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6.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6.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D
②人类认识受客观条件制约
③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
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解析]选A。
爱因斯坦科学预测奇特天文现象并得到证实,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①正确;宇宙天然“透镜”的出现对超新星进行了第一次观测,这说明人类认识受客观条件制约,②正确;宇宙天然“透镜”不是实践的结果,故排除③;④材料未体现。
4.据报道,天文学家分析150光年外一颗白矮星周围的岩石碎片发现,他们可能是含有大量水分的一颗行星留下的残骸。
这是首次在太阳系外发现含水行星的残骸,表明很久以前那里可能有类似地球的宜居行星。
这一发现进一步佐证( )
①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②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③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断超越历史条件的制约
④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选C。
①错误,否认了实践决定认识;
③错误,人们的认识水平受历史条件的制约,不能超越历史条件。
5.新时期我国的分配制度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部分先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再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等多个阶段的尝试,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历程表明( )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②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选C。
①④观点错误,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而不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就是实践,但获取认识的途径有多个。
6.在地球北纬30度附近,有许多神秘而有趣的自然现象。
如中国的钱塘江大潮、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加勒比海的百慕大群岛和远古玛雅文明遗址……对这些自然迷团的解释众说纷纭,争执不下。
寻求真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据此推断,人们对这些自然迷团( ) A.永远不可能有正确的答案
B.会有阶段性的正确认识
C.只能获得对其现象的认识
D.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
[解析]选B。
A是一种不可知论;C说法错误,认识包括对现象和本质的认识;D中的“永无定论”说法错误。
7.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曾经说过:“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
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这主要表明( ) A.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B.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C.认识的目的是追求终极真理
D.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解析]选D。
材料说明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D适合题意;A 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B是强调认识的反
复性,不符合题意;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C 是错误的。
故选D。
8.林语堂说:“人生在世,幼时以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
”人在一生中思想上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 )
A.个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
B.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C.个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D.作为认识基础的灵感稍纵即逝
[解析]选C。
材料说明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故C符合题意;每个人的认识都是有限的,人类的认识能力才是无限的,故A错误;认为“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否认了认识的发展,B是错误的;认识的基础是实践,并非灵感,排除D。
故选C。
9.有科学家指出,质子的半径比以前认为
的要小4%。
如果这个结论进一步得到证实,那就意味着,要么阐释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量子电动力学理论本身有问题,要么许多基于现有质子大小计算所使用的里德伯常量是错误的。
不管是何种情况,都意味着我们需要重写基础物理理论。
科学家在已形成结论的领域进行不断研究、反复论证,甚至改写相关理论体系,这说明( )
①物理学上现已获得的真理性认识都是特定过程的产物,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物理学现有的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③真理和谬误相伴相长于物理学研究的全过程
④研究对象的无限性及其绝对运动的属性,决定了物理学任何研究成果都只是相对正确的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选A。
科学家在已形成结论的领域进行不断研究、反复论证,甚至改写相关理论体系,这说明真理性认识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①③正确;②说法错误,真理与谬误有着严格的界限;④说法太绝对。
10.2014年12月19日,国家统计局依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进行修订: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88019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19174亿元。
这告诉我们( )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②要获得正确的认识必须经过反复实践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选B。
对国内生产总值进行调查修订,从实践中得出结论,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说法正确;对普查结果进行修订,使其更加准确,说明对事物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和限制,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④说法正确;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通过学习间接经验也可以获得认识,②说法错误,③与题意不符。
故选B。
11.长期以来,科学家认为光学显微镜不可能分辨出小于0.2微米的物体,美国科学家把光学显微技术带入纳米尺度,巧妙地打破了这个限制。
由此可见( )
①对一个事物的认识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的
③认识工具的改进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④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选B。
材料表明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的,认识工具的延伸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②③正确;①与材料无关;④不是材料所表明的。
12.人的意识产生一直是个谜。
现在,科学家通过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模型等技术对大脑某一部分出现的故障,比如抑郁、精神分裂症等进行研究,发现了其对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但要真正了解意识的产生机制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
这表明( )
①真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②真理在认识发展中不断突破历史条件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认识对象的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选C。
科学家通过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模型等技术发现了大脑对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但要真正了解意识的产生机制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
这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对象的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③④正确;①应该是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②材料未体现。
二、非选择题
13.1928年,弗莱明发明了抗生素——青霉素,当时被誉为人类医学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抗生素问世后,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
如今,抗生素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治疗药品。
然而,抗生素的滥用也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
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透露:2009年全国输液用了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个人输了8瓶液,而输液量最大的就是抗生素。
我国人均消费抗生素是美国的10倍!令人触目惊心的还有如下数据:中国每年均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
良反应,其中滥用抗生素造成的死亡占40%。
大量输液导致的另一大恶果,那就是新抗生素研发速度赶不上耐药性细菌出现的速度。
近年来不断出现的“超级细菌”,已经给人类敲响警钟,“将来人类无抗生素可用”也许不是危言耸听。
专家呼吁:不要把抗生素看成灵丹妙药,要慎用抗生素。
运用实践与认识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人们对抗生素的认识。
[解析] 该题以人们对抗生素的认识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学生对实践与认识的相关原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学生对材料内容要准确解读和概括总结,做到原理与材料要紧密结合。
对抗生素的认识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学生可以从以上几个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
识的来源和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实路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对抗生素的认识及使用方法只能来源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去检验。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对抗生素的认识也是这样。
③任何实践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
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发现和发展真理,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14.穹顶之下,雾霾肆虐,《环境保护法》修订备受瞩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用严格的法律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造福人民群众。
十二届
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新的《环境保护法》,新法已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
至此,这部中国环境领域的“基本法”完成了25年来的首次修订。
这部法律凝结了中国环境治理智慧,吸取了之前的经验教训,与时俱进,开始服务于公众对依法建设“美丽中国”的期待。
同时新法也为震慑日益猖獗的环境违法提供了一系列足以改变现状,有针对性的执法利器。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谈谈对《环境保护法》修订的认识。
[解析] 本题是分析说明型试题,注意限定的知识是“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即唯物论与认识论,包括遗漏知识点。
并结合材料逐一分析,也不可脱离材料。
[答案]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根据环境形势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将促进“美丽中国”建设。
②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环
境保护法》的修订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修订《环境保护法》既是震慑日益猖獗的环境违法的需要,又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环境保护法》也需要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