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衬的价值——论《古船》中的几个次要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6時雀评命2(伽年第5期总第《4期
陪衬的价值
论《古船》中的几个次要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振
〈古船〉从1986年发表至今,研究成果蔚为大观,然而从一般读者到研究者的视线通常皆聚焦于作者精 心塑造的隋抱朴、隋见素等中心人物,或者赵炳、隋不 召等"地位居中、比较重要的人物”®之上,而对于小 说涉及的近五十个人物中相对边缘化的次要人物,像 隋大虎、长脖吴、张王氏等,则缺乏应有的关注。
但正 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古船 >‘‘不再以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主角,而是将一群人同时推到读者眼前;不再是单 单凸出主人公的命运,而是匀开笔墨去写一群人的历 史”®。
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无论是对中心人物、重要 人物还是次要人物的偏废显然都是不足取的。
以〈古 船〉中几个看似不起眼的次要人物为切入点,梳理小说 人物复杂的关系脉络,探究小说丰富的主题意蕴,或许 可以为深入解读小说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隋大虎:政治身份的再确认与生命的尊严
隋大虎在小说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
他的特 殊一方面体现在出场的方式上。
隋大虎最初被人提及 时已经牺牲在战场,所以他基本存在于别人的对话、记 忆和叙述者的追述中,游离于小说故事发展的主线,即使是对他在世时少量的正面描写,叙述场域也从洼狸 镇转移到相对模糊的前线。
另一方面还体现在整个洼 狸镇对这位英年早逝青年的念念不忘。
最能展现全镇 对其重视的情节,莫过于隋大虎的葬礼。
整部小说着重 描写了三个葬礼的场景,除了隋大虎的葬礼,还有通过 发明创造长期造福全镇的李其生以及为救李知常舍生取义的隋不召的葬礼。
相比之下,对隋大虎的葬礼,作 者着墨最多,氛围的营造也最为浓厚。
但问题随之而来,为何隋大虎会获得如此特殊的 “待遇”?为何作者会对其青睐有加?甚至隋见素在 争夺粉丝大厂承包经营权失败进城谋生时,也会时常 想起这个出了五服、并不熟悉的本家弟弟。
这还要具体从小说的内容与结构谈起。
对老隋家 而言,隋大虎的死提供了一次彻底改变家族衰败气运 的契机,他的英勇事迹至少证明了老隋家的人并不总 是胆小懦弱、任人欺压,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参军及光荣牺牲对老隋家无疑是一种政治身份的重新确认。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工农兵身份指代着个人 政治上的根正苗红,而工人和军人更是获得整个社会 高度认可的理想职业,并有着相比包括农民在内的其 他职业更多的发展机遇,所以我们才会看到柳青《创 业史》中徐改霞报名考工厂时现场人头攒动的火爆场 面,而莫言的大哥管谟贤才会说:"莫言在部队锻炼成 长,在领导的关怀和战友的帮助下,莫言入了党,提了 干,成了国内外知名的作家。
我想,如果当初莫言当不 了兵,或者部队领导听信了某些人的‘揭发■把莫言从 部队上退回来,莫言决成不了作家| ”®老隋家在20 世纪中期的政权剧变中走向不可逆转的败落,成为全 镇受到政治孤立和排挤的边缘群体,当然也就相应地 被剥夺了参军的权利,这和在土改复查中表现得‘'刚勇 泼辣,一派振兴之势”®的老赵家踊跃报名参军的情 景的对比十分鲜明。
因此,是否有资格参军在老隋家这 里已经不仅是一种单纯的职业选择问题,还具有了非 常强烈的政治意味。
作家作品论
陪衬的价值
107
小说没有交代隋大虎参军的具体经过,只是以他 参军的结果释放出一种隐晦的政治信号,预示着老隋 家、老赵家和老李家的势力格局在新的时代变迁中即 将再次迎来巨大变化。
这点对正孤身在外打拼的隋见 素尤为重要。
没能顺利夺回粉丝大厂固然对他造成了 重大打击,但他的满腔抱负得不到隋抱朴的支持,以致 兄弟二人多次争吵几近反目,这应该是最为困扰隋见 素的问题。
此时的隋见素由于亟需精神的慰藉和创业 的信心,因而不自觉地想起隋大虎,希望在他的身上 汲取在城里奋斗下去的力量。
这股力量很大程度上就 来自老隋家在政治上的"翻身”所获得的一种有效提升 自信力的心理暗示:老隋家的人和过去已经不再一样 了。
小说中的李其生之所以患上“狂病",正是因为常 年戴着"给资本家开机器”的帽子,后来终于通过发明 创造的一技之长重获政治上的认可,结果却如范进中 举而乐极生悲。
李其生的遭遇更加反衬出隋大虎参军 和牺牲对老隋家的重要意义。
在应征入伍的隋小青的 送行宴上,隋抱朴再次想起隋大虎,作者的用意非常明 显:老隋家全新的时代已然来临。
当然,隋大虎的意义还不止于此。
《古船)在反思 土改、大跃进、‘‘文革"等一系列政治运动的过程中,描 绘了太多关于死亡的场景,讲述了太多有关暴力的故 事:隋迎之吐净了血,死在还账归来的路上;农会主任 栾大胡子被还乡团"五牛分尸”;隋见素母亲茴子在服 毒临死之际遭到赵多多的凌辱……特别是第十八章 中密集的暴力叙事,堪称中国当代文学史难以超越的 “经典”片段。
也正因为张炜笔下横跨几十年的革命史 浸染着汩汩流淌的鲜血,回荡着撕心裂肺的哭嚎,〈古 船>在发表之初才受到多方的非议和质疑。
但暴力与死 亡显然不是张炜想要呈现的历史全貌。
仔细梳理会发现,小说没有急着罗列死者名单,而 是从隋大虎的光荣牺牲开始逐步切入沉重的死亡主题,之后随着叙述者的陈述与隋抱朴的回忆,历史在经 过筛选过滤后逐渐呈现在读者面前,并且变得愈加血 腥、肮脏与污秽起来。
作为小说开篇重点描写的第一位 死者,隋大虎既是小说死亡叙事的起始点,又是残酷历 史的终结点。
从文本的叙述顺序而言,如前所述,在他 死后,作者开始大肆书写暴力与死亡,单刀直入地还原 和反思历史;从小说的时间顺序来说,在他死后,洼狸 镇的日常生活才终于脱离了历史噩梦的循环,回归正 常状态,生命也重获应有的尊严,不再像过去那样毫无价值可言。
隋大虎成为一种生命尊严的象征,奠定了整 部小说极端尊重生命价值的情感基调,无论在历史的 变迁中生命如何像流星一般不断陨落,如何被无情地 蹂躏和践踏,作者对生命的态度不变,始终秉持着无比 的尊重和敬畏。
在揭示历史残酷性的同时,作者不忘保 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善心,为〈古船 > 开创的"历史一家族”民间叙事模式预设了一种明确的伦理价值导向。
小说中有一句话非常值得玩味,就是镇上悄然流 传的隋大虎的死讯:"老隋家又死人了!”®这里的"又”字该如何理解?在隋大虎之前,老隋家还有谁去 世了?作为洼狸镇三大家族之一的老隋家,实际上真 正有机会出场的人物并不多,他们就像余华(兄弟 >中共同发声的“黑压压的群众” ®,多是以群体形象存在。
显然,这个人不是隋迎之和茴子,也不是隋抱朴的亡妻 桂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也正因为没有明确的指向,"又”字才显得更加准确和到位,更加能够说明历史的残酷与生命的无常。
与这不具名的死者构成鲜明 对比的,正是在隋大虎之后洼狸镇上相继死去的李其 生、赵多多、史迪新和隋不召,他们每个人的死都被赋 予了一定意义。
李其生与隋不召二人自不必说。
作者将 史迪新的死和神秘丢失的铅筒捆绑在一起,明确传达 了对现代文明的深切忧虑。
小说的反面典型赵多多也 是“死得其所"。
他的死不仅是因果报应,也是作者出 于保全隋见素良善本性的考量。
当病入晉肓的隋见素 终于知晓母亲惨死的真相,即便只能在地上爬行也要 执着地向赵多多复仇,但作者放弃了这原本可以大书 特书的暴力场面,而是安排赵多多在与隋见素狭路相 逢之前就匆匆地醉酒撞车死去。
或许,这也算是张炜对 生命的另一种形式的尊重吧。
二、长脖吴:赵炳的知己与负面的文化象征
在以四爷爷赵炳为中心的小集团里,比起爪牙赵 多多、半仙张王氏,长脖吴的存在感最弱,给读者的印 象也最为模糊。
作为洼狸镇小学校长、一个以读书为嗜 好的传统乡村文人,尽管长脖吴通常被研究者看作赵 炳的"文官”与帮凶(帮闲 >,但他又绝非一般意义上为 虎作怅的恶人,迥异于无恶不作的“武将"赵多多。
长脖吴极少与老隋家、老李家打交道,而与老赵家 (具体说是赵炳)联系密切。
长脖吴与赵炳两家交好,
108捧士〉2久省评备2〇2〇年第5期总第84期
始自上一辈人,而长脖吴的父亲资助家境贫寒但敏悟 过人的少年赵炳与儿子一起读书,使两家的关系又亲 密了许多,还有了一层恩情的意思在里面。
小说中最 常出入赵炳家的人,除了张王氏之外,就当属长脖吴,而赵多多则没有这一殊遇,"一般情况下不敢打扰四爷 爷”®。
可以说,在“文官”和“武将”之间,赵炳还是有 所偏重的。
究其原因,除了赵、吴两家多年的渊源,主 要还是与两人不同的行事风格有关,长脖吴的言谈举 止更加契合赵炳的脾性。
长脖吴不会因为吴家过去的恩惠就对赵炳傲慢无礼,相反,尽管他并非老赵家的族人,与赵炳又是同 辈发小,但在日常见面时仍然毕恭毕敬地叫着"四爷爷’',对赵炳保持着极为谦卑的态度,不去触碰任何可 能逾矩的底线。
为了进一步展现长脖吴恪守“规矩”的程度,作者还假赵炳之手有意安排了一次“测验”:“四爷爷高兴地回身到炕头小柜子里取了铜火锅出来,又 让脖吴亲自选酒。
脖吴伸手到柜子里取了两罐青岛啤 酒,又搬开茅台,从里边找出一瓶缚了红绸锻带子的加 饭酒。
”®长脖吴对于取酒尺度的把握恰到好处,他明 智地放弃茅台而选择价低的普通酒,博得了赵炳的微 笑和赏识。
赵炳与长脖吴的关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金瓶梅》中的西门庆与应伯爵,或者《平凡的世界》中的田褐堂 与孙玉亭。
长脖吴远未达到应伯爵那般作为"支柱”或 “导师”的高水准,也没有孙玉亭那种为田福堂思前想 后的主动性,但也唯独只有他才能使赵炳感到"真心愉悦”®。
长脖吴貌似不求回报地百般讨好赵炳,努 力与其打成一片。
他有一本"小到可以放进掌心,精致 非常,透着墨香”@的<论语》,"一个雕花刻字的铜墨 盒子,一块泛着紫玉光泽、透着麝香和冰片香味的陈墨”®,全都毫不吝惜地送给了赵炳。
他还使出了自己 作为文人的看家本领,为赵炳"不断提供儒道混杂、轻 薄消闲的封建文化”®。
长脖吴负责读,赵炳在一旁听,从古书秘籍中共同研习养生之道、揣摩阴阳互补之 法,极大地拉近了彼此的精神距离,大有志趣相投、互 为知己的架势。
尽管学界对< 古船)^藉的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文化已经有了相对系统化的研究®,无论是从小说整体 层面还是细化至主要人物都有专门性的文章,但具体 到长脖吴却极少有针对性的论述,更多的是将长脖吴 和赵炳放在一起顺带提及。
与赵炳相似,长脖吴对道家文化可谓推崇备至,“从正统道教经典《淮南子》《抱朴 子》到涉及道教玄理和科仪的通俗小说《金瓶梅》《肉蒲团》《西游记》《镜花缘》乃至民间唱本《响马传》,无 书不窥”®。
不过按照赵炳所说,长脖吴遍览古籍却专 得书中"邪气”®,他本人对此评价也表示认同。
有学 者就此曾经提出,"与郭运、抱朴吸取道家文化的‘正 古’形成对比,洼狴镇的腐朽势力的代表四爷爷、长脖 吴则专讲道家的‘邪古’。
"®这一观点将隋抱朴与赵 炳放在道家文化中对立的两极进行比较,确实有着个 人的独到见解。
但由于此前的研究一般将长脖吴和郭 运看作不够重要的次要人物,虽然注意到两人的文化 意义,却很少沿此方向深挖下去。
长脖吴与郭运两人在 整部小说中看似与世无争,极少或者基本不参与家族 之间的斗法,但实际上他们对整个洼狸镇的形势走向 影响深远,构成了对于老赵家与老隋家来说至关重要 的思想源头,甚至直接左右了他们具体的行事方式。
"赵炳这位‘土改’和‘大跃进’期间为全镇‘拉车’,‘文革’中韬光养晦,改革开放后仍指挥若定,长期幕 后把持洼狸镇生杀予夺大权的芦清河地区第一位党员,实乃不折不扣‘性命双修’而又杂学旁收的一个在家火居道士。
”®至于赵炳所具的道家文化究竟最 早从何处学来,在小说中无法找到确切依据,但如上 所述,长脖吴长期为赵炳供给着带有“邪气”的精神 养料,正如赵炳对长脖吴的认可,"有阴有阳,相生相 克——这套东西你比我通”®,赵炳相对系统的道家 文化应该主要从长脖吴处所得。
然而,他又比长脖吴更 为灵活地运用了道家文化,将其演变为某种类似阴诡 权谋的政治策略,从而得以在洼狸镇几十年来残酷的 政治斗争中脱颖而出,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巩固着 老赵家绝对的统治地位。
郭运与长脖吴在小说中相辅相成,诠释着道家文 化的不同面向。
老中医郭运“自幼苦钻,得道已久”®,专职察看和分析他人的病态,对镇上的善恶美丑洞若 观火。
他代表着与长脖吴的"邪气”相对的道家文化中 的"正气'而这股正气主要体现在其治病救人的曰常言行之中。
比如,他对待病人的态度无不一视同仁,既 为老隋家、老李家的人医治病症,在治疗赵炳的病情时 同样尽心竭力,秉持着不偏不倚的高尚医德。
比起长脖 吴与赵炳之间甘若醴的亲密往来,郭运与隋氏兄弟的 关系则是淡如水,这也是一种君子所具正气的表现。
每 次隋抱朴与隋见素身患急症,郭运都会及时现身,在祛
作家作品论
陪衬的价值
109
除他们肉体上的疾病之佘,还不时通过隋抱朴常常难 以理解的医(道)家玄妙话语给予他们精神上的点拨。
郭运还分别赠予兄弟二人一本< 天问》,以开阔他们的 眼界与心胸,使其不再深陷情爱与复仇等个人欲念之 中无法自拔。
可以说,正因为有了郭运的指点,老隋家 才具有了篇末战胜老赵家的可能。
在不直接参与家族 矛盾的前提下,郭运凭借个人浩然正气帮助老隋家扭 转了颓败的命运,也可以说治愈了一个家族持续几十 年的病症。
长脖吴是赵炳唯一的知音,反过来,赵炳又何尝不 是长脖吴唯一的伯乐?长脖吴与时代完全脱节的陈腐 学识只有赵炳方才能欣赏,这就足以赢得长脖吴对赵 炳的感恩与立场的倾斜。
既然长脖吴拥有写史这一权 力,那么他是否会替赵炳立言,是否有篡改历史真相的 情况?这些都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当赵炳被隋含 章刺伤,尽管长脖吴深知两人之间隐秘的内幕,但我们 可以想见,他急就而成的“案情目击记”定然与隋抱朴 的起诉书针锋相对,他定然会述说赵炳的无辜蒙难与 隋含章的冷酷凶残,通过歪曲事实极力为赵炳辩护开 脱。
赵炳在与长脖吴、赵多多和张王氏等人的交往中 并不刻意遮掩自己的真实面目,反倒多出几分坦诚,而他们对赵炳的尊敬与追随也并非如镇上普通群众那 般完全是因为受到蒙蔽的结果,而是在知晓真相的情 况下心甘情愿地归附到赵炳的羽翼之下。
即便真相败 露,赵炳在洼狸镇的势力与根基依然强大,长脖吴和张 王氏这两个忠实信徒,他的两个没有露面却似乎能量 巨大的儿子(一个在市委做秘书,一个在县里上班),俨然成长为第二个赵多多的民兵队长二槐,所有这些 人的存在都为伤而未死的赵炳在日后的东山再起提供 了较大的可能性,所以,洼狸镇最后的局势其实并不明 朗。
三、张王氏:自由的心性与狭隘的文化认同
在小说诸多次要人物中,张王氏的表现相对活跃,经常能看到她的身影。
她几乎出现在洼狸镇的每一个 重要场合,与小说中出场的多数人物都有交集。
在她 看来,洼狸镇的人没有好与坏的严格界限,至少这种区 分标准并不重要,因为她本身就是一个‘'奸商”:向隋迎之借钱(没有还钱的打算),在洼狸大商店的酒里掺 水,年轻时不惜出卖色相售卖野糖。
不过张王氏的心中 还有一杆称得上女性特有的标尺。
她将全镇熟悉的男 性划为三六九等,自己的丈夫显然是最末等,其上还 有隋不召,位居最上等的是"洼狸镇上唯一的一个‘贵 人u®赵炳。
小说极少提及张王氏的丈夫,只讲到“文革”时期 由于张王氏与丈夫分属两个武斗组织,张王氏对本就 厌恶的丈夫“又增加了新的仇恨”在某个寒冷的夜 晚,他被张王氏踢下床受凉病死。
赵炳也曾奚落张王氏 的丈夫"慎(什)么男人!”@或许正因为一直对丈夫不满,才会衍生出张王氏同隋不召与赵炳后续的两段 情事。
当然,如果就具体细节而言,张王氏对隋不召与 赵炳的感情其实是建立在彼此精神契合的基础之上,即便她与丈夫之间恩爱和睦,也不能排除其继续"出轨"的可能。
从表面看,隋不召最能打动张王氏的是他的随机应变和嘴上功夫。
为了喝到张王氏自酿的酒,吃了一 次闭门羹的隋不召特意加入张王氏所在的武斗组织以 讨其欢心,使张王氏享受着也许不曾在丈夫那里体验 过的娇宠。
但仔细分析起来,隋不召放荡不羁与追求自由的性格才是真正吸引张王氏的地方。
隋不召年少 时为追逐自由只身远赴南洋,虽然多年后重回故乡,但依旧"疯疯癫癫”,张口郑和大叔,闭口要下老洋,就 如整日梦呓一般,全然不按常规的礼俗行事,比如,他 曾向新寡不久的嫂嫂茴子求爱;在侄媳桂桂站在门外 等候时,他不顾长辈尊严,隔着门板撒尿,惹得家人对 其也心生愤慨。
与之相似,在张王氏这里也不存在道德 上的束缚。
比如,在向镇上的人传授制作酱油和面酱手 艺时,她会“随便坐在哪一个男人的身上”®,丝毫不 介怀他人的看法,率性和自由构成了其生活的基本方 式。
张王氏与隋不召这两个心性相近的人之间互生惺 惺相惜之感倒也顺理成章。
隋不召死后,张王氏一度吃毒鱼为他殉情,但由于 殉情未果也就放弃了寻死的念头,还是像往常那样到 赵炳家中义务地为他捏背和侍弄花草。
张王氏与赵炳 的关系较为复杂,与隋见素不同,赵炳丝毫没有积极取 悦张王氏的举动,可以说,张王氏是主动送上门去奉献着自己。
至于张王氏与赵炳之间是如何变得亲密起 来,她又是具体出于何种原因开始坚持每日为赵炳捏 背的,在小说中始终是一个谜,就如无人知晓其嫁至洼
110•?參备〉2夂雀评為2〇2〇年第5期总第84期
狸镇以前的故事。
张王氏总体上是一个不守规矩、不安 于室的人,然而细究起来,她也有不为人知的符合赵炳 关于“规矩”要求的一面,所以才会得到赵炳多年的信 任。
例如小说中写道:"近来四爷爷身体微躁,张王氏 手指在背上活动不止,已经心中有数。
所以她择了性属 凉寒的雪梨柚子。
但不可过,于是她思忖半天,又减去 一只雪梨。
’’®对赵炳而言,张王氏不同于洼狸镇的其 他女性,甚至还有些红颜知己的意思,地位明显要高于 死去的两任妻子。
向来将金钱看得很重的张王氏之所以愿意为赵炳 无私奉献,也就是赵炳令张王氏着迷的缘由,可以从两 方面解读。
首先,张王氏在与赵炳联系的过程中,更加 确认了赵炳的非同一般,而在她的丈夫的反衬下,赵炳 非凡的男性魅力(不单单是他的能力、权势或者富贵的 命相,还包括硕大的臀部喻指的性能力等)更加得以彰 显。
张王氏用两种不同的眼光打量着镇上的人:商人看 客人的眼光、女人看男人的眼光。
前者重利而后者重情,看似相悖的两种处世方式在她身上实现了某种调 和,呈现主次之分,当面对钟意的男性,她会一改商人 的精明与吝啬,变得极其无私和豪爽起来,赵炳与隋不 召都享受着这种待遇。
其次,在喜欢替人卜卦算命和举 办传统丧葬仪式的张王氏身上,明显有着深受内容驳 杂的道家文化影响的痕迹。
通过与赵炳常年的密切接 触,她"闭着眼睛也能想得出他的巨大身躯的各个部分 的模样”©,对赵炳所秉持的道家文化必然也是非常熟稔。
在某种程度上,张王氏亲近赵炳的原因应该与长 脖吴相仿,都是出于对赵炳在精神上的相通与文化上 的认同。
但是郭运之前关于赵炳是一个“与之交媾,轻 则久病,重则立死”@的毒人的论断在张王氏的身上 再次发生了应验,虽然她没有如赵炳的妻子那般病重 而亡,却变得姿色尽失。
赵炳对她失去了兴致,‘‘她就 像一个长久不磨的铁刀,终于锈蚀,满身尘灰,颈部如 铁”。
®之后,张王氏凭借个人“神通”惊讶地发现在赵 炳体内喂养着一条赤色的蛇,这也印证了郭运关于毒 人的说法。
实际上,就算是对赵炳忠贞不二的张王氏,也并非 如长脖吴那般完全顺着赵炳的喜好说话和做事,偶尔 也有一些看起来不受控制的表现。
虽然她属于赵炳的 小集团,但又不像赵多多和长脖吴那样与老隋家刻意 保持距离,相反,她为隋不召殉情,帮助隋见素打理洼 狸大商店,就像老隋家与老赵家之间的一根纽带,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两大家族彼此对立的紧张局势。
她与 老隋家的关系如此亲近,赵炳对此必然一清二楚,那 么,老谋深算的赵炳为何会允许张王氏的这种“吃里 扒外'’的行径?这点确实令人心生疑窦。
我们不禁猜 想张王氏的这些可疑行为是否存在赵炳前期授意的可 能?当然,张王氏与隋不召的亲密关系以及殉情定然 不在赵炳计划之内,但她最初将物品放在洼狸大商店 售卖,后又与隋见素结成经营伙伴,这些是否赵炳的有 意安排?或者说,张王氏其实是赵炳安插进老隋家的 一个眼线,替赵炳监视老隋家的一举一动也未可知。
四、桂桂、小葵及其他:老隋家的爱情悲剧与宿命的阐释
在劝慰因中年未婚而苦恼的隋见素时,隋抱朴曾 经慨叹老隋家的这一辈人命中注定“可以有爱情,但不 可以有婚姻”®。
一定程度上,这也是隋见素对命运的 感知。
兄弟二人从内心深处都已经接受了这一命运的 诅咒。
在隋氏兄弟的身边虽然围聚了不少无私奉献着 爱情的女性,然而细数起来,除了与隋抱朴有过几年婚 姻并因病早逝的桂桂之外,其他如小葵、闹闹、"小姑 娘”、周燕燕和大喜,都和隋氏兄弟‘‘有缘无分”,直至 小说最后也无人修成婚姻的正果。
这似乎也在一定程 度上证明了隋抱朴的论断。
那么,这些象征着爱情的女性与隋抱朴口中所说 的宿命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这种宿命是否真的存在?通过梳理小说中与这些女性有关的爱情故事,或 许可以找到答案。
比隋抱朴小三岁的桂桂是隋抱朴有过的唯一妻子。
她原是老隋家打杂的下人,在老隋家败落后无处可去留下来为隋家三兄妹做饭,与隋抱朴曰久生情并 成婚。
但桂桂患有痨病,长年孱弱无力,特别是经历了 "三年自然灾害”的折磨,身体状况更是每况愈下,就 像隋抱朴偶然发现的瓷片上绘制的彩色少女,终究没 能逃过香消玉殒的结局,只给人留下美好又脆弱的印 象。
与其说桂桂是隋抱朴的妻子,不如说她是一段刻骨 铭心的苦难岁月的见证,是老隋家父辈一代苦难命运 的延续。
如果说桂桂的死主要归因于历史与时代因素,那 么老赵家小葵的婚姻悲剧则与隋抱朴直接相关。
在桂 桂去世一年后,隋抱朴终于从悲痛的阴影中走出,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