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广韵_异读字看汉语音变兼谈浊音清化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6月
第3卷第3期Journal of Bengbu College Jun.2014 Vol.3,No.3
从《广韵》异读字看汉语音变兼谈浊音清化现象
收稿日期:2013-12-20
作者简介:张大勇(1982-),男,安徽合肥人,讲师,博士。
张大勇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与传媒系,安徽亳州236800)
摘要:通过对《广韵》异读字中非语音因素的剔除,得到反映语音关系的材料2156条。
利用这些语音材料,以词义是否发生变化为标准,将汉语语音变化划分为历史音变和构词音变两类;以语音变化是否具有系统性为标准,把历史音变现象区分为规律音变和例外音变两类。
进行这样的区分,可以对汉语音变现象和音变理论有更为明确、深入的认识,有助于推动汉语语言理论的研究,并利用这一理论对《广韵》异读字中的浊音清化现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异读字;历史音变;构词音变;规律音变;例外音变
中图分类号:H1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14)03-0036-04
Phenomenon of Chinese Phonetic Change from Variant
Pronunciations Words in Guangyun
ZHANG Da-yo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and Media,Bozhou Teachers College,Bozhou,236800,Anhui)
Abstract:By eliminating thenon phonetic factors Guangyun variant pronunciations words in speech,re-flec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ial2156.The speech material,to sense whether changes as the standard,division of Chinese speech change as the historical phonetic change and change of two kinds of word formation;voice change whether has the system as the standard,the historical sound change phenom-ena into rule of phonetic change and exception phenomenon of sound change.Through this division,we on the Chinese phonetic change and change theory with more clear,thorough,helps to promote the Chinese language study theory,and use the theory analysis on the evolution phenomenon Guangyun variant pro-nunciations words sound in the new law.
Key words:variant pronunciation word;historical evolution;morphological change;rule of phonetic change;exceptional mutation
《广韵》异读字所收读音来源广泛,反映出的语言文字现象异常复杂。
通过对《广韵》异读字中的非语音现象进行的研究,把异读字中的非语音因素剔除出来,然后进入异读字语音的研究。
根据对《广韵》异读字材料的整理,反映语音关系的材料共有2156条。
前人在研究汉语音变时候,较少地进行理论思考,本文是以《广韵》异读字为基本材料,尝试就汉语演变的理论,提出一些看法。
对2156条能够反映语音关系的材料进行分析时,首先,以词义是否变化为标准,把它分为历史音变和构词音变两类。
其次,以语音变化是否具有系统性,将历史音变分为规律音变和例外音变。
下面逐一进行论述。
1历史音变和构词音变现象
1.1界定
在论述这两种音变方式前,先就语言的系统和组成系统的要素做个介绍。
钱学森说:“系统就是由许多部分所组成的整体,所以系统的概念就是要强调整体,强调整体是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部分组成的。
”[1]但是,系统之所以具有整体性,因为它
DOI:10.13900/ki.jbc.2014.03.011
不仅是系统中的要素、部分有机联系的综合,也是系统中多种关系的统一和协调。
一方面,系统是由要素组成的,不存在没有要素的系统;另一方面,要素是系统的要素,不存在完全脱离系统的要素[2]。
具体到语言中亦是如此,尤其是在语音方面。
以汉语语音为例:汉语语音的构成要素从小往大划分,至少可以得到一个词的读音、一类词的读音(如声母同是双唇音的词)和一个语音系统的读音(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
语音的发展既包括语音系统的变化也包括同一类词读音的变化和单个词的语音变化。
而从单个词语音的变化入手来观察汉语的音变现象,就会发现,有的词随着读音的变化词义也产生了变化,而有的词语音变化前后,词义并没有产生变化。
以语音变化中词义是否产生变化为标准,把《广韵》异读字中的音变现象分为历史音变和构词音变。
历史音变就是词在语音演变过程中,词义没有产生变化。
结果就是前后语音不一致,但前后词义是一致的。
另外,汉语方言中也存在音变现象,只要它的词义在变化前后没有产生变化,都将其归入历史音变一类,这些方音的不同正是历史音变这一时间上的语音变化现象在地域空间中的遗存。
构词音变就是语音变化过程中,词义也产生变化,也就是产生另外一个新词的语音变化。
事实上,语音的变化正是词义运动的结果,原来词义要求另造新词来记录新的词义。
而这个构词手段就是通过语音的变化来实现的。
1.2划分历史音变和构词音变的意义
汉语是用汉字作为记录手段的,而汉字在表音方面的缺陷,使得汉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大量文献就显得非常珍贵。
面对记录汉语的大量文献,尤其是其中关于汉语语音变化发展的语音材料时,如何去鉴别和研究其中的语音现象,是能否正确认识汉语语音发展史的关键。
例如:“识”字在《广韵》中的两个读音:“《志韵》职吏切下,识,标识,见《礼》,本音式。
《职韵》赏职切下,识,《说文》云:‘常也。
一曰知也。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识下:“按凡知识、记识、标识,今人分入去二声,古无入去分别,三者实一义也。
”按:“借”字,《广韵》两个读音:(1)《禡韵》唶小韵子夜切下:“借,假借。
又将昔切。
”(2)《昔韵》积小韵资昔切下:“借,假借也。
又资夜切。
”《说文解字注》貣下:“从人求物也。
从人犹向人也。
谓向人求物曰貣也。
按代弋同声,古无去入之别。
求人施人,古无貣贷之分。
由貣字或作贷,因分其义,又分其声。
如求人曰乞,给人之求亦曰乞,今分去讫、去既二音。
又如假借二字,皆为求者予者之通名。
唐人亦有求读上入,予读两去之说,古皆未必有是。
”按:“识”字去声、入声两个读音所表达的词义不同,而且声纽已经发生变化,显然已经变为两个词。
“借”字去声、入声两个读音所表达的词义没有变化。
“识”字已经形成两个读音、两个词义,当是一种构词的音变。
段玉裁说:“知识、记识、标识,三者实一义也。
”他这个“义”是从这个词的词源意义上说的,但是词源意义是隐含在词语变化中的[3],而语音的变化是直接和词汇意义相联系的。
“借”字两个读音变化前后,词义没有产生变化,当是一种历史音变现象。
通过区分历史音变和构词音变,就可以把汉语从上古到中古这种入声向去声变化的现象分为两类:一类是历史音变;一类是构词音变,这有助于加深对汉语语音发展历史的认识。
1.3历史音变和构词音变的关系
历史音变和构词音变都是汉语语音变化中的语音现象,它们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首先,历史音变的过程没有发生词义的变化,而构词音变过程却正是由词义变化推动的。
其次,历史音变和构词音变一直贯穿于汉民族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随着人类生活的变迁、生理的进化,历史音变会产生原来语音系统中没有的因素,如轻唇音和舌上音的产生;而构词音变是与词汇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不但受到人的生理因素的制约,还受到社会交际的制约。
语言是用来交际的,这就决定汉语的构词音变,既要与该词原来的读音相区别,又要与原来词义维持着紧密的联系,是在这种区别和联系的矛盾中向前发展的。
试想,用一个语音系统中没有的语音作为构词的手段,人们很难接受,也不能被大多数人所使用。
同时,历史音变和构词音变也有紧密联系的方面,首先,如上面所举的例子,上古入声到中古去声的这一语音变化现象,构词音变会利用历史音变的现象作为构词手段构造新词,这样它就与历史音变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
其次,构词音变的手段有时候会受到历史音变的影响,如“败”字,《广韵》两个读音:“去声夬韵败小韵薄迈切下,败,自破曰败。
《说文》‘毁也。
’又北迈切。
去声夬韵败小韵补迈切下,败,破他曰败,补迈切。
又音呗。
”按:败字,通过声纽清浊的变化,构造了一个词义上有联系的新词,是一种构词音变。
但是,汉语语音在发展过程中又经历过浊上变去、浊音清化这一历史音变过程。
最后,“败”字“薄迈切、补迈切”都变成“补迈切”。
构词音变受到历史音变的影响,在这个层次上与历史音变合流。
73
张大勇从《广韵》异读字看汉语音变兼谈浊音清化现象
2规律音变和例外音变现象
2.1界定
根据词义是否有变化,分为历史音变和构词音变。
在历史音变中,根据是否属于系统性变化再次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规律性音变;一类是例外性音变。
规律性音变是指“语音从前一状态到后一状态有规律、有次序地变化”[4]113。
具体到《广韵》异读字中的规律音变,主要是汉语语音史研究上,人们已经得出的较为一致的语音规律。
如上古30韵部到中古206韵的分化规律;上古声纽到中古声纽的分化规律;上古声调到中古的分化规律。
《广韵》产生时期,汉语语音史中已经具有了一些语音演变规律,如浊音清化、浊上变去等。
以已经成为科学结论的语音规律作为标准,对异读字中的异读关系进行分类和总结。
例外音变是指在某一时期,其语音的变化是分散的、个体的,不具备系统性的语音变化。
例如:在《广韵》系统中,知组、庄组、章组声纽还是属于不同音位的,但是在异读字中就有这三组中极少数字相混的现象,就把这些现象称为例外音变。
2.2区分规律音变和例外音变的意义
规律音变和例外音变作为语音发展变化中两种主要变化形式,区分二者对语言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语言变化本身存在复杂性,既受到语言内部发展机制的制约,同时又是人们在社会交际中的工具,受到外部其他因素的制约,如语言使用者的生理、心理、文化因素等。
即使在语言发展内部因素中,也有因为时空的不同,而会产生一些不符合规律的演变。
2.3规律音变和例外音变的关系
规律音变和例外音变作为历史音变的两种变化形式,二者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首先,规律音变具有系统性,一定是大批材料所反映的语言事实。
而例外音变是个别现象,或是在某一时段与其他类型的规律性音变相比较,自身材料还是个体的、分散的。
其次,规律性音变反映的是语言中大部分语言现象,例外音变反映的是少数语言现象。
但是既不能用规律音变的结论来衡量例外音变的语音变化,也不能用例外音变的结论来反驳规律音变的结论,否则就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有的后起语言现象属于例外音变的范畴,例如《广韵》异读字中就有反映精组和章组相混的例子,但是不能根据这些少数例子,返回头证明中古以前汉语中精组和章组字也有变化关系,因为这种精组和章组相混的现象,可能正是现代汉语某些方音中精组、章组字合流的源头。
同时,规律音变和历史音变也是有密切联系的,有的规律性音变正是从例外音变变化而来的,如汉语普通话中的j、q、x读音的来源:“说话的时候音是一个接着一个连续发出的,因而某一个音可能会受到前后音的影响或处在非重读位置上而有同化、异化、换位、弱化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变化。
这是一种共时性的变化。
但是这种变化一旦在历史上固定下来而成为人们必须学习的糢式,那就转化为历时的音变。
中古的‘见’母/k/在/i//y/前在北京话中变为/j/,这就是共时的同化作用日益固定下来而成为一种历史音变的例子。
”[4]112其次,例外与规律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规律也就无所谓例外。
李荣先生说“例外考验规律。
通过例外的分析研究,可以帮我们进一步掌握规律”[5]。
例如汉语中,明纽和晓纽的关系[6],部分喉牙音和齿头音的关系等例外音变的现象被学者们所认识,对于看待上古的规律性音变就有很大帮助[7]。
3《广韵》异读字中的浊音清化现象
浊音清化现象是汉语发展史上的一大语音规律,前人著作中已经有所论及。
王力《汉语语音史》利用朱熹的反切得到宋代21个声母,相较晚唐五代的语音,通语中全浊声母已经完成清化,分往不同的清音中[8]。
在此之前,罗常培先生利用汉藏对音材料,研究出晚唐五代西北地区的全浊声母以及开始清化[9]。
近来有人研究得到《<史记>三家注》中,已经出现浊音清化现象[10]。
在古人的著作中也发现有浊音清化的端倪:唐人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说:“今荆襄人呼提为堤……关中人呼稻为讨、呼釜为付,皆讹谬所习,亦曰坊中语也。
”按:《广韵》提,杜奚切;堤,都奚切,声母由定纽变端纽。
稻,徒晧切;讨,他浩切。
声母由定纽变透纽。
釜,扶雨切;付,方遇切。
声母由奉纽变非纽。
这几个都是浊音变为清音,可见浊音清化这一现象在唐代就已经被人注意了。
这三个浊音清化的例子,反映三种不同的清化模式:浊音变为同部位不送气清音,声调不变;浊音变为同部位送气清音;声调变为同部位不送气清音,声调发生变化。
这与现代汉语方言中的浊音清化模式有相通的地方。
现代汉语方音中的浊音清化是一种有条件的分化,变化因方言而异,情况复杂,无法以一种方言的变化条件或规律套另一种方言[11]。
日本空海和尚于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公元804年)来中国留学,他的《文镜秘府论)中有“调四声谱”如下:“皇、晃、璜、镬、禾、祸、和。
滂、旁、傍、
83蚌埠学院学报2014年6月第3卷第3期(总第15期)
薄、婆、泼、紴。
光、广、珖、郭、戈、果、过。
荒、恍、侊、霍、和、火、货。
”按:其中“和”字是匣纽,这里和清声母并列(荒到货一列是晓纽),滂和泼是清音声母,和浊音的旁、傍、薄等字为一列。
说明当时的浊音声母已经有些接近于清声母了[12]。
通过以上今人研究和古人记录的关于浊音清化的材料,大致可以推断出,最迟在晚唐五代时期,汉语中的全浊声母已经开始清化,由于方言的不同,清化时期前后略有距离,大约方言中的浊音清化在前,通语中的浊音清化在后。
浊音清化作为一种语音演变现象,不会是一次性完成的,它是一个过程,是在一个个词中演变,是在一个个方言中慢慢积累地变化而成的,是一种量的变化,最终造成质的变化。
《广韵》异读字至少能够反映从反切产生起到宋代这一大段时期汉语中的语音变化的各种现象,因此,可以在其中寻找浊音清化这一语音现象。
通过对《广韵》异读字穷尽性的整理,并在传世文献中搜集该字的相关记录,共得到以下反映浊音声母和清音声母关系的例子:
帮纽-並纽:
誖,蒲昧切、补妹切。
轐,博木切、蒲沃切。
鮅,卑吉切、毗必切。
鑮,傍各切、补各切。
端纽-定纽:
摕,特计切、都计切。
遰,特计切、底隷切。
樀,都历切、徒历切。
知纽-澄纽:
鵫,都敎切、直角切。
谪,陟革切、丈厄切。
见纽-群纽:
澽,其据切、居御切。
揭,渠列切、居列切。
揭,渠列切、居竭切。
橜,其月切、居月切。
衱,其辄切、居怯切。
精纽-从纽:
穧,子计切、在诣切。
堲,子力切、秦力切。
岊,子结切、昨结切。
庴,资昔切、秦昔切。
柞,则落切、在各切。
庄纽-崇纽:
篧,士角切、侧角切。
萴,阻力切、士力切。
晓纽-匣纽:
咶,火夬切、下刮切。
詯,荒内切、胡对切。
翯,许角切、胡觉切。
坹,呼决切、胡决切。
撷,胡结切、虎结切。
炠,胡甲切、呼甲切[13]。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到所涉及到的声纽是帮组、端组、知组、见组、精组、庄组、晓组。
几乎涉及到中古时期的各个发音部位的声纽。
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广韵》异读字浊音清化的例子正是汉语中浊音清化现象全方位变化的缩影。
4结论
通过对《广韵》异读字中反映语音变化的材料进行分析,以词义是否变化为标准区分汉语音变现象为历史音变和构词音变;以语音变化是否具有系统性为标准区分历史音变为规律音变和例外音变,并利用这一理论对异读字中反映规律音变的浊音清化现象进行了分析。
历史音变、构词音变、规律音变和例外音变的区分有助于对汉语语音发展历史的认识,也推动了对汉语语音变化理论更进一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钱学森.论系统工程[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204.
[2]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207.
[3]王宁,黄易青.词源意义和词汇意义论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4):90-98.
[4]徐通锵.历史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5]李荣.语言演变规律的例外[M]//李荣.音韵存稿.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07.
[6]孙玉文.试论跟明母谐声的晓母字的语音演变[J].古汉语研究,2005(1):2-8.
[7]黄易青.论上古喉牙音向齿头音的演变及古明母音质[J].古汉语研究,2004(1):20-27.
[8]王力.汉语语音史[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261.
[9]罗常培.唐西北五代方音[M].上海:史语所单刊甲种之十二,1933.
[10]申雅莎.《史记》三家注中所反映的浊音清化现象[J].语言研究,2002(S1):14-20.
[11]辛世彪.浊音清化的次序问题[J].海南大学学报,2001(1):12-18.
[12]黄笑山.试论唐五代全浊声母的“清化”[J].古汉语研究,1994(3):38-40.
[13]陈彭年.大宋重修广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93
张大勇从《广韵》异读字看汉语音变兼谈浊音清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