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语文

合集下载

北京市海淀区 高三语文下 期期中练习试题( 海淀一模)北京版

北京市海淀区  高三语文下 期期中练习试题( 海淀一模)北京版

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练习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27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镌刻余音绕粱牵掣(zhi) 揆情度(duo)理B.观瞻激浊扬清商贾(gu) 良莠不齐C.棉薄两袖清风迄(qi)今矫(jiao)揉造作D. 斧正闻过饰非聒(guo)噪若即(ji)若离命题思路点拨选择 B预计难度 0.6命题意图希望考生能够在试卷开头能够已最佳状态进入答卷过程,所以不宜采用难度较高的题目。

题型设置上本题的出题模式即考察学生的语音基础,同时又能够兼顾对学生字形掌握的程度,并需要考生有基本的思辨能力。

题目精解A选项“余音绕粱”应为“余音绕梁”,非干扰性选项。

C选项故意设置两项错误,一个是“棉薄”应为“绵薄”;二是读音错误“矫揉造作”中的“矫”应读三声,考生在做题的时候可以采用抽字另组词的方法,也就是当你不确定“矫”的在“矫揉造作”的读音是什么的时候,可以将“矫”字抽出来组一个其他的词汇,比如“矫正”,马上就可以判断出问题来。

B答案的设置是很有水平的,故意设置了一些非常隐蔽的错误选项,是比较好的干扰性选项。

D也是干扰性选项,但比较容易被学生看出错误来。

“闻过饰非”应为“文过饰非”,按照成语对应原则,“是”、“非”对应,因此,与“饰“对应的应该是“文”,也就是文饰。

读音方面,“聒噪”中“聒”的读音应该是guo,一声。

经验积累本题命制有意绕开北京目前的常考题型,目的是让学生在准备此类题型的时候能够注意题目创新性,事实上,此类字音字形题目的考法多样,考生一定在考前努力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的问法。

对于此类问题的解决可以参照新东方官方网站上国老师给大家详细总结的必备字音字形,但需要注意背诵方法。

首先抽取一天时间,从头至尾看下面的所有资料(包括字音字形),一天就足够。

准备一只红笔,一个本子。

只要碰到你不认识的字音字形或搞不准的字音字形就用红笔划线,你会发现其中有80%左右是你能够理解和认识的,那么剩余的20%左右就是你需要记诵的,将那个字音字形抄在本子上,之后不断看本子上的那些字音字形,看第二次的时候仍然用红笔在看了第二次仍然记不住的意思的字音字形下划线,这是你最需要记的,第三次则是将第二次划红线的字音字形再看一次,再次划下那些仍然记不住的字音字形,以此类推,你会发现你需要记得越来越少,最后终于完成拿下这部分的背诵。

2019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有答案)

2019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有答案)

海淀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19.5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及面的材料,完成l一8题。

材料一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仰韶文化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埙,河南安阳殷墟中出土的石、木腔蟒皮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编磬等,都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古乐器往往具有多重功能,它既能用来演奏音乐,也是人们劳动生产的工具或生活器具。

《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人们把生活器皿“缶”蒙上麋鹿之皮,制成鼓。

又如在长期劳动过程中,人们发现某种石制片状工具能够发声,可以作为乐器进行演奏,于是发明了石磬。

先民们还将狩猎的石器敲击成声,为化装成百兽的人们表演舞蹈伴奏,乐器演奏与舞蹈表演相辅相成。

乐器的功能不仅表现在人们用生产工具或生活器具进行演奏,还体现在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如鸣金收阵、击鼓升堂等。

乐器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有着密切关系。

石磬演变成金属的磬或出现金属的钟,在石器时代绝无可能;只有养蚕业和缫丝业进步了,才有可能产生“丝附木上”的琴、瑟、筝。

至周代,我国制作乐器的材料有金、石、土、革、丝、木、犯、竹八类,“八音”分类法即由此得名。

在曾侯乙墓的地下音乐殿堂中,保存了124件古乐器。

无论是重达五千多斤的乐器巨人编钟,还是造型、制作和彩绘都很精致的鼓、排箫、笙、瑟等,均向我们展示了春秋战国时中国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状况,显示了我国高度发达的冶炼、丝织等技术。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借鉴的民族。

许多外来乐器经过不断改进,成为中国民族乐器大家庭中的一员,比如汉代时传入的横笛、竖箜篌,东晋时传入的曲项琵琶,明代传入的扬琴、锁呐等等。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国的“吹、打、弹、拉”四大类乐器逐渐形成,乐器的音质、音律、音量、转调、固定音高乐器之间的音高标准等不断进步提高,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取材于刘承华《我国民间乐器的产生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的一项是(3分)A.击鼓出征B.击筑悲歌C.鸣锣开道D.打更报时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民族乐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历史悠久,源远流长B.早期一般兼具表演性和实用性C.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D.博采众长,种类不断得到丰富材料二吹管乐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2019.4.高三一模.语文.海淀

2019.4.高三一模.语文.海淀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语文 2019.4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在中国电影史上,《流浪地球》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作品,它选择用中国智慧改造世界、拯救世界,对人类命运和地球未来作深刻思考,通过表现生命与死亡、希望与绝望来反映科技与使命、道德与伦理。

很多观众看完《流浪地球》最直观的感受是:太空何其广袤,人类如此渺小。

恰恰是生命的速朽与有限,为人类追求不朽提供了永恒的意义。

唯其如此,科技从物质层面、哲学从精神层面为人类预期了更加具有现实可能性的未来。

文学艺术离不开生长的土壤,科幻电影也不例外。

《流浪地球》看似异军突起,实则厚积薄发。

诞生在中国电影工业蓬勃发展大背景下的这部电影,还“恰巧”产生于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

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发射升空,到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再到2011年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成功,2017年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进入太空,中国不断向宇宙深处探索。

2019年年初,“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被世界称为“了不起的科技壮举”。

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为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发展提供了沃土。

科技与科幻相结合,《流浪地球》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了航天领域,也将无边的想象力放飞于广袤无垠的宇宙中。

《纽约时报》就发现了《流浪地球》与“嫦娥四号”着陆在时间上的“巧合”,联系中国在太空实现里程碑式跨越的时代背景,指出“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和科幻片领域都是后来者,但现在这种局面就要改变了”。

《流浪地球》的核心特质是将极致的想象力与厚重的现实相结合,对人类发展和未来命运始终饱含着深沉的关切。

影片虽然最终拯救地球的仍然是科技和理性,但理性背后推动主人公行动的是强烈的情感和意志。

父辈的牺牲,家园的情愫,普遍的人性与中国式情感,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拓展到更广阔的天地,与全人类甚至整个宇宙严密契合,成就了真正诞生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科幻”。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语文word版含答案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语文word版含答案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语文2018.4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北京是世界文化名都,它众多的文化古迹,一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其实,北京的自然遗产,特别是植物多样性,也是世界其它名都难以相比的。

《北京植物志》(1992年第3版),共收入维管植物169科,898属,2088种。

北京作为都城有两千余年的历史,由于人口聚集,周围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现有的植物区系和植物群落,与两千年前相比已有很大的不同。

目前,距离城区较远的山区破坏程度较轻,植物种类保存较多,如房山上方山,门头沟东灵山和百花山,延庆松山,怀柔喇叭沟门和云蒙山,密云雾灵山,对这些地区应加以特别的保护。

北京在气候上处于暖温带向中温带的过渡,在自然地理上处于黄土高原向海河平原的过渡。

这里既是许多暖温带植物以及具热带亲缘的喜温暖的植物分布的北界,也是中温带东北南部许多植物分布的南界。

目前在低山平原地区仍可找到大量具热带、亚热带亲缘成分的植物。

多种落叶阔叶灌丛成片地出现是目前北京山地植物多样性的特色。

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无论溪边或旱坡,都出现了多种落叶阔叶灌丛,这在其它地方很少见到。

而京西和京北山区的突出特点是,在海拔1600米以上的山顶或近顶的“夷平面”上,分布着以多种杂类草为主的亚高山草甸。

亚高山草甸野生草木花卉繁多,不同的时序,不同植物开着不同颜色的花,花色交映,五彩缤纷。

如东灵山和百花山,都有大量可供观赏的花卉,仅百花山中观赏植物就有300余种。

古籍记载:“无名花草,遍山取妍,三时不绝,故为百花山。

”其中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金莲花尤其引人注意。

北京植物区系中有一定数量的种类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

北京是我国政治、文化等中心,生产和生活给环境带来了较大压力,而交流频繁也给外来植物的入侵带来了便利。

这不仅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害,还直接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很大程度上起源于生物及其环境的多样性,因此北京在保护好文化遗产之外,保护好独特的自然遗产,意义重大。

2019年海淀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9年海淀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海淀区商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

- 、 革大’共 7 1)、. . 共23分. 饲法l'面的树’理. 宪成1-711.

2019.4
”料- .,_"'回电影史」ι . (ii.ill地球>, t 冉有主主主主意且的ZJ比作品 . 它选梧州立盟主A在改造骨鼻 、 品,民世阜 . 时人亮命远和地�-*-*-作琢刷 lf,,1/'. 埠过 A 现生命鸟,亘古 、 难盟 .I;绝!U,且幌f+.l!局 使命 、 道德与伦理• I民 .J A电k琦t t 模最地球}是且观的晶莹是·’二宫何』串 人是如此却小. 恰恰是生@崎埠柿乌有�. 为人品埠4平柿提供T水锐的章ll.唯其如此 , 科』皇从�躏品 ,s,. 哲 非从精神屉,s,,, 人在婚期T量加真有现 1 可雄性的点,._ _
c.
广阔的天地
D时代的事民 不正确的-项是( 3分}
c.
8.呼’向古电,Bl:射:;;珑’哥翩式发展 中l司吗Iυ粉)I也影历来即I.

。 中间’『代将在1小悦l i盘繁荣‘ 4.下列X-tol\!li (流汹地球》所w吨的 中向管lt

的认识,不正确的_ .,.是()分}
A. 将人’自由J想缸)/lli!睡JIJ'i<,1;1呈阳I.
..λ 突』tl•I战变自己的命运 ” 的用念9 o. 中间银仰的坷’念兜II}: nf 掖冉冉古1电影的叙宿费路e
C的边 ( 树梢二 缆代件的小乱作章,怕忡’‘. "峰回革剑J抽血 儿’萨JJ.. 蹄 有科的小锐的踊掌足1中 , 都可“ 唯到时来在,flt卓生的事件的...堪i义根制 t庄 ;J.,/J. 血分的如识晶础且具. ··如革说革f时间的 历史 . 畸形此的是-个民族的,t仲认同:坏么 . ’,t-f·永幸的抖晕句也 . 嗣代 4 的是-个民族的智

2019届海淀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析(三)

2019届海淀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析(三)

2019届海淀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析(三)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5题。

(共13分)中元节自黄浦出吴淞泛海①陈去病舵楼高唱大江东,万里苍茫一览空。

海上波涛回荡极,眼前洲渚有无中。

云磨雨洗天如碧,日炙风翻水泛红。

唯有胥涛②若银练,素车白马战秋风。

【注释】①本诗写于清光绪三十四年,此时诗人正在从上海赴广州的参加革命的途中。

②胥涛:传说春秋时伍子胥为吴王所杀,尸投于江,成为涛神。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的高唱“大江东去”与尾联的“战秋风”,从不同角度表现出诗人不凡的气度。

B.颔联描写了汹涌激荡的浪涛与忽隐忽现的洲渚,呈现出一派波澜壮阔的景象。

C.尾联运用伍子胥的典故,不仅描绘出滔天白浪之态,也蕴含了诗人无畏的斗志。

D.全诗境界开阔辽远,诗人意气豪迈、慷慨悲凉,诗歌格调沉郁雄浑、低沉哀婉。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

A项说不凡的气度,很容易判断出是正确的。

B项重点在“波澜壮阔”上。

C项考了用典的作用。

用典无非是使诗句内涵丰富。

D项问题在“低沉哀婉”上,结合背景来看,不应该是这样的。

所以答案为D)14.诗歌颈联描写了一幅壮丽的画面,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4分)(解析:何为“壮丽”?“壮”且“丽”,鉴赏诗歌无非是从意象入手,所写意象为壮大之景,再就是动词的运用,能体现出磅礴的气势,便是“壮”的含义了。

“丽”可以从色彩的角度分析,比如诗中的碧、红、银、白等。

因此这道题需要如下回答:从动词运用、意象组合、色彩搭配等角度进行赏析。

选取角度(1分),结合诗句(1分),赏析(2分)。

15.本诗首联与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均为借景抒情的佳句,请分析其中两个“空”字蕴含的情感。

(6分)(解析:其实这两个“空”字真的没有什么关系,我觉得直接赏析即可,大家不要被题目中的“蕴含的感情”所迷惑。

只答感情就会出问题了。

回顾我们以往对诗词中的重点字词的分析,应有如下几个步骤:①释义②手法和效果③感情。

北京市海淀区2019届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一模)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北京市海淀区2019届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一模)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语文2019.4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在中国电够史上,《流浪地球》是具有輕理意义的艺术作品,它选捋用中国智慧改造世只、拯救世界,对人类命运和地球未来作深刻思考,通过表现生命与死亡、希望与绝望来反缺蚪技与使命、道德与伦理。

很多观仗看完《流浪地球〉最直观的鳥受是:太空何其广裘・人类如此渺小恰恰是生命的速朽与有限,为人类追求不朽提供了永恒的意义。

咿其如此,科技从枪辰层面、哲学从精神层面为人类预期了更加具有现实可能性的未来。

文学艺术离不开生长的土壤,科幻电影也不例外。

《沈浪地球》看似异军变起.实鬼厚秩淒发c诞生在中国电彩工业蓬勃发展大背景下的这部电影,还“恰巧”产生于中国科技发煦E芳弓异的时代。

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发射升空,到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耳到201]年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成功,2017年首搜貨运飞船“天舟一号“进入丈空.$ 国不斯向宇宙深处探索。

2019年年初,“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被世界称为••了不起此科技壮举"。

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为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发展提供了沃土。

科技与科幻褪裟台. 《流浪地球》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了航天领域,也将无边的想象力放飞于广袤无垠的宇宙申:〈如拴时报》就发现了《流浪地球》与“嫦娥四号”着陆在时间上的“巧合”,联系中国在丈空实現里程畔式跨越的时代背景,指出“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城和科幻片领域祁是后来者,但现在这利就要改变了”。

《流浪地球》的桩心称质是将极致的想象力与厚重的现实相结合,对人类发良和衣丧令运V 终饱含着深沉的关切。

彩片虽然最终拯救地球的仍然是科技和理性,但理性背岳推动主人4行近的是强烈的情感和意志。

父辈的牺牲,家因的O,普遍的人性与中国式情感,将中匡人的竄国情怀拓展到更广阔的天地,与全人类甚至整个宇宙严密契合,成就了真正涎生于中莖传铁丈化的“中国式科幻”。

北京市海淀区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二模试题(含解析)

北京市海淀区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二模试题(含解析)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如果你喜欢这份文档,欢迎下载,另祝您成绩进步,学习愉快!北京市海淀区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二模试题(含解析)一、实用类文本,本大题共7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路遥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把目光投向变革中的现实生活,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情感与命运。

他用生命所建构的文学世界,呈现了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也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路。

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主要反映1975年到1985年城乡广阔的社会生活。

他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这样说:“这十年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其间充满了密集的重大的历史事件。

我的基本想法是,要用历史和艺术的眼光观察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人的生存与生活状态。

作品中将要表露的对某些特定历史背景下政治事件的态度,看似是作者的态度,其实基本应该是那个历史条件下人物的态度,作者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真正体现巴尔扎克所说的书记官’的职能。

”现实主义作品的创作方式,要求路遥一丝不苟、全方位地占有资料,熟悉所书写时代的特征与气质。

路遥用6年左右的时间,潜心..阅读了一百多部长篇小说,阅读了大量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文化以及农业、工业、科技、商业等方面的书籍,还翻阅过这十年间的各类报刊杂手指头翻烂了,就缠上胶布翻。

他屡次..重返陕北故乡,深入到工矿企业、学校、集镇等地,进行生活的“重新到位”,加深对农村、城镇变革的感性体验。

应该说,路遥在动笔创作这部“宏大叙事”的作品前就做足了功课。

但路遥所坚持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当时被文学评论界认为“过于陈旧”。

在新的文学潮流面前,路遥并没有选择迎合,而是坚定地固守传统。

路遥所以执拗..地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按他的说法:“生活和题材决定了我应采用的表现手法,文学的‘先进’不是因为描写了‘先进’的生活,而是对特定历史进程中的人类活动作了准确而深刻的描绘。

在中国这种一贯的文学环境中,独立的文学品格自然要经受重大考验。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答案.doc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答案.doc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本大题共5小题 每小题3分,共15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4分。

10. ①口从(这个地方)与中原各国交往,才失去它旧有的民风。

(2分)②人有欲望,哪里是尽头呢?(2分)11. ① B (3分)②答案示例:示例1:元好问这首诗“有豪放迈往之气”。

从内容上看,全诗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比如首联和颔联作者以横波亭的孤高之势、周I 节I 山川的雄壮暗喻青口帅豪杰之豪情;尾联写倚剑高歌, 慷慨豪饮,遥想浮云下的西北神州,都表现出勇往直前,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

示例2:元好问这首诗“有豪放迈往之气”。

从语言上看,本诗遣词丿IJ 字不同凡响,给人强烈 的视觉冲击力。

像首联屮的“插” “压”等字把横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传神地表现出來了。

再如颔联中的“万里”“千年”分别从空间的广阔与时间的久远來表现景Z 壮观与人Z 英武,字 里行间表现出-•种磅礴于胸的豪迈之情。

(评分要点:角度明确,1分;结合原诗进行具体分析,3分)12. (5分)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哉//国乎/郁郁荼纂/使占无死者/则寡 人将去此而何Z /俯而泣沾襟/国f 高了㈠/然/㈡赖君Z 赐/疏食恶肉可 得而食也/弩马柴车可得而乘也/几犹不欲死/况和乎! ”又俯而泣。

晏了口:“乐 哉!今日婴Z 游也。

见怯君一,而谀臣二,使古而无死者,则太公至今犹存,吾君方今将被黄笠而立 乎吠亩之中,惟事之恤,何暇念死乎!"2013. 41.C2. B3.C4. D5. A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 共12分。

6. C7.D 8. A 9 .A(“/”处为必断句处,“//”为可断可不断处。

每答对2处得1分。

答错2处扣1分,扣完5分为止)[参考译文]齐景公在牛山上游玩,向北望着齐国,感叹道:“多美的国家啊,草木茂盛,郁郁葱葱!假使自山以來没冇死,那么我还离幵这儿去哪屮•呢?"说着便低头哭泣,泪水沾湿了衣襟。

2019北京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海淀答案

2019北京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海淀答案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语文2019.4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1.(2分)B2.(2分)C3.(3分)C4.(3分)A5.(3分)D6.(4分)材料一侧重写中国科幻作品的发展与现实发展(科技发展)的关系。

(2分)材料二侧重写中国科幻作品的叙事特点(中国科幻作品叙事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2分)(意思对即可)7.(6分)评分要点:(1)角度明确(如:关注影片反映的科技发展状况,关注影片体现的文化价值观念,关注影片的叙事艺术特点),3分;(2)解说合理,3分(意思对即可)。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

8.(3分)C9.(3分)D10.(3分)填对2个得1分,填对3个得2分,填对4个得3分。

11.(4分)①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成为美器(1分);人不通过反复学习,就不能明白道理(1分)。

②即使有可口的菜肴,如果不吃,就不会知道它的美味(1分);即使有至善之道,如果不学,就不会懂得它的精妙(1分)。

12.(11分)(1)(2分)①见识浅陋(1分)②半途而废(1分)(意思对即可)(2)(4分)预见学生的错误,防患于未然;把握教育契机,适时而教;循序施教;组织学生互相切磋;善于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善于答问。

(答出1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3)(5分)评分要点:观点明确(1分),有理有据(2分),分析合理(2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13.(3分)C14.(4分)评分要点:点评中肯3分,评析简练1分。

15.(6分)评分要点:比较风格准确2分,结合诗句恰当2分,分析合理2分。

16.(7分)①泉涓涓而始流②崇山峻岭③茂林修竹④无边落木萧萧下⑤水光接天⑥漫江碧透⑦百舸争流(7分,每句1分,有错别字、多字、少字,该句不得分)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17.(2分)C18.(3分)B19.(6分)评分要点:老北京四合院屋顶的鱼鳞瓦连片成海,气势磅礴(1分);灰色的鱼鳞瓦朴素低调,显示出沉稳的力量,富有历史沧桑感(1分)。

北京市海淀区2019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doc

北京市海淀区2019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doc

北京市海淀区2019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

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

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钱公虽不学书,然观其书,知其为挺然忠信礼义人也。

轼在杭州,与其子世雄为僚,因得观其所书佛《遗教经》刻石,峭峙有不回之势。

孔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今君倚之书,盖讱云。

(取材于苏轼《跋钱君倚书〈遗教经〉》)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并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

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覆不已,乃识其奇趣。

今法帖中有云“不具释智永白”者,误收在逸少部中,然亦非禅师书也。

云“谨此代申”,此乃唐末五代流俗之语耳,而书亦不工。

欧阳率更书,妍紧拔群,尤工于小楷,高丽遣使购其书,高祖叹曰:“彼观其书,以为魁梧奇伟人也。

”此非知书者。

凡书象其为人率更貌寒寝,敏悟绝人,今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其貌耳。

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

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

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旴侧媚之态,不知人情随想而见,如韩子所谓窃斧者乎,抑真尔也?然至使人见其书而犹憎之,则其人可知矣。

(取材于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注释】①永禅师:释智永,为王羲之七世孙,亦擅长书法。

②欧阳率更:欧阳询,其楷书被称为“率更体”。

③柳少师:柳公权,书法家,曾为太子少师。

④颜:即颜真卿,书法家。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书有工拙工:精巧B.体并众妙并:兼具C.率更貌寒寝寝:丑陋D.正称其貌耳称:称赞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乃识其奇趣此乃唐末五代流俗之语耳B.尤工于小楷本出于颜C.而能自出新意然至使人见其书而犹憎之D.其言心正则笔正者则其人可知矣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说话有能言善辩与口齿木讷之分,而君子、小人的气质是不能遮掩的B.因得观其所书佛《遗教经》刻石于是得以观赏钱公之子书写的佛经《遗教经》的刻石C.精能之至,反造疏淡永禅师书法精妙到极致,反而达到疏朗清淡的境界D.不知人情随想见11.下列评论书法的诗句,其评论角度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心正能教笔不欹,古来书法独公知。

北京市海淀区2019届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一模)语文试题

北京市海淀区2019届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一模)语文试题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语文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清明节“清明节”拥有自然科学和民俗学的双重身份:既是天文学上的重要时间节点——节气,又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

古人根据对日影的观测,在一年中定出24个节点,每一节点指代的那天被称作一个节气。

一年中,以立春为起始,清明是第五个时间节点。

每一个时间节点与地球在绕日轨道上的特定位置相对应。

因赤道与地球公转轨道面间存在夹角。

地球在绕日轨道上的位置不同,便有了四季更迭。

一年中影子最长的那天,被古人称为冬至,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日影最短之日则被称为夏至,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而春分、秋分正好将“二至”平分。

人们把一年从4个时间节点再等分成为24个时间节点的过程,大致经历了千余年。

现如今,在这24个节点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节和冬至。

“清明”从节气演变为兼有“节日”内涵的文化符号,并不偶然的,而是对寒食,上巳二节吸纳融合的结果。

寒食节在清明前1天。

据载,晋文公流亡多年复国后,论功行赏时竟遗忘功臣介子推,待他想起时,介子推早已携母隐居绵山。

于是文公焚山逼介子推露面,未料介子推“不受富贵,志在清明”,宁肯抱树而死。

文公为表达对介子推的哀思,下令禁火寒食,自此相沿成俗,有了寒食一节。

杜甫诗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中的“三月三”,是上巳节。

汉代以前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是俢禊的日子,即“春浴日”。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就是上巳节春浴的情形。

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有“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之句。

说明当时上巳节已经与寒食、清明合在一起了。

1. 阅读材料一,找出能够统领其主要内容的语句。

(3分)2. 材料一最后两段所引用的文史材料,证明了什么观点?(3分)3. 根据材料一及《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判断下面“二十四节气歌”(节选)中,加点字分别指的是什么节气?(3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019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那些让人一见难忘、甘愿反复阅读的作品,一定蕴含着充沛的善与美的力量,给人以希望, 鼓舞人的精神。读这样的作品时,常会让人遥想作品背后站着的那个“人”。那个“人”一定有 着崇高的理想、宽阔的心灵和对未来坚定的信念。他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热烈赞颂劳动和创 造的人们,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当读者或观众在心底为这样的作家、艺术 家画像时,他同时也在雕塑自己,让真、善、美成为自己人生的底色。
为“率更体”。③柳少师:柳公权,书法家,曾为太子少师。④颜:即颜真卿,书法家。
(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 正. 确. 的一项是
A. 书有工. 拙 工:精巧
B. 体并. 众妙 并:兼具
C. 率更貌寒寝. 寝:丑陋
D. 正称. 其貌耳 称:称赞
( 2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现实主义作品的创作方式,要求路遥一丝不苟、全方位地占有资料,熟悉所书写时代的特征 与气质。路遥用6年左右的时间,潜心阅读了一百多部长篇小说,阅读了大量政治、经济、历 史、宗教、文化以及农业、工业、科技、商业等方面的书籍,还翻阅过这十年间的各类报刊杂手 指头翻烂了,就缠上胶布翻。他屡次重返陕北故乡,深入到工矿企业、学校、集镇等地,进行生 活的“重新到位”,加深对农村、城镇变革的感性体验。应该说,路遥在动笔创作这部“宏大叙 事”的作品前就做足了功课。但路遥所坚持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当时被文学评论界认为“过 于陈旧”。
开拓自己的艺术道路,甚而决定能走多远。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文艺创作者必然不能与时代隔绝。然而,在创作实践中,对许多
作家、艺术家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现象和表象并不难,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
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也就是我们时代的根

2019.4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一模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9.4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一模试题(Word版含答案)

北京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一模)语文 2019.4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在中国电影史上,《流浪地球》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作品,它选择用中国智慧改造世界、拯救世界,对人类命运和地球未来作深刻思考,通过表现生命与死亡、希望与绝望来反映科技与使命、道德与伦理。

很多观众看完《流浪地球》最直观的感受是:太空何其广袤,人类如此渺小。

恰恰是生命的速朽与有限,为人类追求不朽提供了永恒的意义。

唯其如此,科技从物质层面、哲学从精神层面为人类预期了更加具有现实可能性的未来。

文学艺术离不开生长的土壤,科幻电影也不例外。

《流浪地球》看似异军突起,实则厚积薄发。

诞生在中国电影工业蓬勃发展大背景下的这部电影,还“恰巧”产生于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

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发射升空,到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再到2011年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成功,2017年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进入太空,中国不断向宇宙深处探索。

2019年年初,“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被世界称为“了不起的科技壮举”。

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为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发展提供了沃土。

科技与科幻相结合,《流浪地球》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了航天领域,也将无边的想象力放飞于广袤无垠的宇宙中。

《纽约时报》就发现了《流浪地球》与“嫦娥四号”着陆在时间上的“巧合”,联系中国在太空实现里程碑式跨越的时代背景,指出“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和科幻片领域都是后来者,但现在这种局面就要改变了”。

《流浪地球》的核心特质是将极致的想象力与厚重的现实相结合,对人类发展和未来命运始终饱含着深沉的关切。

影片虽然最终拯救地球的仍然是科技和理性,但理性背后推动主人公行动的是强烈的情感和意志。

父辈的牺牲,家园的情愫,普遍的人性与中国式情感,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拓展到更广阔的天地,与全人类甚至整个宇宙严密契合,成就了真正诞生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科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前言:现在距离高考越来越近,时间也越来越紧张,没有多少时间了!这个时候很多学生由于心理紧张,每天坐立不安,特别烦躁,不能静下心来学习。

(关于高考心理辅导,另文刊登)这时候可不能放松C小石潭的凄清、岳阳楼的阴晴、荷塘月色的宁静是文学家与客观景物沟通、交流、融合的产物。

D自然中的美景是由各种因素随机排列而成的组合,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可再造,也不能失而复得。

15.人为什么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

(5分)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看麦熟肥沃的关中平原,从头年冬到次年春,走到田野上,十有八九都铺着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

而到了清明节呢,农谚说:“清明麦子埋老鸹。

”于是,田野处处,是厚可盈尺的绿绒被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块又一块的绿绒被儿,绿光闪烁,好不喜人。

从此小麦就可着劲儿长了,那绿绒被便膨起来,膨起来,一天一个样子,一天一个样子,直至像隆起的海浪碧波,涛声震响。

忽然有那么一天,麦稍儿迎风摇摆,一浪推着一浪,有了金子一样的颜色。

麦梢儿的这一变化是一种信号,它触动了每一个庄稼人的心,而跳得最快最欢最美的,却是婆娘们的心。

婆娘,关中农村特有的称谓,把自己的一颗心分作两半——一半在婆家,一半在娘家。

婆娘负重最多、爱最多,最具人性美,最有人情味。

这不,看见麦梢儿黄了,她们立即想到了娘,想到了娘家的麦田,都准备着看望辛苦了大半年的爹娘和兄嫂弟妹,同时分享娘家麦子即将成熟的欢乐。

于是,她们都忙碌起来了:蒸馍馍,烙锅盔,采拔菜蔬……丈夫、公婆都理解她们,由着她们的心性。

咱关中俗话:“麦梢黄,女看娘”呀!这种风俗辈辈沿袭。

她们小曲悄唱,加紧了手中的活儿。

手疾脚快地找篮篮,装礼物,梳洗打扮——家家屋中大体都是这样。

她们恨不得转眼间就能扑到亲娘的怀里。

于是,麦黄天,人们都惊叹关中路广漠的田野上,到处闪耀着看麦熟的婆娘的身影。

她们的肌肤有的粉红,有的微黑,有的如春萝卜般的细嫩,有的如秋白菜般的健康,真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

于是,这麦黄天,田野是大片大片的黄的色块,她们是红的绿的花的荡漾的曲线。

色块有了曲线喜悦的旋律,曲线有了色块的成熟的神韵。

而这一切是被馨香浸透。

天那么蓝,那么纯,布满麦田的大地显得更黄了。

大地焕发出我们民族的原色,它那么丰盈,那么辉煌。

婆娘们就走在那原色之中。

丰收在望,庄稼人被它所燃烧,田野上便此起彼伏地飘荡着吼唱的秦腔。

在那原色中,婆娘们踏着秦腔的节拍:“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生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这是来自《诗经》的声音。

婆娘们虽然不懂得《诗经》,但这声音,早就存于她们的心坎了。

奔着爹,她们在走。

奔着娘,她们在走。

她们粘着轻尘的布鞋、皮鞋、胶鞋,踩下的脚印,千姿百态,南来北往地撒布在旷野里,一如总也开不败的夏的花朵。

一片胜似一片的麦子,常常逗引得她们停下脚来。

她们被关中大丰收的景象撩拨得晕晕乎乎的,竞至忘了此刻身在何处,以为自己嗅到的已是娘家麦子的芳香,等恍然大悟——这哪是娘家的麦地呢,便独个儿笑了起来,如歌似地灿烂。

但绝不吝惜泼出去的情意,娘家爹和丈夫都不是常说么,人不能太自私了,天下农民是一家。

是的,也应该为别人喜欢喜欢。

何况,娘家地土好,人又勤,麦子一定不会比这儿差,也应该提前为之开怀一乐了。

满怀的麦香,满心的快活,满鬓角的汗珠,满眼睫的光。

她们的身姿是大小雁塔上的风铃。

正干农活的男人们都知道她们是干什么去的,都为她们而感到自豪和充实。

婆娘们喜滋滋地迈开脚步。

现在,娘正在做什么呢?是不是早站在村口的老椿树下等我了?爹又在做着什么?一定是风风火火地联系收割机去了,但他这两天会早早地赶回家的。

爹娘都上了一把年纪了,女儿多么想这回多住上几天,好给他们凑一把力,把麦子颗粒不剩地收到囤子里头。

这期间一定要尽量多帮爹娘干一些事情,比如缝缝补补呀,比如领着患老年病的爷爷上医院诊治呀。

可是,爹又会厉声吼叫:“哪有这种情理?”娘也会柔声相劝:“听你爹的话,回去吧。

麦忙天,谁家不是等着人手用哩?”而他们自己也放心不下婆家的事啊!婆娘,婆娘,婆娘的心理有多少牵挂啊!脚下的这条路,已经走过百遍千遍了,却愈走愈亲切,愈走愈爱走。

而且总是一边走一边在心里悄悄呼唤:娘啊娘啊,我回来了!无边麦田的金黄的底色,她们的脚步编织着一幅既古老又鲜活的关中农村的风俗画。

她们望着麦子,她们也是麦子,装饰着田野。

她们急匆匆地前行,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辐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看麦熟”是文中所描写的民间风俗,它展现出关中婆娘的万种风情,也是文章叙事、写人、抒情的线索。

B、作者笔下的人物多姿多彩,婆娘们热情洋溢、充满活力,丈夫、公婆通情达理,娘温和善良,爹严厉无情。

C、文中所引《诗经》的内容,表达念念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情,作者借此含蓄揭示了“看麦熟”这一风俗的内涵。

D、本文以饱含感情的笔墨,表达了作者对关中大地丰收景象的无限喜悦之情,从而鲜明地突出了歌唱丰收的主题。

E、关中婆娘们看麦熟的情景,宛如一幅生动鲜活的风俗画,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充满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17.文中反复描写了关中大地麦熟的景象,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6分)18.文章结尾说,“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辐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对这句话你如何理解?请简要作答。

(5分)19.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请概括本文“看麦熟”这一民间风俗的特点,并联系你的阅读积累或生活见闻,谈谈你对民俗文化的认识与思考。

(不少于200字)(4分)六、本大题共1题,共60分。

20.作文(60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诗人说,“白的花胜似绿的叶,浓的酒不如淡的茶”。

的确,生活中有人偏爱白花淡茶般的素雅,不喜欢绿叶浓酒的热烈;其实,也有人偏爱浓酒绿叶般的浓重,不喜欢白花淡茶般的清淡。

这两句诗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定角度,自行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答案(一模答案)第一部分(共27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B(A选项“余音绕粱”应为“余音绕梁”,“掣”应读ch&egrave;,四声;C“棉薄”应为“绵薄”;“矫揉造作”中的“矫”应读三声,D“闻过饰非”应为“文过饰非”,“是”、“非”对应,“饰“、“文”对应;“聒噪”中“聒”应该是guo,一声。

)2.B (“不绝如缕”的使用实际上是两个固定的对象的,它只能形容形势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3.D(A“防止”“风险”错误,应为“防止……风险发生、出现”;B“成为史上最长的大满贯决赛展现在球迷面前”结构混乱,前后牵连;C“针对”缺中心词“不良的现状、情况”等)4.D(“莎士比亚”应为“巴尔扎克”)5.C(分句2“装裱成画”一定是最后一个句子,所以直接排出B、D两个选项;按照正常逻辑一定是先刻板再出画,因此直接选出答案选项C。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6.C7.B8.B9.A第二部分(共123分)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10.(10分)要点:从文中举例恰当(1分),概括说明骆先生的处世之道(2分);谈看法观点鲜明(可正可反或正反结合)(2分),分析言之成理(可举例分析,也可说理分析;以例代析、说理分析不到位酌情扣分)(3分),语言顺畅,表达清晰(2分)。

11.(5分)“/”处为必断句处,“//”处为可断可不断处。

必断处每答对2处得1分。

在可断可不断处断句,不得分。

答错2处扣1分,扣完5分为止。

九里松者/仅见一株两株/如飞龙劈空/雄古奇伟/想当年//万绿参天/松风声壮于钱塘潮/今已化为乌有/更千百岁/桑田沧海/恐北高峰头有螺蚌壳矣/安问树有无哉?译文:(被称为)九里松(的名胜),现在只能见到一两棵松树,像飞龙劈开天空一样,显得苍劲而雄伟。

遥想当年,万松苍绿,直插云天,松涛声比钱塘江的潮水还要雄壮,而今已经化为乌有了;再过千百年以后,沧海变桑田,恐怕连北高峰顶都会出现螺蚌壳呢,还用问松树有无吗?12.(8分)答案略。

(每句1分,句中有错该句不得分)13.(7分)①(3分)C②(4分)要点:①指出本诗的“雅”、“俗”之处(2分,雅、俗各1分)。

②具体分析其中的“雅”、“俗”(2分,雅、俗各1分)。

雅俗兼备的可综合分析。

角度:内容方面——如选材等;形式方面——如语言风格、修辞方法等。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4.(3分)D15.(5分)人所以能够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是因为自然景物的美是客观存在的(大自然呈现出无穷无尽的美)(1分);人能够观察发现自然景物的美,产生美感(1分),并能够经过思考(1分)将美感上升为与自然景物特点相应的情感(将美感转化为美好的情感)(1分),还能够悟出其中的哲理美(逻辑美)(1分)。

意思对即可。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

16.(4分)BD17.(6分)作者反复描写麦熟景象,突出了关中大地丰收的景象(1分),表现出关中大地人们对丰收的喜悦之情(1分);贯穿起婆娘们“看麦熟”的过程(1分),充分展现了她们身上的人情美、人性美(1分,如答出孝敬善良、纯朴勤劳、热爱生活、充满活力等其中的两点,便可得分);麦熟景象与婆娘的美好形象交相辉映(1分),饱含作者对我们民族勤劳纯朴本色的赞美之情(1分)。

意思对即可。

18.(5分)婆娘们身上所具有的孝敬善良、勤劳质朴等美德(1分,答“人情味、人性美”也可得分),在“看麦熟”的过程中充分彰显(1分),这也是我们民族传统美德(人情美、人性美)的传承、弘扬(1分),表达了作者对关中婆娘的赞美之意,也蕴含了作者对我们民族传统美德的讴歌之情(2分)。

19.(10分)评分要点:①特点:古老而鲜活(传统与现实结合),充满人情味、人性美。

意思对即可(2分)。

②观点明确(2分),③结合阅读积累或生活见闻恰当、具体(2分),④分析具体合理(2分),⑤语言顺畅,表达清晰(2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0.作文(60分)附录1:2019年北京市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作文评分参考类别评分要求评分说明一类卷(60—50分)紧扣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语言流畅、表达得体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以50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文章可得55分以上。

二类卷(49—40分)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结构完整、条理清楚以40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文章可得45分以上。

三类卷(39—30分)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以30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