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传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钻石传奇
作者:罗千淘
来源:《大自然探索》2011年第12期
①璀璨钻石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
②滴血钻石
在那里出产的每一颗钻石上都沾着矿工和死于战乱的民众的鲜血。
③人造钻石
科学家想象出了一个从手机芯片到太空飞船都由钻石驱动的世界。
④太空钻石
有人说,钻石是天神滴落的眼泪。
①璀璨钻石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
钻石的前世今生
钻石是指经过琢磨的金刚石,金刚石是一种天然矿物,是钻石的原石。
钻石最早的发现之地是印度。
早在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文献中就记载了钻石坚硬、晶体规正和对光的折射性等内容,“金刚”一词则来自于古印度的梵语“Vajra”,意思是强壮有力的人或神。
公元前327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印度,在德干高原的深谷中发现钻石并带回欧洲。
亚历山大大帝用希腊语“Adamas”为钻石命名,意思是“坚不可摧、不可毁灭”,随着语言的演变,就成了今天的英文“Diamond”。
钻石因其坚硬、美丽和稀少而被蒙上神秘的面纱。
在古代,由于缺乏探勘手段,人们几乎都是在印度和巴西的河沙碎石中靠运气发现钻石,甚至在很长时间里人们都不知道钻石到底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
直到1772年,著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构成钻石的物质居然是碳。
他将钻石置于纯氧中燃烧,得到二氧化碳气体,由此得出钻石的成分是碳的结论。
1866年,南非一家农场的少年伊拉兹马斯·雅可比在奥兰治河滩上玩耍时,无意中捡到一块重达21.25克拉的钻石原石,后被当时的英国殖民总督送到巴黎万国博览会上展览,引起巨大轰动。
南非有钻石矿藏的消息让探矿者蜂拥而至,一对姓伯纳特的兄弟很幸运地在金伯利小镇附近发现了一座钻石矿。
钻石矿藏的发现,让人们对钻石的认识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天然钻石的形成需要非常特殊的条件:含碳矿物,45~60千巴的高压(相当于有4000个成年男子站在你的一只脚上),900~1300℃的高温,以及无氧的环境。
能同时满足这些条件的地方在地球上只有两个:相对稳定的大陆板块下的岩石圈地幔,以及陨石撞击地球形成的陨石坑。
在大陆板块下的岩石圈地幔中,距地表140~190千米深处,是形成钻石最主要的区域,在那里,强大的压力压碎碳原子,使其形成新的、致密的格子构造。
在这样的环境中存在的时间越长,钻石就生长得越大。
研究发现,一部分钻石是由地幔深处的无机碳形成的。
碳在地球表面十分常见,在人类和动植物体内以及空气中都含有大量碳,但在地球内部,碳却非常稀少。
还有一部分钻石是由地球内部的有机碳形成的。
随着地壳俯冲运动,板块表面沉积的有机物(来自远古浮游生物的遗骸)被带到地球内部。
无论是有机碳还是无机碳,在地球内部都属于微量元素,这决定了钻石是地球上的一种稀有矿物。
钻石从地底深处来到地表的旅程,是靠深源火山喷发完成的。
深源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来自地下150千米甚至更深处,比一般火山喷发要深三倍多,现在还没有哪种钻机能钻到这个深度。
含有钻石的岩浆随火山爆发被从地下深处带到地表,冷凝后主要形成两种火成岩:金伯利岩(角砾云母橄榄岩)和金云火山岩(钾镁煌斑岩)。
它们虽然不直接生成钻石,却是钻石的运输工具——它们从地下深处朝地表移动,形成一条通道,里面填充着熔岩、火山碎屑岩和钻石;一旦冲破地表,便发生小型但剧烈的火山喷发,在地表形成火山口,最后冷却变硬,岩筒中便蕴藏着钻石。
角砾云母橄榄岩筒是蕴藏钻石矿藏的最主要的岩筒,于1887年首次大规模地发现于南非的金伯利小镇,故被称为“金伯利岩”。
上一次深源火山大规模喷发是在数十亿年前,这表明钻石是地球上的一种非常古老的矿物,地球上最年轻的钻石有9亿岁,最年老的有40亿岁,和地球的年龄差不多。
随着时光流逝,大部分金伯利岩筒风化剥落,被泥土和沉积物所覆盖,如果要开采必须向地下挖掘。
有小部分含有钻石的矿砂被流水搬运到河滩河床,浅埋于冲积矿床,成为人们追踪大面积钻石矿藏的线索。
珍稀的宝物
自拉瓦锡确定钻石成分,100多年里,人们一直都搞不清楚:钻石和石墨都是由碳组成的,为什么钻石却成为最坚硬的矿物?1913年,英国物理学家威廉·布拉格和他的儿子找到了答案。
布拉格父子用X射线观察钻石内部,研究其晶体内原子的排列方式,结果发现,在钻
石晶体内部,每个碳原子都与周围的四个碳原子紧密结合,形成一种在其他矿物中都不曾见到过的特殊的三维结构,使得钻石的密度达到每立方厘米约3.5克,大约是石墨密度的1.5倍,正是这种致密结构使得钻石成为自然界最坚硬的矿物,其硬度是刚玉的150倍,石英的1000倍。
由于硬度最高,在激光切割技术出现之前,加工钻石必须用钻石粉末。
在古代中国,钻石大多被作为加工其他珠宝玉器的工具而非宝石。
钻石的熔点为3800℃,燃点在纯氧中为720~800℃,在空气中为850~1000℃,在真空2000~3000℃条件下会缓慢变成石墨。
钻石的化学性质稳定,能耐受酸性和碱性。
那么,钻石到底有何迷人之处呢?如今人们喜爱钻石大多是因为它的两个特点:坚硬和耀眼。
自古人们就认识了钻石的无比坚硬,但其独特的光学性质却是在近代才被发现的。
在古代,只有那些有着浓郁色彩的红宝石、祖母绿和蓝宝石等,才被视为有价值的装饰宝石,而看起来粗糙的钻石原石虽然也被一些王公贵族所收集,却只作为抵御挫败之物以及男子气概的象征。
18世纪的淘金人在巴西专注于寻找黄金,却忽略了一座钻石矿。
钻石作为珠宝饰品,得益于人们对光的性质的认识。
光的速度在真空中能达到每秒30万千米,但在穿过一些物质,如大气、水、玻璃或者钻石时,光的速度就会变慢,这是因为光在穿过物体时与构成物体的原子的电子相互作用——你可以想象光在电子的缝隙中绕来绕去的情景。
大多数无色透明的物体对光速的减低并不明显。
我们呼吸的空气中每立方厘米仅含有60万个原子,原子与原子之间的空间远远大于原子本身的大小,所以大气减低光的速度仅为每秒几百千米,通常条件下是察觉不到的。
在水和冰中,原子的密度比在大气中大几千倍,光线在其中的传播速度是每秒225308千米,比在真空中降低了大约30%。
光线在窗户玻璃中传播的速度大约为每秒193121千米,这个速度和光线在大多数物体中传播的速度差不多。
然而,钻石却能像刹车一样大大减慢光的传播速度,这是其他所有无色透明物体都做不到的。
钻石内部填满了原子,在自然界没有什么物质内部的原子比钻石更密集了,因此光在进入钻石的那一瞬间,其速度便骤降到每秒128747千米。
光线从各个切割面进入钻石内部,在离开之前被反复折射很多次,最终发出彩虹般的光泽。
如果你近距离地观察一颗有切割面的钻石,你会发现钻石就像棱镜一样,将吸收到内部的白色光线散射成彩虹的色彩。
钻石的迷人之处还在于其玄妙的色彩。
天然钻石分为白钻和彩钻两大类。
纯净的白钻无色透明,十分稀少,是高品质的珠宝,但大部分白钻在漫长的形成过程中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含有少量的氮元素,因此呈现淡黄色。
白钻越偏黄,价值越低。
但是,如果氮元素含量较高,且以单独分散的方式存在于钻石内部,那么钻石就会显示出鲜艳的黄色或者浅棕色,这样的钻石的数量只占到所有天然钻石的0.1%,属于珍稀的“金丝雀钻石”。
同属于这一类型的浅蓝灰色钻石的数量更加稀少。
绿色钻石是因为受到不同强度的辐射,深蓝色钻石是因为含有硼元素,粉色钻石和玫瑰色钻石是因为在钻石生成的过程中其结构出现了塑性变形。
总体来说,彩色钻石的数量最多只占到珠宝级钻石的2%,如果还同时具备较大体积,就会成为举世闻名的珍宝。
和地球上其他矿物特别是宝石相比,被探明的钻石储量很少。
在工业化开采钻石的100多
年历史里,总共开采出大约350吨钻石。
如今每年钻石产量是1.3亿克拉,其中宝石级的不到20%,然而这20%的钻石的价值却是占到80%的工业用钻石的5倍。
有人曾估算过,要得到1克拉重的钻石,至少要开采处理250吨矿石,采获率非常低,如果想从成品钻中再挑选出美钻,更是难上加难了。
2011年7月,麦考瑞大学光电研究中心的理查德·米德伦教授及其同事发现,暴露在强紫外线下时,钻石会挥发,因此它们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恒久远”。
不过,在令全世界钻石爱好者惊慌失措以前,米德伦很快又发现,在常规条件下,钻石的挥发小到难以察觉。
实际上,即使是暴露在非常强烈的紫外线下,如强烈阳光或紫外日光浴灯下,需要经过差不多和宇宙存在相同的时间——100亿年之后,钻石挥发损失的重量才能达到可观察的程度。
这个发现不仅为钻石的长期稳定性提供了证据,也为未来的研究开辟了宽阔大道。
钻石的"4C"
影响一颗钻石品质的因素被归纳为“4C”,即克拉、净度、色泽和切工。
克拉Carat:克拉是计算钻石重量的单位。
当钻石由印度流传到欧洲时,人们为了统一计算钻石重量的单位,用一种角豆树carob的果实作砝码,因为这种细小的果实每一粒的重量都约为200毫克,相差无几,由此克拉成为了计算钻石的重量单位。
净度Clarity:以钻石内的瑕疵多少决定。
瑕疵可能是天然的杂质或裂痕。
瑕疵的数量、位置、大小等都会影响钻石评级。
在开采出来的金刚石中,只有20%可以成为宝石,其余的因为瑕疵较多通常只能作工业用途。
而在20%~40%的宝石级钻石中,大部分都包含肉眼可见的瑕疵,精度评级从高级到低级分别用英文缩写来表示:
FL:完美无瑕
IF:内部无瑕
VVS1 and VVS2:非常小的瑕疵
SI1 and SI2:小瑕疵,肉眼可见
I1, I2 and I3:有瑕疵,肉眼可见
色泽Colour:钻石的色泽会因为内含化学杂质而有所不同。
完全纯正的钻石应该是透明无色的。
钻石偏向不同的颜色会影响其价值,绝大部分钻石因为含有氮元素而偏黄,白钻越偏
黄,价值便越低,但鲜艳的彩钻却非常昂贵。
白钻石评级的方法是将样品与已知色级的比色石对比确定,以D级最高,Z最低。
无色: D, E, F
接近无色: G, H, I, J
微黄: K, L, M
轻浅黄: N, O, P, Q, R
浅黄: S, T, U, V, W, X, Y, Z
切工Cut:1914年,比利时安特卫普的钻石切割师发明了“圆形明亮式切割”方法。
1919年,波兰人塔克瓦斯基设计出有58个翻面的切割工艺,它是根据钻石的折光率系数等因素而精确计算出来的,不能任意改变,其精确的比例将钻石折射的光线发挥得淋漓尽致。
钻石一般切割标准是有57个面或58个面,33个面在冠部,24个面或25个面(即在底尖处再磨一面)在腰以下。
不属于这种切割的形状称为Fancy Cut,包括有方形、梨形、心形等。
①德累斯顿绿钻:世界上最大的绿色钻石,重达41克拉,其美艳的绿色是自然辐射照射的结果。
②库里南钻石:产于南非,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钻石原石,重达3106.75克拉,现被切割成9颗大钻石和无数小钻石。
③神像之眼:世界上最大的浅蓝灰色钻石,重达70.21克拉。
④世纪之心:原石重达599克拉,是最纯净的大型钻石,现被切割成重达273.85克拉的立体心形,璀璨无比。
⑤佛罗伦萨钻石:失踪的浅黄色钻石,伴有少许绿色,重达137.27克拉。
⑥黑色奥洛夫:产于印度,又被称为“婆罗门之眼”,世界上最大的黑色钻石,原石重达195克拉,现被切割成重67.50克拉的椭圆形珠宝。
⑦大地之星:重达111.59克拉的咖啡色钻石。
⑧蒂凡尼黄钻:世界上最大的黄色钻石,原石重达280克拉,现被切割为128.54克拉的珠宝,由蒂凡尼珠宝公司收藏。
⑨光之海洋:产于印度,世界上最大的粉红色钻石,重达182克拉,曾经被镶嵌在伊朗皇冠上。
钻石的前世今生
钻石是指经过琢磨的金刚石,金刚石是一种天然矿物,是钻石的原石。
钻石最早的发现之地是印度。
早在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文献中就记载了钻石坚硬、晶体规正和对光的折射性等内容,“金刚”一词则来自于古印度的梵语“Vajra”,意思是强壮有力的人或神。
公元前327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印度,在德干高原的深谷中发现钻石并带回欧洲。
亚历山大大帝用希腊语“Adamas”为钻石命名,意思是“坚不可摧、不可毁灭”,随着语言的演变,就成了今天的英文“Diamond”。
钻石因其坚硬、美丽和稀少而被蒙上神秘的面纱。
在古代,由于缺乏探勘手段,人们几乎都是在印度和巴西的河沙碎石中靠运气发现钻石,甚至在很长时间里人们都不知道钻石到底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
直到1772年,著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构成钻石的物质居然是碳。
他将钻石置于纯氧中燃烧,得到二氧化碳气体,由此得出钻石的成分是碳的结论。
1866年,南非一家农场的少年伊拉兹马斯·雅可比在奥兰治河滩上玩耍时,无意中捡到一块重达21.25克拉的钻石原石,后被当时的英国殖民总督送到巴黎万国博览会上展览,引起巨大轰动。
南非有钻石矿藏的消息让探矿者蜂拥而至,一对姓伯纳特的兄弟很幸运地在金伯利小镇附近发现了一座钻石矿。
钻石矿藏的发现,让人们对钻石的认识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天然钻石的形成需要非常特殊的条件:含碳矿物,45~60千巴的高压(相当于有4000个成年男子站在你的一只脚上),900~1300℃的高温,以及无氧的环境。
能同时满足这些条件的地方在地
球上只有两个:相对稳定的大陆板块下的岩石圈地幔,以及陨石撞击地球形成的陨石坑。
在大陆板块下的岩石圈地幔中,距地表140~190千米深处,是形成钻石最主要的区域,在那里,强大的压力压碎碳原子,使其形成新的、致密的格子构造。
在这样的环境中存在的时间越长,钻石就生长得越大。
研究发现,一部分钻石是由地幔深处的无机碳形成的。
碳在地球表面十分常见,在人类和动植物体内以及空气中都含有大量碳,但在地球内部,碳却非常稀少。
还有一部分钻石是由地球内部的有机碳形成的。
随着地壳俯冲运动,板块表面沉积的有机物(来自远古浮游生物的遗骸)被带到地球内部。
无论是有机碳还是无机碳,在地球内部都属于微量元素,这决定了钻石是地球上的一种稀有矿物。
钻石从地底深处来到地表的旅程,是靠深源火山喷发完成的。
深源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来自地下150千米甚至更深处,比一般火山喷发要深三倍多,现在还没有哪种钻机能钻到这个深度。
含有钻石的岩浆随火山爆发被从地下深处带到地表,冷凝后主要形成两种火成岩:金伯利岩(角砾云母橄榄岩)和金云火山岩(钾镁煌斑岩)。
它们虽然不直接生成钻石,却是钻石的运输工具——它们从地下深处朝地表移动,形成一条通道,里面填充着熔岩、火山碎屑岩和钻石;一旦冲破地表,便发生小型但剧烈的火山喷发,在地表形成火山口,最后冷却变硬,岩筒中便蕴藏着钻石。
角砾云母橄榄岩筒是蕴藏钻石矿藏的最主要的岩筒,于1887年首次大规模地发现于南非的金伯利小镇,故被称为“金伯利岩”。
上一次深源火山大规模喷发是在数十亿年前,这表明钻石是地球上的一种非常古老的矿物,地球上最年轻的钻石有9亿岁,最年老的有40亿岁,和地球的年龄差不多。
随着时光流逝,大部分金伯利岩筒风化剥落,被泥土和沉积物所覆盖,如果要开采必须向地下挖掘。
有小部分含有钻石的矿砂被流水搬运到河滩河床,浅埋于冲积矿床,成为人们追踪大面积钻石矿藏的线索。
珍稀的宝物
自拉瓦锡确定钻石成分,100多年里,人们一直都搞不清楚:钻石和石墨都是由碳组成的,为什么钻石却成为最坚硬的矿物?1913年,英国物理学家威廉·布拉格和他的儿子找到了答案。
布拉格父子用X射线观察钻石内部,研究其晶体内原子的排列方式,结果发现,在钻石晶体内部,每个碳原子都与周围的四个碳原子紧密结合,形成一种在其他矿物中都不曾见到过的特殊的三维结构,使得钻石的密度达到每立方厘米约3.5克,大约是石墨密度的1.5倍,正是这种致密结构使得钻石成为自然界最坚硬的矿物,其硬度是刚玉的150倍,石英的1000倍。
由于硬度最高,在激光切割技术出现之前,加工钻石必须用钻石粉末。
在古代中国,钻石大多被作为加工其他珠宝玉器的工具而非宝石。
钻石的熔点为3800℃,燃点在纯氧中为720~
800℃,在空气中为850~1000℃,在真空2000~3000℃条件下会缓慢变成石墨。
钻石的化学性质稳定,能耐受酸性和碱性。
那么,钻石到底有何迷人之处呢?如今人们喜爱钻石大多是因为它的两个特点:坚硬和耀眼。
自古人们就认识了钻石的无比坚硬,但其独特的光学性质却是在近代才被发现的。
在古代,只有那些有着浓郁色彩的红宝石、祖母绿和蓝宝石等,才被视为有价值的装饰宝石,而看起来粗糙的钻石原石虽然也被一些王公贵族所收集,却只作为抵御挫败之物以及男子气概的象征。
18世纪的淘金人在巴西专注于寻找黄金,却忽略了一座钻石矿。
钻石作为珠宝饰品,得益于人们对光的性质的认识。
光的速度在真空中能达到每秒30万千米,但在穿过一些物质,如大气、水、玻璃或者钻石时,光的速度就会变慢,这是因为光在穿过物体时与构成物体的原子的电子相互作用——你可以想象光在电子的缝隙中绕来绕去的情景。
大多数无色透明的物体对光速的减低并不明显。
我们呼吸的空气中每立方厘米仅含有60万个原子,原子与原子之间的空间远远大于原子本身的大小,所以大气减低光的速度仅为每秒几百千米,通常条件下是察觉不到的。
在水和冰中,原子的密度比在大气中大几千倍,光线在其中的传播速度是每秒225308千米,比在真空中降低了大约30%。
光线在窗户玻璃中传播的速度大约为每秒193121千米,这个速度和光线在大多数物体中传播的速度差不多。
然而,钻石却能像刹车一样大大减慢光的传播速度,这是其他所有无色透明物体都做不到的。
钻石内部填满了原子,在自然界没有什么物质内部的原子比钻石更密集了,因此光在进入钻石的那一瞬间,其速度便骤降到每秒128747千米。
光线从各个切割面进入钻石内部,在离开之前被反复折射很多次,最终发出彩虹般的光泽。
如果你近距离地观察一颗有切割面的钻石,你会发现钻石就像棱镜一样,将吸收到内部的白色光线散射成彩虹的色彩。
钻石的迷人之处还在于其玄妙的色彩。
天然钻石分为白钻和彩钻两大类。
纯净的白钻无色透明,十分稀少,是高品质的珠宝,但大部分白钻在漫长的形成过程中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含有少量的氮元素,因此呈现淡黄色。
白钻越偏黄,价值越低。
但是,如果氮元素含量较高,且以单独分散的方式存在于钻石内部,那么钻石就会显示出鲜艳的黄色或者浅棕色,这样的钻石的数量只占到所有天然钻石的0.1%,属于珍稀的“金丝雀钻石”。
同属于这一类型的浅蓝灰色钻石的数量更加稀少。
绿色钻石是因为受到不同强度的辐射,深蓝色钻石是因为含有硼元素,粉色钻石和玫瑰色钻石是因为在钻石生成的过程中其结构出现了塑性变形。
总体来说,彩色钻石的数量最多只占到珠宝级钻石的2%,如果还同时具备较大体积,就会成为举世闻名的珍宝。
和地球上其他矿物特别是宝石相比,被探明的钻石储量很少。
在工业化开采钻石的100多年历史里,总共开采出大约350吨钻石。
如今每年钻石产量是1.3亿克拉,其中宝石级的不到20%,然而这20%的钻石的价值却是占到80%的工业用钻石的5倍。
有人曾估算过,要得到1克拉重的钻石,至少要开采处理250吨矿石,采获率非常低,如果想从成品钻中再挑选出美钻,更是难上加难了。
2011年7月,麦考瑞大学光电研究中心的理查德·米德伦教授及其同事发现,暴露在强紫外线下时,钻石会挥发,因此它们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恒久远”。
不过,在令全世界钻石爱好者惊慌失措以前,米德伦很快又发现,在常规条件下,钻石的挥发小到难以察觉。
实际上,即使是暴露在非常强烈的紫外线下,如强烈阳光或紫外日光浴灯下,需要经过差不多和宇宙存在相同的时间——100亿年之后,钻石挥发损失的重量才能达到可观察的程度。
这个发现不仅为钻石的长期稳定性提供了证据,也为未来的研究开辟了宽阔大道。
②滴血钻石
在那里出产的每一颗钻石上都沾着矿工和死于战乱的民众的鲜血。
戴比尔斯公司的钻石帝国
1866年,南非发现大型钻石的消息传出,数千名探矿者来到南非追踪一条富含角砾云母橄榄岩矿砂的火山流,最后发现其源头是一家农场,归戴比尔兄弟所有。
探矿者聚集得越来越多,戴氏兄弟不想同贪婪的寻宝者打交道,便将农场以6300英镑的价格卖给了一名英国牛津大学的学生塞西尔·约翰·罗德斯。
后来,罗德斯通过经营和兼并小型矿业,迅速扩大了自己的独立公司,并于1888年成立了戴比尔斯联合矿业公司,以纪念早期卖出农场的戴氏兄弟。
由于当时南非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钻石产区,而戴比尔斯公司又垄断了南非的钻石行业,因此戴比尔斯公司很快便控制了全球90%的钻石市场,罗德斯成为世界首富,他保留这个头衔直到他于1902年去世。
如今的戴比尔斯公司已经成为钻石的同义词,拥有19座大型钻石矿场,其中维内提钻石矿场是全球最大的钻石矿场之一,每年处理350万吨角砾云母橄榄岩,产出400万克拉钻石,在钻石垄断产业格局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依然掌控着全球50%的钻石市场,并且控制着钻石的价格。
一颗钻石从矿场来到市场的橱窗,历时超过两年,横跨四个大洲,历经矿工、中间商、切割师及宝石专家之手。
钻石交易遵循一套延续了数百年的规则,买家、加工者和零售商有时就像一个神秘的社团。
戴比尔斯公司每年向市场推出十次钻石,每次都举办有着严格限制的“看货会”。
在“看货会”上,平均每包价值1000万美元的钻石原石被提供给特别邀请的钻石商,他们是全球主要的批发商,人数不到100人。
钻石交易在很大程度上仰赖于钻石商个人的声誉和诚信。
在比利时安特卫普的钻石交易大厅里,每天都进行着价值数百万美元的钻石买卖,整个过程没有证书,没有合同,没有现金易手,但批发商们都会自觉遵守规则,他们中无论是谁,一旦破坏规则就会被永远排斥在交易圈外,再也没有人愿意和他做交易。
虽然现在钻石年产量达到1.3亿克拉,不再像以前那样稀有了,但由于戴比尔斯公司掌控着供应量以及行销政策,因此钻石还是十分昂贵。
“二战”后,戴比尔斯公司决定推行钻石婚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