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经》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紫剑先生《拳经解读》第一部分
《拳经》解读
《拳经》是古传武术经典之作,其成文年代大约在元明之季。

唐至元代初,少林寺僧发冷兵知名,拳似为未技。

元代雪庭禅师审时度势,开少林寺僧拳脚先河;福居禅师响应,汇十六家名拳于一炉,而奠少林寺禅武之基石。

《拳经》之作应该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在此之前,少林寺已有冷兵经典与功法经典——《易筋经》镇寺。

少林寺的冷兵绝技与易筋经秘传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著名的十三棍僧救唐王与药王孙思藐的《千金方》足以证明这个事实。

十三棍僧救唐史书明载,世人皆知;《易筋经》在《千金方》中神光乍现,此请参阅拙作《“易筋经”勾沉》。

少林寺《拳经》外传,至少有两支。

一支是由无名氏传戚继光,戚继光据此为兰本,而有《拳经捷要》诸篇问世。

一支是由少林寺玄机和尚传民间武师张松泉;张松泉传张横秋;张横秋传胡道生,胡道生再传良轮——良轮集思广益,形诸文图而有嫡传《拳经》——《张氏短打拳》面世。

此系《拳经》嫡系真传。

此嫡系真传版本亦即全本,流布极狭,世所罕见。

流布甚广而大为人知者,是为清代民间武术家曹焕斗先生注释的张横秋遗世的《拳经》。

曹先生并非张横秋嫡系传人,他是皓首穷经、格物致知的。

其先,曹先生的一个本家祖父曾在山西壶关县作官,其时,张横秋先生曾为其贴身侍从。

当他告老还乡交时,随行之物中
有一本张横秋先生所㯢之《拳经》。

曹氏家族当年在当地是个小家族,时常揭发受人欺负,所以曹家的长子从小就开始习武,他的父亲还多次为他专门聘请武术教师。

曹先生从十三岁开始,白天到私塾念书,晚上回家就跟在兄长后边练拳——他读书的兴趣不知有多少,习武的兴趣倒是越来越高。

也真是应了吉人自有天相那句古话,十八岁那年,曹先生竟在藏书中或许故纸堆中意外发现了那本张横秋先生所撰的《拳经》,这本书从此就决定了他的命运。

他的长兄显然未把《拳经》放在眼里,因此《拳经》就成了曹焕斗先生的囊中之宝。

曹先生把它藏在学馆中,朝夕研读,专心致志,以至于荒废了学业,乃至于在以后的十年里一二再三地参加科举考试,边最低一级的一关也没有通过——“屡应童试不售”,连个秀才名份都没混上。

眼看仕途无望,曹先生干脆扬长避短,专心地吃起了武术这碗饭。

从《拳经》注释的文笔上看,曹先生的文采着实不敢令人恭维;但就武术天资与造诣而言,曹先生却堪称一代天才——他不仅苦思心悟自学成才,而且“所遇劲敌不能悉数,幸无败绩”。

可见他既有真知灼见,又有真才实学。

但是平心而论,曹先生所读《拳经》,仅为全本差半,可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翻版。

同时曹先生是韦编三绝自学成才,既没有蒙张横秋先生新传,又未得张氏传人再传,所以说他只能算上张氏的私淑弟子。

曹注《拳经》已知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上面有张横秋先生自己作的《拳经》序,一个则没有。

良本《拳经》与曹本《拳经》相比,具体内容有所不同,尽管多数关键内容两个版本基本相同,但良本上众多内容是曹本所没有的;曹本上也胡相当多的内容出乎于良本之外,而这些内容确有独到之处,不可言弃。

正因为如此,所以本解读才拟以将两个版本兼收并蓄,一并研究。

在良本《拳经》上,有一篇文章十分引人注目,那就是《拳说小略》篇。

这篇文章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其大名鼎鼎,世人皆知,而世人皆知的原因则是因为它在明代良将戚继光先生的大作《纪效新书》上占有一席之地,在《纪效新书》上,该篇赫然名曰《拳经捷要》篇!
《拳经捷要》者,《拳经》节要也!通过类比不难看出,《拳经捷要》篇极有可能是摘自古本《拳经》,而非戚氏亲作。

说《拳经捷要》节选自古《拳经》我还有一个证据,这个证据就在《拳经捷要》篇中。

前边我已经说过,《拳经》是雪庭禅师和福居禅师召集天下英雄聚会,集十六家名拳于少林之后“观万剑而后识器”的经验之作,是十六家拳法精华的总结,而《拳说小略》则无疑是对十六家拳法的评价与总结。

这十六家拳法便是文中的:太祖、六步、猴拳、迷拳、四门、梅花、温家、合锁、探马、八闪番(翻)、踷(踢、弹)腿、吕红、绵张、李家腿、鹰爪拿、千跌张、张氏打。

《拳说小略》是对十六家拳法的总结与综评,其作者只能是对十六家拳法有深刻认识的人。

众所周知,集十六家名拳的是雪庭禅师和福居禅师二人,所以依据常识,《拳说小略》只能出自二人之手。

由此而引申,《拳经捷要》篇推出的三十二式,恐亦非戚氏亲撰。

戚氏未亲十六家名拳,他因此也不可能从直六家名拳中每家选出“善之善者”二式,编排三十二式。

编排者当另有其人,而这个人只能是对十六家名拳深有研究的人。

由此而观,戚先生只可能是《拳经》的承传之人。

由此而论,三部《拳经》尽管形式不一,内容各异,但同出一源是无可置疑的。

《拳经》的原始版本我们已经看不到了,为了探知《拳经》的原貌,我是汇总三部《拳经》的内容一并观之,所见才有可能进一步接近事实。

但无论是广为人知的《拳经捷要》也罢,还是流布较广的曹本《拳经》也罢,更不用说罕为人知的良本《拳经》了。

截止目前,它们无一例外地成了武林摆设、武林藏品,而没有一部能正常发挥工具书的作用。

这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拳经》写作用的语言是元明时代的语言;《拳经》注释所用的语言是明清时代的语言。

现代人看它们如同天书咒语,无法明白它们讲得都是些什么东西,连意思都弄不清楚,体认修证更又何从谈起?
体认修证从明白经文开始,而明白经文则必须先把古文译成现代白话文,把经文的抽象介绍变成形象说明,只有这样,《拳经》典籍才会具有可操作性。

但是翻译《拳经》的难度太大了。

古往今来想破译它的人不在少数,但至今尚无一本《拳经》通译本便是众人知难而退的证明。

即使是以攻关闻名的本人,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对《拳经》的译读也是拿起放下,放下拿起,折腾了二十余年,也没有使出令自己满意的译作。

2006年春天,我的一位学生高价购得良本《拳经》,供我研究,通览之后,眼界大开,不复山穷水尽,顿觉柳新花明,于是旧兴复发,再萌解读《拳经》之心。

前所识与后所述,皆个人之见,一家之言。

倘得入行家法眼,不污读者尊目,则本人幸甚!其错讹不当处,自视不达,还请高明斧正!
序解——《拳经》解读第一部分(续)
(《拳经》曹序原文)
注张孔昭先生拳经序
拳法者,卫身御侮之善术也。

其原始于少林。

吾邑张孔昭先生曾遇异人传授,其术独瑧神妙。

其时从学者甚众,而得其真传者,惟程子景陶、胡子我弘、张子仲略三人而已。

嗣后支分派衍,渐失其真。

间有能者崛者,名震一时,大都皆筋努骨突,任气用力。

而于先生运用之法,变化从心之妙,概未之闻也。

盖先生拳法,藏神在眉尖一线,运气在腰囊一条,发如美人之采花,收如文士之藏笔。

诸葛君之纶巾羽扇,羊叔子之缓带轻裘,差可仿佛,夫岂有圭角可寻哉?
余兄弟四人,余行列第三。

伯兄衍埏,字珮玉,处淩弱暴寡之乡,常恐受侮,甚好武艺,家严不之禁,更为博请高明教之。

时余年十三,从塾师读书,每自馆归,随之练习。

年十八,得孔昭先生从余族高伯祖在壶关县任中抽所撰之《拳经》,藏于馆中,
如获异宝,日夕研求。

至练打十则之法,志一神凝,苦心思索,忽梦二老人为余指惑,自后数梦之,渐觉身益软、手益活,心悟练气之妙。

及年二十八,因屡应童试不售,邃出门求进取,数次皆因病困而归。

此后乃专心学艺。

后漫游江淮、两浙、荆楚间,阅人甚多,所遇劲敌不能悉数,幸无败衂。

而今退隐于家,迫思既往,尚觉暴气未除,深自韬晦。

因诸同志欲广其传,不容自秘,爰就平日所得,将《拳经》详为解释,并图各像式,及以虚待实之法,使人一目了然,便于练习。

然用法之妙,全凭内力,非语言所能尽,必如病偻丈人之承蜩,如养由基之射虱,用志不纷,乃凝于神,始有得心应手之能,更无筋努骨突之弊。

于以上追孔昭先生之真传其庶几乎?不揣固陋,谨序其端,时乾隆四十九年,岁在甲辰,阳月中浣之吉,曹焕斗在东识。

冷僻字词简释:
卫身御侮——卫,保卫、防护、保护。

身,身体,含生命之义。

御,抗击、抵制、防范。

侮,欺侮、侮辱。

泛指对身体和精神的侵害与伤害。

整个意思就是保护身心不受非法行为伤害。

善术——善,好。

术,方法。

善术,即好方法。

吾邑——吾,我;邑,县。

吾邑,即我县。

程子景陶——子,先生,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程子景即程先生景陶,即现在所谓的程景陶先生。

胡子张子可类推。

嗣后——嗣,后代,子孙。

此处特指徒子徒孙。

后,后来。

整个意思就是后来徒子徒孙……
支分派衍——支分,即分支,如树干之生多枝,如江河上溯之众多支流。

派,派别,相对独立的体系。

衍,繁衍,产生,发生,多发。

支分派衍即分支越来越多自立门派的越来越多。

间有能者崛起——间,间断,不连续,引申为偶然。

间有,即偶然有。

能者,有本事的人。

崛起,突出,引申为表现出众。

能者崛起即有本事的人出现。

筋努骨突——筋,肌肉;努,用力,紧张;骨突,花苞的俗称,即花骨朵,此处用发形容肌肉的发达饱满的样子,并非说骨节突出的意思。

筋努骨突即一身疙瘩肉。

任气用力——任,放任,由着;气,气性,性子,秉性,脾气。

任气用力即由着性子用气力。

未之闻——未,没有。

闻,听。

未之闻就是没有听说过的意思。

诸葛君——即诸葛亮,汉未军事家,艺术形象见《三国演义》。

纶巾羽扇——诸葛亮的标志性打扮,因苏东坡《赤壁怀古》词中“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名句而深入人心,引申为大敌当前,举止从容无异于常的大家风范。

羊叔子——即羊祜,晋襄阳郡都督。

他在军队中,常着轻裘,系宽带,不披铠甲,一幅休闲打扮。

为将而无刀兵气,德行宽厚,有不战而服人之誉。

是故轻裘宽带引申为儒将风度,并含不战而屈人之意。

圭角——圭,上园下方的玉器。

角,棱角,不圆滑的地方。

圭角泛指玉器琢磨不到家的地方。

引申为不足之处,破绽。

岂有圭角可寻哉——岂,难道,哪里;寻,找出,发现。

句意为“哪里有丝毫不完美之处而有碍观瞻呢”。

伯兄——长兄,俗称大哥。

家严——家父,即近人称谓“我老爸”。

博请高明——博,多。

请,聘请。

高明,高手名家。

博请高明,即多方聘请高手名家的意思。

余族高伯祖——余,我;族,家族,本家;高伯祖,祖父;余族高伯祖,我本家的爷爷。

屡应童试不售——屡,多次;应,参加;童试,秀才资格考试;不售,没有考中。

败衂——衂,鼻子流血。

败衂,被打破鼻子,被打得鼻青脸肿,引申为丢人现眼。

韬晦——隐藏,隐蔽。

含有自我克制的意思。

爰——于是。

病偻丈人之承蜩——蜩,蝉,即知了。

承蜩,捉知了,捕蝉。

病偻丈人,驼背老人。

病偻丈人承蜩,是一个古典,说是古时有一个驼背老人善于捕蝉,手到擒来百不失一。

引申为得心应手。

养由基之射虱——虱,虱子,一种长约3毫米的小虫子。

射虱,用弓箭射虱子。

由基射虱是一个典故。

说是养由基学射,先学视,悬虱而凝视之,三年视其虱大如车轮,而后引弓搭箭,百发百中,皆贯虱心。

引申为功深艺精。

庶几——庶,多;庶几,几多,现谓之多少。

追——赶上,接近。

古文今译:
曹焕斗注释张孔昭先生《拳经》序
武术功夫,是保护自己身心不受非法行为伤害的很好的方法和技艺。

它起源于少林寺。

我县的张孔昭先生曾经得遇世外高人传播武功,他的武艺独步武林,而达到了神妙之境。

张先生在世时,跟着他学的人很多,但是得到他真传的,却只有程景陶、胡我弘和张仲略三个人。

再后来他们的徒子徒孙分支众多,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派别,人人自以为是,慢慢地也就丢失了真传。

这些人中偶然也会出现个把本事不小名震一时的人,但他们大都是些肌肉发达力气过人的人,他们靠的是以力胜人。

这些人对于张先生的拳法的练法和用法及神奇巧妙的变化,大概是连听都没有听说过。

要知道张先生的拳法,精神凝聚于目光,气机运化于轴心,出手如美人采花一样的优雅,收执如文人收笔般的自然,算来只有诸葛亮的国师气象和羊权子的儒将风度才可一比,哪里上一般人想象得来的呢>
我同胞兄弟四人,我是老三。

我大哥名叫曹衍,字珮玉。

由于我们居家所处的乡里时有仗势欺人的发生,大哥常担心被人欺侮,所以特别喜欢武术,家父对此非常理解,不但不加以禁止,而且多方聘请高手名家来教他,那年我十三岁,还在私塾里读书,每天放学回家就跟在他后面练习。

十八岁那年,我意外地得到了张孔昭先生当年作为我本家的爷爷的随从,在壶关县任职期间撰写的《拳经》,这真是如获至宝。

我把它藏在学馆里,一有时间就拿出来揣摩研究。

学至练打十则之法,专心得象着了魔,苦思冥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忽然有一天梦见有两位前来为我解惑授业,(于是迷津大开),从此以后又多次梦到他们,(受益良多),后来我就渐渐觉得身体越来越柔软,身手越来越灵活,更自发领悟到练气之妙,(而证明铜筋铁骨之真实)。

到了二十八岁那年,因为我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无功而返,于是就出门想找些事来做,但是几次出门都因生病困顿而归,一事无成。

从此我铁了心专心习武,(颇有成就),后半生我漫游长江以南的许多地方,见过许多练武的人,(随处印证功夫,与人动手),所遇到实力过人的对手有多少我都记不清了,所幸的是,我从没有失手丢脸打败仗,(完胜始终)。

如今我退出江湖在家里安度晚年,想起过去几十年打打杀杀的往事,就依然还会有一种很冲动的感觉,于是我就赶紧提醒自己注意行藏免得锋芒毕露现出武夫的面目。

(本人并不想重出江湖),但是许多武术爱好者总想着把武术发扬光大,不让我保守自家的
不传之秘,于是我只能根据我几十年来的心得体会,对《拳经》详加解释,并补上插图,图示以虚待实的技法,以便使人一目了然,便于练习。

但是武术的实际应用,全凭内存功夫,不是语言文字能够讲清楚的,比如驼背老人抓知了,比如养由基射箭,形式和一般人并无不同,但他们的境界却使一般人望尘莫及。

练武的人只有志向专一,全神贯注,长时间下功夫,临场发挥才有可能得心应手轻而易举地制人致胜的可能,而不至于流入一味斗力斗狠的模式。

我以上的个人认识和心得体会与张孔昭先生的本意,接近程度有多少呢?(相信读者会自有公论)所以我并不掩饰我的水平有限,而在公开张先生的《拳经》之前先对大家交待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

乾隆四十九年,农历龙年,九月十五日。

曹焕斗(在东)题记
补充解读:
一、在以上通译中,括号中的句意,是原文中所没有的,但根据上下句义,加上此句之后,句子更通顺,意思也更明白。

二、曹先生并没有见过张孔昭先生演拳搏击,那么对张先生拳姿风骨的精彩描述从何说起呢?大约是他听祖父描绘张先生席往日故事,而在心目中形成的印象吧!或者,他是从张先生的亲传弟子的出色表现上窥斑识豹,而得了如此结论。

张先生与乃祖同代,张之徒与乃父同代,所以曹氏曾见张门三杰之事不无可能。

三、曹氏梦二老人指授拳法,曾被前人视为伪说,以为是仿张三丰故事。

予谓不然,曹梦高人却有可能!古人造词,皆有原因,成语既有“梦寐以求”——连做梦都想着这件事,那么“梦寐有得”又有什么不可以理解的呢?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日夜思辩,自是处驳,曹氏所梦无非是自辩自驳的幻境!而曹氏所梦之二高人,事实上就是他自己的觉悟!
四、阳月中浣吉日译作九月十五日,是出于以下考虑:民俗九月九为重阳,即阳阳,古民歌有“上阳九兮逢伯六;三月虽是阳春,但古人多记作春月,而不称阳——因此确认阳月为农历九月,中浣吉日,即中旬的好日子,中旬,即一个月的第二个十天,十五是公认的花好月圆的吉日良辰,所以阳月中浣吉日译作农历九月十五日。

曹传本《拳经》佚名序原文
拳法之由来,本于少林寺。

自宋太祖学于其中,而名遂传天下。

其后温家有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有十二短打,吕红有八下之刚,山东有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张敬伯之打,此皆名传海内,各得其妙者也。

然或有上而无下,或有下而无上,虽能取胜于人,未可概为全美。

至于张呜鹗者,生平极好武艺,于是挟重资,游海内,遍访名家。

或慕其下盘之善而效其下焉,或慕其上架之美而学其上焉,兼而习之,久而化焉,声而遂独成其一家,真所谓善之善者也! 爰编成一帖,以启后学。

百法皆备。

有志其业者,务发意会,法以神传,必当竭尽至力,须宜实致其功。

粗事细磨,断不可以用努筋尖骨之功,而致身之百病。

(不察)舒筋舒脉之谓何?)而难知鲁莽,是彰乎知,此则临敌应变,无不可取胜于人,此(真)所谓千金不可换(者)也!宝之慎之,勿视以为戏玩也!
冷僻字词简释:
张呜鹗——即张横秋,也就是张孔昭。

概为全美——概,一概,此处作笼统讲。

全美,十全十美。

概为全美,笼统地认为完美。

善之善者——尽善尽美者。

竭尽至力——竭尽全力,不遗余力之谓。

实致其功——实实在在地下功夫。

粗事细磨——持之以恒,铁杵磨绣针一般。

彰乎知——彰应为障,障乎知,良知被蒙蔽,看不到真境。

古文今译:
流布民间的拳法,原本是少林寺里传出来的,牌价宋太祖早年在少林寺学过功夫,(到他黄袍加身当了黄帝之后)少林寺的拳法就名扬天下了。

(宋太祖留下太祖长拳)此后世面上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拳。

比如温家拳、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式合锁拳,二十四式探马拳、八闪番(翻)拳,十二式短打拳、吕红八式拳、李半天的腿击术,鹰爪王的擒拿术、张敬伯的拳击术、都是四海闻名,各有千秋。

(这些拳法尽管各有各的独到之处,但多偏执一端)善于用手的就不重视腿,善于用腿就不重视拳法,尽管他们就这样也可发取胜于人,但是到底算不上十全十美。

后来民间出了一个叫张呜鹗的人,天生的特别爱好武术,(为了追求武术十全十美的境界)他不惜携带大量资金,周游全国,到处访查武术名家,(并虚惊地向他们学习)遇到腿功好的就学习他的腿功,遇到手法妙的就学习他的手法,取百家之长之后,而自成一家,(集百家之长而无诸家之短)真可谓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了。

此后他把武术精华汇编成册,以方便后学修为,书中应有尽有。

世间有意在武术方面取得大成就的人(如果有幸得到了这本书,就应该倍加珍惜),一定要用心去感知它,不是执着于字面而是要心领神会。

(会意亦即弄明白书中的真实含义之后)就一定要竭尽全力,一心一意切切实实地下一翻功夫,拿出铁杵磨绣花针的精神持之以恒地修行,(天长日久必收传神之功而达非凡之境)。

(我认为武术功夫的人)一定不要去练那些追求肌肉发达力大无比之类的挑战人体极限的功夫,(练那种功夫,往往功夫没上身)落得身体内外百病从生,《拳经》上所说的舒筋舒脉是什么意思?不明此理而只知道狠练猛练,显然是被愚味蒙蔽了良知。

(世俗拳法逞勇斗力,胜负难料)而《拳经》拳法则临敌变化无穷足应万变,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以取胜于人。

这正是世俗所说的千金不传之秘啊! 一定要珍惜它并珍贵地收藏好,不要把它当成一般平常的武术资料看待。

(佚名)
补充解读:
一、本篇在曹传本《问答歌诀》之前,无作者姓名及年月日,文中之张呜鹗,从行状上看即张横秋无疑。

在古文中,张呜鹗不会自称张呜鹗的,所以此篇作者应非张横秋,同时良传本《拳经》张横秋序也是证明这一点。

鉴于本文作者对张横秋生平相当了解,功夫十分推崇,并弃名弃字直呼其号——并且其号不乏戏虐之称——一只怪叫的猫头鹰;呜,鸣叫,发声;鹗,枭鸟,即猫头鹰。

可见两人熟不拘礼,亲密无间。

这个人是谁?这个人只能是壶关县的县太爷、曹焕斗的本家祖父,张横秋的护卫对象,张撰写的《拳经》最早持有者。

其写作时间,大约是在他离任之际或离任之后不久。

二、“其后温家有七十二行拳”一句,显然有误。

如此句意思准确无误,则以下五种拳法应皆归温家拳内,但事实显然并不如此。

事实上以下说的几种拳法各自都是独立的拳种,所以“其后温家有七十二行拳”,应为“其后温家拳,有七十二行拳”。

三、百身之病——上“原文”中的“身之百病”,在原件中做“百身之病”,一身可有百身,一人怎会有百身呢?根据全文推论,此句的意思是说练法不当会闹出一身病,所以改为“身之百病”——把身体练出这样那样许多病!
括号部分是原件字面上没有的,但根据上下句应该有的内容。

起承前启后作用,
三、以便意思連贯,表述明白。

《拳经》张横秋序解读
良传本《拳经》序原文
张横秋秘授跌打抓拿法
总序
且夫有文士者,必有武备。

人窃疑之:诗书戎马(焉)可并习乎?
然自昔迄今,用武未始不外以佐文也。

大圣人轩辕氏作弓矢,兵端肇开,历代多循之,(史载)蚩尤征而垂衣裳,有苗伐而舞干羽,汤放夏而辑宁,武克商而大定,周公讨四国而洛营,孔子诛少正卯而鲁治。

帝王师相,莫不以铖斧而瑧太平者,(岂)非武佐文之明验哉?慎勿发诰戒为未。

习练为细也!
然肆武莫先于习拳,而说者曰:拳,徒(手)搏击也,何如器械之坚利(也)?(殊)不知弓矢戈矛之能卫乎身,(渠)不能使身善为用,何也?身与手不习也,(则)手与器不惯也,欲其得心应手也难矣!惟拳有身法焉,手法焉,步法焉,实武艺之根本也,一法不备不足以精器械者(也)。

(故)必先练夫拳。

拳不一家,而各擅其长。

或善于掌焉,有顺掌、反掌、拜掌、托掌、单掌、双掌、鸳鸯掌之不一;或善于拳焉,有顺拳、反拳、冲拳、撺拳、横拳、圈拳、披拳、填拳、牵拳、勾拳之不齐;或善于肘焉,有顺肘,反肘、直肘、横肘、冲肘、斜肘、顶肘、顿肘、挫肘之不同;有善于膝焉,有左膝、右膝、撇膝、跪膝、迎膝、缩膝、短膝之不等;或善于腿焉,有单腿、双腿、摆腿、旋腿、踹腿、踢腿、短腿、插腿、挽腿、颠腿之分;或有善于身焉,有进身、退身、反身、顺身、蹲身、趺身、偏身、闪身、伸缩身之各殊;或善于步焉,有长步、短步、直步、横步、闪步、点步、顺步、反步、勾步、曲步、CONG步、挺步、实步、虚步、管步、偷步、雀步之不侔……而彼有所长,此有所短,未若跌打抓拿之法(备而)大成者也。

(夫)跌而不打则跌轻,打而又抓则打重,抓而不拿则拿松,拿而又跌则拿硬。

若四时错行而相资,骒日月之代明而互用,形势与人同,筋节与人异,所谓拳之上乘(者)非(此而何)耶?试言其手法,则逢虚而入,不撄人之力,乘时而进,适中彼之(关)窍。

若僚之弄丸,循环而无端;如丁之解牛,游刃而有余。

(至)于身法,(则)重如泰山之压,轻若鸿毛之飘。

悠扬处花飞絮舞,变幻处活虎生龙。

若夫步也,言之且玄,难发觅踪;亦长亦短,无能把作;进则为排山倒海,退则为雨消云散。

不徒为拳之至于斯也,用之习(他)技(亦然),不须(别求)另寻。

故曰:习技莫先乎习拳。

余业儒(者)也,而癖性好武,从拳操技,盖有日矣。

岂以谓有文士者必有武备哉?正以身丁兵乱之世无武备,则必不能端章甫而点兵笔,即谓这武能佐文者也。

余尝录《拳经》数百首,并附诸械百法,编成一帙,实吾师陈松泉翁,少具侠气,重携金资,遨逰海内,遍访名家,描摹而成之者也!余不敢莫其善,亦不敢私其美,出而示之同志,以为登坛一助云尔。

生僻字词典故解释:
有文士者——文士应为文事。

武备——军事力量,武力后盾。

人窃疑——私下怀疑。

人,原作余,今据文义改;窃,偷,引申为偷偷地。

诗书——文化。

戎马——军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