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征百越详细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自知乎
作者:韩崑,对于国史,要在流变中寻求中用的启示
Shijie Xu、徐杨、凌海洋等人赞同
答题思路:本题应当涉及秦朝国力、百越战争、秦朝亡因三个关键词,要在对秦朝国力分析的基础上,衡量百越战争与秦朝灭亡之间的关系。
秦朝国力分析:
1.人口兵源:战国时期的人口,学界普遍认为,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由高到底的过程。
臧知
非教授曾在《战国人口考实》一文中分析得出战国中期经历了战国前期的养聚,华夏人口增加至2500万余,经历了百年间的攻伐征战,人口总数大体下降至1500万人左右。
这两千万人构成了秦朝人口的基本盘。
其中,奴隶约有100万,乱世多战,男性必然比女性少,再排除未成年人与老人(12岁以下,50岁以上),全天下则可用于作战的成年男丁应当不超过300万人。
秦人兵力应当为60万,其余六国共计200余万。
2.粮草生产:A秦朝得以统一天下,粮草来源无外乎关中与蜀中。
①关中经过春秋时期的开拓,
秦人得以在春秋末年占有整个关中的中西部地区(今宝鸡、咸阳、西安三地区);②战国初期,秦魏争夺魏属西河郡(今渭南地区),秦于公元前330年占有之,从而秦得以在商鞅变法后获得整个关中地区;③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占有蜀地,从此关中蜀中归秦;④公元前256-前246年间,随着李冰治蜀、郑国修渠等工程,秦国的粮草供应得以迅速增加,为日后的统一天下奠定基础。
B六国则连年攻战,霸权在齐楚赵魏燕间互相移动,使得没有一个地区能够始终有一强力政权稳定本地粮食生产(水利兴修维护、农人按时耕作、农具财产保护),再加上,六国地区更易受到季风气候影响,天灾人祸,六国的粮食生产不复稳定。
C即便秦朝统一后,前221年至前207年只够养育一代人,再加上秦朝劳役过多,六国粮食生产依旧无法与秦地相比。
总之,秦朝的粮草应当依旧主要依靠关中、巴蜀,六国之地中,除过较早占有的楚地,其余中原与北地各国在秦朝粮食供应上,应当占比较小。
换句话说,秦朝始终依靠的只有关中粮草、蜀中粮草、楚地粮草,因其开发程度,应当以关中为主占五成,蜀中、楚地三成,中原北地占二成。
3.军械防具:秦朝的军械虽劲弩不如韩国、冶炼不如三晋、骏马不如燕赵,但其全国性作战且
少有败绩,应当是军械发展比较全面的,是能够代表先进的华夏地区的。
而且,战争史上有一个规律:越是战乱时期,军事技术便越是容易流传且突飞猛进。
是故,秦国的军械防具,应当是在战国中后期突飞猛进而集天下之大成的;秦朝统有天下,收取天下兵器于咸阳,熔铸铜人,这个过程,应当也是有军械防具技术汲取的。
是故,秦军“南征(百越)北战(匈奴)”,至少在军事技术上应当是远超南北好几个时代的。
4.典章制度:秦朝混一天下,文字统一与官吏任免、车轨统一与军事驰道、度量衡统一与征发
劳役,其大一统的力量,是对农业帝国战力国力的一个提升。
正如《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的主要观点之一:农业帝国社会结构复杂度与行政层面统一度是农人最终战胜牧人、渔人的决定因素之一,我认为,大一统对于华夏文明的战力提升,也是翻倍的。
5.总结:秦朝天下的国力以及国力所决定的综合战力,都是远超匈奴与百越的。
秦朝趁着军队
仍旧处于威势与战力高涨的世代(军事成熟的军国农人),去发动战争剿灭北边边患是必要而可行的,而去征服南方,则虽可行却不必要,至少没有征讨匈奴那样紧迫。
百越战争:
1.秦征百越,应当有如下几个阶段:其一:前223年,王翦率领的六十万(含韩魏赵人)灭楚
(寿春)军南征,考虑到当时仍有防备齐国的必要,王翦由淮南下过江时应当至少会分20万兵防备齐国,是故此次南下应带兵30-40万人。
这次战斗取得了今苏南浙北地区(也即项羽口中的江东),置会稽郡;其二,前221年至前219年间,屠雎率领50万兵力五路南征,占据今湖南中南、江西中南、福建、广东等地,但因军事运输不便,只对湘赣有了较稳定的控制,对于闽粤则仅仅停留在占领据点层面。
其三,前214年至前210年间,在灵渠修成后,秦朝派遣任嚣赵佗南征,“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
”【《太史公·秦始皇本纪》】,最终平定岭南。
2.注意,第三次军事行动,已经不单单是征集军国农人这种战力较强的士兵了,囚犯、赘婿、
商人也被征召了进来。
而且此次行动,也不单单是军事征战了,而是与蒙恬屯田长城一样的戍边行为。
这次的总人数,古书记载中最多八十万,普遍认为,应当与前一次一致在五十万,考虑到戍边人员,作战人员应当不过二十万。
这既是前215年起北征
3.比较一下三次军事行动,秦朝对于南方的兵力投入始终在五十万上下一次,总人次有130万
左右,其中应当包含五分之一的楚军士兵以适应南方环境,也应当包含五分之一的三晋士兵以充人数,则三次南征,每次调动的秦人主力,应当都不超过二三十万。
4.伤亡人数:王翦那次前奏战,应当不多,按十分之一的战损比,应在二三万上下;屠雎那次
秦瓯战争,伤亡最大,三十万上下;赵佗这次征战,因为屠雎的血战,而阻力减少,伤亡应当不多(学界估计,以百越人口数量及其社会发展程度,其战力估计也就五万以上,屠雎应该消耗得差不多了)。
但秦末乱局一起,赵佗便封锁南岭通道的做法,直接使得秦国失去了至少二十万军力,与阵亡无异。
5.总结:秦军秦人主力兵力应当在六十万上下,征讨南方,应当用去秦军兵力三分之一,算上,
蒙恬、王离、章邯相继执掌的长城军三十万,留在六国及秦本土的兵力估计在十万上下。
秦亡与征百越:
1.秦朝军事动员的模式:
我认为,结合秦朝的军械管制,基于秦朝粮草与兵源的分布,考虑到秦朝始终怀有的对于六国人的防备心理,以及驰道以关中为中心的布局,秦朝用兵,应当是以驰道为中枢,将秦地的兵力粮草投送到东、南、北三方。
是故,中原地区并不存在也不需要大规模屯驻秦军。
结合上文分析,秦朝兵力,应当分为三部:长城(以河套地区为主)、关中、岭南,粮草则以关中供给关中军及河套长城军主力,以中原供给燕赵地长城军侧翼,以蜀中、楚地供给岭南。
这是秦朝军事格局的基本盘。
2.秦亡原因:军事是政治的最终解决方式,秦朝的灭亡也是如此:秦亡的基层原因,在于劳役
过重引发的连锁反应:因为劳役过重,所以农民不满;因为农民不满到极点,所以农民造反;
因为农民造反于中原,所以中原驰道、行政网络瘫痪;因为统治网络瘫痪,所以东方局势逐步混乱;因为东方混乱,所以六国贵族趁机搅局;因为六国贵族搅局,所以阶级矛盾升级为地域矛盾;
因为矛盾升级,所以治安镇压向军事国战演变。
秦亡的深层原因,则在于社会对新统治模式的不习惯与没经验:六国贵族不满于既得利益的消失、秦廷中下级官吏不满于比六国律法更严的《秦律》、秦廷高层没有天下治理经验而急于求成、秦始皇本人的好大喜功、农民群众对于大一统带来的高压劳役的强烈不满。
基层原因是引线,一旦点着,只要有人煽风点火(六国贵族),
就会矛盾升级;深层原因,是干柴,油水全备顶层榨干,必着无疑。
东方有变,驰道有损,军事调动无法及时应对治安事件。
官吏离心,六国蜂起,治安事件演化为暴力动乱。
政治稳定被颠覆以及深层原因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军事基本盘的发挥,事实升级为动乱,可朝廷一直认为是治安事件。
朝廷不认为有调动南北军队回还的必要,先机一失,乱民头目是被杀掉了,六国亲贵又起来了。
事件升级,影响扩大,秦廷只得被摧枯拉朽,再多的军队也于事无补。
这一点,赵佗看得很准。
3.百越征战与秦亡:秦征百越,无论秦始皇一开始对于这种威胁小、难征讨的地域征服动机为
何,即便是好大喜功也罢,动机确实有“嘚瑟”的嫌疑,而且在屠雎征越那次也确实损失惨重(虽不至于死伤全是秦人,但考虑到秦朝的军事态度,秦人伤亡应当与南征军地域比例相当,有八到十万的损失)。
但,秦朝还是在前215、214年时,能够抽出30万兵力打匈奴、20万兵力扫百越的。
可见,屠雎的损失并未动摇秦朝军队根本。
而且,最终,秦朝也实现了囊括岭南的战略目的(后来赵佗凭借这帮子秦军统治南越九十年,可见其行政稳固度还是有的)。
所以百越征战可以算作是一个有许可范围内重大伤亡、达到战略目的并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军事行动。
至于百越征战与秦亡的关系,我认为,有两点,但都不是直接影响:第一,屠雎、任嚣赵佗两次南征,与长城戍边、关中劳役、驰道劳役一道加重了农民的劳役负担,是秦亡导火索产生的原因之一,但不见得比其他三个影响更重要;第二,因为有百越征战,所以有任嚣赵佗领兵,因为任嚣身故,所以赵佗恰巧掌握全部兵权,使得赵佗得以毫无掣肘地在中原大乱时封锁南岭,不北进。
但是,这并不是一条能够推出“征百越导致赵佗军团不北进”的逻辑线,换句话说,赵佗不北进,对于秦政权,罪在赵佗,不在战(百越战争);对于赵佗,则秦廷本非恩慈之主,白起的血也没干几年、吕不韦的车辙也没离开洛阳几年,他一个河北人,犯不着为了秦廷卖命。
4.结合以上两点以及前文对于秦亡原因的分析,则百越战争只能算作是秦廷过急推行的大事业
之一以及劳役过重的原因之一,只是间接作用于秦朝灭亡的基层原因与深层原因的事件之一。
5.插入一段因果关系:A是B的原因,因为A引起了B,B是C的原因,也因为B引起了C,
但是A不是C的原因,因为A并没有引起C,这就涉及到一个可能性和充分性的问题:A引起B只是A的一种可能,只有A,而不考虑B的存在,是不一定会产生C的,除非有A必有B(充分性)。
A是O引发的,O也引发了A1、A2、A3等A的并列因素,然后A们一道引发了B,则A们只具有必要性,O才是具有充分性的根本原因,因此O也能和B一道构成C的原因。
6.把“OABC”因果关系套用到本题中:百越战争(A)是劳役过重(B)的原因之一、是新统治
模式有待磨合(O)的表现之一,不具有充分性。
百越战争(A)虽能引发劳役过重(B),却不能算作秦朝灭亡(C)的原因;百越战争(A)虽然表现了秦廷的不稳健(O),却不能单独导致秦朝灭亡(C),而需要长城戍边(A1)、关中劳役(A2)、迁移豪族(A3)才能导致劳役过重(B)以及六国贵族不满(B1)、秦朝官吏不满(B2)、农民群众不满(B3),进而引发秦朝灭亡(C)。
所以百越战争可以算作秦朝灭亡的间接原因、重要因素来看待。
总结:
百越战争是不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因素?是
百越战争与秦亡的关系有没有被忽视?没有
前者的肯定回答,见上文,后者的否定回答有两层意思如下:
第一,百越战争作为一个秦亡的间接因素并没有被后人忽视;
第二,百越战争并非秦亡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所以百越战争不应在秦亡问题上获得更大的重视。
写在最后的话:秦亡两千年来,作为帝制中国最广为流传、常引人深思的反面典型,两千年来的中国士大夫(社会精英)对于这个命题已经讨论得很完备了,不存在忽视本不应忽视的因素的可能。
不要低估我们祖先的分析能力,如果读史时觉着哪些因素应当被重视,你首先应当想的,不是怀疑古人,而是质疑自己,否则轻易挑战这种老命题定论的,不是图样图审破,就是想搞个大新闻,这样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