚功能。
②可以用建造大量的高层建筑、提高密度来解决城市人口拥挤问题,而且高层建筑周围又将腾出很高比例空地作为绿地或活动场地,可以有更好的居住环境。
③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降低中心区的建筑密度和就业密度,以减弱中心商业区的压力和使人流合理地分布于整个城市。
④城市中建立一个新型、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
2 、明日的城市方案:
总结与思考
⏹ 20世纪初期城市规划立法的开展概况;
⏹ 田园式城郊居住区建设的意义;
⏹ 盖迪斯的区域规划理论根本观点;
⏹ 有机疏散理论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意义;
⏹ 堪培拉规划概况;
⏹ 如何理解田园城市理论和柯布西耶的明日的城市理论表达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
二.英国的卫星城市〔Satellite Town〕理论
1.起源:1922年?卫星城市的建设?中正式提出了卫星城市概念。
2. 定义:
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
它往往是城市集聚区或城市群的外围组成局部。
目的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渡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
3、卫星城市的特点:
⏹ 卫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在行政管理、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上同它所依托的大城市〔又称母城〕
有较密切的联系,与母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以农田或绿带隔离,但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4.卫星城市建设早期实践:
l 1927年伦敦地区咨询性规划。
l 同期苏联莫斯科卫星城市规划。
l 1944年英国制订大伦敦规划。
5.卫星城市建设的作用:
• 各国卫星城镇建设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为了疏散大城市人口、工业或科研机构等而建设;另一类是为了在大城市外围开展新的工业或第三产业而建设的。
• 一般卫星城市对于自由涌入大城市的人口有一定的截流作用,而疏散大城市人口的效果相对较弱;
• 世界各国的实践说明建设城市职能比拟单一的卫星城镇较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社区运动与邻里单位
1. 社区运动:
⑴背景:20世纪20年代提出“社区〞概念。
社区:居住在一个地区里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在相互联系的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形成一个具有一定程度上相同价值观念和相属的认同意识的相应实体单位。
四要素:人、地域、相联系的有组织的社会经济活动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构、维持集体生活所必须的共同行为标准及其制裁制度。
⑵雷德伯恩新镇大街坊
雷德伯恩新镇大街坊规划面积500公顷,规划人口25000人,整个街坊有3个邻里,后规模缩小到30公顷、400套住宅,人口仅1500人。
雷德伯恩新镇街坊规划特点:
• 道路分级设置,布置成曲线形,人行车行别离,绿地、住宅与步行道有机结合;
• 建筑密度低,住宅成组配置,形成“几〞字形;
• 步行道从地下穿越机动车道,布置在“几〞字周围,相互连结形成系统,并同公建相连;
• “几〞字的口开向机动车道,由机动车道引出通往住宅的近端路;
• 目标:解决居住环境中汽车与人之间的矛盾。
2. 邻里单位〔Neighbourhood Unit〕:美国建筑师佩里
• 城市居住区规划的一种结构形式。
⑴根本主张:
“邻里单位〞思想主张扩大原有较小的住宅街坊,以城市干道所包围的区域作为根本单位,建成有一定人口规模和用地面积的“邻里〞;其中布置住宅建筑、日常需要的各项公共效劳设施和绿地,在心理上对自己所居住的地区产生一种对社区的“归属感〞和“乡土观念〞。
⑵规划原那么:
①以小学的合理规模来计算控制人口规模和用地面积;
②邻里单位内配置公共效劳设施;
③道路系统应保证邻里单位内交通畅通和便捷,限制外部车辆穿越;
④保持原有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色,建筑自由布置,并保证各类住宅都有充分的日照通风和庭院。
四.区域规划
⑴早期区域规划:
l 1921年顿开斯特附近的煤矿区进行了区域规划;
l 1927年还成立了大伦敦区域规划委员会;
l 30s 芒福德“区域是城市存在的根底,是腹地,也是开展的动力。
〞
l 1944年艾伯克隆比制订了伦敦规划。
⑵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塔勒
• 又叫城市的“级别规模〞学说或城市的区位理论。
• 主要观点:
以一定区域内城市和城镇的职能、大小、与空间结构布局之间存在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主要从行政管理、交通运输、市场经济等三方面对城市的规模、等级、分布进行研究。
五.雅典宪章
1.背景:
• 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召开第4次会议,柯布西耶主持会议在一艘马赛往返雅典的邮船上举行。
•到达雅典时会议通过了一个关于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的重要文件,被成为?雅典宪章?。
2.内容:
l 现代城市必须在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方面协调开展,并保持各方面之间的平衡;
l 居住是城市的首要功能,应把城市最好的用地作为居住区;
l 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距离应尽量减少,同时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设绿带和缓冲地带隔离;
l 增加城市绿地和空地,建造公园、运动场、儿童游戏场,保存优美的自然风景地带,供居民游憩;
l 街道系统应根据不同的功能来区分和设计;
l 应保存好有价值的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