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石寨卜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驻马店市石寨卜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
史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1936年9月20日,法国巴黎成立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以“联合全欧侨胞,不分党派、职业、阶级、信仰,实行全民团结、抗日救国并增进华侨福利”为宗旨,率先实现跨国家、跨地区华侨抗日团体的统一,救亡运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这反映了
A.日本全面侵华,华侨积极支援抗战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国际社会支持,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D.全民族抗战思想被广泛认同
参考答案:
D
日本全面侵华始于1937年的七七事变,排除A;西安事变和平倔解决,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排除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于1942年元旦,排除C;材料仅仅反映的是华侨的“全民团结、抗日救国”主张,排除D。
2. 《舌尖上的中国》深入挖掘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其中孙媳妇一手搀着90岁的奶奶,一手领着3岁的儿子来到饭桌前坐定,四世同堂一起吃饭,画面展现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家的味道和对团聚的向往。
剧中,类似画面反映了电视艺术具有
A.经济商业功能
B.新闻传播功能
C.社会教化功能
D.社会娱乐功能
参考答案:
C
【详解】从材料中的孙媳妇敬老爱小,“四世同堂……家的味道和对团聚的向往”可以看出,《舌尖上的中国》具有宣扬传统伦理道德的功能,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电视的经济、新闻和娱乐功能,故ABD项排除。
3. 亚当·斯密认为“只要听其自然……一切都会走向最美好的途径”。
我认为他忽视了有
效需求的不足所造成的对经济繁荣的障碍。
材料中的“我”批判了:
A.重商主义做法
B.自由放任政策
C有效需求理论 D.贸易保护政策
参考答案:
B
4. 有史家认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一场“总运动”。
这场“总运动”的基本趋势是
A.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
B.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
C.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飞跃
D.技术、制度、文化渐渐实现近代化
参考答案:
B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均属于政治领域的事件,特别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是学习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所以这场“总运动”的基本趋势是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传统文化、近代文化的问题,也不涉及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问题,所以选项A、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制度近代化而不涉及技术等,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5. 1688年“光荣革命”后,对议会而言,行政权的执行并不是它的职责所在,在国王无力亦无意于绝对行使这项权力的时候,内阁便登上了政治舞台。
据此可知英国内阁
A.使议会能够有效监督行政权力
B.增强了议会对国王的控制力
C.解决了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
D.适应了英国宪政发展的要求
参考答案:
D
【详解】从材料可知,王国无力也无意于行使行政权,而内阁的出现,弥补了这一弊端,适应了英国宪政发展的要求,故D正确。
根据材料可知,内阁在国王与议会之间发挥的是桥梁的作用,并不是使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权,故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议会对国王的控制力,故排除B。
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解決是在国王彻底丧失行政权之后,故C错误。
【点睛】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是一个逐步完善发展的过程,其原因是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
结果。
6. 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一切雅典公民皆有权参加,五百人议事会由抽签选举产生,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
材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有:
①人民主权②轮番而治
③比例代表制④少数人的民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
A
7. “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
在这一计划中,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轻重工业同时进行
D.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
参考答案:
A
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一五”计划中工业建设方面最大特点,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优先发展的是重工业而非轻工业,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轻重工业并非同时进行,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优先发展重工业而非高科技产业,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一五”计划就是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8. 据史料记载:元成宗元贞二年,始定江南夏税折征木绵(棉)等物;大德年间(1297~1308年),松江乌泥泾的妇女以棉纺织为副业的有一千余家,所织棉布成为名扬远近的商品。
这反映了元朝棉纺织业
①在江南地区普遍推广
②技术水平有很大提高
③已占据经济主导地位
④成为政府的税收来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
B
根据题干“松江乌泥泾的妇女以棉纺织为副业的有一千余家”可知元朝棉纺织业在江南地区普遍推广,①正确。
根据题干“所织棉布成为名扬远近的商品”可知元朝棉纺织业技术水平有很大提高,②正确。
根据题干可知没有涉及手工业与农业比重的比较,无法得出元朝棉纺织业已占据经济主导地位,③错误,排除ACD。
根据题干“始定江南夏税折征木绵(棉)等物”可知元朝棉纺织业成为政府的税收来源,④正确。
综上所述,①②④,所以选B。
9. 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
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参考答案:
B
洋务运动的影响。
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中国工业化由此起步,洋务运动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进一步引发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政治和思想文化运动。
可见洋务运动引发了“转石效应”。
故选B。
ACD项均与材料中涉及到的“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不符。
10. 如果你生活在古代雅典城邦时代,城邦请你在通往公民大会会场途中设立一些交通禁行标志,那么你会将哪些人列入禁行之中()①奴隶②妇女③外邦人④儿童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D
11. 中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
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
A.西周 B.秦朝 C.宋
朝 D.清朝
参考答案:
C
12. 清代学者赵翼提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
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
而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即向政府交纳钱粮获得做官资格。
以上现象最能体现出
A.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
B.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
C.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着漏洞
D.从宋朝官僚政治开始衰落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信息反映出宋代到明清,可以通过恩荫、捐纳等方式来做官,这说明科举制受到现实的冲击,故B项正确;题干信息无法得出古代长期存在冗官现象,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C项错误;题干中无法得出官僚政治开始衰落,故排除。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13. “当时的……指导机关不做发展土地革命和群众的阶级斗争,却只做上层的团结功夫,蒙蔽阶级矛盾,不去夺取军队,不去武装工农,不能利用参加政权的机关,不去为群众谋利。
”这导致
A.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
C.断送了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
D.国共合作破裂
参考答案:
C
【详解】“不做发展土地革命和群众的阶级斗争”“不去夺取军队,不去武装工农”说明是国民党大革命时期只依靠工人运动,该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错误,导致革命领导权的丧失,C正确;材料论述的是事件不是辛亥革命时期,A错误;第二次护法运动主要是维护《临时约法》,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国共合作破裂的标志是国民党反动反革命政变,D错误。
14.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
”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的是
A.秦朝创立皇帝制和郡县制
B.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度
C.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
D.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参考答案:
C
【详解】材料中“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清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C正确;A、D体现了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中央集权的趋势,不符合题意,排除;科举制度把选拔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排除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联
系所学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不断加强的史实分析解答。
15. 日军侵华过程中,在占领区设立许多制造毒气的工厂或化学武器装配厂,先后一千余次使用了糜烂性毒剂、刺激性毒剂和窒息性毒剂化学弹,杀害了许许多多中国军民。
2003年,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发现的毒气弹,就造成三人死亡、八人受伤的惨剧。
下列反映这方面历史真相的证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
A.当年受害者的口述材料
B.历史专著中的描述
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参考答案:
D
16. 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的相同点是
A.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
彩 B.谋求国家的安全与发展
C.体现结伴而不结盟的原
则 D.顺应经济区域化的潮流
参考答案:
B
17. “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以下不属于民国时期婚姻习俗发生变化原因的是 A.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B.近代教育改变了观念
C.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D.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参考答案:
C
略
18. 孔子审订的《诗经》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语句。
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
A.井田制 B.均田制
C.氏族公社所有制D.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参考答案:
A
略
19. 公元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这项措施的影响
A.推动封建自然经济迅速发展
B.解决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C.促成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D.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参考答案:
D
20. 17世纪荷兰人被称为“海上的马车夫”,主要原因是17世纪的荷兰或荷兰人()
A.是欧洲也是世界上最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
B.荷兰最先赢得了民族和国家的独立
C.众多商船航行世界各地,垄断了世界的航运业
D.积极向海外进行殖民扩张,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参考答案:
C
21. 毛泽东著名的词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抒发了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这首《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
此时,中国工农红军
A.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粉碎国民党的三次军事“围剿”
C.开赴抗日战争的前线
D.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是1927年的,B是1931年的,C是1937年后。
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会师,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故本题答案选D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长征
22. 在我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
材料意在强调 ( )
A.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B.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D.古代中国不可能实行民主政治
参考答案:
C
由材料“影响中国命运”“促使中国要采取……”可知,其重在强调自然环境、经济形态对政治的影响,故选C;A与B虽正确,但并非材料主旨;D是对材料的曲解。
23. 秦始皇所创立的皇帝制度,既是对前朝制度的否定,也受到了前朝制度的影响,这些制度是()
①郡县制②王位世袭制③分封制④嫡长子继承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本题的关键是注意皇帝制度,而郡县制和分封制是地方制度,运用排除法即可否定①和③。
王位世袭制和嫡长子继
承制均不是秦朝时期创立的,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秦朝时期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24.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军机处等制度,其反映的主要历史趋势是()
A.君主专制的日益加强 B.相权的日益削弱
C.中央权力的日益加强 D.中央机构的精简
参考答案:
A
25. 如果我们上网搜索下图的历史信息,应键入的关键词是()
A.国民革命B.红军长征C.战略大决战D.渡江战役
参考答案:
B
26. 从十月革命到20年代,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中可以得出的基本历史结论是:()
A、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要为工农业恢复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D、要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参考答案:
A
27. 嬴政登上王位时只有13岁,大权操纵在相国吕不韦手里,他在22岁那年除掉吕不韦后,才真正掌握了秦国的政权。
这段痛苦的经历在他心中难以抹去,为此他设置了
A.御史大夫
B.太尉
C.尚书令
D.参知政事
参考答案:
A
嬴政是为了避免皇权被架空而设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太尉仅仅是军事方面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尚书令起不到监察百官的作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参知政事是宋代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8. 有学者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传统中国的帝制为西史所未有,其独特即在君主专制一切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巧妙结合。
”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参考答案:
D
29. 从“老爷”“大人”到“同志”“先生”的称谓变化主要反映了
A.资本主义经济代替封建经济形式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B.资产阶级的民主、平等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C.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D.西方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侵略ks*5u
参考答案:
B
30. 赵本山主演的电影《落叶归根》讲述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农民老赵,南下到深圳打工,因为好友老王死在工地上,决定展开回乡安葬老王之旅的故事。
电影契合了人们的家乡情结,受到高度好评,广受人们欢迎。
《落叶归根》这一植根于中国人
心中的家乡情结的形成密切相关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嫡氏子继承制 D.郡县制
参考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 美国新闻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在20世纪30年代访问中国时,他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英,并确定他已经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和抗战胜利的曙光。
当时,中国西北部的中枢是
A.西安B.西柏坡C.延安D.会宁
参考答案:
C
考查中共的抗战。
也结合所学可知,抗战时期,中共的大本营在陕西的延安,地处中国的大西北。
故应选C。
32. 制度创新是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代有人评论说:梭伦改革时国家政权机构和司法制度进行了民主化改革。
……这些措施打破了贵族时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辞了道路。
材料二: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
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总统乔治?布什国庆日演说
材料三:“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
一《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梭伦对国家权力机构和司法制度进行了哪些改革?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总统的权力如何受到制约?一句话概括1787年美国宪
法的历史地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成就。
参考答案:
考点:
J2:梭伦改革的措施;69:美国《1787年宪法》;FA: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
分析:
(1)本题考查梭伦改革的措施,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2)本题考查1787年宪法的内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3)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成就,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解答: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民大会作为全国权力机关,创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设立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三权分立,总统只掌握行政权,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它是近代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颁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
(1)公民大会作为全国权力机关,创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设立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2)实行三权分立,总统只掌握行政权,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它是近代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3)颁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3. 中国民族工业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艰难崛起之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工业文明(1895—1899年)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华老字号同仁堂大事记(部分)
1954年,同仁堂掌门人乐松生在《同仁堂公私合营协议》签字:1955年,同仁堂制药厂被划归中国药材公司北京市公司管理,同仁堂被合并到“宣武区药厂”。
同仁堂药店归大栅栏红旗街道管理。
1966年夏,大栅栏同仁堂药店的老匾被毁,同仁堂药店改名为北京中药店。
1979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同仁堂厂、店牌号恢复,同仁堂焕发出新的生机。
1989年,“同仁堂”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认定为驰名商标。
1992年,同仁堂单独挂牌。
“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成立。
1997年,同仁堂从集团拆分出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在上证所上市。
2000年,同仁堂组建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创业板上市。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阶段特征。
并结合有关背景归纳导致这些特征产生的主要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分析50年代以来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变迁对同仁堂发展的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认识。
参考答案:
答案:
(1)特征:民族工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企业由沿海开始向内地扩展;棉纺织、缫丝等轻工业发展突出;采矿等重工业开始得到发展。
原因:世界市场形成,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巨额赔款迫使清
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的对华侵略深入中国内地。
(2)影响:社会主义改造使同仁堂由私人资本主义企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文化大革命对同仁堂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破坏;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迎来了同仁堂的春天;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同仁堂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走上市场经济之路。
(3)认识: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前提;民族工业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民族工业的发展受政策和时代特征的影响较大;民族工业只有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得到快速发展;民族工业的发展要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前提下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第(1)问,第一小问,从从材料一表格的数据总结各类行业的数量、空间范围的变化;第二小问,联系这一时期国内外背景、中国所处形势,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
第(2)问,分析时要注意结合材料各时期同仁堂的发展变化及当时政府的政策变化,综合分析对同仁堂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要分时期加以归纳总结。
第(3)问,从材料中民族资本发展的现状可总结出其发展是曲折的,还可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阶段特征进行规律总结来谈认识。
34.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2分)
材料一(董仲舒)又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汉兴,循而未改。
……”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中国的农业虽然发生了细枝末节的变化,某些部分的规模或质量方面有了改变,但它的技术与组织,1911年与1870年相去不远.(甚至进入二十世纪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