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第四单元第三章章备课(李海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第三章章备课设计
高唐第二实验中学李海燕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说出呼吸道的作用。
2.描述及肋间肌,膈肌与呼吸运动的关系,
3.概述肺与外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4.知道吸入与呼出气体的成分变化
5.理解肺泡处适合气体交换的特点
6.血液循环系统的运输功能。
7.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
8.了解常见的空气污染源
能力目标:1.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归纳出呼吸道的作用(P44--45), 说明吸入与呼出气体的成分变化(P50),描述空气质量对
人体健康的影响(P52--53)
2.初步学习五点取样法,并尝试设计实验”采集和测算空气
中的尘埃粒子”。
3.学习测量胸围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人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自觉养成正确呼吸,用嗓的习惯。
3.倡导低碳生活,减少空气污染.
二教材地位和作用
1.人体除了必须不断的从生物圈中获取各种营养物质外,还必须时刻
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利用吸进的氧,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以便满足人体各项生命活动的需要.
2.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这一重要观点。
3.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方面的重要性。
4.对于人体自身保健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本章教材内容分析
1.本章包括三部分内容: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空气质量与健康。
2.重点:(1)呼吸道对空气的清洁,湿润,温暖的作用处理.
(2)胸廓,肺,膈与呼吸运动的关系。
(3)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4 )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的过程及适应特点
(5)五点取样法
3.难点:(1)器官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胸廓,肺,膈与呼吸运动的关系。
(3)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的过程及适应特点。
四设计的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1)从生活引入。
(2)先观察实验再总结学习概念、结构和原理。
(3)精讲点拨,多让学生观察、动手、思考、讨论、展示。
(4)利用好教材中的观察与思考、图解,资料分析等栏目。
(5) 充分利用模型
2.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3.倡导探究性学习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分组教学法。
2.直观教学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
4.实验教学。
5.精讲点拨。
6.启发诱导。
7.结合生活实践进行教学。
六学法指导
1.重视有目标任务的高效自主学习。
2.快速阅读。
3.资料分析。
4.归纳总结法。
5.背诵记忆。
6.比较学习法。
7.实验探究。
8.结合生物图学习
七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作用
1.引入。
2.做资料分析。
3.讨论总结:呼吸道对空气有哪些作用?。
4.养成进食和用嗓的好习惯。
5.拓展训练。
6.课下作业。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一课时)
1.导入。
2. 体验呼气,吸气时肋骨的变化
3. 分组实验:测量胸围差,得出呼气时胸廓扩大。
4.观察图,理解膈收缩使胸廓上下径增大,膈舒张胸廓上下径缩小。
5.以注射器为例了解压力变化与气体流动,理解呼吸是被动的.
6.课下作业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二课时)
1.引入。
2.做资料分析。
3. 讨论总结:人体利用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4.师板图精讲肺泡处特点及气体交换过程。
5.拓展训练。
6.课下作业
第三节空气质量与健康1.引入。
2. 做资料分析。
3.讨论总结:空气质量下降导致呼吸道及其他的疾病;常见的大气污染源和室内污染源。
4.分组讨论改善空气质量的建议
5.了解五点取样法及计数原则。
6.分组设计实验采集和测算教室内空气尘埃粒子。
7.课堂检测。
8.课下作业。
八课堂检测
1.要找准知识点。
2.注重对观察实验能力的考查。
3.注重结合生活和社会热点进行考查。
4.考查方式要多样化
九作业布置
1.自主复习,梳理本节课知识。
2.引导学生自主预习。
3.布置实践性的作业。
十单元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复习课:课标导引、命题走势、考点清单、知识网络、要点突破、实验专项。
检测训练:把典型例题、中考题、检测训练精简整合成一节训练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