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秦皇岛市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仿真第一次备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秦皇岛市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仿真第一次备考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没有
..语病的一项是()
A.良好的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B.能不能战胜自己思想上的弱点,是一个人在事业上成功的关键。

C.在学习中,我们应注意培养自己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D.有关部门最近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国庆期间严防安全不出现问题。

【答案】A
【解析】
【详解】
B.两面对一面,把“不能”去掉。

C.语序不当,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D.滥用否定词,把“不”字去掉。

故选A。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
...的一项是
A.在中考励志大会上,校长那激情四射、惟妙惟肖
....的演讲让同学们夺取中考胜利的信心更足了。

B.班主任虽然是个老师,但却是个极细心的人,全班五十个学生的各种信息他都了如指掌
....。

C.壮族人民的好儿子黄大年为了祖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D.春日的柳州,和风佛面,细雨如丝,紫荆花含苞欲放
....,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成语使用不恰当。

惟妙惟肖:模仿或描写得非常美妙、非常逼真。

不能用来修饰“演讲”。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

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

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词语使用的语境。

二、名句名篇默写
3.默写。

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

(《望岳》)__________,弓如霹雳弦惊。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通外直,__________。

(《爱莲说》)__________,心忧炭贱愿天寒。

(《卖炭翁》)政通人和,
__________。

(《岳阳楼记》)
【答案】(1)一览众山小(2)马作的卢飞快(3)不蔓不枝(4)可怜身上衣正单(5)百废具兴
【解析】
【详解】
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
是要正确理解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

此题要注意“览”“蔓”“具”等字的书写。

三、现代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那年的欢喜
郑彦英
①应该是1966年,我上高小,暑假的时候,咸阳北塬上的马庄逢集,母亲给了我两毛钱,叫我带三个弟弟到集上逛逛,顺便买一斤盐。

②一到集上,小弟弟兴奋地指着吃食摊子嚷嚷:“油糕,麻糖,还有馄饨。

哥,妈不是给你钱了么!”
③我一声喝住了:“还要买盐呢!一斤盐两毛钱,能吃半年。

一碗馄饨两毛钱,一吧嗒嘴就没了!”
④小弟弟没敢再吭声,二弟和三弟见我瞪眼,也都噤了声。

⑤集市东头是百货店,那里卖盐,但是要到那里,必须穿过叫卖各种吃食的街道。

我就在街道上走得很快,唯恐哪个弟弟被哪个美食勾住了。

当然最担心的还是我的小弟弟,就抓着他的手走,没想到他走到一个炒凉粉摊跟前,猛然挣脱我的手,坐在凉粉摊前的条凳上。

⑥二弟和三弟都看着我,其实我也被炒凉粉那特别的香味馋得直咽口水,但我还是去拉小弟弟:“走,买盐去。


⑦小弟弟不走,死犟着坐在凉粉摊子前,我把他提起来,他又坐下去,如一摊泥。

⑧凉粉摊师傅很懂公关,知道我主事,就不看我,有意大声叫卖:“吃一口能解一年馋,才五分钱一盘!”说着就开始炒,油在鏊子里发出吱啦吱啦的声音,拱得我肚子里的馋虫乱爬。

⑨我不再吭气,心里盘算着,吃一盘凉粉,就要少称二两半的盐!于是我吼:“走,不走不要你了!”
⑩但是小弟弟铁了心,我吓不倒他,他硬着头死坐着,不看我。

我实在没法了,捏着口袋里的两毛钱,转过身,背对着三个弟弟和凉粉摊子。

但是,炒凉粉师傅的每一个动作,我都听得清清楚楚,特别是炒到最后,铲锅底那一层黄灿灿的凉粉锅巴的时候,师傅有意铲得浅,铲得慢,一下一下地,引诱着一街的人。

凉粉铲到盘子里了,筷子重重地放到矮桌上,随后,放凉粉盘子的咯噔声响在小弟弟的面前。

我还是不转身,我知道三个弟弟这时候肯定都看着我,等我发话。

二弟拽拽我的衣服,小声地:“哥!”三弟见我不吭声,走到我面前,怯怯地看着我。

我低下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这时候小弟弟说话了:“哥,闻着把人香死咧,我只吃一口,剩下的你三个吃。

”小弟弟这一句话感动了我几十年。

当我转过身来的时候,看见小弟弟眼巴巴地看着我,我软软地说了一句:“吃吧。

”他立即笑了,拿起筷子,却只夹了小小一点,放到嘴里,没敢嚼,似乎在等着凉粉化在嘴里,等到咽的时候,声音却很大,我知道那是和着口水咽下去的。

小弟弟站起来,把筷子递给我,真诚地说:“哥,好吃得不得了,里头还有豆瓣酱呢!”我说:“我不爱吃凉粉,你三个吃。

”说着把筷子递给二弟。

二弟和三弟推让着,一人吃了一口,又让我吃,我自然还是推。

小弟弟夹起一筷子炒凉粉送到我嘴前面,那棕红的酱色,那飘忽的白色蒸气,顿时攻破了我的所有防线。

我吃了,我有意咽得很快,却不张嘴,让那美味在嘴里回旋。

同时把筷子递给小弟弟。

小弟弟又推,我便把凉粉在盘子里分成三堆,让他们一人吃一堆,然后把筷子咯噔往矮桌上一放,说:“你们吃,
我去付钱。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三个弟弟吃了两堆,剩下一堆,让我吃,我问是谁没吃,二弟说是小弟弟没吃,留给我。

我没有再说话,其实也就小小三块,我吃了一块,夹起两块,一下子喂到小弟弟嘴里。

回到家里,母亲见我们弟兄四个满面红光,就招呼我们吃饭。

我把盐袋放到盐罐子上,母亲掂了一下,笑着说:“吃饭。

”从这天开始的几个月里,我总觉得饭菜的味道淡了,少放了盐。

我悄悄地问几个弟弟,他们也说感觉出来了,不敢问。

多年以后,我问母亲那天掂出盐的重量没,母亲笑着说:“咋能掂不出来?!”我又问:“你知道我们把钱花在啥地方了?”母亲笑笑说:“五分钱买了四个娃的欢喜,还有比这便宜的事么!”
1.在买凉粉的过程中,“我”的态度行为发生了很多变化,请按照提示填写这些变化。

喝止一(________)一(________)一(________)一推让
2.第③段中“我”的一声严厉地喝止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结合上下文。

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凉粉铲到盘子里了,筷子重重地放到矮桌上,随后,放凉粉盘
子的咯噔声响.在小弟弟的面前。

当我转过身来的时候,看见小弟弟眼巴巴地看着我,我软软地
...说了一句:“吃吧。


4.母亲笑笑说:“五分钱买了四个娃的欢喜,还有比这便宜的事吗?”这句话包含了哪些含义?
5.今天生活的富足和文中提到的“那年的欢喜”对比,你有何感受?并简要谈谈你“那年的欢喜”。

【答案】1.担心矛盾感动
2.“我”的喝止,点出时代背景,突出了当时物质的极度匮乏,点明了“我”不随便花钱的原因;为下文写买凉粉的波折以及一家人融融泄泄的亲情作铺垫。

3.(1)“响”,生动形象突出了凉粉对我们的诱惑之大,表达了我们对凉粉的喜爱之情。

(2)“软软地”靠吼和威吓来制止小弟弟,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在小弟弟的耍赖、凉粉的诱惑和少称二两半盐的矛盾中我的内心快顶不住了。

4.(1)“欢喜”包含母亲对几个儿子的包容和爱,用自己的独特方式教育了孩子,让孩子感觉生活中快乐。

(2)“欢喜”包含了几个孩子之间小时的淘气纯真,有年少的天真,兄弟之间的相互的谦让,对母亲的感激,孩子和母亲一家人在艰难环境中的快乐生活,对生活的无限希望。

5.结合生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

仔细阅读相关段落,找出关键词语即可。

“集市东头是百货店,那里卖盐,但是要到那里,必须穿过叫卖各种吃食的街道。

我就在街道上走得很快,唯恐哪个弟弟被哪个美食勾住了。

当然最担心的还是我的小弟弟”,“我”的态度行为:担心;“凉粉摊师傅很懂公关,知道我主事,就不看我,有意大声叫卖:‘吃一口能解一年馋,才五分钱一盘!’说着就开始炒,油在鏊子里发出吱啦吱啦的声音,拱得我肚子里的馋虫乱爬。

”“我”的态度行为:矛盾;“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三个弟弟吃了两堆,剩下一堆,让我吃,我问是谁没吃,二弟说是小弟弟没吃,留给我。

我没有再说话,其
实也就小小三块,我吃了一块,夹起两块,一下子喂到小弟弟嘴里。

” “我”的态度行为:感动。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作用的理解和把握。

结合“喝止”的内容分析即可。

“还要买盐呢!一斤盐两毛钱,能吃半年。

一碗馄饨两毛钱,一吧嗒嘴就没了!”写出了出了当时物质的极度匮乏,点明了“我”不能随便花钱的原因;同时为下文兄弟四个买凉粉的波折以及一家人融融泄泄的亲情作铺垫。

3.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

要求学生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

“响”指响亮,在这里生动形象突出了凉粉对我们的诱惑之大。

体现出了我们的欢喜之情。

“软软地”与前文“于是我吼:‘走,不走不要你了!’”相照应,同时也写出了我也快忍不住了。

4.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理解语句一定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把句子放到语段中,把语段放到原文,结合上下文内容,结合语段在文中的位置及作用,做出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出语段的意思。

“回到家里,母亲见我们弟兄四个满面红光,就招呼我们吃饭。

我把盐袋放到盐罐子上,母亲掂了一下,笑着说:‘吃饭。

’”分析。

欢喜有母亲对我们的爱和特殊的教育方式;结合“吃凉粉的过程”,欢喜饱含着兄弟之间相互谦让纯真之情。

5.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答案不唯一。

结合本文内容写出自己的感受。

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欢喜即可。

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张尚洁
“你好,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她望着妈妈房里的表,时针和分针在凌晨两点的空气中纠缠,模糊不清。

她看着空空的床,给妈妈打了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

妈妈工作越来越忙,应酬越来越多,已很少回家,家里剩下她一人,过着三点一线的初中生活。

她滑坐在地板上,眼泪突然就落了下来。

生活什么时候开始起了变化呢?自爸爸去世,妈妈好像突然变了一个人,从前温婉的小城姑娘突然变威了叱咤风云的女强人,支撑起只剩两人的家庭,房子越变越大,温暖却越来越少。

她想起小时候,房子不足五十平米,晚上三人挤在一张床上,中间挂着一块棉布,她和妈妈睡在这头,爸爸睡在那头,她躺在妈妈温柔的臂窝里,听着棉布那头爸爸讲的故事睡去,心里是安稳的。

而现在,妈妈很少回家,她们之间好像只是靠着每月卡上不断增加的数字来维持关系,让她还能感受到妈妈的存在。

“嘭——”妈妈进了家门。

看见她坐在地上,妈妈吃了一惊:“还不睡?”说着便走到镜子前卸妆,一下一下,露出了深深的疲惫。

“学校最近还好吗?有没有什么费用要交的?”见她迟迟不出声,妈妈回过头来。

“没有,我……”话音刚起,镜子前的手机闪烁起来,妈妈神情严肃地接起电话,“嗯”了几声,便抓起口红开始补妆。

她望着妈妈,从来没有这么强烈地感觉到距离的存在感。

“我走了,你自己……好好的。

”妈妈深深地看她一眼,拿起衣服匆匆地却又恋恋不舍地走出家门。

凌晨两点,又剩下她一个人。

“你好,你拔打的电话已关机。


她低头看自己离家出国的机票,给妈妈打了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

她闭上眼睛,没有记忆中急促地脚步声传来她想起小时候,学校开家长会,总在最恰当的时候响起妈妈锁自行车的声音和急促的脚步声,转头,妈妈已在身前冲她温柔地笑。

长大后,自行车与老布鞋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汽车的鸣笛声与“达”的高跟鞋的声音,没有一丝溫暖。

这时,一条新信息传进她的手机。

“妈妈在开会,你自己……好好的。


午后的阳光温暖地洒在每个人的身上,但她仍觉得寒冷,刺骨的寒冷,她猛地站起身,撕碎了机票,将碎屑猥猥地扔进垃圾桶。

从来没有问过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努力地工作,努力到连家都不顾。

生活可以漂泊,可以孤独,但心灵必须有所归依,难道家不是最好的依靠吗?明明是最亲的人,为什么还会有这么遥远的心的距离呢?
她冲出机场,拦下一辆出租车,在后座上泪水决堤。

又剩下她一个人。

下午三点,又剩下她一个人。

你好,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楼道里安静得很,只有她的行李箱行走在地上的声音。

她看看家门,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

妈妈一定还在工作吧,她苦笑了一下。

良久,她掏出钥匙轻轻插进锁眼,她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回来,回到这个没有温暖的、似乎不值得留恋的家。

她走进妈妈的房间,看见妈妈蜷缩在床头,泪水簌簌地落着,在被单上印下深色的痕迹。

她蓦地愣了,心里竟泛起一丝久违的温暖。

“妈,我不走了。

”开口时是微颤的声音。

妈妈抬起红肿的双眼,惊讶又惊喜地望向她。

她突然懂了,妈妈是有多爱她,尽管这爱走的是另一条路,但她们依然是最亲近她们两人相拥在一起。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机场,“她闭上眼睛,没有记忆中急促的脚步声传来”一句中“急促“表明母亲生活的忙碌和迟到的着急以及“她”想要远离母亲的急切。

B.文章通过三处精细的场景描写和对人物的动作心理神态等的描写,有力地表现了代沟的普遍与可怕这一主题。

C.文章插叙小时候一家三口挤在不足五十平米小房子里的温馨故事和妈妈开家长会时“她”等待只属于妈妈的自行车和老布鞋的情节,极大地丰富文章内容。

D.文章几处环境描写染了温暖的气氛正面烘托人物形象,使得人物形象鲜活。

2.“你好,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在文中出现多次,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3.品析句子。

①她望着妈妈房里的表,时针和分针在凌晨两点的空气中纠缠
..,模糊不清。

(结合语境,体会加点词含义。


②长大后,自行车与老布鞋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汽车的鸣笛声与“哒哒”的高跟鞋的声音,没有一丝温暖。

(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
4.文中划线句表现她当时有着怎样的心理想法?
5.最终“她们两人相拥在一起”请结合文章分析母女最后感情相融的原因。

【答案】1.C
2.结构上:①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内容上:③暗示小说的主题:陪伴是爱的表达,奔波忙碌也是爱的表达,亲人之间要予以理解、宽容,彼此好好珍惜。

3.①纠缠:原意是缠绕,这里指时间不断流逝,生动形象地写出妈妈常不在家带给她烦扰复杂的心理。

②运用对比手法,表明她对过去那种简单却幸福生活的怀念。

4.现实的重压和生活的忙碌让妈妈忽略了亲情,沟通的缺乏拉开了我们母女间心与心的距离:我一直想要的是—家能成为我心灵的归依,能成为我最好的依靠。

5.妈妈意识到长期忽略孩子的感受,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灵创伤,心生愧疚;而她虽然一直埋怨妈妈只顾着工作,没有相依相伴,但在那一刹那,发现妈妈的不易,明白妈妈是有多爱她,尽管这爱走的是另一条路,但她依然是自己最亲近的人。

【解析】
【分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感知。

A项“记忆中急促的脚步声”没有表现““她”想要远离母亲的急切”。

B项文章的主题并不是为了表现“代沟的普遍与可怕”。

D项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侧面烘托。

故选C.
2.此题考查的是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你好,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一句在文中反复出现,从结构上来看,能照应题目,使文章结构严谨,同时反复出现,贯穿全文,所以它是文章的线索。

在内容上,“你好,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写出了对关爱的渴望,呼吁亲人间的理解和宽容,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据此理解作答。

3.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

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

(1)“纠缠”的本义是绕在一起,在这里用来形容时针和分针,很形象,其实是在表现她内心的烦扰。

(2)句中“自行车与老布鞋”和“汽车的鸣笛声与“哒哒”的高跟鞋的声音”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虽然之前的生活很简单,但“我”觉得很温暖,表现了她对这种生活的怀念。

据此作答。

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中人物心理的揣摩。

随着妈妈工作的越来越忙,她和妈妈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了,家对她来说已没有了往日的温暖,有的只是缺少陪伴的寒冷,她的内心感到孤独无助。

据此理解作答。

5.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结尾的理解。

当她从机场赶回家,看到了妈妈蜷缩在床上抽泣的场景,心里顿时明白了妈妈的心,发现妈妈的不易,明白妈妈是爱她的。

而妈妈此时也正是因为觉得愧对孩子,所以才落泪。

此时两个人之间的感情真实地流露出来,让她们彼此理解了对方。

据此理解作答。

6.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让水变氢气的“晶体鱼”
①工厂里的机器有规律地运转着,但是对于操作机器的工人来说,这种有节奏的轰鸣可是巨大的噪音,每天在这种环境里待着,十分痛苦。

②不过也许几年之后,这种噪音可以被用来赚钱了。

为什么这么说?且看这样一幅场景:工人们充满活力地上班了,只见他们开动机器后,又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小型的形似煤气罐的气罐,放在机器旁边。

与气罐相连的是一个透明的类似鱼缸的装置,里面装有水,水底有一个用晶体做成的奇形怪状的物体,远远看过去像是蹲在水底的鱼。

③随着机器的震动,“鱼缸”里的“晶体鱼”也跟着有节奏地跳动起来。

不久,只见水里开始汩汩地冒气泡,这些气泡通过导管被引入气罐……下班后,工人们纷纷背着气罐兴冲冲地走了。

他们去氢气厂家把刚制造出的一罐氢气卖掉,又换上一个空的气罐以便第二天上班装氢气。

④原来,鱼缸里的晶体鱼可以吐出珍贵的氢气泡,这种鱼缸真是聚宝盆啊!但工人们为什么不把鱼缸放在家里,让它安稳地产生氢气呢?
⑤你有所不知,鱼缸是聚宝盆的奥秘在于鱼缸里的“晶体鱼”和机器产生的噪音。

原来,鱼缸里的“晶体鱼”是一种在震动下就能产生正负电荷的压电晶体(受到压力或震动,晶体就会产生正负电荷,压力或震动消失,正负电荷也会中和消失)。

当这种晶体的大小和形状刚好能在机器振动频率下共振时,晶体表面所产生的电荷最多。

这些正负电荷所产生的电场就可以把水电解成氢气和氧气。

⑥这个装置是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发明和设计的,目前已经通过试验,研究人员正在设计晶体的形状,以便适应不同频率的噪音。

也许不久的将来,任何环境噪音都可以被“鱼缸”里各种形状的“晶体鱼”转变成氢气了。

(选自《读者<校园版>》2018年第20期)
1.短文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逻辑顺序D.因果顺序
2.短文没有使用的一种说明方法是
A.打比方B.下定义C.作诠释D.举例子
3.下列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让水变氢气的装置由气罐、“鱼缸”以及“晶体鱼”构成。

B.晶体鱼吸收噪音产生氢气,它的大小和形状决定着氢气产生的多少。

C.第④段承上启下,由上文对晶体鱼产生氢气现象的说明转入下文对这个装置工作原理的说明。

D.第⑥段末句的“任何”是不论什么的意思,说明不论在什么环境下噪音借助水中“晶体鱼”都能变成氢气,无一例外,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严谨。

【答案】1.C
2.D
3.B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通常用于介绍某种事物的产生发展过程;空间顺序常用于介绍建筑物之类的;逻辑顺序通常用于事理说明文。

此文属于一篇事理说明文。

故选C。

2.此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的判断。

“与气罐相连的是一个透明的类似鱼缸的装置,里面装有水,水底有一个用晶体做成的奇形怪状的物体,远远看过去像是蹲在水底的鱼”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鱼缸里的“晶体鱼”是一种在震动下就能产生正负电荷的压电晶体”是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当这种晶体的大小和形状刚好能在机器振动频率下共振时,晶体表面所产生的电荷最多。

这些正负电荷所产生的电场就可以把水电解成氢气和氧气”使用的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

而文中没有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故选D。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判断。

文段⑤中“当这种晶体的大小和形状刚好能在机器振动频率下共振时,晶体表面所产生的电荷最多”,所以并不是“它的大小和形状决定着氢气产生的多少”。

故选B。

四、文言文阅读
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北固山在京口城北,下临长江。

丁丑夏五月,复至京口。

遂与刘君及唐和卿出城,自山之冈而登,里许至甘露寺。

寺之得名,以创于吴甘露元年。

门内稍右,有铁浮图①十级,乃唐李德裕观察浙西时所铸,后毁于火。

今之浮图,宋元丰间铸,非复唐之旧矣。

刘君以所携酒酌于观音殿前,长江在目,茫无畔岸。

殿侧崖下有秋月潭,潭之右为走马涧,其水已涸。

登山之颠,多景楼仅存其址。

予癸丑之游,楼犹未废。

尝记把酒倚阑,云影堕江,金焦两山,东西对峙,如青螺列银盘中,最为奇观。

今楼虽废,景犹昨也,慨叹久之。

和卿复要饮于真武祠,祠在山之半。

饮毕,予欲观狠石。

僧识其处,命之前导。

下山至演武场,而石在焉。

苏文忠公②诗序谓“寺有石如羊”,相传诸葛孔明坐其上,与孙仲谋论曹公兵事。

今此石绝不类羊,而亦不在寺中。

予疑移于后人。

撼以数人不动,视其下,则石之生土中者,岂苏公作诗时未见之耶?
予惟③斯游之乐,固昔之所无。

而况有同年同志如刘君、和卿,则又非偶然者。

京口之山,以金、焦、北固为首,人称三山,其胜概诚天下之最也。

金、焦予向游其间,皆为作记。

而复记斯游,幸亦大矣。

神仙渺茫,又何必舍此以求所谓三山④者哉?
(选自明·都穆《游北固山记》,有删改)
(注释)①浮图:佛教的塔。

②苏文忠公:苏轼。

③惟:思考。

④三山:这里指方丈、蓬莱、瀛洲三座仙山。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里许.至甘露寺(________)
②和卿复要.饮于真武祠(________)
③绝不类.羊(________)
④予向.游其间(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