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经脉别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掌握饮、食精微在体内的输布过程。 3.理解“气口成寸,以决死生”的诊脉原
理。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
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
居处,指生活环境; 动静,指劳作安逸; 勇怯,指体质的强弱。
恚(huì),恨、怒的意思;劳,此指劳心, 包括忧思。 惊恐恚劳,即指人的精神情志动。
一、“生病起于过用”
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 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 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 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 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 病也。
1.体质与发病的关系
惊恐、恚劳、动静或饮食等诸多因 素为人体发病的外在条件,并有可能通 过皮肤、经脉、气血等途径,引起脏腑 功能失调,出现相应的证候。
明明水谷精气中的浓厚部分水谷精气中的浓厚部分散精于肝散精于肝朝会百脉朝会百脉输精皮毛输精皮毛浊浊气归心气归心淫淫精于脉精于脉气归于肺气归于肺气口成寸气口成寸留留于于四四藏藏广州中医药大学王黎制作上归于肺上归于肺通调水道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下输膀胱五经并行五经并行脾气散精脾气散精五脏六腑之精气亦通过经五脏六腑之精气亦通过经脉朝会于手太阴肺经之气脉朝会于手太阴肺经之气口部因此察诊气口寸口部因此察诊气口寸口脉象即可知供养脏口脉象即可知供养脏衰亦可知五脏六腑精气衰亦可知五脏六腑精气的盛衰强弱及其功能正常的盛衰强弱及其功能正常与否
素问·经脉别论
[题解]
本篇统论经脉的生理、 病理,与《灵枢·经脉》等专论 十二经脉起止走向者内容不同, 故以“别论”名之。
[内容提要]
本篇主要讨论如下问题: 1.惊恐劳逸等导致经脉和脏气紊乱致病
的情况; 2.水谷精微在体内的输布及寸口诊脉法
的原理。
[目的要求]
1.理解“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的发 病观,了解体质与发病的关系。
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 其情,以为诊法也。 故: 饮食饱甚,汗出于胃; 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持重远行,汗出于肾; 疾走恐惧,汗出于肝; 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 常也。
本段以喘、汗为例,论述了人体经脉血气受其 居住环境、情志劳逸、体质等内外因素的影响, 突出了体质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三、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食水谷经胃的受纳、 脾的运化,化生精微 气血,主归于肺,并 通过“肺朝百脉”的 作用运行于经脉之中, 营养五脏六腑、四肢 百骸。
五脏六腑之精气亦通过经 脉朝会于手太阴肺经之气 口部,因此察诊气口(寸 口)脉象,即可知供养脏 腑形身的胃气的有无盛 衰,亦可知五脏六腑精气 的盛衰强弱及其功能正常 与否。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 “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 2.说明饮食气入胃后在体内的输布过程,并说明这 一理论的临床意义。 3.结合《五脏别论篇》说明“独取寸口”诊脉法的 诊病原理。 4.背诵:“食气入胃…五经并行。” 5.解释:(1)淫气于经;(2)气归于权衡;3)毛脉合 精;(4)肺朝百脉。
食物输布过程图
气归于肺 朝会百脉--输精皮毛
气血相合
食
气脾 入
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胃 水谷精气中的浓厚部分
散精于肝 淫气于筋
毛脉合精
府留 行气于府 精 于
神四 气口成寸 明 藏
经脉
滋养濡润
水饮输布过程图
饮 上归于肺
入 于 胃 上输于脾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脾气散精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然而病与不病,病之轻重,取决于 人体的体质强弱。
2.“生病起于过用”
所谓“过用”即指超越常度。 七情、力、饮食等过度,皆可成为致病因 素,危害身体健康。
《内经》将“过用”视为人体致病的基本原 因,这种“生病起于过用”的观点不论对养 生防病还是临床治疗,都有重要意义。
二、饮食水谷在人体的输布过程
原文: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 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 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 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 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 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理。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
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
居处,指生活环境; 动静,指劳作安逸; 勇怯,指体质的强弱。
恚(huì),恨、怒的意思;劳,此指劳心, 包括忧思。 惊恐恚劳,即指人的精神情志动。
一、“生病起于过用”
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 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 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 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 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 病也。
1.体质与发病的关系
惊恐、恚劳、动静或饮食等诸多因 素为人体发病的外在条件,并有可能通 过皮肤、经脉、气血等途径,引起脏腑 功能失调,出现相应的证候。
明明水谷精气中的浓厚部分水谷精气中的浓厚部分散精于肝散精于肝朝会百脉朝会百脉输精皮毛输精皮毛浊浊气归心气归心淫淫精于脉精于脉气归于肺气归于肺气口成寸气口成寸留留于于四四藏藏广州中医药大学王黎制作上归于肺上归于肺通调水道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下输膀胱五经并行五经并行脾气散精脾气散精五脏六腑之精气亦通过经五脏六腑之精气亦通过经脉朝会于手太阴肺经之气脉朝会于手太阴肺经之气口部因此察诊气口寸口部因此察诊气口寸口脉象即可知供养脏口脉象即可知供养脏衰亦可知五脏六腑精气衰亦可知五脏六腑精气的盛衰强弱及其功能正常的盛衰强弱及其功能正常与否
素问·经脉别论
[题解]
本篇统论经脉的生理、 病理,与《灵枢·经脉》等专论 十二经脉起止走向者内容不同, 故以“别论”名之。
[内容提要]
本篇主要讨论如下问题: 1.惊恐劳逸等导致经脉和脏气紊乱致病
的情况; 2.水谷精微在体内的输布及寸口诊脉法
的原理。
[目的要求]
1.理解“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的发 病观,了解体质与发病的关系。
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 其情,以为诊法也。 故: 饮食饱甚,汗出于胃; 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持重远行,汗出于肾; 疾走恐惧,汗出于肝; 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 常也。
本段以喘、汗为例,论述了人体经脉血气受其 居住环境、情志劳逸、体质等内外因素的影响, 突出了体质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三、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食水谷经胃的受纳、 脾的运化,化生精微 气血,主归于肺,并 通过“肺朝百脉”的 作用运行于经脉之中, 营养五脏六腑、四肢 百骸。
五脏六腑之精气亦通过经 脉朝会于手太阴肺经之气 口部,因此察诊气口(寸 口)脉象,即可知供养脏 腑形身的胃气的有无盛 衰,亦可知五脏六腑精气 的盛衰强弱及其功能正常 与否。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 “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 2.说明饮食气入胃后在体内的输布过程,并说明这 一理论的临床意义。 3.结合《五脏别论篇》说明“独取寸口”诊脉法的 诊病原理。 4.背诵:“食气入胃…五经并行。” 5.解释:(1)淫气于经;(2)气归于权衡;3)毛脉合 精;(4)肺朝百脉。
食物输布过程图
气归于肺 朝会百脉--输精皮毛
气血相合
食
气脾 入
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胃 水谷精气中的浓厚部分
散精于肝 淫气于筋
毛脉合精
府留 行气于府 精 于
神四 气口成寸 明 藏
经脉
滋养濡润
水饮输布过程图
饮 上归于肺
入 于 胃 上输于脾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脾气散精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然而病与不病,病之轻重,取决于 人体的体质强弱。
2.“生病起于过用”
所谓“过用”即指超越常度。 七情、力、饮食等过度,皆可成为致病因 素,危害身体健康。
《内经》将“过用”视为人体致病的基本原 因,这种“生病起于过用”的观点不论对养 生防病还是临床治疗,都有重要意义。
二、饮食水谷在人体的输布过程
原文: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 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 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 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 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 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