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白鹭洲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白鹭洲中学10-1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
(测试时间:150分钟卷面总分: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基础题(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A、逡.(qūn) 巡决.(xuè)起而飞怵.(chù)然钻燧.(suì)取火
B、泠.(líng)然逆旅之父.(fù) 恂.(xuàn)目果蓏蚌蛤.(gé)
C、子圉.(yǔ) 大瓠.(hù)之种跣.(xiǎn)行腥臊.(sāo)恶臭
D、棺椁.(guǒ) 栎.(lì)社树哀骀.(tái)它奭.(shì)然四解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饴笑大方望洋兴叹易子而食和盘托出
B、微言大义墨守成规相形见绌咄咄逼人
C、揠苗助长弃甲曳兵留连忘返枯鱼之肆
D、买椟还株析骸而炊不胫而走言简意赅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①民众对领袖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而对其远见、决断、务实、合作能力更为关注。

②鄢颇被砍后,圈内人士认为当年黑势力香港娱乐圈的丑行又在内地影视圈上演。

③警方证实,世博会招募“世博人家”的消息纯属,嫌疑人朱某已被公安部门查处。

A.资历染指编撰 B.资质染指杜撰
C.资质介入编撰 D.资历介入杜撰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
...的一项是()
A.特立独行的人才具有不可抗拒的人格魅力,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在芸芸众生
....中脱颖而出。

B.新课标所采用的新的高考模式要求考生复习时要有全局观念,不能偏科,那种目无全牛
....的复习方式,使不少考生在2010年的高考中吃了大亏。

C.一年下来,他花了很大力气在工作上,业绩斐然,没想到自己却成为上级领导勾心斗角
....的牺牲品,被排挤出了公司。

D.李宁来了,马燕红来了,李小双来了,刚刚在奥运会上狂扫9金、l银、4铜的中国体操队来了!
中国体操队四个不同时代的英雄们共饮喜酒,踌躇满志
....。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考古队日前否定了媒体宣传的曹操墓发掘出了稀世珍宝翡翠珠价值上千万的消息。

B.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作为菅直人首相的特使,出席了6月12日的上海世博会日本国家馆日。

C.在这个四合院里,人们可以品茶、弹古琴,还可以诵习中华传统文化篇章,大家称这里为“私塾”。

D.针对校园伤害案的连续出现,教育部门对学校、幼儿园、教室做
好了防控监控工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9分,每小题3分)
保持文化的定力
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文化交融的步伐也在加快。

但由于族群、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诸多差异,国家族群间文化交融的状况极不均衡。

发展中国家迫切希望公平参与全球文化交流进程,在世界舞台上发出自
己的声音,但急切心愿的背后,也特别易于出现不顾客观实际渴望强国认可、且以他人标准为准则的文化
..
焦虑症候
....。

在以发达国家利益为主导的全球化规则面前,实现族群完全平等的文化交流只是善良愿望。

不顾客观实际以他人标准为规范的盲目操作,对发展中国家文化而言弊多利少。

如诺贝尔文学奖常会引发关于评审公允的诘问,个中总不免存有几分“诺贝尔情结”的醋意心理。

然而,只要认识到西方文化至上和对非西方文学潜意识偏颇的评判心理,心态就会平和。

这个奖项或许只代表西方文化的权威,对判断中国文学水准的高下也没更大的意义。

又如,近些年总有人用走进维也纳金色大厅作为“走向世界”的标志,其实靠人情和赠票换来的上座率,只会给人留下推销低档货色的印象。

这种依托他人认可的动机和行为,恰恰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

在对外文化交往中,保持足够的文化定力,显得格外重要。

保持文化的定力,需要心无旁骛地建设自己的民族文化。

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古国,只有在继承优良传统、吸收人类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创造出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文化,才是参与文化交流、开拓文化市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保障。

盲目纳入别人的文化范式,势必丧失抗衡的本钱。

俄罗斯汉学家流沙认为,那些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文学创作,如先锋文学、美女文学等,很难有长久的吸引力。

丰厚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必不可少的条件。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在国际文化交往中,只有用气大道正、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才能赢得世界的尊重和认可。

保持文化的定力,必须头脑清醒,不能削足适履、误入别人的文化樊篱。

在文化交流碰撞中,强势文化容易影响并同化弱势文化,弱势一方则容易把强势文化预设为现代的、发达的东西。

发展中国家如果一味妄自菲薄,甚至以张扬“丑陋的旧日风情”来满足他人对“落后文化”的猎奇心理,就会在文化交流中乱了阵脚,迷失了自我。

保持文化的定力,必须努力争取文化交流的话语权。

各民族的文明成果,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决不能简单地以优劣分野。

只有坚守清醒的民族意识,坚守本土的文化自信,才能在外来文化铺天盖地涌来时,从容不迫,沉着应对。

不管现实交流中民族文化在场与否,心中的民族精神永远不能离场,这是文明对话
的根本。

尽管在以西方世界为主体构建的文化秩序中争取话语权艰难而漫长,但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地探索奋斗,民族文化就会彰显无可替代的恒久魅力。

在人类文化面临同质化的风险时,保持文化的定力,尤为可贵。

(2009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
...“文化焦虑症候”具体表现的一项是()
A.发展中国家迫切希望公平参与全球文化交流进程,在世界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B.靠人情和赠票等动作方式换来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上座率。

C.文坛出现了先锋文学、美女文学等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文学作品。

D.以张扬“丑陋的旧日风情”来满足他人对“落后文化”的猎奇心理。

7.下列选项中关于如何保持文化定力的说法,错误
..的一项是()
A.心无旁骛地建设自己的民族文化,在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并吸收人类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创造出富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文化。

B.在国际文化交往中,要用气大道正、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参与文化交流,开拓文化市场,把自己的民族文化打造成强势文化。

C.在文化交流中,发展中国家要坚守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文化阵地,提防强势文化的同化。

D.在外来文化铺天盖地涌来时,从容不迫,沉着应对,脚踏实地地探索奋斗,彰显民族文化恒久的魅力,积极争取文化交流的话语权。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无论如何表明其公允性,潜意识中以西方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为评判标准的状况难以改变,拿我们的文学作品去参加评选对判断我们的水准毫无意义。

B.就文化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只要根植于民族的土壤,充分展示久远的历史,深挖丰厚的文化底蕴,就能走向世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C.在现实的文化交流中,我们的民族文化在西方世界为主体构建的文化秩序中争取话语权非常艰难,但我们要有文化自信,心中的民族精神不能离场。

D.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区分取决于文化主体国的经济发达程度,发达国家的文化是强势文化,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的文化则是弱势文化。

三、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9—12题。

(每小题3分)
范增论
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

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
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

不去,羽必杀增。

独恨其不早耳。

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

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

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

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

”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1)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

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2)。

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

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

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

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

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

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

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

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

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

非羽弑帝,则帝杀羽。

不待智者而后知也。

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

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

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

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

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

增不去,项羽不亡。

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注:(1)卿子冠军:即宋义。

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援救赵
国,途中,宋义畏缩不前,被项羽矫诏杀死。

(2)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他为王,仍称怀王。

项羽称霸后尊熊心为义帝。

9.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 间:离间
B .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稍:稍微
C .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 本:根本,质本的东西
D .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 比肩:并肩,引申为地位相等
10.下列句中加点字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A .
B . D .
C . 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知几其.神乎 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以.
立楚怀王孙心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
11.依据文意,范增离开项羽的最佳时机的主要依据是()
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

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B.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

C.羽杀之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

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

D.(义帝)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

12.下列各项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范增既不能促使项羽抓住机遇除去刘邦,又没有帮助项羽抢在刘邦之前进军关中,更没有阻止项羽弑杀义帝。

所以作者评价时说范增“陋矣”。

B.作者认为项羽怀疑范增是两人之间矛盾的必然结果。

两人初期的政治地位为后来的矛盾埋下伏笔,后来政治主张上的巨大分歧又加剧了这个矛盾。

C.作者分析问题时,能从两方面着眼。

比如作者认为项羽先有怀疑范增之心陈平的离间计才能发挥作用;又比如从一方面指出范增浅陋,从另一方面又指出范增也是人中豪杰。

D.本文结构上很有特色。

从“增之去”这一点铺开,多次运用引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推理证明,层层深入,逻辑性强。

第Ⅱ卷(共114分)
四、(26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

(3分)
译文:
(2)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

(4分)
译文:
(3)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3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6分)
春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濛濛细雨中。

【注】本诗作于建炎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

作者几经逃难,避乱岳州,借居于郡守后圃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1)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3分)
(2)三、四句写出了海棠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征?(3分)
15.文学常识和诗文填空。

(10分,每空1分)
(1)被清代学者林云铭誉为“文字中鬼神”“不可不全读”的是________。

________常被誉为“科圣”。

(2)登东皋以舒啸,________________。

聊乘化以归尽,________________!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__________________。

(4)乐以天下,忧以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义而富且贵,___________________。

(6)居天下之广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

(19分)
可以预约的雪
林清玄
⑴东部的朋友来约我,到阳明山往金山的阳金公路去看秋天的菅芒花。

说是在他生命的印象中,春天东部山谷的野百合与秋季阳金公路的菅芒花,是台湾最美丽的风景。

⑵如今,东部山谷的野百合,因为山地的开发与环境的破坏,已经不可再得,只剩下北台湾的菅芒花是惟一可以预约的美景。

⑶他说:“就像住在北国的人预约雪景一样,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呀!”
⑷我答应了朋友的邀约,想到两年前我们也曾经在凉风初起的秋天,与一些朋友到阳明山看菅芒花。

⑸经过了两年,菅芒花有如预约,又与我们来人间会面。

可是同看菅芒花的人,因为因缘的变迁离散,早就面目全非了。

⑹一个朋友远离乡土,去到下雪的国度安居。

⑺一个朋友患了幻听,经常在耳边听到幼年的驼铃。

⑻一个朋友竟被稀有的百步蛇咬到,在鬼门关来回走了三趟。

⑼约我看菅芒花的朋友结束了二十年的婚姻,重过单身汉无拘无束的生活。

⑽我呢!最慈爱的妈妈病故,经历了离婚再婚,又在45岁有了第二个孩子。

⑾才短短的两年,如果我们转头一看,回顾四周,两年是足以让所有的人都天旋地转的时间了,即使过着最平凡安稳生活的人,也不可能两年里都没有因缘的离散呀!即使是最无感冷漠的心,也不可能在两年里没有哭笑和波涛呀!
⑿在我们的生命里,到底变是正常的,或者不变是正常的?
⒀那围绕在窗前的溪水,是每一个刹那都在变化的,即使看起来不动的青山,也是随着季节在流变
的。

我们在心灵深处明知道生命不可能不变,可是在生活中又习惯于安逸不变,这就造成了人生的困局。

⒁我们谁不是在少年时代就渴望这样的人生:爱情圆满,维持恒久;事业成功,平步青云;父母康健,天伦永在;妻贤子孝,家庭和乐;兄弟朋友,义薄云天……这是对于生命“常”的向往。

但是在岁月的拖磨里,我们逐渐看见隐藏在“常”的面具中,那闪烁不定的“变”的眼睛。

我们仿佛纵身于大浪,虽然紧紧抱住生命的浮木,却一点也没有能力抵挡巨浪,只是随风波浮沉。

也才逐渐了解到因缘的不可思议,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

⒂我们可以预约明年秋天山上的菅芒花开,但我们怎能预约菅芒花开时,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变化呢?
⒃我们也许可以预约得更远,例如来生的会面,但我们如何确知,在三生石上的,真是前世相约的精魂呢?
⒄在我们的生命旅途,都曾有过开同学会的经验,也曾有过与十年、二十年不见的朋友不期而遇的经验。

当我们在两相凝望之时常会大为震惊,因为变化之大往往超过我们的预期。

我每次在开同学会或与旧友重逢之后,心总会陷入一种可畏惧的茫然,我畏惧于生之流变巨大,也茫然于人之渺小无奈。

⒅思绪随着茫然跌落,想着:如果能回到三十年前多好,生命没有考验,情爱没有风波,生活没有苦难,婚姻没有折磨,只有欢笑、狂歌、顾盼、舞踊。

⒆可是我也随之转念,真能回到三十年前,又走过三十年,不也是一样的变化,一样的苦难吗?除非我们让时空停格、岁月定影,然而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⒇深深去认识生命里的“常”与“变”,并因而生起悯恕之心,对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念,对生命的变化有宽容之心。

进而对自身因缘的变化不悔不忧,对别人因素的变化无怨无尤。

这才是我们人生的课题吧!
(21)当然,因缘的“常”不见得是好的,因缘的“变”也不全是坏的,春日温暖的风使野百合绽放,秋天萧飒的风使菅芒花展颜,同是时空流变中美丽的定影、动人的停格,只看站在山头的人能不能全心投入、懂不懂得欣赏了。

(22)在岁月,我们走过了许多春夏秋冬;在人生,我们走过了许多冷暖炎凉。

我总相信,在更深更广处,我们一定要维持着美好的心、欣赏的心,就像是春天想到百合、秋天想到芒花,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

(23)尚未看到菅芒花的此时,想到车子在米色苍茫的山径蜿蜒而上,菅芒花与从前的记忆美丽相迭,我的心也随着山路而蜿蜒了。

[注]林清玄:台湾作家。

菅芒花:一种草本植物。

16.如何理解第⒁段中画线的句子?(3分)
17.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说应如何对待“常”和“变”?(6分)
18.本文不是写雪,而以“可以预约的雪”为标题,有哪些好处?(6分)
19.下列说法中与本文不相符的两项是()()(4分)
A.本文由花及人,引发对人生的感悟;行文的过程,也是作者的心路历程。

B.作者写本文时,感情经历了“期待→伤感→困惑→无奈→欣慰”的变化。

C.第⑾段,从生活状态、内心情感两个方面,强调了“所有的人”都会变。

D.第⒅⒆段,写自己渴望“常”,逃避“变”,虽然懂得“变”的无可逃避。

E.最后一段照应开头,写出了作者走出心理困境、悟出人生哲理后的快慰。

F.本文富有诗意,多用排比、反复的句式,酣畅淋漓地叙事、说理、抒情。

六、语言运用(9分)
20.“封杀”,原是一个新生的娱乐词汇,现在越来越多地在不同场合应用。

根据它在下列各句中的意思,分别用一个词语置换(每处不超过4 个字)。

(3分)
(1)向姑娘求爱不成便往人家脸上泼硫酸, 是一种很丑恶的行径, 一旦发生, 总会受到众人的同声
谴责。

但娱乐记者追捧明星未果就扬言“封杀
..”,每每做起来却理直气壮。

(2)央视《同一首歌》和《中华情》紧急出面否认封杀刘德华,不管这一澄清是迫于网上舆论一边倒
的压力而做出, 还是剧组本来就没有封杀
..的意思, 一场风波总算平息了, 这应该是一个大家都愿意看到的结局。

(3)风靡全球的Skype 在中国将遭遇封杀, 搜狐的消息称:中国固网运营商巨头中国电信正酝酿彻
底封杀
..以Skype 为代表的网络语音聊天工具, 电信宽带用户使用此工具拨打固定电话, 面临被断网和罚款的危险。

(1)(2)(3)____________
21.某领导在谈到“政府诚信最重要”这一话题时说了如下的话,把句子弄乱了,请你帮忙调整好顺序。

(2分)
①从社会经济活动方面来看,政府也是市场经济的一个主体。

②政府如失去诚信,就失去了人民的信任,也毁坏了国家的声誉。

③因此,政府的诚信处在社会诚信的核心、主导地位,是第一诚信。

④政府如失去诚信,经济活动就会一片混乱。

⑤在各类的诚信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诚信是政府的诚信。

⑥因为从政治方面来看,政府的诚信度决定了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调整后的顺序是:(只写序号)
22.2011年6月12日将是我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请你为“文化遗产日”拟两条宣传标语。

要求:文字
凝练,富于情感,响亮有力。

所拟宣传标语从字数和结构形式上可以不受示例的限制,但上下句必须
.....
整齐对称
....。

(4分)
示例:留住文化根脉,托起民族未来。

(1)
(2)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清代李密庵在他的《半半歌》中说:“看破浮生过半,半字受用无边,……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鞭稳便。

”德国哲学家尼采亦曾作诗谈“处世之道”:“别在平野上停留,也别去爬得太高。

打从半高处观看,世界显得最美好。

”这是一种追求“半”的人生哲学。

但是,生活中追求“全”的也大有人在。

请以“半与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逆旅之父fǔ;恂目shùn)
2、B(A、饴-贻 C、留-流 D、株-珠)
3.B(资质:人的天资和素质;资历:人的经历。

染指:比喻沾取利益或插手,多指非分利益;介入:参与进去干预其事。

杜撰:随意编造虚构;编撰:编纂写作。


4.B“目无全牛”,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得心应手的境界。

(芸芸众生: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

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满:满足;志:心意。

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5.C(A“否定消息”的内容有歧义,句式杂糅。

B出席后应有宾语“活动”。

D“学校、幼儿园、教室”并列不当。


6.A(这句话出自首段,引出易于出现文化焦虑症候的观点,文化焦虑症候的本质特征是不顾客观实际渴望强国认可且以他人标准为准则,而发展中国家希望公平参与不同于渴望认可,也未必是以他人标准为准则。


7.B(“把自己的文化打造成强势文化”说法有误。


8.C(A.“毫无意义”说法太绝对,原文是“没更大的意义”;B.根植于民族的土壤只是走向世界的一个必要条件;D.经济发达程度不是唯一标准。


9.B(稍:渐渐)
10.A(A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B前者表推测,大概;后者表选择关系的连词;C前者表并列,
并且;后者表转折,反而;D前者表原因,因为;后者表目的,来。


11.C(文章议论范增应何时离开项羽通以退为进的议论,提出“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以此推论可知)
12.A(范增没有见微知著,没有审时度势,更没有在政见不合时果断除掉项羽或者果断离开,所以作者认为范增“陋矣”)
13.(1)范增离去是对的,如果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了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罢了。

(翻译时必须落实对“之”“善”“恨”的理解)。

(2)义帝的生死存亡,岂只关系到楚国的盛衰成败;也和范增的祸福密切相关。

(这一句考查学生能否结合语境灵活理解的能力,语言点在“独”;“之”可理解成为取独,但翻译时可以灵活处理。

)(3)意见一致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他,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时机,却想依靠项羽成就一番事业,(见识)浅陋啊!(翻译时必须落实对“则”“以”的理解。


译文: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

项羽怀疑范增和汉暗中勾结,渐渐剥夺了他的权力。

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成为定局,君王也自为之吧。

希望能让我这把老骨头回乡务农。


回乡时,还没到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背上痈疽发作就病死了。

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对的,如果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了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罢了。

既然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也可译为“因为什么事”)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因此而失去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

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

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

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易经》说:“能洞察事情的发展趋势,大概很神明吗?”《诗经》说:“观察那气象,若要下雪,水气必定先聚集成雪珠。

”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

陈涉能够得民心,因为打出了楚将项燕和公子扶苏的旗帜。

项氏的兴盛,因为拥立了楚怀王孙子熊心;诸侯背叛他,因为他杀了义帝。

况且拥立义帝,范增实际上是主要谋划者。

义帝的生死存亡,岂只关系到楚国的盛衰成败;也和范增的祸福密切相关。

绝没有义帝被杀,而单单范增能够长久得生的道理。

项羽杀卿子冠军朱义;就是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本源。

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出反间计吗?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能够乘机而入。

陈平虽说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的君主呢?
我曾经评论义帝;认为他是贤明君主。

只派遣沛公入关却不派遣项羽,在稠人广众之中发现了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这两件事,如果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

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

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楚的指挥);中途杀义帝,一定不是范增的本意;其实岂但不是他的本意;他必然极力劝谏又没有被接受。

不听取他的忠告又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