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北京市怀柔区第五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北京市怀柔区第五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鸡毛
汪曾棋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

每天大盆大盆地洗。

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

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

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

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时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是,没有一个先生知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

人很老实,虽然没有知识,但是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

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

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

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

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个猫吃的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

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母,每次回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

下江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

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

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

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

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

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叮叮当当的东西的下面。

学生离不开纸。

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

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

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

这些启事告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

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

他每晚都开夜车。

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

于是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

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一支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

然后,躺在叮叮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

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并已经在重庆找好了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

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

早上开鸡窝放鸣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了,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

她又不能像王婆骂街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的鸡呢?我的鸡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

文嫂吓了一跳:女儿戴的一头重孝。

她明白出了大事了。

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

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

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

有的先生要走了。

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

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

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

什么都没有。

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

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她的扫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

“啊呀天呐,这是我的鸡呀!我的笋壳鸡呀!我的黑母鸡,我的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
“我的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

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屈、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出来。

(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文嫂的勤劳、老实、洁身自好等特点,是为了反衬金昌焕的不善和丑恶,以唤起读者对他的更强烈的鄙视,憎恶。

B. 文嫂尊称学生为“先生”,而“先生”并不知道文嫂的身世,金昌焕甚至还偷吃文嫂的鸡,作者以点代面说明联大学生冷酷无情,自私自利。

C. 文嫂的女婿人很好,经常来看望文嫂,并说要养文嫂一辈子,作者以“文嫂胖了”四字展现了文嫂的生活
发生的改变。

D. 文嫂生活艰辛,三只鸡的丢失无异于使文嫂艰辛的生活雪上加霜,所以文嫂从金昌焕床下扫出鸡毛时忍不住嚎啕大哭。

2. 小说以“鸡毛”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 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一笛
刘强盛
李一笛,原名李谟。

幼年学笛于西域异人,开元年间凭一支竹笛闯荡长安教坊,技压西门追烟、柳如影、张野狐等高手,成为教坊首席乐师,声名直追李龟年、马仙期等大师,朋友赠匾“李一笛”。

那年,他十九岁。

李一笛成名后,长安显贵争相重金宴请。

李一笛约法有三:境不佳不吹,客不雅不吹,一次只吹三曲。

一日,李一笛因故宿于越州。

寓居客栈的十位进士闻讯,醵资相请,会于镜湖水云阁,并约定各带一客捧场。

那夜,云疏,月晕,风清,湖面如镜,澄波万顷,静影沉璧。

李一笛身着一袭水纹银袍,立于水云阁中,举目环视:客人倒也俊朗雅致——只是东南角那褐衣老者佝偻席地,似一乞丐。

他皱了皱眉头。

轻云闭月,微风拂浪,波澜陡兴。

李一笛轻启朱唇,吹出一曲《临江仙》,和风飒飒,氤氲齐开,暗香浮动,霓仙飘临。

曲终,众宾客交相赞叹,褐衣老者却哈欠连连,昏昏欲睡。

众宾客面有讥色。

李一笛不语,略沉思,另起一曲,却是《诉衷情》。

笛声呜咽,如泣如诉,潜蛟起舞,嫠妇欲哭。

宾客沉浸其中,曲终良久,轰然叫绝。

老者似被惊醒,微翻眼皮,竟又睡去。

李一笛面有愠色,众宾客面带怒色。

卢进士抱拳道:“孤独丈乃在下邻居,孤苦贫寒,卢某带他来,意在让其一饱耳福,想是老丈久居孤村僻壤,不懂丝竹之雅,望公子海涵,莫要扫了大家兴致。

”众人揶揄不已,孤独丈似又被惊醒。

憨憨一笑。

李一笛又吹一曲《水调歌头》,一时愁云出岫,明月孤悬,烟波浩渺,潮打空城;忽而衰草离离,鹧鸪呜叫,杜鹃啼血,众宾客无不动容伤怀,唏嘘不已。

孤独丈仅仅微笑而已。

李一笛面有怒色,道:“老丈如此怠慢,莫不是轻薄李某,抑或是此道好手,不屑一顾?”
孤独丈幽幽说道:“李公子认为老朽不会吹笛?”
众宾客笑道:“疯了,疯了!”
孤独丈徐徐说道:“请李公子试吹一曲《凉州词》,如何?”
李一笛即吹《凉州词》。

曲终,孤独丈静静说道:“公子吹得也还不错,只是曲中夹杂胡乐,莫非公子有龟兹朋友?”
李一笛大骇,拱手而揖,道:“老丈真乃神人,晚辈吹笛二十载,竟未察觉曲中夹杂胡乐——家师确为龟兹人。


“而且你误将第十三叠吹成了《水调》。

”孤独丈缓缓说道。

李一笛再揖说:“晚辈愚笨,请老丈指正。

”说罢,以素绢拭笛递与孤独丈。

孤独丈并不接笛,只冷冷说道:“此笛只适合粗通者使用,请借公子腰间紫斑玉笛一用。

”众人才见李一笛腰间悬一皮囊。

李一笛红着脸取出一笛,晶莹透紫,乃西域罕见的紫斑玉竹制成,即李一笛成名之笛。

孤独丈摩挲笛身赞道:“好笛!可惜吹到‘入破’必定破裂,公子不会吝惜吧!”
李一笛说:“不敢。


笛声起,还是一曲《凉州词》,却倍觉激越悲凉。

黄沙滚滚,铁马嘶嘶,秋风萧萧,月影幢幢,声入云霄,满座震栗,李一笛蹙眉不敢动弹。

吹至第十三叠,孤独丈一一指出李一笛适才的谬误,李一笛垂首,一脸肃然。

忽见孤独丈指法一变,如急雨敲窗,疾风折草,银瓶乍迸,水浆泠泠,铁骑突出,杀声隐隐,已到“入破”。

只听得“叭”的一声,竹笛果然爆裂。

李一笛凝神,众人一时竟呆了。

孤独丈从怀中掏出另一支紫斑竹笛接着吹,曲调又与先前不同:雄浑处似惊涛拍岸,细微处如春蚕嚼叶;辽远处似野马驰原,近切处如山泉低语;高急处似雏凤婉啼,低回处如游龙戏水。

曲终,李一笛拜服于地,众宾客神情恍惚,待清醒过来,孤独丈已飘然而去。

次日一早,李一笛与众人前去拜访孤独丈。

人去屋空,灶灰尚温,桌上横放一紫斑玉笛、一曲谱,笛上新刻四小字:“艺无止境。

”李一笛恭敬收取竹笛、曲谱,连夜回到长安,将“李一笛”匾劈为两半。

江湖从此无“李一笛”。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传记笔法开篇,先介绍了主人公的从艺经历,接着又用几位名家衬托其技艺高超,揭示了“李一笛”大名的由来。

B. 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手法别致,欲扬先抑。

褐衣老者像一位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前半篇他怪异的表现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C. 小说的语言洗练、清雅,尤其是大量整齐优美的四字词语,极富文学意蕴,营造了诗一样的意境,可见作者笔力精湛。

D. 李一笛见识了孤独丈的高超技艺后,一怒之下把牌匾劈为两半,从此他深知“人外有人”,再也不敢在江湖上炫耀了。

5. 小说在刻画孤独丈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6. 本文的音乐描写极富特色,作者是怎样进行音乐描写的?请结合作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梁衡
①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

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

2016年盛夏时分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

②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③正走着,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

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

忽然眼前一亮,一条溪流从山上奔腾而下。

眼前这条溪流无法与我见过的任何一条流水相比较,因为它没有留下一丝人类活动的痕迹。

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

④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

⑤人类虽然早已进入现代文明,但是总忘不了找寻原始。

这是因为它,一是大自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

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够原始,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有没有人的痕迹。

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种种干扰和玷污。

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人文污染过的地方。

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词,无文。

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

⑥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

国内很有名的一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

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

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

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

⑦现在要说一说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了。

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

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绿染着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

最让人感动的是它的慈祥,它小心地包裹着每一根已失去生命的枯木。

那些直立的、斜依的、平躺于地的大小树干,虽然内里已经空朽,你轻轻一碰就是一个洞,但经它一打扮,都仍保持着生命尊严。

绿苔与枯树正在悄然作着生命的转换。

⑧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

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霸气十足。

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

松树的根能分泌一种酸液,一点一点地润湿和软化石块。

成语“相濡以沫”是说两条鱼,以沫相濡,求生命的延续。

而这棵红松种子却是以它生命的的汁液,去濡润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终于感动了顽石,让出了一个小小的空间。

它赶紧扎下一条须根,然后继续濡石、挖洞、找缝,周而复始,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

⑨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

它生在一根窄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全树就成了一个丁字形,一个标准的体操“一字马”。

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挺胸拔背,平视前方。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棵树的根与身子长得一般的粗细,一样的匀称,一样的美丽。

好一个“幽谷美人”!
⑩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

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就成了动物直至我们人类的摇篮。

这时再回看那艘石头巨舰,是泰坦尼克号?是哥伦布的船?是郑和下西洋时的遗物?都不是。

它沉静地停在这里,是特别要告诉我们,假如没有人的干扰地球是什么样子,大自然是什么样子,我们曾经的家是什么样子。

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

⑪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路,不为伐木,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

7. 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标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中,“原始林”点明了本文描写对象,而“幸存”一词表现了作者思想情感。

B. 作者一行不顾大雨换上迷彩服、长筒靴,带着雨伞,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说明作者一行造访原始林兴致浓厚。

C. 作者认为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干扰与玷污,所以喜欢原始林的三无境界,在这里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

D. 结尾写作者一行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作者为此感到欣喜。

8. 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主体部分顺序非常清晰,从发现原始林,到进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离开,有头有尾,脉络分明。

B. 作者描写原始林里的石头,写云南石林、贯州天星桥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原始林里的石头野性十足的特点。

C. 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比如第九段开头运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段落内容自然
衔接。

D. 文章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苔藓、大树,步步递进,层层深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

9. 文章主要内容是原始林,为什么从第⑤段开始花了很多笔墨写石头?
10. 文章在细致写景的同时,还有一些恰到好处的议论。

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

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

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修絜,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

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蚡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蚡不为礼。

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

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

公卿皆为黯惧。

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大将军青既益尊,姊为皇后,然黯与亢礼。

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益贵,君不可以不拜。

”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过于平生。

居数年,会更五铢钱,民多盗铸钱,楚地尤甚。

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

黯为上泣曰:“臣自以为填沟壑,不复见陛下,不意陛下复收用之。

臣常有狗马病,力不能任郡事,臣原为中郎,出入禁闼,补过拾遗,臣之愿也。

”上曰:“君薄淮阳邪?吾今召君矣。

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

”黯既辞行,过大行李息,曰:“黯弃居郡,不得与朝廷议也。

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

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

公列九卿,不早言之,公与之俱受其僇矣。

”息畏汤,终不敢言。

黯居郡如故治,淮阳政清。

后张汤果败,上闻黯与息言,抵息罪。

令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

七岁而卒。

(选自《史记·汲郑列传第六十》,有删节)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
B. 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
C. 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
D. 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石,古代的容量单位或重量单位。

作为容量单位时,十斗为一石;作为重量单位时,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

文中的“二千石”指的是汉朝的官秩(俸禄)等级,为郡守(太守)的通称。

B. 公卿,古代“三公九卿”的简称。

“公”是周朝封爵之首,“三公”即最尊贵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

C. 五铢钱,中国古铜币名。

源于西汉时朝廷为“解决铸币失控”而下令禁止郡国铸钱,将铸币大权收归中央的货币改革。

钱上有“五铢”二篆字,重约五铢。

这种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是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长寿钱”。

D. 拾遗,古代谏官名称,分左拾遗和右拾遗。

职责为讽谏人主,为皇上提供咨询建议,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以弥补皇上政策决策的失误。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就曾担任过左拾遗一职。

本文中指的就是官职名。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汲黯为人性情傲慢,品行端正廉洁。

对他人的过失,他会当面指出;善待与自己合得来的人,却不愿耐心接见与自己性格不合之人。

B. 汲黯直言不讳,多次冒犯君主。

他批评君主内心欲望很多,表面广施仁义,实际不能效法明君治国之道,这得君主大怒罢朝,众臣恐惧。

C. 汲黯缺少礼数,不攀权富贵。

他对位高权重的武安侯田蚡和地位尊贵的大将军卫青都不行拜礼,田蚡和卫青不仅没有怪罪他,还认为他很贤明。

D. 汲黯为官有道,政治清明。

尽管他不愿远调外地,但还是听从了皇帝的安排任淮阳太守;在淮阳,他采用原来的方法治理郡务,淮阳政事清明。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过于平生。

(2)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作答。

夜泊钱塘
(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出了诗人焦灼而凄惶的心理,把“日已暮”带来的悲凉向更深处推进了一步。

B.颈联用“迸”字形容树叶凋落之态,仿佛叶离母体是强力所致,不是自然落下,表现了诗人离愁的深重。

C.颈联中,诗人把无形的“离心”“乡梦”与眼前有形的“落叶”“寒流”交织在一起,突出了乡愁之浓。

D.尾联以景结情,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想借酒消愁而不得的苦闷之情。

16.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两句,从形、声两句方面勾勒赤壁壮景。

(2)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一句,点出困苦催生白发,而“_______”一句,则表达了诗人欲借酒消愁而不能的痛苦之情。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回想起刘裕两度挥戈北伐、收复黄河以南大片故土的历史事实,将其形象地概括为振奋人心的“_______,_______”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面是一份电视台录制节目邀请函正文,有五处表达上的问题,请找出并改正。

我台将于5月1日—5月3日在二号演播厅录制“五四”青年节文艺晚会。

根据节目制作的需求,诚邀你校舞蹈队于3日上午8:00前去演播厅录制节目,不得迟到。

务必给予支持。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市政建设部门要在古镇磁器口修建一家豪华宾馆,欲将一处古代民居拆除。

市民们闻讯后,纷纷要求政府修改方案,保留这一古迹,他们推荐了三位代表去反映情况。

这三位代表是:土生土长的王大爷,建筑学家李教授和历史学家周教授。

请根据他们不同的身份,各拟一句话,表明反对的理由。

(1)王大爷:
(2)李教授:
(3)周教授:
四、写作(6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