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习练题3含解析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历史2019高考一轮选习练题(3)
李仕才
一、选择题
1、尊天、法祖,尚人文、重史乘,构成中华原创性典籍文化的主动脉,显示中国式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

这强调的核心思想是
A. 传承古制、重史传统
B. 尊重自然、恪守古训
C. 神化王权、天人合一
D. 人文关怀、以史为鉴
【答案】A
【解析】“法祖”说明是传承古制,“重史乘”说明是重史传统,A正确;尊重自然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C属于西汉时期思想特点;D中人文关怀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史载,清朝一位大臣给雍正上表:“君恩虽厚,臣虽死不能报万一。

”但雍正看了后大怒:“但尽臣节所当为,何论君恩之厚薄。

”此事反映了
A. 雍正借助纲常伦理制约臣民
B. 清朝君臣关系日趋紧张
C. 此时法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D. 雍正不愿大臣记其恩惠
【答案】A
3、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主要是指
A.官员的职责经常变动并要受制于中央政府
B.官员的任职地域经常变动
C.官吏来源有一定社会性且由中央任免调遣
D.所有官员完全听命于皇帝
【答案】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君主专制的刚性是指君主实行王位世袭制,除此之外,没有其它可选择的方法,是严格限制在君主一家的,没有流动性,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是指政府所任官僚是不固定的,不是世袭制,即官职没有掌握在一家手中,联系史实,实现这种结果的中国古代制度是科举制,它实现了官僚队伍的整体流动,所以答案为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4.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的存在。

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

统治者这么划界的主要意图是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地方
B.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
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
【答案】D
【解析】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代行省制度
5、下图为中国古代丝织业分布变迁示意图。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秦汉丝织业中心主要分布丝路沿线
B. 唐宋时期丝织业中心遍布黄河流域
C. 元至清时丝织业中心均在长江流域
D. 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影响丝织业分布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丝路沿线主要是分布在长安向西的区域,而图中所显示的秦汉丝织业中心主要在中原地区,故可排除A;依据图中所显示的信息可知,在唐宋时期,在四川地区也存在着大量的丝织业,故可排除B;从图中的信息可知,在元至清时北方也有不少的丝织业中心,故可排除C;依据图中所显示的信息可知,随着历史的发展,丝织业中心的分布,南方逐渐增多,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丝织业中心分布发展趋势受到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故本题选D。

6.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正所谓“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绅商”、“儒商”频见于当时的历史文献。

仅商人捐监一项.嘉庆二十一年(1816)至道光十年(1830)就出现了二十余万。

上述材料可用于论证
A. 嘉道时期的学术转向
B. 经济实力决定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C.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君主专制
D. 明清时期社会转向的内部动力
【答案】D
7、(河北省承德市各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下图为晚清在国外设立的驻外使馆分布,此分布反映晚清政府
A. 对外交往有所侧重
B. 外交出现制度性变化
C. 力图摆脱各类条约
D. 国际地位有明显下降
【答案】A
点睛:本题是地图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A、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B、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C、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8.(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8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下图是近代日本制作的一幅漫画。

日本制作该漫画旨在
A. 动摇中国抗战信心
B. 嘲讽国民政府消极抗日
C. 分化国共合作抗日
D. 宣扬中国军队不堪一击
【答案】A
【解析】从材料来看,日本的这幅漫画中涉及到“徐州失陷了”,蒋介石说“到外国去”等,这实际上是对当时抗日战争中国方面的一次诬陷,企图动摇中国军心,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错误,国民政府在当时组织了四大会战,嘲讽国民政府消极抗日对其没有好处;C选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共产党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蒋介石的态度。

9、(安徽省黄山市2018届高三一模检测历史试题)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单位:镑
A. 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B. 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C. 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D. 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答案】C
10、(黑龙江省五常市雅臣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强化训练历史试卷)蒋介石曾在1925年演讲中说:“民生主义就是打倒资本家,反对大地主。

这明明白白是为无产阶级而奋斗的……只是因为民生两个字足以代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解决人类生活,谋求社会生存的要义,所以我们叫做民生主义,而不再分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

”这一论断
A. 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
B. 推动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兴起
C. 奠定了国共之间第二次合作的理论基础
D. 明确显示蒋介石掩盖反动面目的欺骗性
【答案】A
11.(北京市昌平区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期末试题) .以下是一位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列出的知识结构,其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 晚清政府时期
B.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C. 北洋政府时期
D.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
材料一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1)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社会的重要基础。

表中能够反映礼乐制度对儿童要求的称谓有哪些?简析在先秦社会礼乐制度是如何渗透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

(10分)
材料二大约在17、18世纪,新的儿童观念逐渐形成。

卢梭认为:“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儿童时代有属于它自己的独特观察、思维、感知方式。


18世纪末,童工约占西方工人总数的1/10,平均每天工作13-14小时,1821年法国爆发了反对雇佣童工的抗议。

19世纪,英法等国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限定童工的最低工作年龄及工作时间、并规定儿童要接受教育。

1884年,伦敦防止虐待儿童协会成立。

在此前后,英法等国先后制定法律,保护儿童免受肉体及精神侵害;剥夺虐待儿童的家长的监护权。

1904年,法国设立儿童福利部,1908年,英国设立儿童法庭,1924年,第一份《儿童权利宣言》提出儿童应受特殊保护。

1946年,联合国设立儿童基金组织。

1989年《国际儿童公约》确认每个儿童均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

现已有196个国家签署该公约。

(2)阅读材料,概括18-19世纪儿童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概括20世纪以来儿童保护的新特点。

(14份)
材料三古人云:孝者,“百行之本”“始于事亲,中于事君”“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

材料四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

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父子母子不必有尊卑的观念,却当有互相扶助的责任。

同为人类,同做人事,没有什么恩,也没有什么德。

要承认子女自有人格,大家都向“人”的路上走。

——吴虞《说孝》(1920
年)
材料五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力,国家根据未成年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
“孝亲尊师善待人”——《中小学生守则》
(3)阅读上述材料,对“孝”这一观念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

(14分)
【答案】(1)称谓:幼学、舞勺、束发、及䈂、舞象、弱冠。

简析:先秦有严格的礼乐制度;贵族根据礼乐制度培养子弟;根据儿童年龄划分学习阶段;男女要求不同;学习礼乐目的在于更好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稳定统治秩序。

(2)18—19世纪的成就:人们认识到儿童是与成人不同的特殊群体;社会采取行动保护儿童;国家通过立法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注重儿童的受教育权利。

背景:启蒙运动的“天赋人权”观念,成为儿童权利保护的思想基础;工业革命时期,大量使用童工引起社会关注;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国家直接采取措施,保护儿童。

20世纪的新特点:出现了专门保护儿童权利的国家机构和国际组织;儿童权利保护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儿童权利保护成为国际共识。

(3)略。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问的重点是反映“对儿童要求”,幼学要求“学”以此类推,根据表格后面的“称谓由来”即可知哪些称谓实际上包含了对儿童的要求。

关于第二问,如何渗透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根据表格的信息总结即可,根据划分严格的年龄即可知先秦有严格的礼乐制度。

根据表格的“年龄段”对年龄和性别的严格区分,可知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将礼乐制度的内容掺入到儿童的教育过程中,根据儿童的成长时间段,施于不同的教育内容。

根据表格的“对儿童要求”即可知贵族根据礼乐制度来培养子弟。

(3)阅读上述材料即可知对“孝”的含义、要求、意义,按历史时间轴的顺序进行了解读,可以从历史的纵向历史演变,分析总结出一个观点,然后结合材料、所学知识分析即可。

参考示例: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孝”被赋予不同的要求和作用。

在封建主义社会,社会等级严格,“孝”还要求“忠”;在近代中国,思想逐渐近代化,开始关注自由、平等的观念;在现代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儿童享有合法的权益,国家、社会、家庭有义务保护儿童的权益和成长。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名师点睛】本题是以儿童保护为主体的综合性历史大题,通过儿童保护来贯彻考查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

作为学科内综合性最强的试题对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另外,仍需强调的是,在阐释历史问题的过程中,知识点的罗列不再成为评价试题优劣的唯一标准,更多的侧重于历史思维逻辑的完善与周密,这样的完善周密重点体现在观点的准确与论据的充分。

许多问题不要求考生面面俱到而是要观点与史实的逻辑一致性,这仍是近年北京文综考试历史命题非选择题的突出特点,本题的第三小问就体现的比较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