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笔小新案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快笔小新案例
输入一个股票代码,点击鼠标,两个动作,3秒钟,一篇财报分析瞬间成稿,稿件中,大小标题一应俱全,还配有图表等信息——这就是新华社新员工“快笔小新”的速度。

尽管之前已经多少从媒体报道中领略到这位“机器人记者”的本事,但11月13日下午在新华社经济信息编辑部,《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亲眼目睹这一幕时,还是被“惊艳”到了。

“快笔小新”的模样比我们预想的简单,它跟我们电脑中的其他程序没啥两样;“快笔小新”的能力却不简单,以往一个编辑一天的工作量,它几秒钟就搞定了,并且不容易出错。

新华社经济信息编辑部编辑萨爽说,有了这位新“同事”,她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可以用更多时间做独家、做深度。

同样受益的,还有新华社体育部和《中国证券报》,“快笔小新”写起赛事报道、财报快讯也是一点不含糊,“速度快、效果好”,广受前辈认可。

记者还发现:虽说都叫“快笔小新”,但这3个部门的“小新”本领不一样,因为不同的“小新”是根据不同业务板块的需求定制开发的;虽说“快笔小新”不是第一个机器人记者,但它是目前最聪明的,与其他“同行”靠搜索、复制+粘贴写稿不同,它可以根据对数据的分析得出自己的判断和结论。

“快笔小新”的这些本领和进步背后,需要一系列模块的开发才能实现,为此新华社用了约半年时间,并且还在探索怎样让“快笔小新”跟记者更好地合作。

第1 页共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