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2024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一)历史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共12道题,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荷子·儒效》中勾画了一条匹夫登庸的道路,即:“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 曰:其唯学乎!”这条道路
A. 为官僚政治实现供应途径
B. 为君主专制奠定理论基础
C. 认为治国应实行礼法并施
D. 是对孔子正名思想的继承
【答案】A
............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 曰:其唯学乎!”,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2. 唐朝后期,代表庶族官僚的牛党,与代表士成官僚的李党之间政治争斗近四十年,最终以牛党成功结束。

唐文宗曾说。

“去河北贼(指播镇割据)非难,去此朋党实难”。

唐代朋党之争
A. 客观上体现了社会阶层的变动
B. 具有近代政党政治的雏形
C. 是中心与地方斗争的必定产物
D. 推动科举制度的逐步完善
【答案】A
【解析】依据“代表庶族官僚的牛党,与代表士成官僚的李党之间政治争斗近四十年,最终以牛党成功结束”,说明庶族地主地位上升,士族地主地位下降,社会阶层发生变动,A正确;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气中的领导力气,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朋党是指集团,派别,多为争夺权利、排斥异己相互勾结而成,B错误;朋党是不同派别为争权夺利而结成的,与中心
与地方斗争、科举制度无关,解除C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代表庶族官僚的牛党,与代表士族官僚的李党之间政治争斗近四十年,最终以牛党成功结束”,联系所学隋唐庶族地主地位上升、士族地主地位相对下降的学问分析解答。

3. 书院是古代民间的教化机构。

图1是元化书院的分布图,图中数字为各地的书院数量,由此可知:
A. 书院的制度化趋势在不断加强
B. 儒学在元代得到快速发展
C. 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日趋一样
D. 江南地区的文化相对旺盛
【答案】D
【解析】由图中看出,元代江南地区的书院数量高于其他地区,说明江南地区的文化相对旺盛,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书院的制度化,解除A;材料反映的是各地书院数量,无法体现“儒学在元代得到快速发展”,解除B;元代都成在大都,即今日的北京,而图片反映江南地区的文化相对旺盛,无法体现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日趋一样,解除D。

4. 刘建军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中认为,中国古代天子传子,宰相传贤,权在官中。

能在府中。

这样的一种制度支配,其实并不失完备,但“官府分别制”最终被“官府合一制”所替代,这一变更主要说明:
A. 中心集权趋势不断加强
B. 中枢机构行政效率相对下降
C. 政治开明程度日益降低
D. 对皇权的限制监督渐渐细化
【答案】C
【解析】依据“官府合一制”,结合所学,皇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减弱相权,直至明朝废除丞相,造成政府完全被皇帝限制,专制主义日益强化,政治开明程度日益降低,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与中心集权无关,解除A;“官府合一制”确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解除B;“官府合一制”加强了君主专制,D错误。

5. (三才图会》(图2)“地理一卷”记载:“地与海本是圆形,而同为一球,居天球之中,如鸡子黄在青内。

有谓地为方者,乃语其定面不移之性,非语其形体也。

”材料反映了
A. 西学传人受到旧有观念的说明与重构
B. 地园学说颠覆“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
C. 近代自然科学成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D. 中国人起先“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
【答案】A
【解析】依据“地与海本是圆形,而同为一球,居天球之中”“有谓地为方者,乃语其定面不移之性,非语其形体也”可知,材料是对旧有观念天圆地方的说明说明,这种思想明显受到西方地圆学说的影响,A正确;材料用西方的地圆学说说明传统的天圆地方观念,没有颠覆“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B错误;C与材料无关,解除;材料无法体现“起先”,解除D。

6. 马克思曾经说过:“依靠武力迫使清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在促进英国对华出口贸易方面,没有发生丝毫影响”,影响这种出口贸易障碍的主要缘由是
A. 英国工业生产产量不足
B. 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
C. 中国通商口岸数量过少
D. 英国的产品有质量问题
【答案】B
【解析】依据“在促进英国对华出口贸易方面,没有发生丝毫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虽然实现五口通商,但是由于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坚韧反抗,英国商品在中国并不畅销,这是由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造成的,即自然经济在统治地位,故B正确;英国工业革命,生产实力大大提高,机器生产,产品质量好,AD错误;C不是最主要缘由,解除。

7. 1937年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抗暴防卫声明》,指出“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防卫反抗暴力。

”8月15日,日本政府发表《帝国政府声明》宣称: 七七事变,是日军对“中国屡次之挑战及不法行为“的“防卫行动”、,这说明白
A. 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的看法
B. 日本政府尚未做好侵华的打算
C. 两国皆有各自的利益权衡
D. 中日冲突存在和平解决的希望
【答案】C
【解析】依据国民政府指出“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防卫反抗暴力。

”和日本宣称“中国屡次之挑战及不法行为”的“防卫行动”,说明对抗日斗争爆发的缘由方面两国存在不同的缘由说明,都出自于两国各自的利益权衡,C正确;依据“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防卫反抗暴力。

”表明国民政府要坚决抗日,A错误;日本发动侵华斗争蓄谋已久,B不符合史实,解除;依据中国“已不得不实行防卫反抗暴力”和日本宣称七七事变是日军“防卫行动”看出,斗争不行避开,D错误。

8. 读表1,表中数据主要体现了
表1一五支配主要轻工业产品产量指标
产品名称1952年产量1957年支配产量增长%
棉纱361.8万件500万件138
棉布11163.4 16372.1万匹147
食用植物油72.4万吨155.2万吨214
面粉299万吨467万吨156
盐346万吨593.2万吨171
A.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
B. 重点建设、兼顾民生的指导思想
C. 已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D. 农业领域的社会主文改造已完成
【答案】B
【解析】由表格可以看出,相比较1952年,1957年时,我国棉布、粮食、盐等相关民生的产品有了确定程度的增长,这说明一五支配期间我国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兼顾了民生,B 正确;AC材料无法体现,解除;材料反映的是主要轻工业产品产量指标,农业合作化的完成标记农业领域的社会主文改造已完成,D与材料无关,解除。

9. 古罗马法学家赫尔墨杰尼安提出:“全部的法律是为了人(umini)而制定的”,他没有运用诸如“人民”或“全体市民”等集合名词。

而是专心良苦地采纳复数的“人”(uomini)的表述形式。

这体现了罗马法
A. 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
B. 代表了特定群体的诉求
C. 更关注每个个体的利益
D. 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
【答案】C
【解析】依据“全部的法律是为了人(umini)而制定的”“他没有运用诸如‘人民’或‘全体市民’等集合名词”,表明罗马法相对于人民或全体市民,更关注每个个体的利益,C正确;万民法是适用于罗马境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材料无法体现公民、自由民的信息,解除A;“全部的法律是为了人(umini)而制定的”没有体现特定群体,解除B;罗马法确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文精神,但不能说明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解除D。

10. 1921年,列宁指出:“商品交换要求(尽管没有说出来。

但还是要求) 不通过商业而干脆向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过渡……结果是: 现实生活使商品交换失败了,以买卖取化了它。

”材料表明当时的苏俄
A. 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B. 大力提倡发展私人贸易
C. 逐步相识到商品市场的作用
D. 坚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商品交换要求(尽管没有说出来。

但还是要求) 不通过商业而干脆向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过渡”可知,苏俄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结果是: 现实生活使商品交换失败了,以买卖取代了它”表明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失败了,于是起先利用商品市场的作用来复原和发展经济,实行新经济政策,故C 正确,D错误;国家资本主义指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驾驭和限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A材料无法体现,解除;材料无法体现“大力提倡发展私人贸易”,解除B。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1921年”“商品交换要求(尽管没有说出来。

但还是要求) 不通过商业而干脆向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过渡……结果是: 现实生活使商品交换失败了”,联系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分析解答即可。

11. 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相继裁定《农业调整法》和《国家工业复兴法》违宪。

理由是联邦政府干涉了各州的内部事务,之后国会进行重新立法,保留了原法案中的劳工权利和对农业的经济干预。

这反映了
A. 总统的行政权力得到明显提升
B. 最高法院的做法违反完法原则
C. 国会的补教对新政的成效不大
D. 新政是在民主政治框架内进行
【答案】D
【解析】依据“美国最高法院相继裁定《农业调整法》和《国家工业复兴法》违宪”“之后国会进行重新立法,保留了原法案中的劳工权利和对农业的经济干预”,体现了美国政治体
制中权力的制约与平衡,说明新政是在民主政治框架内进行,D正确;由“美国最高法院相继裁定《农业调整法》和《国家工业复兴法》违宪”表明总统的权力是受到制约的,解除A;最高法院拥有司法审查权,最高法院的做法符合美国1787年宪法,解除B;材料体现了美国三权分立、权力的平衡与制约机制,C不符合材料主旨,解除。

点睛:明确材料主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材料主要说明美国三权分立、权力的平衡与制约机制,结合1787年宪法的学问分析解答。

12. 美国史学家阿基拉·艾里依在《20世纪史》中写到: 假如说。

20世纪为下一个世纪留下某些遗产的话,国际主义便是其中之一。

由此推断“国际主义“是
A. 美国化借实力限制世界
B. 国际间的合作日趋亲密
C. 冷战后世界的惊慌动荡
D. 多极格局下的大国竞争
【答案】B
【解析】国际主义是指提倡和支持国家间为共同利益而开展更广泛的经济和政治合作的政治运动。

20世纪初随着其次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在不在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之间形成密不行分的整体,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国际间的合作日趋亲密,B正确;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试图建立一个单极世界,独霸世界,但受到世界多种力气的制约,A错误;冷战后世界的惊慌动荡与“国际主义”无关,解除C;多极格局下的大国竞争不符合“国际主义”概念,解除D。

点睛:明确国际主义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国际主义是指提倡和支持国家间为共同利益而开展更广泛的经济和政治合作的政治运动。

联系所学在不在与世界市场形成和经济全球化的学问分析解答即可。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3大题,共52分)
13.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代,北京是印刷中心。

中心政府印书事属内务府,所刊本均称“内务本”、康照、乾降时代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到封建时代的顶峰,两帝均致力于文化事业,康熙十九年(1680年)于武英殿设修书处,掌管刊印装潢书籍。

所刊书为“武英殿本”。

简称“殿本”。

殿本书甚多。

如今流传的重要古籍,如《十三经》、《二十四史》、《水经注》等等大部头著作都有殿本,殿本校刊,写刻,纸墨均精。

为木版书中上品。

清化北京城内除了内府官刻外,还有很多书坊刻书,所刻除一般经史和八股文试卷外,还刻小说、民歌、俗曲、鼓词、字典、法律,医书及初级满文课本等。

苏州。

因地方经济发达。

自明代以来即为出版印刷业的中心之--……后起的有广州,当地从事海外贸易的富商留意文化事业,开设书坊刻书。

佛山镇印书业是清末才兴起的,起先用木版印制,后多用石印和铅字机印刷。

佛山版多为通俗小说,这是近代市民社会的须要。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材料二: 印刷术的出现有时被着作是现代世界的首次民主革命。

这种观点突出了印刷术本身具有的对权威的挑战;任何压抑民众的政权都清晰,文字非同小可……到16世纪末期,确定有很多欧洲王室成员和主教们希望印刷术不应那么普及,因为作为印刷术奉献给世界的第一个奇迹的社会运动就是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宗教权威的成功挑战,其影响至今还在变更这个世界。

……的确,对很多社会学家而言,特殊是对马克思·韦伯来说,宗教改革犹如其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所说的那样,产生了现代社会的主要精神气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摘编自玛丽·伊万丝《社会简史·现代世界的诞生》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清代印刷业的特点分析清代印刷业兴盛的缘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

简析印刷术的历史作用。

【答案】(1)特点:印刷业分布广泛;形式上官办(殿本)、私办(书坊)均有;印刷内容覆盖面
广;印刷水平(印刷技术)超群。

缘由:政府(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商品经济)推动印刷业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与市民文化的发展需求;印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作用:普及文化教化;促进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发展(或答推动社会变革);有利于解放思想(或答向权威挑战);满意市民阶层须要(或答满意人们文化生活须要);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缘由:依据所学,可从政府重视、经济发展、市民文化的发展需求、印刷技术的发展等方面分析缘由。

(2)作用:依据“刻小说、民歌、俗曲、鼓词、字典、法律,医书及初级满文课本等”得出普及文化教化;满意市民阶层须要;依据“因为作为印刷术奉献给世界的第一个奇迹的社会运动就是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宗教权威的成功挑战”得出促进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发展,有利于解放思想,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2节俭观变更表
结合材料与所学学问,围绕“社会发展与节俭观”自行拟定一个详细论题,并论述。

(明确写出论题,史论结合,史实精确)
【答案】示例一:论题:经济发展水平对节俭观念有重要影响。

经济水平落后促成节俭观的形成。

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生产水平低下,社会产品匮乏,具有脆弱性,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家庭消费格局,为了保持确定积蓄,抵制生存风险,形成
了“黜奢崇俭”的观念。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经济基础薄弱,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相对缓慢,节俭成为民众普遍接受的观念。

经济发展冲击了节俭观念。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出现了“崇奢黜俭”的观念。

近代以来,传统经济结构变革,过分节俭制约民族资本发展,于是崇俭观受到批判。

节俭观念的消长,受社会物质丰富程度影响。

示例二:论题:节俭观念对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节俭观的盛行有利于国家财宝的积累。

中国古代,“黜奢尚俭”的观念便于增加社会物资储蓄,以备军用赈灾之需,从而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国家统治。

一五支配期间,节俭观普遍被接受,生活消费的节制,保证了国家集中物力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得以实现,成就了经济建设的飞速进步。

节俭观促成了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中国古代提倡节俭,杜确定生产资源的奢侈,反对铺张奢侈,维系了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

近代兴起的奢侈之风影响了社会风气,节俭观有利于抵制了不良风气的扩散,促使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健康发展。

在经济发达,物质丰富的同时,不应丢弃节俭的传统美德。

【解析】首先仔细审题,明确题目要求:围绕“社会发展与节俭观”自行拟定一个详细论题,然后通读材料,归纳得出论题,依据材料古代“节俭则昌,淫佚则亡。

”“须要反对的是那些地位不髙、徳性不够的人超越等级或礼仪的消费”“贾谊主动主见国家和个人都要多积蓄,反对奢侈奢侈”,近代“梁启超说东方国家的衰亡,根源就在于崇俭”“遵节俭,尚素朴”,20世纪五六十年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结合“明嘉靖年间出现了崇奢黜俭,奢能致富的思想”,概括得出论题:经济发展水平对节俭观念有重要影响。

最终结合所学学问进行论证,我国古代以及近代和建国初期提倡节俭的缘由,联系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说明经济发展冲击了节俭观念。

留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的英国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技术革新,还带来了整个社会对教化发展的关注和重视。

工人阶级在幼年时期,通过一些慈善学校、主日学校等学习基本的读写算,同时此类学校还类学校还留意培育勤劳虔诚的习惯。

1811年托马斯·查尔斯设立了成人学校,随后读书会、图书馆、阅览室等相继建立。

19世纪初兴起了技工讲习所运动,成为现代英国职业技术教化的源泉。

在工厂制下为了提高效率,工厂主要求工人们在前4年的每个工作日应有确定受教化的时间,1846年《工厂法》指出,工厂教化是强制性的。

——摘编自奥尔德里奇《简明英国教化史》材料二:
恩格斯在谈到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的文化素养时说“我经常遇到一些穿着褴褛不堪的粗布夹克的工人。

他们显示出自己对地质学、天文学及其他学科的学问比某些有教养的德国资产者还要多。

阅读最新的哲学、政治和诗歌方面最杰出的著作的几乎完全是工人。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教化的特点。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

简析英国共人教化对英用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1.教化内容丰富(或答文化教化与技能教化相结合);教化覆盖面广(或答幼年学校、成人学校各年龄段全覆盖);教化遁应工业化大生产的需求;工人阶级自身要求学习与政府强制相结合;有法律保障。

2.政治:推动英国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使英国民主制度渐渐完善。

经济:促进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文化:崇尚科学技术学问,提倡创新,促进教化内容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社会:工人阶级将教化看作是提高自身地位的一种工具,有利于社会稳定。

阶级:启发工人自我意识和阶级意识的形成,关注自身权利,改善自身地位,从而有利于打破旧有的社会结构。

教化:推动后来国民教化的发展。

【解析】(1)特点:依据“通过一些慈善学校、主日学校等学习基本的读写算,同时此类学校还留意培育勤劳虔诚的习惯”“19世纪初兴起了技工讲习所运动”得出教化内容丰富;依据“工人阶级在幼年时期……设立了成人学校,随后读书会、图书馆、阅览室等相继建立”得出教化覆盖面广;依据“在工厂制下为了提高效率,工厂主要求工人们在前4年的每个工作日应有确定受教化的时间”得出教化顺应工业化大生产的需求;依据“1846年《工厂法》指出,工厂教化是强制性的”得出工人阶级自身要求学习与政府强制相结合,有法律保障。

(2)影响:依据“们显示出自己对地质学、天文学及其他学科的学问比某些有教养的德国资产者还要多。

阅读最新的哲学、政治和诗歌方面最杰出的著作的几乎完全是工人”,并结合所学学问,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教化、以及工人阶级地位提高等方面分析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