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学设计(通用16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花雨》教学设计(通用16篇)
《桂花雨》篇1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

2、了解桂花。

3、了解作者。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熟悉桂花吗?(师生介绍桂花)
2、介绍作者──琦君:
想起我们一般大小时所经历的──桂花雨。

二、整体感知,初闻桂花
仔细、认真、大声地朗读课文,找一找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4、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5、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过渡:哪一句话写了杭州的桂花?
杭州最有名的是文中提到的:满陇桂,读《品桂》。

可母亲却说:乡的桂花比杭州的桂花更香。

──为什么呢?再读课文。

三、走进村子,浸润花香
每个句子读两遍,体会一下哪一个句子最让我们感受到:家乡的桂花比杭州的桂花更香。

齐读(“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读这一句时,哪个词冒出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1、品读:“浸”:
为什么用“浸”?
生:桂花的香气散发地远;
生:桂花的香气散发很久……
2、品读:“全年”:
除了这个词,还可以换成哪些词:“一个月”“半年”“整一年”“每一天”“每一个季节”……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是怎样的一年。

师引读:
每一天,……
每个月,……
每个季节,……
这个“全年”让你体会到什么?(时间久远)
3、品读“整个村子”:
什么浸在桂花香气里?
生:村长、村里人、作者的母亲、……
师:除了人呢?
生:鸟儿、动物、花草、每一样物品……
读句子“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四、透过花香,体悟思乡
1、抽读5自然段。

(对我来说,什么才是大事?)
2、你有什么感受。

3、自读,哪一个句子让你有特别的感受。

4、“摇呀摇”我们再来体会这三个字:
(生读;师评:不着急,你可以读得更好!)
(生读:师评:一脸的灿烂,真的乐了。


5、琦君家的桂花栽满院子,她一个人是摇不过来的,让我们一起帮她摇:
“摇呀摇”你们摇出了什么?
(童年的乐趣;桂花的香气;童真;乐趣……)
6、在我们家乡难道香的仅仅是桂花吗?
(“桂花”“小花小草”“有桂花飘在身上的人香了。

”)
引读第8自然段。

7、一生都在漂泊的琦君,在这美好的中秋佳节,除了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还会想起什么呢?
五、结束语
孩子们,桂花是故乡的香,月亮是故乡的明,溪水是故乡的甜,人儿是故乡的亲。

这一朵朵小巧迷人的桂花,这一场场沁人心脾的桂花雨,让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芬芳,是香甜,是快乐,是温馨,更是一种心灵的滋润,一种长长的相思,一段暖暖的牵挂,一种人生的幸福。

《桂花雨》教学设计篇2
课文精解与编排意图
课文的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

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读着这篇文章,感觉到桂花的香气弥漫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思乡情也萦绕在心头,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浓郁且溢满字里行间。

选编这篇课文,目的是使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略读课文粗知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法点睛
审题,初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精读深思,研究作者写作目的及表达特点。

①抓住课文三处描写桂花香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用词(“侵”字)用景用物等表达方式抒情的特点。

②研读“摇桂花”,体会作者怀念童年,怀念故乡的深情及作者用事抒情的特点。

③研读“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体会作者母亲怀念家乡之情及作者表达方式的特点。

──回读全文,归纳用人事景物表
达童年乐、思乡情的写法特点
──评价归纳,转换运用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写作思路。

3.指导学生抓住事例及景物自读自悟,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叙事、写景的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学案
教案
学习提纲
1.审题,“桂花雨”什么意思?跳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关于桂花的什么事?
2.按“小时候念在家乡──中学时在杭州”的提示把课文分成二段。

“小时候”主要写了、那几件事。

“读中学时”主要写了、二件事。

3.勾画“小时候”“念中学的时候”作者爱桂花、摇桂花、赏桂花的.语句,思考批注体会。

(1)勾画“喜欢桂花香”的语句,思考批注,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2)摇桂花的原因和目的各是;“摇桂花”的动作有;“摇桂花”的美妙乐趣是。

摇桂花透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赏桂花”“带桂花”中“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表达了母亲什么思想感情?
4.全文主要写了的事情,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主要用的写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一、审题,初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小时候:1.爱桂花2.送桂花3.摇桂花4.收桂花──读中学时:5.赏桂花6.带桂花
二、精读深思,研究作者写作目的及表达特点。

1.研读作者爱桂花香的语句。

抓住课文三处描写桂花香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用词(“侵”字)用景用物等表达方式抒情的特点。

2.研读“摇桂花”,体会作者怀念童年,怀念故乡的深情及作者用事抒情的特点。

《桂花雨》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点】
略读课文粗知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题
校园的桂花开了,你用几个词语来赞美赞美它:丹桂飘香,星星点点,缕缕幽香,沁人心脾……同学们对桂花的感受是这么的真切,让我们沐浴着“桂花雨”一起去体会作者对桂花的独特感受。

二、自学课文
1、掌握两个新词。

2、自由读课文,想想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3、试着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三、体会情感
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1、画出描写家乡桂花和这里桂花飘乡的句子。

2、对比理解:
为什么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比不上家乡的桂花呢?
3、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是我们私有的,我和母亲可以尽情地享受桂花给我们带来的乐趣:闻花香,摇花乐,送桂花,泡桂花茶,做桂花饼。

可以说桂花已经成了母亲生活的一部分,是母亲怀着什么样的情感在区分着桂花的香味?
四、领会表达方法
1、叙事抒情
2、直接抒情
五、拓展延伸
听长辈讲关于小时侯家乡生活的故事。

《桂花雨》教学设计篇4
一、读题设疑,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同学们,傲雪而立的梅花寄托着外祖父对祖国的无尽思念,香气迷人的桂花又让“我”想起了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欣赏美丽的桂花雨。

(板题、读题)读了课题,你心中有什么疑问,请大胆地提出来。

2、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吧,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提纲。


⑴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⑵划出不理解的字词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⑶“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二、检查自学,汇报交流
1、解决学生提出的生字疑难。

2、指名逐段读文,正音。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的是作者深情地回忆起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


4、“桂花雨”是什么意思?(“桂花雨”是指很多桂花一齐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引导学生引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三、自读课文,读出精彩
1、找出描写“我”小时侯摇桂花的部分,并开展学习:第2~6自然段:
⑴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2~6自然段,和同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进行朗读指导:指名学生读一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师:你听出了什么味道?还有想读出自己不同感受的吗?(让学生充分参与)
⑶第二自然段写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同时也写了桂花树的特点:样子笨、花形小、味道香。

这一段中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可引导学生说出一、两种花名来补充。

⑷第三自然段写了桂花开时,正好是台风季节,母亲总是担心台风来破坏桂花。

同时,还交代了桂花收回来是为了送给邻居做糕点。

⑸第四自然段写了桂花的香以及应当“摇”的原因:学习时让学生闭眼想象桂花的香。

⑹第五自然段写出作者对“摇桂花”的热爱:引导学生找出能体现这一点的词句:是件大事、总是问、乐了、使劲。

朗读时注意读出下面两句话的语气:
①“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呀?”──迫不及待
②“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赞美
感悟形象:一边读一边结合课文插图想象摇花乐的情景,再闭眼想象“桂花雨”,和作者分享童年的快乐。

⑺第六自然段写了桂花的收、藏及作用。

(可引导学生说一说对桂花的认识)
2、全班有感情地朗读2~6自然段,让学生读出作者对“摇花乐”的怀念。

四、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1、找出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体会:
⑴“杭州的一处小山全是桂花,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仿照这个句式,让学生说说,从而体会到母亲表达的是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如:这里的环境真好,母亲会怎么说?这里的生活真舒适,母亲会怎么说?
⑵“于是,我也想到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①“摇花乐”指的是在作者眼里,摇桂花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

②模仿写句,启发学生回忆童年里难忘的人和事:
听到_____,我总会想起______,还有______。

五、回归整体,交流感受
1、师:课文以生动的文笔向我们介绍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文字中蕴含着浓郁的乡情,读来很感人,让我们再一次来欣赏美丽的桂花雨。

(配乐朗读全文)
2、交流阅读感受,联系古诗或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人们对家乡的怀念。

《桂花雨》教学设计篇5
一、出题导入。

⒈出示课题:《桂花雨》
读题、质疑、感悟。

师:读了题目你仿佛感受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教师引导从不同角度感受)
生:自由交流表达(仿佛看到许多桂花飘落下来的样子,闻到了桂花迷人的香气,摸到了桂花凉凉的感觉。


师:是啊,还没学课文,单单读文章的题目就已经能让我们感受到这么多了。

看来对于一篇文章,有一个好题目是非常重要的。

你认为文章题目好在哪?
⒉师生交流题目的妙处。

理解文章题目用了比喻的手法。

师:在正式学习课文之前,我们要一起来看一首小诗。

⒊出示小诗《故乡》。

⑴自渎小诗,说说你从诗中感悟到了什么?
⑵是啊,离开家乡的游子常常会想起家乡,因为那儿是我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有我们太多的回忆。

《桂花雨》的作者琦君就是这样一个离开家乡的游子。

当她想起故乡时,她可能会看到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二、细读课文,思考交流
⒈自渎课文,思考:作者想起故乡时可能会看到怎样的一幅图画呢?说出你的猜测理由。

⒉板书: *母亲与我一起摇桂花图
理由:(出示最后一段话)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⑴.“摇花乐”乐在哪里呢?当阵阵桂花雨纷纷落下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摇桂花,享受那落英缤纷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⑵自由朗读,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快乐的句子。

用横线画出。

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⑶作者为什么那么乐?
生:因为摇花对她来是或是一件大事。

(体会迫不及待之情,相机指导感悟体会:总是、缠、还不摇等词)
⑷从哪儿看出作者是真的乐坏了?
体会动词:抱、使劲地摇、喊。

(表演)
体会语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朗读训练)
师:平常我们高兴的时候才会大——喊大叫,现在作者看到金灿灿的桂花从绿叶中,飘飘——洒洒落下来,而且落得她——满头满身,她自然会高兴得情不自禁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一个喊字写出了作者的——快乐。

想一想,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
*补充练习:于是我就()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师: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我们一起来喊一喊,一起体会作者当时的快乐。

⑸从这句话中,除了知道作者的快乐之外,你还知道了什么?
体会:纷纷落下、满头满身(桂花十分多,像雨一样。


师:是啊,正是因为这桂花不是一朵两多,所以,这桂花的香也不是一缕两缕。

课文中有多处写到了作者家中那棵桂花树的开花时的香气。

请你找出相关句子。

品一品。

3、品重点句,感悟字词。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体会两个浸字:
花香不是一缕两缕,浸充分说明了香气的浓郁,也说明人们已经完全陶醉、沉浸在花香里了。

师:带着我们的陶醉一起读一读这三句话。

⒋师:桂花的香气几乎和它的模样联系不起来。

桂花长什么样?
生:(读文中句子:笨笨的~)
师:是啊,笨笨的,不开花的时候只看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也是要仔细地寻找才能找到那些小小的花。

用一个词形容:其貌不扬。

就是这其貌不扬的桂花却得到了作者和作者的母亲无比的喜爱。

你觉得是为什么呢?
生:(1.香。

2.代表着他们过去共同的回忆3.是故乡家中院子里陪伴了作者整个童年的花……)
师:你们说的都有道理。

原来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树已经不仅仅是一棵桂花树了,它还系着作者童年快乐的摇花生活,也系着母亲从前的回忆。

难怪当作者搬家到杭州后,把杭州山上的桂花带回去给母亲时母亲还会说:
生:“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师:如果这个时候作者给母亲带去用桂花做的糕饼,母亲回想着
过去,可能会说:“……”
生:这里的糕饼再香,也没有家乡的糕饼香。

师:看来一切都是因为思乡的缘故,对家乡和过去生活的思念使作者脑海中的这场桂花雨变得特别美丽。

三、小诗总结
桂花雨
桂子花开香十里,
枝摇花落乐心头。

魂牵梦萦桂花雨,
恍如重返故里游。

《桂花雨》教学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学会生词,理解生词。

3、理清脉络,会说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春天会下绵绵细雨,夏天会下狂风暴雨,冬天会下凄风苦雨。

那秋天会下什么雨呢?秋天会下桂花雨。

桂花雨是怎么回事呢?老师今天就带来了一篇文章写的.就是桂花雨。

是有中国台湾女作家琦君写的。

想不想读呢?
二、学生读课文
要求:读准生字音,读通每句话。

三、检查生词情况
过渡:
我们一起来学习生词。

和同学分享读书的收获。

出示生词:笨笨拙拙前后左右新鲜尤其
1、指名读。

2、齐读。

3、讨论“尤其”意思,并造句。

出示生词:谢落吩咐帮着口占一绝
1、读词。

2、讨论“吩咐”的意思。

3、谁“口占一绝”。

4、出示诗句:
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出示生词:摇桂花撮桂花拣桂花和在茶叶中桂花卤糕饼
1、自己读。

2、做动作理解“撮”和“拣”并和“搓”和“捡”作比较。

3、“活”时多音字,讲解并理解它。

四、学生再次读文
过度:
我们把词语放入文中,再读课文,牢记这些词。

1、学生读文:
要求:读完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读文。

3、讨论: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小时候一家人摇桂花的快乐情景。

五、理清文章脉络
1、想想文章哪几个自然段讲摇桂花?
讨论得出:3、4两个自然段讲“摇桂花”。

2、想想1、2两段主要写什么?
讨论得出:1、2两个自然段写“桂花香”。

3、想想5、6两个自然段又是写什么呢?
讨论得出:5、6两段写“桂花香”。

六、检查读书
过渡:
现在我们已经理清了脉络,再次有条理地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男生读1、2两段,女生读3、4两段,读完之后指名评价。

2、齐读5、6两段。

七、作业
1、描红。

2、朗读课文。

《桂花雨》教学设计篇7
之二
魏燕海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能力目标:能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思想教育: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回忆过去经历过的美好的事情是一种享受,充满乐趣。

回忆过去经历过的有趣的事吗?老师也会回忆他们的童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饱含着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

课题是《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出示幻灯片)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讨论:
1、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三、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议一议,读了这一段对桂花都有了什么了解?
3、学习三至六自然段
想一想,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一说,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4、学习第七八自然段
自由发言,说说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吗?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师:这篇课文通过写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桂花有深厚的感情。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桂花雨》教学设计篇8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尤其是第五自然段基本上要求能熟读成颂。

2、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怀乡之情,以及摇花之乐。

3、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出怀乡的那份情感。

【教学过程】
一、介绍琦君,揭趣引入课文
板书:桂花雨。

介绍琦君:
琦君,原名潘希真。

1917年7月24日她出生于浙江永嘉县瞿溪乡一个旧式家庭里,她的父亲是国民党的一名高级将领。

琦君以响誉
文坛,在琦君50多本文学作品中,童年、故乡、亲人、师友占据了她创作题材的绝大部分。

她写的最出色的是回忆早年生活的怀旧文章,不论写人、事、物,都以细腻雅致的文笔,动人的情节把读者牵引至她所无法忘怀的故乡。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琦君,走近琦君的童年,好好地去欣赏欣赏那阵阵美丽的桂花雨吧!读题。

看到题目,你想到了什么?激趣读文。

二、阅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情怀
1、学生自读课文:
交流: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让我们先来看看桂花树的样子是怎样的,教学“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才能看到那些小花。


2、既然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桂花也不好看,那作者为什么却对桂花那么痴迷呢?(因为桂花的香气。


三、细读课文,感受桂花之香
1、师:仔细读课文,文章哪些语句写到了桂花的香气?请用“──”划下来。

2、交流:
朗读。

3、大屏幕显示下列句子:
⑴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⑵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⑶“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⑷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⑸“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⑹母亲洗净双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送到佛堂供佛,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

师:用心读读这些句子,想想: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空气中全都飘飞着,弥漫着,沉浸着,浸泡着,淡雅的、浓
郁的香味等。

)这种走路空气中弥漫着香气,读书空气中充盈着香气,吃饭空气中飘飞着香气,睡觉也枕着香气入睡的感觉,课文中用哪个词把它表现出来了?(板书:浸)再轻轻地读文章4、6两节,你感受到了什么?再感情朗读4、6两小节。

4、怪不得,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里指哪里?是真的比不上吗?再读文章3、
5、7小节结合文章中母亲对桂花的关注、深情来体会。

师:母亲关注着桂花,收获着桂花,也享受着馈赠桂花给她带来的乐趣,桂花已融入进了她的生命!所以──再读:“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5、当时,琦君体会不到母亲的那份落寞、那份深情,后来,一直到她旅居中国台湾以后,她才深切地感受到了,并把它流泻于笔端:我们从大陆移植来此(“移植”一词,用得何等精妙),匆匆将三十年。

生活上尽管早已能适应,而心灵上又何尝能一日忘怀于故土的一事一物。

水果蔬菜是家乡的好,鸡鱼鸭肉是家乡的鲜。

当然,风景是家乡的美,月是故乡明。

──《家乡味》
来到中国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

──《乡思》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句话还仅仅是母亲的心声吗?深情朗读这句话。

四、赏读课文,想象“摇花”之乐
师:作者怀念的只是桂花之香吗?
学生通过朗读,再现摇花乐。

教师配乐朗读: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在我的头上,落在我的肩上,落在我的脸上,落在我的身上,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低头一看,地上也早已铺满了桂花,踩上去软绵绵的。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让学生闭目想象。

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交流。

指导美读“这下,我可乐了……好香的雨啊!”
师:作者怀念的仅仅是摇花之乐吗?(家乡的山山水水,人人物物,点点滴滴。


再次深情朗读:“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五、提升认识,了解琦君其人
师:这么多年过去了,琦君已老了,并与今年五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但,她说的话,她写的文章,却成了我们永远的财富。

齐读琦君的话:“这魂牵梦萦的故土,这难以割舍的童年,倘若都能一一收藏起来,藏在记忆的花园里,我想那一定是一朵朵常开不败的花。

当我们想起来的时候,会觉得很温馨,那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花朵的芬芳,更是美丽的人生。

”结课。

【评课】
朱慧:
这堂课朗读很到位。

1、教师舍得放时间给学生读书:
上课伊始,教师放手让学生整整读了五分钟,整个教学过程也均可说是书声琅琅。

2、教师抓住文本的典型语句,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再入情朗读,学生大多能有滋有味地美读。

3、读得层次性也很鲜明,从读准、读通、美读,到最后的摇花部分的熟读成诵,层层递进,环环提高,学生就在这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读书,拥有了积累。

丁萍:
正如朱慧老师所评,章老师这堂课朗读指导很到位。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是一堂快乐的语文课。

通过感受桂花的香,想象摇花的乐,孩子们沉浸于桂花的世界中,畅谈自己的感受:“我感觉我简直成了桂花人,满头满脸都是桂花,真香啊!”“我感觉我的周围全都弥漫着桂花的香味,那香味仿佛钻进了我的头发中,我的衣服中,我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