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服配合敷脐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0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内服配合敷脐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0例
尹学永;何贵祥;冯宝静;马林升
【期刊名称】《中国民间疗法》
【年(卷),期】2016(024)006
【总页数】2页(P65-66)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益气升阳解毒方;中药内服;中药敷脐
【作者】尹学永;何贵祥;冯宝静;马林升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二医院,昌黎066600;河北省昌黎县中医院;河北省
秦皇岛市第二医院,昌黎066600;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二医院,昌黎066600
【正文语种】中文
2011年7月—2015年6月,我们应用中药内服联合敷脐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患者,均为我院中医科及消化科门诊患者,男性33例,女性27例;
年龄26~64岁,平均(38.3±12.1)岁;病程5个月~11年,平均(3.87±1.52)年;病情程度轻度26例,中度34例;S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6.54±2.90)分。

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制订,全部病例均有典型临床表现和结肠镜及病理学改变[1]。

排除标准:妊娠或准备妊娠的妇女及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存在肠梗阻、中毒性结肠扩张、直肠息肉、局部狭窄及肛门疾病等严重并发症者;
合并有感染或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内分泌、血液系统等慢性病,影响疗效观察者;精神性疾病患者;治疗期间随意中止或更换治疗者。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及排除标准,病情严重程度为轻、中度且S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3~10分[2];年龄18 ~65岁;病程3个月以上;就诊前2周内停用影响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药物。

治疗方法
内服益气升阳解毒方:生黄芪30 g,煨葛根30 g,炒白术30 g,炒山药30 g,
羌活10 g,升麻10 g,防风10 g,积雪草15 g,薏苡仁30 g,乳香5 g,没药
5 g,白及10 g,木香10 g。

上药每日1剂,水煎取汁200 mL,于每日21时1次顿服。

再以内服方1剂加冰片20 g,粉碎,过80目筛,密封瓶内备用,每次
取药粉5 g,每日21时用醋调成糊状置于神阙穴,外用胶布固定,每次外敷12 h,每日1次。

以用药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期间保证合理饮食、充足睡眠,调畅情志,忌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参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3]制定。

完全缓解:临床症
状消失,肠镜复查黏膜病变基本消失或主要症状及肠黏膜病变活动指数总分值降低≥95%。

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明显缓解,肠镜复查黏膜病变明显减轻或主要症状及肠黏膜病变活动指数总分值降低≥70%。

有效:临床主要症状有所缓解,肠镜复查黏膜病变有所减轻或主要症状及肠黏膜病变活动指数总分值降低≥30%。

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检查结果均无改善或加重,或主要症状及肠黏膜病变活动指数总分值降低<30%。

结果:本组60例患者,完全缓解24例,显效20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93.3%。

典型病例
患者,女,42岁。

主诉:腹痛、腹胀、黏液脓血便1年,曾先后在多家医院肠镜
检查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服用柳氮磺胺吡啶、美沙拉秦、补脾益肠丸等多种药物及灌肠治疗等疗效不佳,故来我科求治。

刻诊:黏液脓血便,每日3~5次,腹胀,食少纳差,面色无华,肢体倦怠,神疲懒言,舌质淡,苔薄黄,脉细数。

结肠镜检查: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黏膜均见充血糜烂,并见0.2 cm
大小多发溃疡,表面有脓苔。

辨证为脾虚湿热证,治宜健脾益气升阳、清解湿热毒邪;以益气升阳解毒方内服,敷脐治疗8周,腹痛、腹胀、黏液脓血便消失,面
色红润,精神好转,舌淡,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结肠镜复查肠黏膜充血糜烂消失,溃疡愈合。

随访半年未复发。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肠澼”“痢疾”“便血”“脏毒”等范畴,病位虽在大肠,但与脾胃密切相关。

病机属虚实夹杂,以脾虚气陷为本,湿热、瘀毒内蕴为标,致气机不调、传化失常,疾病缠绵难愈、反复发作。

益气升阳解毒方以健脾益气升阳、清解湿热毒邪为原则组方,方以生黄芪、炒白术、炒山药、薏苡仁补气升阳、健脾化湿以治气虚之本;煨葛根、防风、羌活、升麻升阳举陷以助止泻之力;乳香、没药活血祛腐;白及止血生肌;积雪草清解内蕴之热毒;木香行气除胀宽中。

诸药合用,攻补兼施,使脾胃气虚得补,湿热瘀毒得清。

敷脐疗法是中医学传统而古老的治疗方法之一,具有健脾和胃、升清降浊、通经活络、扶正祛邪等功效,具有简、便、验、廉的优点。

脐,又名神阙,联系于全身经脉,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敷药于神阙穴,药物经脐部皮肤吸收后,循经络贯穿全身,直达病所而起治疗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神阙穴有抗炎、灭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4]。

根据中医子午流注学说理论,每日19~23时为脾胃经功能最弱状态,于此
时应用益气健脾之药,能够增强扶正祛邪的作用,防止疾病的复发。

本研究结果表明,依据子午流注规律,以益气升阳解毒方内服外敷择时应用,能够
明显改善黏膜炎性病变,促进溃疡的愈合,疗效肯定。

【相关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广州)[J].中华内科杂志,2012,51(10):818-8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