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语文每日一练系列第六周周测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语文
第六周周测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词中的帘,品种繁多,状态各异,就前者言,有珠帘、绣帘、画帘、翠帘等等;就后者言,有卷帘、开帘,低帘、高帘,下帘、上帘,疏帘、重帘等等。

帘的原始功能在于遮蔽和阻隔,但这种“遮”和“隔”又有其特殊性,它既不像“侯门一入深如海”那样遥不可及,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那样难以逾越。

可以说,帘之妙处正在于它的隔未全隔,而通未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通,只看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如何,这便预示帘的阻隔功能具有喜剧性与悲剧性的双重内涵。

以词人常用的“隔帘看未真”一句为例,就可以产生两种感受截然相反的心理。

第一,乐观的视角:虽然隔帘看未真,但毕竟是看到了,这是何等的幸福和慰藉;第二,悲观的视角:虽然隐隐约约看到了,然而毕竟得不到真切实在的接触,这又是何等的痛苦和折磨。

当人与人(通常是帘内的女子和帘外的男子)隔帘相对时,二者就入了一种微妙的情境中。

帘内的世界对帘外人言,就成了一种神秘幽深的存在,但这一存在对他而言又是那样的近在咫尺却不可接近,那样地引人入胜却不可触摸。

而帘外的世界对帘内人而言,则隐喻着一种美丽然而难以预测的诱惑,一种与当下生存不同的别样的激情与热烈。

在她内心深处,不管是接受还是抗拒,那样一种隐秘的渴望已经被点燃。

此时的帘,不仅隔开两个人的身,似乎也隔开了他们的心,至少帘外的人是这样认为的。

帘内的人对这帘外人的态度是不很明朗的,道是无情又似声声呼唤,道是有情又似诸多推拒。

有时候,帘内人虽然在场,却未出场,即她只是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却未表现出任何情感的波动,这对帘外人来说,似乎更成为一种“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惆怅。

如舒亶《减字木兰花·蒋园口号》,帘内的她,既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曾经装点过他春日的记忆,也不知道自己的离去触动了一份敏感的心情。

她凌波微步地来,
亦是行云流水地去,对于帘外的他来说,显得这转瞬间的相遇犹如一场迷离的梦。

还有一种特殊场景,即帘外人与帘内人二者之中有一个是不在场的,也就是说有一方是缺席的。

一种情境是帘外人的缺席。

我们从帘内女子的举动神态及她所表现出的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感触与忧思,可以看出她此时此地的寂寞、无聊、慵倦。

这一切都隐秘地传达出了对未出场的帘外人的渴望,也是她对一种新的生命与生活的渴望。

还有一种场景是帘外人在场,而帘内人缺席。

也就是说,抒情主体仅看到了帘,而并未看到所想看到的对象,但仅是帘这一物件已引起了他无限的联想。

由于帘内人的不在场,因此帘内的世界就不再具有吸引力,反而以它的空洞引起了抒情主体的反感。

但他仍然想象着她室内的景象,回忆着曾经的甜蜜与温存。

他对她的渴望因了她现时的不在场而显得更加沉重和痛苦,也因了她的不在场而显得更加纯洁和真挚。

帘作为一种柔情而忧伤、具有强烈女性化倾向的意象在宋词中的大量出现,一方面有词作为一种文体本身的限定,另一方面与宋代士人心态也有较大关联,尤其是对这一意象的处理中,词人普遍流露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情绪,既无力进行抗争,又无法断然舍弃,结果只能在忧郁、感伤、惆怅中自语自慰,自己为自己营造一个小小的柔弱的艺术世界,“一重帘外即天涯”,词人在狭小的情感空间里默默咀嚼孤独与寂寞。

(节选自《古典文学知识》2015年第1期,有删改)
1.关于“帘”意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帘有遮蔽和阻隔的功能,这种“遮”和“隔”又有其特殊性,它既不像“侯门一入深似海”,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它可望而可及,很容易逾
越。

B.宋词中的帘,品种繁多,有珠帘、绣帘、画帘、翠帘等;状态各异,有卷帘、开帘,低帘、高帘,下帘、上帘,疏帘、重帘等等。

C.帘的妙处在于它隔未全隔,通未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通。

这与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有关。

帘的阻隔功能具有喜剧性和悲剧性双重内涵。

D.宋词中的帘意象,柔情而忧伤,具有强烈女性化倾向,一个原因是词这种文体本身的限定,另一个原因是与宋代士人的心态有关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当帘内的女子与帘外的男子相对时,帘内的世界对帘外人而言,就成了一种
神秘幽深的存在,那样的近在咫尺却不可接近,引人入胜却不可触摸。

B.帘内人在场却不出场,对帘外人来说,似乎更成为一种“多情却被无情恼”
的惆怅;对帘内人来说,却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会给他带来何种影响。

C.帘内人缺席,但帘这一物件已引起了帘外人的无限的联想,他仍然想象着她室内的景象,回忆着曾经的甜蜜与温存,而这些联想又只能给他带来沉重
和痛苦。

D.帘外人缺席时,帘内女子常常表现出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感触、忧思,寂寞、无聊、慵倦。

这都是一些对新的生命与生活的渴望的表现或感情流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隔帘相看可以产生两种感受截然相反的心理,这与阅读宋词时从乐观的视角还是悲观的视角相关,乐观的视角产生幸福和慰藉感,悲观的视角则产生
痛苦和折磨感。

B.帘外世界对帘内人而言,隐喻着一种美丽然而难以预测的诱惑,一种与当下生存不同的别样的激情与热烈。

不管她接受与否,都会有一种隐秘的渴望
被点燃。

C.在帘外人看来,帘不仅隔开了帘内外两人的身,也隔开了两人的心,帘内人对帘外人的态度是不很明朗的,道是无情又似声声呼唤,道是有情又似诸
多推拒。

D.宋代词人普遍流露出一种对既定现实的无奈情绪,既无力进行抗争,又无法断然舍弃,这种忧郁、感伤、惆怅,也传递到了对帘意象的运用处理上。

【答案】
1.A
2.C
3.A
【解析】
1.试题分析:“它可望而可及,很容易逾越”错,据原文看“可及,可逾越,但并不容易”。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

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此题A项曲解文意。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
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此题选项C混淆范围。

3.试题分析:“阅读宋词时从乐观的视角还是悲观的视角”错,应该是当事人的心态、视角。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是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此题A项曲解文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12分)
阅读是一个民族持久的功课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副局长邬书林访谈录记者:“全民阅读”今天已经成为一股热潮。

从2006年中宣部等八部委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至今已近10年。

今天回过头来看,您认为我们做得怎么样?
邬书林:我认为现在态势很好,中央重视、社会认同、民众参与、活动健全,经过10年努力,全民阅读有了非常坚实的根底。

现在全国31个省700多个市都已开展了形式多样、民众广泛参与的阅读活动。

有的省市把全民阅读上升为法律法规,我认为这是一个标志性的重大进展。

对一个民族而言,阅读是一项长久的文化工作,绝不是一时的。

如何把全民阅读作为一项基础性的长期性的工作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需要好好总结前10年的经验。

记者:您认为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
邬书林:我认为,首先要提高认识,要对阅读的功能、意义,阅读的本质给予进一步的认识。

阅读的本质是通过阅读去借鉴、吸收和掌握前人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智慧。

现在有很多人认为阅读主要是用来提升修养,我觉得这不是阅读行为的本质。

阅读的本质是要获取知识,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之上有了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再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这两者并行不悖。

今天我们要很好地用阅读这个工具来提升国民素质,用全人类的图书把中华民族武装起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基础。

记者:对于全民阅读重要意义,现在社会和民众已有共识,那么国家、政府层面还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邬书林:我们不是一般地提倡全民阅读,而是要把全民阅读持久深入、实打实地推进下去,这就需要做很多工作。

这几年的两会,我都联合政协委员上交“关于尽快出台《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的提案”,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推动全民阅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公共图书馆和农家书屋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另外,养成阅读习惯是一门科学,0到6岁是阅读的启蒙阶段,使儿童通过阅读养成阅读兴趣,从阅读中找到快乐;6到12岁小学教育阶段使孩子基本掌握阅读的方法;12到18岁是巩固阅读习惯,提升阅读水平的关键阶段。

打好这三个基础,终身阅读才有可能,活到老、学到老才有坚实的阅读习惯基础。

专家学者要为整个国家提升阅读水平做好表率,同时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记者: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说到中国人阅读量不足有些国家的1/10。

从近年调查情况来看,国民阅读率虽然在上升,但速度比较慢。

您如何看待中国国民阅读率低的问题?
邬书林:对这个问题要实事求是地看。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国家的文盲率是80%,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文盲率是34%,最近这次人口普查统计显示文盲率是4%。

解决阅读问题首先要解决文盲,我国的文盲问题才刚刚解决,国民阅读率不可能有多高。

我坚信孩子的阅读率会越来越高。

其次,现有的阅读率的统计指标还要进一步完善。

要把图书馆的数据和其他形式的阅读数据也纳入其中。

第三,我国的国民阅读率的确亟待提升。

不过,现在信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我们阅读提供了非常好的工具,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阅读的人数大增。

我最近反复强调这个观点,不要以为通过手机阅读就不是阅读,不要以为通过电子阅读器阅读就不好。

相反,新技术极大提升了阅读效能。

所以,既要重视传统阅读,更要关注现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阅读,两者并行不悖。

我相信,随着阅读意识的提高,阅读设施的完善,阅读氛围的浓厚,我国国民阅读率一定会赶上先进国家的。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邬书林认为全民阅读经过10年的努力有了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国家重视程度,还是全民参与程度,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B.邬书林在总结经验时主要从对阅读本质的理解和认识上做出了总结,认为阅读主要是用来提升人的修养的。

D.邬书林认为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极大提升了阅读效能,随着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阅读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国民阅读率一定会赶上先进国家的。

E.记者与被采访者邬书林就全民阅读的情况以及经验等问题展开了访答,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引人深思。

5.邬书林认为要提倡全民阅读,需要做好哪些工作?(4分)
6.邬书林认为中国国民阅读率低的原因是什么?请从个体角度谈谈如何提升阅读率。

(5分)【答案】
4.B
5.①国家立法,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推动全民阅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②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创造全民阅读条件;③按照阅读规律办理,养成阅读习惯;④专家学者要做好阅读表率并为大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每点1分,共4分)
6.原因:①历史原因。

我国一直存在文盲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经历了较长的过程,国民阅读
率不可能有多高。

②统计指标还不完善。

图书馆的数据和其他形式的阅读数据尚未纳入其中。

(每点1分)做法:①提高阅读意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要充分意识到阅读不仅能获取知识,而且能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提升国民素质。

②注重多种方式的阅读。

既要重视传统的纸质阅读,更要关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电子阅读。

③遵循阅读规律,制定阅读计划,努力做到终身阅读。

(每点1分,共3分,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解析】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

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

此题的选项B对文意理解出现偏差。

5.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邬书林认为要提倡全民阅读,需要做好哪些工作”,这是一道文意
的概括题目,要立足全文,答题时要尽量运用文中词语分条作答。

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答题区域,题目所问“需要做好哪些工作”,其实就是记者提的第三个问题,那么答题区域就是邬书林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在这段话中“打好这三个基础”前的三句话即是分别从国家、各级政府、全民三个角度提出的做法,另外不要忽略本段最后针对“专家学者”提出的建议。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一类的试题,应力求全面、准确。

首先要整体阅读感知,依据访谈录的特点,把问者与答者的内容区分开来,同时要注意问者所提出的问题。

其次是依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筛选的目标与标准。

第三,通览全文,确定信息筛选的范围,然后在其范围内找寻关键句,或提取重组、或概括转述,力求语言简明、连贯,切忌大而无当,机械照抄。

比如本题,“邬书林认为要提倡全民阅读,需要做好哪些工作”,这是记者提的第三个问题,那么答案应在其后。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不同的角度”可以是正面的角度、反面的角度,当时人的角度、旁观者的角度等等。

“不同的层面”指的是文本可达到的层次,如深层、浅层,实用层面、美学层面、哲学层面;可能涉及到的范畴,如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风俗、娱乐、艺术、行文等。

“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就是要尽量多从上述角度揭示更多的内容。

“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就是要分析归纳出提问者和访谈对象(主要是后者)的人生观,探讨他的人生价值,揭示他的这种人生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

“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个考点是考查考生的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质疑精神。

要善于对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怀疑、对难点尽量依据文章或借助工具书试图解决,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提出补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观点。

要注意的是,高考考查一般访谈对象应该是该领域的专家,必有其独到之处,对其观点不要轻易完全否定。

比如本题,对于前者,考生可以到文中筛选出相关的信息,进行概括;对于后者,考生应结合
实际情况进行答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4分)
洗礼
【法】莫泊桑
男人们打扮得漂漂亮亮,在农庄门前等候。

五月的太阳把它明亮的光辉倾泻在开着花的苹果树上。

草丛中蒲公英盛开如火,虞美人好像点点血滴。

突然间,在那些庄院的大树后面,响起了教堂的钟声,那些男人中间的一个转身对着房子喊道:“快点,快点,梅利娜,打钟啦!”
他大约三十岁光景,是个魁梧的庄稼汉。

他的父亲说道:“女人家总不肯早点准备好。


老头儿的另外两个儿子笑了,其中一个对刚才高声叫喊的大哥说:“去催催吧,波利特。

不然到了中午也出不来。

”那年轻人走进房子去了。

保姆抱着怀里的小生命,小心地避开路上的水洼。

这孩子日后要在人世上代替他们,要继续他们的姓氏,当蒂这个姓氏在全区是有名的。

现在可以望见有尖顶钟楼的教堂了,那钟声在召唤新生的婴儿第一次到天主的家里来。

教堂的门敞开着。

神父正在祭坛前面等候。

他是个高个子、红头发的年轻人,瘦而结实,也姓当蒂,是孩子的叔叔,孩子父亲的另外一个兄弟。

他按照仪式给他的侄子施了洗礼。

洗礼完毕,保姆对走在旁边的神父说:
“喂,神父先生,你肯不肯替我抱抱你的侄子,让我活动一下。


神父接过孩子。

孩子的白衣裳衬在黑道袍上,像一大块挺耀眼的斑迹。

虽然孩子并不重,可是他不知道怎么抱,怎么放,所以感到很窘。

大家都笑起来,一位老奶奶远远地问道:“你是永远不会有这么个小东西了,你说,你就不难过吗?”
神父没有应声。

他大步走着,凝视着这个蓝眼睛的婴儿。

那父亲嚷着说:“我说,神父,如果你也想要一个,只管说一声就行。


接着大家就像庄稼人平素那样开起玩笑来了。

从坐上饭桌起,那种乡俗的笑闹就像一阵暴风雨似的开始了。

另外两个儿子也快要结婚,他们的未婚妻都在场,是特意请来一起吃饭的。

客人们不断地说着笑话,都是些粗话,把姑娘们说得满面通红吃吃地笑着;男人们笑得直不起腰来。

神父已经看惯了乡下人这种放纵的场面。

他一直静静地坐在保姆旁边,用手指逗弄侄子引他笑。

他就像从来没见过孩子似的,感到很惊奇。

他若有所思、全神贯注地端详着他,带着一种心事重重的严肃神气,怀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慈爱。

对这个脆弱的小东西,他哥哥的儿子,他产生了一种从来未曾有过的奇特、强烈而又带点忧郁的慈爱之情。

他什么也不听,什么也不看,他一心一意地望着这个孩子。

他很想再把他抱在膝上。

面对着这个人类的幼芽,他一直心里很感动,好像是面临着一种他从来没有料到的、言语无法形容的神秘,一种既庄严而又神圣的神秘,一种新的灵魂的化为肉身,生命肇始、爱情觉醒、种族延续和人类永远前进的伟大的神秘。

保姆不停地吃着,神父对她说:“把他交给我,我不饿。


他把孩子又抱了过来。

于是他周围的一切都不见了,变得无影无踪了。

他的眼睛一直盯在那张胖嘟嘟的红脸蛋上。

渐渐地那小身体的热气透过襁褓和呢子道袍,传到他的腿上,就如同一种非常轻柔、非常幸福、非常纯洁的抚爱,一种使他热泪盈眶的甘美的抚爱,一直透进他的心里。

吃饭的人们越发喧闹起来。

孩子被这种吵声吓得哭起来。

那母亲站起来,把儿子抱到隔壁房里。

几分钟后,她回来说,孩子在摇篮里睡得很安稳。

喝咖啡的时候,已经天黑。

神父早就不见了,可是谁也没有注意到。

后来,年轻的母亲起来去看看孩子醒了没有。

她摸索着走进房间。

可是一种奇怪的声音吓得她立刻站住。

她回到饭厅,面色非常苍白,打着哆嗦把这件事告诉大家。

男人们乱纷纷地站起来。

那父亲端着灯,蹿了进去。

只见神父跪在摇篮旁边,把头放在孩子的枕头上,正在呜呜咽咽地哭着。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开头描写虞美人“好像点点血滴”,以及两次写到教堂的钟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暗示了故事必然有一个出人意料的悲惨结局。

B.文中显示,“老头儿”有四个儿子,大儿子已结婚生子,另外两个儿子也快要结婚,他们的未婚妻也来参加“洗礼”后的宴会,还有一个儿子就是主持“洗礼”的神父。

C.小说写了农庄午宴,饭桌上“暴风雨似的”乡俗笑闹,“客人们不断地说着笑话,都是些粗话”,这些描写旨在表现农庄人朴素的生活和豪放的性格。

D.由于神父从未抱过孩子,所以“神父接过孩子”才“不知道怎么抱,怎么放”“感到很窘”;婴儿的父亲也跟他开玩笑说“如果你也想要一个,只管说一声就行”。

E.小说通过大量的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神父看婴儿、抱婴儿时独特而复杂的感受,揭示了他的内心世界;也正是这个可爱的婴儿,唤醒了深埋在神父心底的人性之爱。

8.小说中的“神父”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分)
9.有人认为,小说题目是“洗礼”,但对“洗礼”却一笔带过,主要内容是写神父人性的觉醒,
因此,可将题目改为“觉醒”。

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6分)【答案】
7.AC
8.①腼腆、沉静。

不会抱婴儿,窘迫;别人开玩笑,他不应声;乡俗笑闹,他静静地坐着;面
对婴儿,“他什么也不听,什么也不看,他一心一意地望着”。

②满怀慈爱。

他疼爱婴儿,怀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慈爱,“用手指逗弄侄子引他笑”;面对婴儿,他产生了一种从来未曾有过的奇特、强烈而又带点忧郁的慈爱之情。

③内心备受煎熬,人性得以复苏。

他曾有着神之爱,面对婴儿纯真、可爱的肉体,他抑郁,心事重重;最后,他遭宗教教条禁锢的人之爱(人性)被唤醒。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4分)
9.(观点一)以“洗礼”为题目更合适。

①“洗礼”作题目有双重含义,表面写为刚出生的婴
儿做洗礼,实则写神父受到人性的洗礼,表达了作者“赞扬热爱生命的人道主义思想,反对违背人性的宗教禁欲主义”的主题,因此,以“洗礼”为题使小说含蓄蕴藉,令人深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