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精通版(2014秋)-高中语文人教部编必修下册第八单元单元测试(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人教部编必修下册第八单元单元测试(五)
一、基础知识(每题4分,共24分)
1、语言文字运用。

莎士比亚的剧作经几百年时光的磨洗,仍以旺盛的生命力,活跃在各国的舞台上,它们历久弥新,甲_______了莎翁作品的现实意义和不朽生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他的历史剧主人会时而现身宫廷,时而出没沙场,情节起伏跌宕;他的悲剧和喜剧都不是单纯的,而是错综的混合体。

恩格斯称赞莎士比亚戏剧是情节生动性、丰富性与思想深度、历史内容完美的融合。

他常布置几条线索平行而后交织,于错综复杂中展现广阔多彩的画面,总是乙
_______增加悬念,使读者、观众的紧张感不断增强。

莎翁的戏剧语言,俏皮、华丽、精萃而丰富,从典雅的书面语言到粗俗的市井俚(lǐ)语,从民谣体到古诗体,无所不有。

剧本中不少台词,成了成语典故或人们经常引用的格言。

比如,“丙_______是智慧的灵魂,冗(rǒng)长是肤浅的藻饰”,“心里的瑕疵(cī)是真的污诟”。

莎翁创作的三十七部戏剧,塑造了几百个不同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有一套符(fù)合各自性格特点的语言,而且随着场面的更叠、际遇的变化,人物语言也有所发展变化。

比如,哈姆莱特的语言,有时温文尔雅,有时明白晓畅,有时妙语连珠,有时又语无伦次,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一位单枪匹马企图重整乾坤的年轻的理想主义者的迷惘、痛苦和悲怆。

(1)文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俚(lǐ)语精萃
B. 冗(rǒng)长藻饰
C. 瑕疵(cī)污诟
D. 符(fù)合更叠
(2)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 印证逐步简洁
B. 印证逐步简捷
C. 见证逐渐简捷
D. 见证逐渐简洁
(3)文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历久弥新
B. 错综复杂
C. 温文尔雅
D. 单枪匹马
(4)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莎翁写戏讲求反映“自然”或真实,关注当时有关民族和个人的重大问题,较多地考虑观众的趣味和需求,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

B. 莎翁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关注当时有关民族和个人的重大问题,写戏讲求反映“自然”或真实,较多地考虑观众的趣味和需求。

C. 莎翁写戏较多地考虑观众的趣味和需求,讲求反映“自然”或真实,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关注当时有关民族和个人的重大问题。

D. 莎翁关注当时有关民族和个人的重大问题,较多地考虑观众的趣味和需求,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写戏讲求反映“自然”或真实。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饥馑(jǐn)草芥(jiè)嫔妃(bīn)直栏横槛(jiàn)
B. 谬赏(miù)怨诽(fěi)迤逦(yǐ)千乘之国(shèng)
C. 喟然(wèi)懈怠(xiè)给予(yǔ)承天景命(jǐng)
D. 骊山(lí)不恤(xùn)锱铢(zī)日削月割(xuē)
3、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骠掠荆棘满溢载舟覆舟
B. 冠者苟且疏峻鼎铛玉石
C. 膏泽殷忧会晤革灭殆尽
D. 冥迷舞雩颠复朝歌夜弦
二、论述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4、议论文阅读。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

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

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被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

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

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

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

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

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握,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

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

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 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册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 “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 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B. 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 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D. 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做出了全新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 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C. 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D. 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析。

三、文言文阅读(16分)
5、文言文阅读。

王氏其先太原人,世久迁徙,而今家抚州之临川。

公讳益,字舜良。

祥符八年举进士及第,初为建安主簿。

时尚少,县人颇易之,及观公所为,乃皆大畏服。

其督赋税,未尝急贫民。

或有所笞罚,唯豪剧吏耳。

以故建安人尤爱之。

尝病,阖县为祠祷。

改临江军判官。

军多诸豪大姓之家,以财力自肆,而二千石亦有所挟为不法,吏乘其然,干没①无所忌。

公至,以义折正二千石,使不能有所纵,以明惮吏,使不敢动摇。

居顷之,部中肃然。

诸豪大吏见公皆侧目而视,至以鄙言目公曰:“是不可欺也。

”卒不得已,以他计出公。

还知韶州,改太常博士、尚书屯田员外郎。

属县翁源多虎,公教捕之。

令欲媚公,言虎自死者五,舆之致州,为颂以献。

公使归之曰:“政在德不在异。

”州有屯兵五百人,代者久不至,欲谋为变。

事觉,一郡皆骇。

公不为动,独取其首五人,即日断流之。

或请以付狱,公不听。

既而闻其徒曰:“若五人者系狱,当夜劫之。

”然后众乃服。

韶居南方,虽小州,然狱讼最多,号难治。

公既以才能治之有余,遂以无事。

又因民之暇时,为之理营驿,表坊市道巷,使皆可以久远为后利。

归丁父卫尉府君忧,服除②,通判江宁府,改都官员外郎。

宝元元年二月二十三日以疾卒于官,享年四十六。

吾尝闻乡里长老言,公为人倜傥有大志。

在外当事辄可否,矫矫不可挠。

及退归其家,敛色下气,致孝于父母,致爱于族人之间,委曲顺承,一以恩自克。

位不满其志,故在外之所施用者,见于小而已,今吾所书是也,其大可知。

则家行最笃已,先人尝从公游,其言亦然。

而吾又与其子安石友,故得知公事最详。

其将葬也,遂为之铭。

(取材于曾巩《尚书都官员外郎王公墓志铭》)注:①干没:侵吞他人财物。

②服除:守孝期满,除去丧服。

(1)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县人颇易之易:轻视
B. 以财力自肆肆:放纵
C. 若五人者系狱狱:案件
D. 表坊市道巷表:做上标记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下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及观公所为,乃皆大畏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B. 吏乘其然,干没无所忌居顷之,部中肃然
C. 又因民之暇时,为之理营驿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D. 今吾所书是也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其督赋税,未尝急贫民。

他督查赋税,不曾因贫苦百姓(不及时交税)而着急。

B. 卒不得已,以他计出公。

(诸豪大吏)最终无可奈何,用其他办法将他排挤出临江军。

C. 公使归之曰:“政在德不在异。

”王公让他们把老虎抬回去,说:“为政在于德行而不在于歪门邪道。


D. 公不为动,独取其首五人,即日断流之。

王公镇定自若,只逮捕了那五个
首领,当天就判决流放了他们。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王益做建安主簿时,体恤百姓,深受百姓爱戴。

他生病了,全县为他祭神祈福。

B. 王益凭借自己的才能,将素来难治的韶州治理好了,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C. 王益在家时谦恭平和,对父母孝顺,对族人友爱。

父亲去世时,他曾回家守丧。

D. 作者有感于王益的才德,又与其子王安石有交情,所以写下这篇墓志铭以表敬意
(5)上文最后一段中作者说王益“在外当事辄可否,矫矫不可挠”,意思是王益为官果敢决断,英武不屈。

文中哪些内容能表现王益这一特点?请简要概括。

四、默写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6、默写。

(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侵之愈急。

________________。

(3)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________________;竭诚则吴、越为一体,________________。

(4)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诗歌鉴赏
7、古诗词阅读。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挂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释](1)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

(2)煮白石:道家有“煮五石英法”,在斋戒后的农历九月九日,将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放进锅里煮。

(1)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标题中“寄”一词,自然吐露对山中友人的思念,有一份深挚的情意。

B. 用“束荆薪”、“煮白石”,形象地写出了山中道士生活和修炼的清苦。

C. 最后两句写诗人在全椒山寻找友人,却无处寻踪,只看到满山的纷纷落叶。

D. 本诗在语言运用上没有惊人的词句,而是平淡冲和,颇有陶渊明的风格。

(2)你认为全诗写景、叙事、抒情的关键词是哪个?请鉴赏其妙处。

六、阅读下文,回答各小题(共22分)
8、文学文本类阅读。

邂逅黄姚
①邂逅黄姚,如同邂逅时间犯下的一个美丽的错误。

时间遗忘了这座古镇,同时也成就了它的魅力。

②藏于深山之中的黄姚古镇,陆路交通是非常不便的。

因此,水,才是黄姚传奇的起点和终点。

通达三江的姚水,使古镇在明清两朝成为出海通衢的商业中心,到了民国时代,随着姚江水位的下降,古镇也失去了旧日的繁华,重新与世隔绝。

当姚水退去之时,时间吻别了这座古镇,悄然而去。

此后的草长莺飞、年华暗换,又有谁人知晓呢?即使战争也没有打破这里的宁静,古镇对于战争的记忆,只是几位历史名人来去飘然的雪泥鸿爪的倩影。

③百年之后,与时间一同归来的,是异乡人的惊艳。

当那些来自尘嚣的人们终于到达了神话的彼岸,他们的第一感觉早已题写在古镇一副斑驳的楹联之上——“别有洞天藏世界,更无胜地赛仙山”。

明清风格的岭南民居,以九宫八卦阵式布局的街道,更有一方痴山醉水,重重古木参天。

昔日商号云集的桂东名镇,今日小桥流水的世外桃源,仿佛绝代名姝洗尽铅华,那般的风情,是令人难以抵挡的。

④古镇的街道,全部是由黑色石板镶嵌而成,年深日久,已被先人的双足磨得漆亮如玉。

漫步其上,仿佛漫步于岁月一声悠长的叹息。

那淳厚的质感,令我甘心在这古镇的青石街上做一缕幽魂,看岁月如何无情,又如何任是无情也动人。

⑤四处弥漫的宁静是黄姚的外表,幽幽散发的文气是黄姚的内涵。

传说,从清康熙到光绪年间,黄姚就出过11名举人。

举子们当年的书生意气、诗酒风流早已浑然内敛,如今的黄姚依然君子如玉,触手也温。

这里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亭,有亭必有联,有联必有匾。

一块块牌匾如同一张张泛黄的古镇的名片,所谓温柔敦厚,所谓骨感峥嵘,昨日种种,尽在不言之中。

⑥黄姚依然是仁远而恬淡的。

这里的人们乐山,虽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仁者;这里的人们乐水,虽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智者。

信步走去,但见逐闹嬉戏的童颜稚子,
皆有三分灵气,枯坐檐下的鹤发老者,尚带七分古风。

便是柴门犬吠、舍里鸡啼、梁间黍香,但凡此间风物,皆有一段洒脱悠然的风流态度。

⑦黄姚依然是一卷上缘未了的浮世绘。

斜晖晚照中,袅袅上升的炊烟是古镇的呼吸,捶衣舂米的闷响是古镇的脉搏,而阡陌闾巷间的生息歌哭,是古镇的灵魂。

青石街上的木门常常是厚重而细节丰盈的,推开来是“吱呀”一声,仿佛苍凉的记忆由沉睡中醒来,慵懒地打了个哈欠,迈进去便有一脚踏空的晕眩,如同穿越时光的隧道,恍然若失而不知今夕何年。

⑧黄姚依然是时间的迷宫。

当你凝望那琉璃彩瓦、画栋雕梁,仿佛你凝望的是历史,其实你凝望的是时尚,五百年前的时尚;当你走过一条条静谧幽深的青石老街,仿佛你穿越的是寂寞,其实你穿越的是繁华,“康乾盛世”的繁华;当你抚摸那褪色的门楣、模糊的雕像,仿佛你感受的是粗朴,其实你感受的是精致,是流年镌刻、风描雨绘的精致。

⑨这就是黄姚,千年一梦的黄姚,多少异乡人远道而来,只为见证今时的雨滴敲打万历年的窗棂,只为猜测古祠深宅背后所隐藏的几许红尘无奈,只为聆听那一江碧水缓缓讲述黄姚古镇的前世今生。

(取材于王惟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的评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 时隔百年之后,异乡人惊艳于黄姚九宫八卦阵式的街道、痴山醉水和重重参天古木,惊艳于昔日桂东名镇成了今日的世外桃源。

B. “骨感峥嵘”指一个人的个性、才气、品格等超乎寻常。

文中是说如今的黄姚已经不复当年的风采,那些文人旧物使这座古城更显沧桑。

C. 作者邂逅黄姚,被它所散发出来的魅力深深震撼,字里行间充满赞美之情,但是对于时间遗忘了这座古镇感到愤怒。

D. 人们远道而来黄姚,是为了见证这千年古镇的魅力,探测古祠深宅背后的隐私,聆听一江春水讲述古镇的前世今生。

E. 文章语言优雅精致,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气韵流动,内蕴丰富,令人回味,有绕梁之韵致。

(2)第①段中“美丽的错误”具体指什么?
(3)第(7)段中画线的句子生动形象、内涵丰富,请作简要赏析。

(4)第⑧段用“历史”与“时尚”、“寂寞”与“繁华”、“粗朴”与“精致”三组词语对举,描写了黄姚厚重的文化历史,而今其魅力依然。

请结合你所在城市的生活体验,选择一个具体的文化古迹,从上述三组对举词语之中任选一组,阐释一下你的感受。

(不少于150字)
七、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

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要求:1.选准角度,自定立意;2.自拟题目;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4.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参考答案
1、
(1)【答案】D
【分析】考查对汉字字音的掌握。

【解答】A项,应为“精粹”;B项,没有错误;C项,应为“污垢”;D项,应为“fú”、更迭。

(2)【答案】A
【分析】考查对汉字字形的辨析。

【解答】“印证”是证明符合事实;“见证”是“当场目睹可以作证的”,或“指见证人或可作证据的物品”。

“逐步”和“逐渐”是近义词,且它们都是副词。

所不同的是:“逐步”有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人有计划的努力;而“逐渐”一般只用于事物的变化。

简单的说“逐步”一般形容质变,就是每一个变化基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有可控性和计划性;而“逐渐”一般是指事物的量变,有变化,但变化的程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简洁和简捷的区别:简洁:简单、整洁,用来形容语言、文章。

简捷:简便、快捷,用来形容动作、过程。


(3)【答案】C
【分析】考查对成语运用的辨析。

【解答】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

此题需要根据成语意思,逐项加以分析即可。

温文尔雅,谓气质彬彬有礼,行为典雅端正,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4)【答案】A
【分析】考查学生语句复位,使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

【解答】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结合上文内容,可知答案为A。

2、【答案】B
【分析】考查对汉字字音的掌握。

【解答】A 嫔妃pín,C 喟然kuì,D不恤xù 。

3、【答案】C
【分析】考查对字形的辨析。

【解答】A 剽掠,B 疏浚,D颠覆。

4、
(1)【答案】A
答案第1页,共5页
【分析】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第一段说数字化记忆的发展政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

故A对。

第一段提到人的主体身份被数据化是数字化记忆发展本身造成的,而不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而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也只是数字化记忆发展带来的一种结果而已,故B错。

第二段说被遗忘权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而隐私权提出与大数据时代完全没有关系,故C错。

最后一段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如果在成为数据掌控者的同时却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那就构成了新的霸权,故D错。

(2)【答案】D
【分析】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解答】最后一段在论证大数据对人的主体身份的影响时,认为认同问题也会受到影响。

这是论及了与认同问题有关的内容,而不是讨论了认同问题本身,更不是就认同问题本身做出了全新的论证,故D项错误,是本题答案。

(3)【答案】B
【分析】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遗忘作为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有助于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但这并不是说只有遗忘才能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故而不构成基础。

5、
(1)【答案】C
【分析】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狱:牢房,监狱。

(2)【答案】A
【分析】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

【解答】A乃,副词,才。

B,代词,如此,这样,那样。

/助词,词尾。

C,介词,趁着。

/动词,依靠,凭借。

D,所字结构做定语。

/名词,场所,位置。

(3)【答案】A
【分析】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理解能力。

【解答】急:这里是使动用法,使民急,使百姓焦虑。

(4)【答案】B
【分析】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文中无据。

(5)【答案】(1)做建安主簿时笞罚强横凶狠的官吏。

(2)在任临江军判官时,使军中那些出身豪强大族之家的人不敢为非作歹。

(3)在韶州闻兵变在即,当机立断处置欲发动兵变的首领。

【分析】考查对文言文主要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解答】这是一道概括题,需要先找到能体现王益为官果敢决断,英武不屈的原文,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6、【答案】(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2)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3)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物则骨肉为行路(4)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分析】考查学生对诗文和文学常识的背诵、默写能力。

【解答】默写题考查一般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

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

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

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7、
(1)【答案】C
【分析】考查对古诗内容综合赏析的能力。

【解答】此处是想象,从“寄”和“欲”可推知。

(2)【答案】“冷”字是全诗写景叙事抒情的关键。

运用双关,既写出郡斋气候的冷,也写出诗人心头的冷。

由于这两种冷而联想到在山中艰苦修炼的朋友的孤独、凄冷。

虚实结合,通过一个“冷”字,把诗人对山中朋友的想念很巧妙地表达了出来。

【分析】考查炼字的能力。

【解答】这是一道“炼字”题,前提是先找出这个词,一般来说动词和形容词比较容易写出彩,比如这首诗中的“冷”。

找出关键词之后再分析其手法,并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8、
(1)【答案】B C
【分析】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解答】B 文中并没有说如今的黄姚已经不复当年的风采,而是认为仍留有昔日的文气和灵气。

C “感到愤怒”错误。

(2)【答案】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姚江水位的下降,古镇失去了旧日的繁华,重新与世隔绝,但古镇保留了它的历史文化风情,成为一个世外桃源。

【分析】考查对文段词句的理解。

【解答】这道题考查对文中词句的理解,作答时候要注意练习上下文语境,既然出现在
答案第3页,共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