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课标)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综合测试【省一等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综合测试
答案解析
一、
1.【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该探测器飞行轨道在地球公转轨道以内,而小行星带处在火星和木星公转轨道之间;该探测器飞行轨道在地球公转轨道以内,故不可能观测到地球从日面经过的情景;该探测器计划飞行6年,而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该宇宙飞船可以探测到日冕层的太阳风活动。
2.【答案】D
【解析】读材料可知,“金星有着主要由2CO 组成的浓密的大气和云层”,接近金星表面的2CO 可以强烈吸收长波辐射,热量无法散发,而温度越聚越高,在这种超级“温室效应”的影响下,金星最终达到了如此高温。
3.【答案】A
【解析】金属的体积并不小,与地球较为接近;其大气层较厚,主要由2CO 组成,表面温度达400℃;故A 正确。
4.【答案】A
【解析】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故本题选A 。
5.【答案】C
【解析】读图,根据太阳系行星分布规律,位于太阳系“宜居带”的星球,除地球外还有火星,其他行星不在“宜居带”内,故C 选项正确。
6.【答案】B
【解析】Trappist-1系统的中心天体是恒星,该系统为恒星系,与太阳系为同一级别,B 选项正确。
7.【答案】A
【解析】图中宜居带宜居的主要依据是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条件,A 选项正确;地形和土壤对生命存在的影响小,B 、D 选项错误;富含二氧化碳的大气不适合生命呼吸,C 选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浅层地能主要是指地表以下数百米内的低温热能。
深度仅数百米,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千米,所以存在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地壳内。
浅层地能是太阳辐射能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
地幔是地壳以下的圈层部分,该能源全年可用。
故C 选项正确。
9.【答案】B
【解析】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利用的能源大多属于太阳辐射能,如太阳能热水器和用煤、石油发电。
潮汐能是天体引力产生的,不属干太阳辐射能;核能是地下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不是太阳辐射能。
故B 选项正确。
10.【答案】B
【解析】太阳辐射能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能量巨大但分散;属于清洁的能源,可以通过光热和光电转换来利用,故B 选项正确。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连续爆发两次“闪焰”指的是太阳耀斑活动,“闪焰”发生于色球层,A 选项错误;CME 是
高能带电粒子流抛射,“闪焰”发生时,CME格外强烈,B选项正确;CME发生于日冕层,不是在色球层,C选项错误;CME发生地温度约200万℃,远高于“闪焰”发生地,D选项错误。
12.【答案】B
【解析】太阳活动的周期约为11年,若2017—2018年是太阳活动高峰年段,则上一个活动高峰年段约是2006—2007年,B选项正确。
13.【答案】B
【解析】“闪焰”是太阳爆发的耀斑活动,给地球带来的影响包括干扰地球的电离层,使许多地区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B选项正确;我国北方不在极圈内,不会发生极光现象,A选项错误;太阳活动不影响有线电话通话,C选项错误;全球多地出现降水高峰是黑子活动影响的结果,D选项错误。
14.【答案】A
【解析】由图中等值线的分布及等值线图的判读原理可推导出,①地冬季日照时数为700 h,夏季日照时数为900~1 000 h,冬夏日照时数差为200~300 h。
同理计算出②、③、④地的日照时数差分别为100~200 h、0~100 h、100 h,因此冬、夏季日照时数差异最大的是①地。
所以A正确。
15.【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青藏高原,西部全年多晴朗天气,冬、夏季日照时数的差异主要在于昼夜长短的差异。
所以C正确。
16.【答案】B
【解析】图中不论冬季还是夏季,以①地太阳辐射能最丰富,其次是②地,但太阳能发电站的建设应接近消费市场,相对①地而言,②地靠近省级行政中心,因此最适合建太阳能发电站的是②地。
③和④地相对而言,太阳能资源要贫乏些。
故选B。
17.【答案】C
【解析】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能最丰富的地区,主要是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晴天多,日照时间长;纬度低,太阳高度较大,故A、B、D说法正确;气候寒冷与该地太阳能丰富没有关系,C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18.【答案】A
【解析】藏南谷地的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与太阳能无关,故A选项符合题意;柴达木盆地的石油、天然气是生物在地质历史时期固定下来的太阳辐射能,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大气的运动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故与太阳能有关,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水体的运动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故也与太阳能有关,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19.【答案】B
【解析】由题意知,云量以一日内云遮蔽天空的百分比来表示,故图中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越高,则表示该地阴雨天越多。
由图示可知,甲地数值在50~52之间,乙地在64~66之间,即乙地平均云量大于甲地,A选项错误。
甲地位于高原地区,海拔较高;乙地位于河谷地区,海拔较低。
由于海拔高的地方一般日温差较大,故甲地多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大于乙地,B选项正确。
乙地云量比丙地多,湿度就大,C选项错误。
丙地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分布等值线比丁地稀疏,云量空间变化小于丁地,D选项错误。
20.【答案】A
【解析】图中显示乙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且位于河谷中,受西南暖湿气流和地形的影响,水汽在深入河谷时受地形的抬升作用易形成阴雨天气,所以,在乙地云量明显多于东西两侧,在该处的等值线向北弯曲。
故影响乙地
等值线向北弯曲的最主要因素是地形。
21.【答案】A
【解析】据甲图可以判断出,①②③④⑤分别代表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恐龙是在中生代末期灭绝的,B选项错误;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在古生代早期,C选项错误;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出现在古生代中后期,D选项错误;真核细胞生物出现在元古宙,故A选项正确。
22.【答案】C
【解析】在古生代后期出现过一次物种大灭绝事件、原始鱼类就是这个时期大量灭绝的,结合上题的分析,C选项符合题意。
23.【答案】B
【解析】每页代表100万年,太古宙为1 500页,元古宙为1 960页,古生代为290页,中生代为184页,新生代为66页,故B选项正确。
24.【答案】D
【解析】图中所示的圈层是地球外部圈层,最上面是大气圈,位于最下面的③是岩石圈,跨三个圈层的①是生物圈。
②是水圈,故D选项正确。
(注意:生物圈包括水圈的全部)
25.【答案】B
【解析】①圈层是生物圈,它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A选项错误。
②圈层为水圈。
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B选项正确。
③圈层是岩石圈。
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小的圈层是水圈,C选项错误。
大气圈在地球的外部圈层中是最厚的,但比地球内部圈层中的地幔和地核要薄,D选项错误。
二、
26.【答案】(1)C
(2)从总体上看,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大。
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一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特别丰富。
)
(3)拉萨年太阳辐射总量大于重庆。
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中尘埃含量小,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重庆位于四川盆地,盆地地形中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4)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子显示屏、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灶等。
【解析】(1)四个城市中成都地处四川盆地,地势低,多阴雨天气,太阳辐射弱,不适合推广太阳能路灯;其他三个城市晴天多,太阳辐射强,适合推广太阳能路灯。
(2)读图可以看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特点: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大。
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
(3)拉萨年太阳辐射总量大于重庆。
两地纬度相近,太阳辐射的差异主要与地形及天气有关。
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中尘埃含量小,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晴天多,日照时间长,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大。
重庆位于四川盆地,盆地地形中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4)太阳能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可随便举出实例: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子显示屏、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灶等。
27.【答案】(1)拉萨拉萨位于青藏高原,这里地势高,空气稀薄,云量少,日照强
(2)重庆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云量多,阴天多,日照弱
(3)多台湾岛东部处于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西部处于背风坡,阴天少,晴天多
(4)拉萨
【解析】(1)读图可知拉萨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最高,分析时可以从海拔、天气、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等方面入手。
(2)读图可知重庆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低,原因主要分析天气特征,因为重庆太阳辐射弱的主要原因是阴雨天气和云雾多,故从大气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方面回答即可。
(3)从图中看台湾岛西侧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东侧高,主要分析东西两侧天气特征,从地形及降水方面回答。
(4)因为拉萨的日照时数是表中所列城市中最多的,所以最能有效利用太阳能城市是拉萨。
28.【答案】(1)①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②A——
B——
③气候温暖湿润,森林密布。
(2)①古生代后期是鱼类和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是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则是哺乳动物和人类时代。
②小行星撞击地球并发生爆炸,大量富含铱的尘埃颗粒弥漫天空,阻挡阳光射向地面,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无法进行。
③火山爆发说:该假说认为因为火山的爆发,二氧化碳大量喷出,造成地球急剧的温室效应,使得动植物死亡。
而且,火山喷发使得盐素大量释出,臭氧层破裂,有害的紫外线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灭亡。
还有气候变化说等。
【解析】(1)依据“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变迁关系示意图”,就可以写出植物的演化规律。
表格中A、B所示两次生物灭绝事件的内容和推测煤炭形成时的环境特点,只要掌握有关知识即可回答。
(2)①掌握有关知识即可回答。
②可根据小行星撞击地球并发生爆炸后形成的尘埃颗粒对太阳辐射的影响来回答。
③查阅有关资料即可。
29.【答案】(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的水的运动(大气运动或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2)地形、海拔(高低起伏)不同(或海洋和陆地的分异)。
(3)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自然环境
【解析】(1)图甲表示地球外部圈层,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主要有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等共同作用的层面。
图中的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水的运动、大气运动、生命活动等的主要动力。
体现了地球表层与宇宙空间和地球内部的能量联系。
(2)图乙表示地球内部圈层,是一个不均一的层面,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
其差异主要体现在地球表层的地壳厚度是不均一的,有海洋和陆地的分异。
在陆地上,地表高低起伏不同,地形海拔不同,地壳厚度也有差异。
(3)地球表层的特点说明,组成地球表层系统的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