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
吞咽障碍临床疗效。

方法:48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对照组24例,治疗组采用石学敏院士的“通关利窍”针刺
法,取穴人中、内关、三阴交、风池、翳风、完骨、咽后壁点刺。

对照组采用
常规舌肌功能训练法进行训练。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仅达
45.8%,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

结论:“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疗效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
临床推广应用。

基金项目: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重点研发计划一般项目课题
2018BEG03062(宁科社字[2018]7号)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通关利窍”针刺法
假性球麻痹,又称上运动元延髓麻痹,为双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所致。

临床表
现为言语不清,吞咽困难较真性球麻痹为轻。

舌肌变硬、变小,肌张力增高,无
舌肌萎缩和肌束颤动。

咽反射存在,下颌反射,掌颏、吸吮反射等脑干反射亢进。

常伴有感觉障碍,小脑性共济失调和锥体束征阳性。

情感和智能障碍表现为无任
何外界刺激的强哭、强笑。

随着病情进展,后期出现记忆力、计算力及定向力障
碍等[1]。

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发病率可达60%~70%。

本病
至今没有特效疗法,吞咽功能异常常可导致脱水、饥饿、吸入性肺炎或呼吸道梗阻,甚至可危及患者生命。

缺血性脑血管病所引起的吞咽功能障碍随着病情的好
转而逐渐得到改善,但仍可能有约10%的功能缺失[2]。

笔者运用石学敏院士“通
关利窍”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24例,疗效显著,报
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1月宁夏中医医院针灸科及宁夏医科
大总院康复科收治的48例缺血性脑卒中假性球麻痹所导致的吞咽功能障碍患者
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及家属知情并且接受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随机分为对照组
和治疗组,各24例。

对照组中,男15例,女9例;年龄为55~71岁,平均
(63.00±4.973)岁,平均病程为(50.74.29±10.997)d;吞咽功能障碍分级:3
级3例,4级8例,5级13例。

治疗组中,男11例,女13例;年龄为50~74岁,平均(63.09±7.009)岁,平均病程为(47.29±10.582)d;吞咽功能障碍分级:
3级4例,4级7例,5级13例。

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吞咽功能障碍等一
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经CT及MRI检查确诊,符合2003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中的诊断标准,且满足假性球麻痹诊断标准,具体内容为①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语言及构音障碍;②情绪障碍;③咽反射减弱或消失;④无舌肌萎缩及纤颤;⑤
脑干反射阳性。

构成①或②~⑤中任意两项者,即可诊断。

3.
纳入标准①脑血管病及假性球麻痹诊断成立者;②经头颅CT或MRI诊断为
脑梗死或脑出血者。

③年龄:40~80岁;④病程:1~12周;⑤病情平稳,无意识
障碍,能配合治疗;⑥自愿参加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①年龄在40岁以下,80岁以上者;②病程1周以下,12周以
上者;③有意识障碍的患者,病情不平稳者;④有明显的口腔或咽喉疾病影响治
疗者;⑤非脑血管病导致的假性延髓麻痹者;⑥各种原因导致的真性延髓麻痹者;
⑦合并完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及心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精神病患者。

⑧反复脑卒中且吞咽障碍及言语障碍反复发作或加重者;⑨血
压过高者;⑩不配合检查和治疗者。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采用石学敏院士的“通关利窍”针刺法,取穴:人中、内关、三阴交、风池、翳风、完骨、咽后壁点刺。

操作:内关直刺0.5~ 1寸,采用捻
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分钟。

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 0.5寸,用雀啄
泻法,至眼球湿润为度。

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0角斜刺,进针1~ 1.5寸,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风池、翳风、完骨针向结喉,进针1.5~ 2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1分钟,以咽喉麻胀为宜。

咽后壁点刺令
患者张口,用压舌板压住舌体,清楚暴露咽后壁,用0.30×75mm长针点刺双侧
咽后壁。

针灸治疗每日一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2.2对照组常规舌肌功能训练法进行训练。

方法如下:舌做前伸、后缩、侧
方按摩颊、清洁牙齿、卷动等主动活动,同时用压舌板在舌上按压、滑动或舌抵
压舌板练习阻抗运动。

3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显效:吞咽基本正常,饮食、饮水无呛咳,咽反射正常;有效:吞咽功能较治疗前明显好转,饮水稍有呛咳,咽下半流质食物正常,咽反射
减弱;无效:针刺前后无明显变化。

3.2 结果
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7%,对照组为45.8%,2组
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表1 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例)
组别 n 痊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 24 10 12 2 91.7 *
对照组 24 5 6 13 45.8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4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是影响脑血管病患者康复进度的重要因素,患者
常因假性球麻痹导致的吞咽障碍而产生厌食情绪,进而引起营养不良。

缺血性脑
卒中本身因长期卧床易导致肺内感染,而因反复饮水呛咳引发误吸又不断加重肺
内感染,这对于患者的生存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增加了在院和离院患者的病死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3]。

根据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表现,如声音嘶哑、
构音障碍、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与古代文献中论述“中风”、“唁雍”、
“舌强”、“喉療”、“风雍”、“不语”、“风鬆”等病名类似。

《灵枢·忧
恚无言》云:“咽喉者,水谷之道也。

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

会厌者,声
音之户也。

口唇者,声音之扇也。

舌者,声音之机也。

悬雍垂者,声音之关也。

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

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

”由此可知,卒中后
吞咽障碍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水谷之道失常所致。

从经络循行来看,心经的分支
从心系,挟着咽喉上行;足太阴脾经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足厥阴肝经循喉咙
之后;足少阴肾经沿着喉咙,挟于舌根部。

上述经脉直接或间接循行于咽喉部,
主司吞咽功能,中风后脑髓受损,经气逆乱,咽喉门户开合失常,故致吞咽障碍[4]。

本人采用石学敏院士的“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
吞咽障碍,石院士指出该病的病理机制可概括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关窍痹阻”。

治疗本病关键应施以醒脑开窍、疏理经筋、通关利窍之法,即在醒脑开窍
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的基础上,加之风池、翳风、完骨具有利机关、熄风通
窍之作用,并在针刺方向、深度、施术手法及量学要求等方面做了科学规范,逐
步形成了一套针刺方法,命名为“通关利窍”,其取穴、手法、计量学方面刻意
创新。

其中内关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属心包经之络穴,有养心安神,疏通气血之功。

人中为督脉、手足阳明之会穴,督脉起于胞中,上行人脑达髓,
故泻人中可调督脉,开窍启闭可健脑宁神。

针刺可刺激穴周的面神经、三叉神经
分支,激活了三叉神经-脑血管系统,可达到兴奋脑神经元,改善脑血流的作用。

三阴交足三阴之经脉或挟舌本,或络于舌本,或连舌本,散舌下;补其三阴可达
补益肝肾健脾利湿之功。

风池穴为治风要穴,为足少阳与阴维之会,归属胆经,
可调达阳经之气,潜阳熄风、活血化瘀、清头利窍。

风池、翳风、完骨共为少阳
之脉,具有通利枢纽之功三穴合用可达养脑髓、通脑窍、利机关的作用。

配合咽
后壁点刺局部取穴,诸穴合用可调神导气、平衡阴阳,通关利窍的作用。

总之
“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疗效明显,可有效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本病的预防应注意情绪调节,忌肥甘厚味,适劳逸,不可过劳。

中风患者思维、意识、语言、感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故临床除正确诊断和治疗外,细致的观察护理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5]。

参考文献
[1]张葆樽,安得仲.神经系统定位诊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
版,2009:42.
[2]池万章,池丽芬,周强,等.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多因素分析及对预后的影
响[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9,9(3):177-178.
[3]赵名娟,张金涛.脑血管疾病吞咽障碍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2):143-145.
[4]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7:217-218.
[5]石学敏.中国针灸临床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4:2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