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常见手术入路

合集下载

神经外科常见手术切口和入路医学PPT课件

神经外科常见手术切口和入路医学PPT课件
合后,再翻转帽状腱膜瓣将额窦破口彻底封闭,处理额窦的 器械不应继续在术中使用。
21
冠状切口右(左)额开颅额下入路
操作要点
在中线侧,通常偏离中线1cm锯颅;亦可接近中线,上矢状 窦前1/3段两侧的静脉陷窝和蛛网膜颗粒均较少,对额部中 线旁锯颅影响不大。但在老年人,因硬脑膜与颅骨内板粘着 紧密,阻碍线锯的通过,强行操作可能导致较大量的出血。
的界面结构已经消失。
19
冠状切口右(左)额开颅额下入路
操作要点
若要将额部骨膜辨向颅内翻转,以修补前颅底的骨质缺损, 常使冠状切口位置高一些,扩大修补瓣面积,并使腱膜下组 织尽可能多地保留于骨膜辨上,以尽可能将眶上和滑车上动 脉保留于骨膜上。
骨窗下缘尽量接近前颅窝底,骨瓣下缘骨孔的下缘应位于眶
上缘上方,通常要求高于眶上缘5mm左右,使骨窗下缘与眶 顶相平,一般不会损伤眶上孔结构。
20
冠状切口右(左)额开颅额下入路
操作要点
当额窦较大时,术中钻孔可能会将额窦钻破,因此,应先钻 其余骨孔,额部正中一孔最后钻,以防巳污染的钻头造成细 菌播散。取下骨片后,小心地把额窦粘膜向下推开和保护, 如粘膜己破,宜将残余在额窦内的粘膜全部刮除(防止将来
发生额窦粘液囊肿),最后以骨蜡封闭额窦。术毕硬脑膜缝
16
冠状切口
皮瓣游离
帽状腱膜下分离:要注意避免损伤眶上神经和血管 骨膜下分离:操作相对简单;可避免神经的损伤
骨瓣形成
带蒂骨瓣
游离骨瓣
17
18
冠状切口右(左)额开颅额下入路
适应证
单侧前颅底病变 鞍区病变 前循环动脉瘤
操作要点
仰卧位,上半身抬高10度,头稍后仰,使眶板向后倾斜,额
叶自动向后塌陷,增加鞍区的暴露。 自骨膜表面剥离皮瓣至眶上缘附近时,应终止分离,因明显

神经外科眶上眉弓入路脑动脉瘤夹闭术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眶上眉弓入路脑动脉瘤夹闭术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眶上眉弓入路脑动脉瘤夹闭术技术操作规范【适应证】前交通动脉动脉瘤、颈内动脉动脉瘤、大脑前动脉A1.段动脉瘤。

【禁忌证】1.眶上入路不能显露部位的动脉瘤。

2.身体状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

【术前准备】复习影像学资料(DSA、CT)o【操作方法及程序】1.动脉瘤夹闭原则(1)抬起额叶,先沿额底向侧裂方向探查,用蛛网膜刀切开侧裂池,释放脑脊液,降低颅内压。

(2)进一步抬起额叶,沿前颅底垂直向下方探杳至视神经,剪开蛛网膜,较充分显露视神经、颈内动脉、第一间隙(视交叉前间隙〉、第二间隙(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

(3)由近端向远端探查各段血管,直至发现动脉瘤(注:眼动脉段动脉瘤可能被前床突遮挡,可在硬脑膜外或硬脑膜内磨除前床突,必要时开放视神经管,以充分暴露动脉瘤瘤蒂)。

分离动脉瘤时应分离动脉瘤瘤蒂,尽量避免分离动脉瘤顶。

充分分离动脉瘤瘤蒂两侧后根据动脉瘤瘤蒂的直径选择适当的动脉瘤夹夹闭动脉瘤蒂部。

(4)根据手术中情况,必要时临时阻断载瘤动脉。

(5)建议用多普勒超声监测载瘤动脉的血流指数,了解载瘤动脉有无狭窄。

(6)罂粟碱溶液浸泡术野,预防手术操作造成的血管痉挛。

2.关颅步骤(1)充分止血后缝合硬脑膜,硬脑膜有缺损时可以取筋膜、肌肉或以人工硬脑膜修补。

(2)骨瓣复位,以钛夹、钢丝或10号丝线固定(建议使用2枚钛夹,同时可封闭骨孔)。

⑶分层缝合肌肉、筋膜及帽状腱膜。

缝合头皮。

【注意事项】1.抬起额叶时尽可能避免额叶挫伤。

2.处理动脉瘤前应显露载瘤动脉的近端和远端,以便于阻断血流。

3.夹闭动脉瘤颈部时尽可能避免夹闭不全或夹闭穿动脉。

【手术后并发症】1.血管损伤,包括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等。

2.视神经损伤。

3.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4.脑梗死.5.术后血肿。

6.血管痉挛。

7.动脉瘤夹移位,动脉瘤夹闭不全。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设计头皮颅骨解剖知识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设计头皮颅骨解剖知识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设计头皮颅骨解剖知识xx年xx月xx日•神经外科手术入路设计概述•头皮解剖基础知识•颅骨解剖基础知识•手术入路设计案例分析目•手术入路设计未来发展趋势录01神经外科手术入路设计概述手术入路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达到神经外科手术的高效、安全和精确,通过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使手术操作更加便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的手术入路设计应遵循损伤最小化、视野清晰、操作方便、能够充分暴露病变等原则,同时需考虑患者的年龄、病变部位、病变性质等因素。

原则手术入路设计的目的和原则步骤手术入路设计通常包括以下步骤:病史和影像学检查、病变定位、患者体位选择、消毒和铺巾、头皮切口设计、颅骨钻孔、硬脑膜切开、脑组织分离及病变切除等。

考虑因素在手术入路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病变部位、病变性质、患者年龄、手术史、术者经验和技术水平等。

手术入路设计的步骤和考虑因素手术入路设计面临的挑战包括:损伤大血管和脑组织、止血困难、术后并发症多等。

解决方案针对这些挑战,术者需要在设计时尽可能选择最小损伤的入路,优化操作步骤,使用先进的手术技术和设备,提高止血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术者需要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制定完善的手术方案,在术中灵活调整手术策略,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挑战手术入路设计的挑战与解决方案VS02头皮解剖基础知识包括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其中含有丰富的毛囊和汗腺。

头皮解剖结构皮肤由致密结缔组织形成的薄膜,与皮肤相连,对头皮起到支撑和固定作用。

筋膜外层为坚硬的骨膜,内层为脑膜,对颅内起到保护作用。

颅骨血管头皮血管丰富,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供应头皮的血液循环。

神经头皮神经分布广泛,包括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对头皮起到感觉和支配作用。

头皮血管和神经分布头皮的生理功能与手术入路设计的关系头皮对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在手术入路设计中需要避免损伤脑组织。

保护脑组织头皮上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可以提供触觉、温度觉和痛觉等感觉。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设计头皮颅骨解剖知识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设计头皮颅骨解剖知识


手术方法
02
根据肿瘤部位和大小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如肿瘤全切术、肿
瘤次全切术或肿瘤部分切除术等。
术后处理
03
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和颅内压变化等,
并给予抗感染、脱水、营养支持等治疗。
06
总结与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设计原则及思路
介绍了神经外科手术入路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思路,包括手术入路的解剖学基础、手术入路 的分类及适用范围、手术入路的设计步骤等。
前颅底
包括筛骨、额骨等。
中颅底
包括颞骨、岩骨等。
后颅底
包括枕骨、蝶骨等。
眼眶和颞区骨性结构
眼眶
包括上颌骨、颧骨、泪骨等。
颞区
包括顶骨、颞骨等。
04
手术入路设计
手术入路分类
根据颅骨和头皮入路
可分为颅骨入路和头皮入路。
根据手术入路部位
可分为前部入路、后部入路、外侧入路、内侧入路等。
根据手术入路方式
常见神经外科手术入路
详细介绍了各种常见神经外科手术入路,如经额入路、经翼点入路、经枕骨大孔入路、经 颅底入路等,包括适应症、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
手术入路选择原则与技巧
从疾病的治疗需求出发,介绍了如何根据病变部位、性质、大小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手术入 路,并总结了一些手术入路的技巧和经验。
未来研究方向
05
临床应用
幕上脑膜瘤
1 2 3
手术入路
幕上脑膜瘤可采用冠状切口和半球间纵切口两 种手术入路。
手术方法
根据肿瘤部位和大小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如 肿瘤全切术、肿瘤次全切术或肿瘤部分切除术 等。
术后处理
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和 颅内压变化等,并给予抗感染、脱水、营养支 持等治疗。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设计-头皮颅骨解剖知识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设计-头皮颅骨解剖知识
枕骨导血管和窦汇,以免导致大出血。
11.上项线 superior nuchal line 是由枕外隆凸向两侧延伸的弓形骨峰. 其深面为横窦.
颅缝和脑沟.脑回的定位关系
去掉颅骨的脑侧面沟回的定位关系
二、颅内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
主要标志线:
下横线: 眶下缘---外耳门上缘 上横线: 眶上缘向后---下横线平行 矢状线: 眉间---枕外隆凸 前垂直线: 颧弓中点---垂直线 中垂直线: 下颌骨髁突中点---垂直线 后垂直线: 乳突根部后缘---垂直线
顶枕沟: 人字点上方约1.25cm处. ---向外侧---长1.25至2.25cm的线. 此线:顶枕沟的体表投影.
中央前回: 中央沟投影线的前1.5cm的范围. Broca区:左中央前回-前下方. 运动性语言中枢: 前垂直线与上横线的交点--稍上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央后回: 中央沟-后1.5cm的范围. 大脑下缘: 鼻根上方约1.25 cm处. 向外--眶上缘向后. 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枕外隆凸 连线. 上矢状窦:矢状线位置。
大脑纵裂: 相当于矢状线位置。
中央沟: 前垂直线-上横线的交点. 后垂直线-矢状线的交点.连线. 相当于后垂直线---中垂直线间的一段. 下端:颞下颌关节上方5-5.5cm处.
外侧沟: 中央沟投影线---上横线交角.等分线.
临床手术最为简单实用的方法: 1.眉间---枕外隆凸:矢状线 2.颧弓中点上方4cm(约2横指)---翼点 3.翼点至矢状线中点后2cm处的连线:中央沟投影线 4.翼点至矢状线前面(75%)处的连线:外侧裂投影线
7.顶结节 耳廓尖上方5cm处顶骨外面的隆凸部. 其下方2cm适对大脑外侧沟后支的末端.
8.星点 asterion: 位于颅后部两侧. 外耳门上缘与枕外隆凸连线上方1.5cm. 外耳道中心点后约3.5 cm处. 是枕、顶、颞三骨在乳突根后上方的交汇点. 星点:横窦转折为乙状窦处.

神经外科常见手术切口和入路

神经外科常见手术切口和入路

经胼胝体-室间孔入路
适应证
侧脑室前角、体部肿瘤 第三脑室肿瘤
操作要点
额顶部过中线马蹄形切口,切口2/3在冠状缝前 钻孔及取下骨瓣时注意避免损伤上矢状窦;可在上矢状窦旁 两侧分别钻孔 剪开硬膜基底位于上矢状窦,切口尽量靠近上矢状窦旁,一 充分显露纵裂和大脑镰
经胼胝体-室间孔入路
操作要点
选择无引流静脉处的纵裂进入,切开胼胝体约2cm,切开时 保证沿中线进行,并注意勿损伤胼周动脉 进入右侧脑室后,再由室间孔进入 若要显露第Ⅲ脑室前下部,可将室间孔前上方的穹隆柱切开, 以扩大室间孔。
扩大经额人路骨窗
(引自Feiz-Erfan I, Spetzler RF, Horn EM,et al. Proposed classification for the transbasal approach and its modifications. Skull Base. 2008 Jan;18(1):29-47)
冠状切口双额开颅额下入路
操作要点
至距眶上切迹或眶上孔约1cm处停止帽状腱膜下剥离,沿两 侧颞上线切开骨膜,形成额部骨膜辩,从骨膜下翻起骨膜辩, 暴露眶上孔(切迹),用微型磨钻或骨凿打开眶上扎,将眶上 神经、血管连同骨膜推向前方 两侧暴露额骨颧突,在其后方及眉间各钻1孔,再在这3孔后 方4~6cm处各钻1孔,其中眉间后方钻孔应注意避免损伤上 矢状窦。
额下入路示意图
冠状切口右额下入路切口及骨瓣
冠状切口额部经纵裂入路
适应证
中线部位向鞍上发展的垂体瘤、颅咽管瘤 前交通动脉瘤、胼周动脉瘤
操作要点
双侧切口可不对称,术侧较大 可单额或双额开颅,一般单额开颅 内侧钻孔位于中线
冠状切口额部经纵裂入路
操作要点

神经外科常见手术切口和入路

神经外科常见手术切口和入路

神经损伤:神经修复、康复治疗等
癫痫:抗癫痫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谢谢
入路并发症
1
脑脊液漏:可能导致颅内感染,需要及时处理
2
血管损伤:可能导致出血,需要及时止血并修复血管
3
神经损伤:可能导致神经功能障碍,需要及时修复神经
4
感染:可能导致颅内感染,需要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
处理方法
出血:止血、输血、药物治疗等
感染:抗生素治疗、清创、引流等
脑积水:分流术、脑室造瘘术等
脑脊液漏:修补、引流、药物治疗等
02
枕部切口分为横切口和纵切口,横切口用于暴露颅底,纵切口用于暴露脑干。
03
枕部切口适用于脑干肿瘤、颅底肿瘤、脑动脉瘤等手术。
04
枕部切口手术难度较大,需要熟练掌握颅底和脑干的解剖结构。
手术入路
经皮穿刺入路
3
2
4
1
经皮穿刺入路是一种微创手术方法,通过皮肤上的小切口进入神经组织。
经皮穿刺入路需要精确定位,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神经外科常见手术切口和入路
演讲人
01.
02.
03.
04.
目录
手术切口
手术入路
手术技巧
手术并发症及处理
手术切口
额部切口
切口位置:位于额部,靠近发际线
切口类型:纵向或横向,根据手术需要选择
切口长度:根据手术需要,通常在5-10厘米之间
切口并发症:出血、感染、疤痕等,需注意预防和处理
切口愈合:术后缝合,通常需要7-10天愈合
切口感染:术后切口出现红肿、疼痛、渗出等症状,需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
切口愈合不良:切口愈合缓慢,可能出现瘢痕增生、皮肤坏死等现象,需进行切口护理和抗瘢痕治疗。

翼点入路,筋膜间入路,神经外科经典手术入路

翼点入路,筋膜间入路,神经外科经典手术入路

翼点入路,筋膜间入路,神经外科经典手术入路翼点入路是神经外科经典手术入路,也是运用最广泛的手术入路,运用筋膜间游离颞浅深筋膜,游离颞肌,术后颞肌及筋膜完全复位,可最大化保留面神经颞支、颞肌功能及避免颞肌萎缩及影响美观。

手术方法①体位和头位:平卧,将头颅用头架固定于后仰10°,向对侧旋转15~30°,向对侧肩部倾斜约15°。

头略高于胸,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使手术平面高于心脏水平。

②头皮切口:起自于中线与发际的交点,在发际内弧形拐向耳屏前约1 cm至颧弓上缘。

③皮瓣及肌瓣的成形:头皮切开后,于帽状腱膜下紧贴颞浅筋膜表面分离,并将皮瓣前翻,继续向前分离皮瓣直至距额骨颧突1.5~2.0 cm位置后,沿额骨颧突上缘及颞线向耳屏前方颧弓上缘直形或小弧形切开颞肌浅筋膜及筋膜下脂肪垫 (图1) 。

图1 翼点开颅的步骤及手术解剖。

切口(A)。

帽状腱膜下分离,分别形成独立的皮瓣和肌辦(B)。

筋膜下分离以保护面神经额支(C)。

向下牵开颞肌(D)。

沿眶顶磨除骨质以扩展额下的手术视野(E)。

扩大翼点入路实现的硬膜内暴露(F)(感谢Rhoton教授对图片的授权)。

颞肌的三层筋膜分别命名为:颞浅筋膜、颞肌筋膜浅层、颞肌筋膜深层)颞部皮肤大致可以分为3层:皮肤-颞浅筋膜层、颞肌筋膜浅层、颞肌筋膜深层。

在颞浅筋膜与颞肌筋膜浅层之间存在第一层脂肪垫,期间走形绝大部分的血管、神经,在颞肌筋膜浅层与颞肌筋膜深层之间存在第二层脂肪垫,此处注意颞肌筋膜浅、深两层在后部是连在一起的,在距眶上外侧缘大概4cm或在颞肌的前1/4处才逐渐出现容纳5~6mm厚镰刀状的脂肪垫。

第三层脂肪垫位于颞肌筋膜深层的下方,筋膜下入路时可涉及。

筋膜间入路时,皮瓣切口可以从额部开始,第一刀切至额部骨膜上、颞肌筋膜浅层上方(如果层次不容易分清,可用组织剪顺着帽状腱膜与骨膜之间的间隙进行分离),此时可以完美暴露出第一层脂肪垫,再向前方顺着脂肪垫层继续分离少许距离。

神经外科常见手术切口和入路

神经外科常见手术切口和入路

眉弓入路
01
手术切口:眉弓上方,沿眉毛方向切开皮肤
02
手术目的:暴露前颅窝,进行脑肿瘤、脑血管病变等手术
03
手术步骤: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暴露颅骨
04
手术风险:出血、感染、神经损伤等
2
中颅窝手术
颞部入路
颞部入路是神经外科中 颅窝手术的一种常见入 路。
颞部入路分为颞下入路 和颞中入路,其中颞下 入路更为常用。
演讲人
神经外科常 见手术切口 和入路
目录
01 前颅窝手术 02 中颅窝手术 03 后颅窝手术 04 其他手术入路
1
前颅窝手术
冠状切口
切口位置:位于额部正中 线,自眉间至发际线
A
切口特点:易于暴露前颅 窝结构,便于手术操作
C
B
切口长度:根据手术需要, 可长可短
D
手术适应症:前颅窝肿瘤、 脑膜瘤、动脉瘤等疾病
翼点入路
01
翼点入路是神 经外科中颅窝 手术的一种常
见入路。
03
翼点入路的优 点是操作简单、
创伤小、术后 恢复快。
02
翼点入路主要用 于治疗中颅窝病 变,如垂体瘤、
听神经瘤等。
04
翼点入路的缺 点是手术视野 有限,可能影 响手术效果。
3
后颅窝手术
枕下入路
01
枕下入路是后颅窝手术中最常用 的入路之一,主要用于治疗枕部 病变。
翼点入路
翼点入路是前颅窝手术中 最常用的入路之一,主要 用于治疗前颅窝病变,如 脑膜瘤、垂体瘤等。
翼点入路具有操作简单、 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 点,但手术视野有限,需 要熟练掌握手术技巧。
翼点入路位于额骨和蝶骨 交界处,手术时需切开皮 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 骨膜,暴露颅骨。

神经外科手术记录规范化模板(-脑内血肿(脑挫伤)

神经外科手术记录规范化模板(-脑内血肿(脑挫伤)

手术记录单
手术时间:
术前诊断:
手术名称:
术后诊断:
手术人员:
麻醉方式:
麻醉人员:
手术经过:(包括病人体位、切口处理、病灶所见及手术步骤等)
记录要点:
1.手术入路:
体位(包括体位和头位),手术切口(位置、形状、大小),术野有无开放伤(有无异物;如何清创、消毒),头皮裂伤与手术切口的关系;
是否行快速减压,记录快速减压的过程,切开硬膜后吸出的血肿量以及当时生命体征有无改变;
皮瓣、肌瓣处理(软组织有无挫伤),皮瓣的翻开方向;颅骨有无骨折(情况描述);骨瓣的形成大小、边界和重要解剖结构的关系(例如额窦、蝶骨嵴、眶壁等);硬膜是否完好,硬膜的张力大小,硬膜的切开和翻开方向;
2. 血肿清除:
(如伴有硬膜下血肿,请记录相应信息及过程,要点参看“急性硬膜下血肿”);脑表面挫伤情况,脑组织张力情况;切开皮层位置及范围(与重要功能区的关系),主要血管的影响(例如:侧裂血管、中央导静脉、Labbe’s静脉等);脑内挫伤、血肿(估计大小)、水肿情况描述;血肿(挫伤脑组织)清除情况及范围(重要结构、功能区是否受影响);
3.关颅过程:
术野止血情况,止血材料的使用;关颅时脑组织张力情况;脑膜缝合情况(是否扩大修补,修补大小及材料);硬脑膜悬吊情况(间隔大小;脑膜中央有无悬吊至骨瓣);骨瓣是否还纳(有无缺损、固定或修补方法);肌瓣,皮瓣缝合及引流管放置情况;
4.其他:
手术过程中出血量的估计、输血情况(有无自体血液回输);术后麻醉恢复情况。

记录医师:XXX。

神经外科手术的体位与入路

神经外科手术的体位与入路
神经外科常用手术体位 与手术入路
.
1
手术体位
• 患者体位是整个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 合适的体位对控制患者的静脉回流和颅 内压、预防术者的疲劳具有重要的作用
• 手术体位的摆放原则
– 舒适安全 – 固定牢靠 – 暴露充分 – 保证呼吸、循环通畅 – 避免损伤
.
2
体位摆放的术者要求
• 充分暴露术野 • 对正常脑组织损伤减少到最低限度 • 显微镜光源能直射 • 术者能长时间耐受的姿势,尽量减少术
者疲劳
.
3
麻醉及护理的要求
• 麻醉对体位的要求
– 便于麻醉管理和观察患者 – 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胸腹部受压 – 保证各种管道通畅、药物和液体及时输入
• 护理对体位的要求
– 防止肢体神经、肌肉拉伤 – 受压部位采取相应保护措施,预防褥疮 – 保证静脉通路通畅 – 利于器械台摆放,便于洗手护士观察术野、传递器械
.
5
仰卧位之手术室布置
.
6
仰卧位的注意事项
• 胸部应抬高15°,利于静脉回流 • 显露前、中颅底的病灶,伸长颈部使颧弓成为
全身的最高点 • 头部旋转超过60 °,需垫高同侧肩部防止颈静
脉回流受阻和臂丛静脉受到牵拉 • 头部角度
– 双额和纵裂入路: 0° – 翼点入路
• 后颅窝: 30° • 蝶骨翼、鞍区: 45°
– 颞下和岩骨入路: 90°
.
7
额底入路
• 仰卧位胸部抬高 15°,伸展颈部 以加术者的视野
• 取正中头位;于
发际内,从一侧
颧弓至对侧颧弓,
冠状切皮。
.
8
• 前颅底中部和鞍 旁区的肿瘤
.
9
经蝶入路

神经外科常见手术切口和入路

神经外科常见手术切口和入路

三.颅顶部的血管——耳前组动脉
颞浅动、静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 & v.:与耳颞 神经伴行,穿出腮腺上缘,跨过颧弓到达颞区。颞浅 动脉为颈外动脉的两终支之一,起自下颌颈后方,在 腮腺深面、耳颞神经前方上行,该动脉的搏动可在耳 屏前方触及。在颧弓上方约2~3 cm处颞浅动脉分为 额支和顶支。额支较粗,外径约1.8 mm,通常与垂直 线呈15~900前倾角向前上方斜行,至眶外上角或额

六.颅顶部的层次结构特点
颅部由颅顶、颅底 和颅腔三部分组成。 颅顶又分为额顶枕区 和颞区,并包括其深 面的颅顶诸骨。
(一)额顶枕区
境界:
前为眶上缘 后为枕外隆凸和上项
线 两侧借上颞线与颞区
分界。
层次:覆盖于此区的软组 织,由浅入深分为五层, 依次为:
皮肤
浅筋膜
第三枕神经 third occipital n.: 细小,是第三颈 神经后支的皮支,穿斜方肌,分布于项上部和枕 外隆凸附近的皮肤。
颅顶的神经走行于浅筋膜内,彼此间相吻合,分 布区互相重叠,故局麻阻滞一支神经常得不到满 意的效果,需要再多处注射麻醉药,将神经阻滞 的范围扩大。同时要注意局麻时必须将麻醉药注 入浅筋膜内,由于皮下组织内有粗大的纤维束, 所以注射时会感到阻力较大。如误入腱膜下隙则 达不到麻醉效果。
大脑下缘:自鼻 根上方约1.25 cm 处开始向外,沿 眶上缘向后,经 颧弓上缘、外耳 门上缘至枕外隆 凸的连线上。
脑膜中动脉:脑膜中动脉主干的投影,从下横线与前垂直线的相 交处,分为前、后两支。 前支向上前行至上横线与前垂直线 的交点即翼点,然后再向上后走向 颅顶; 后支经过上横线与中垂直线的交点, 斜向上后走向人字点。脑膜中动脉 的分支有时有变异。探查前支,钻 孔部位在距额骨颧突后缘和颧弓上 缘各4.5 cm的两线相交处;探查后 支,则在外耳门上方2.5 进行。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六)松果体区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六)松果体区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六)—-松果体区笔者端详着James L。

Poppen(1903–1978)肖像,情不自禁地再次想起经典的力量。

西方神经外科有两本经典巨著,即《Youmans Neurological Surgery》以及《SCHMIDEK & SWEET Operative Neurosurgical Techniques》,在各自的第六版,其松果体区肿瘤部分,均是来自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Jeffrey N。

Bruce教授的手笔。

Bruce教授重点探讨了四种手术入路,即:1. Krause:Infratentorial Supracerebellar Approach2. Poppen: Occipital Transtentorial Approach3。

Dandy:Transcallosal Interhemispheric Approach4. Wagenen:Transcortical Transventricular Approach但是,这四种入路各自的优缺点,Bruce教授,在文中仅是给予文字阐述,却没有列出清晰的图表显示。

日本学者,确实细致、简洁。

Isao Yamamoto教授,在其文章Pineal region tumor:surgical anatomy and approach (Journal of Neuro—Oncology 54: 263–275, 2001.)中,将这四个入路各自的优缺点用图表形式夺目展示。

笔者读来,印象深刻,并认为,有关松果体区肿瘤切除手术入路的探讨、争鸣、争论,无非都是围绕着这四个图表展开.本篇无意围绕这些入路的具体技术细节展开,只是想大体谈谈笔者的几点学习感悟。

其一,由“Krause入路"谈起。

1。

特定的手术入路,具有特定的体位。

体位,是手术入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认为,手术记录、学术撰文、会议交流,如果使用“Krause 入路”词汇,则默认为采用坐位手术( Sitting positio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顶又分为额顶枕区和 颞区,并包括其深面的 颅顶诸骨。
(1)额顶枕区
层次:覆盖于此区的软组织,由浅 入深分为五层,依次为:
• 皮肤 • 浅筋膜 • 帽状腱膜及颅顶肌(枕额肌) • 腱膜下疏松结缔组将 其各自分开,因此,常将此三层合 称"头皮"。深部两层连接疏松,较 易分离。
颞部马蹄形皮瓣及骨窗
颞部入路切口
(六)额、颞、顶、枕切口
1、适应症: 1)额、颞、顶、枕部大脑凸面病变; 2)大脑镰旁、矢状窦旁、脑室内肿瘤。 2、切口类型: 1)马蹄形切口; 2)直切口; 3)S形切口。
顶部过路线马蹄形皮瓣示意图
顶部马蹄形切口
(七)经蝶窦入路
1、适应症: 1)鞍内及部分向鞍上发展的垂体瘤; 2)颅咽管瘤、Rethke囊肿; 3)其他鞍区肿瘤,如脑膜瘤等。 2、体位:仰卧位,上半身抬高,头稍后仰,偏向术侧。 3、术式:a、经唇下-鼻中隔-蝶窦入路; b、经鼻前庭-鼻中隔-蝶窦入路; c、经筛窦、蝶窦入路; d、直接经鼻-蝶窦入路(内镜辅助下)。
翼点入路经典切口标记
翼点入路切口
改良翼点入路切口 (左侧)
改良翼点入路切口 (右侧)
(三)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1、适应症: 1)桥小脑角肿瘤; 2)三叉神经痛; 3)面肌抽搐; 4)前庭神经切断术; 5)舌咽神经和膝状神经节痛; 6)后循环血管性病变。 2、体位:可采用坐位、侧俯卧位、侧卧位。无论选 哪一种体位,都要用Mayfield头架固定头部。侧俯 卧位、侧卧位头顶部稍向下屈曲,同侧肩部下拉,使 肩与头距离加大。 3、切口:皮肤切口呈弧形、“C”形或“S”形。
额结节 眉弓
眉间
鼻额点
4、冠矢点 又称额顶点,为冠状 缝矢状缝相交点,位于鼻额点 与枕处粗隆连线的前、中1/3交 界处,距眉间约13cm,是新生 儿的前囱所在处。 5、顶枕点 为人字缝与矢状缝相 交点,位于枕外粗隆上方约 6cm,是新生儿的后囱所在处。
额骨
冠状缝 额顶点(前囟)
顶骨
矢状缝
顶枕点(后囟) 枕骨
冠状入路切口
(二)额颞切口:
1、用于翼点入路或改良(扩大)翼点入路
2、适应证: 1)所有位于前循环的动脉瘤; 2)基底动脉分叉部较高的基底动脉瘤和小脑上 动脉瘤; 3)额叶和前颞叶动、静脉畸形; 4)额颞叶病变; 5)鞍区和鞍上病变。
3、体位:仰卧位,Mayfield头架固定,头 部向对侧旋转20°~30°.对于前部病变,旋 转角度可适当加大;对后部病变,旋转角度 可适当减少。头顶部向后倾10°~15°,使颧 突位于视野的最高点。 4、切口:在发际内行弧形切口。切口始于 耳屏前方,不超过颧弓根部,以免损伤面神 经分支,并尽量靠近耳屏,不要损伤颞浅动 脉;终于眉弓中点或上矢状线。
镰旁脑膜瘤
3、注意皮瓣血运:
长度不应超过基底宽度的1.5倍至2倍; 皮瓣基底部有一定宽度且朝向供血动脉处 皮瓣应包括一组动静脉
4、避开主要功能区: 尽量减少对运动、感觉、语言等重要功 能区的损伤
5、切口损伤少: 尽量减少切口线的长度,减少对 病人的创伤 避免切口损伤容貌,尽量位于发 际内
6、注意体位: 设计切口前,摆好病人体位, 总的原则:利于脑保护,便于术 者操作。
注意事项
1)避免过度扭曲颈部以避免静脉瘀血;
2)最大限度发挥重力作用以减少脑的 人为牵拉; 3)考虑所有体位对脑灌注压和脑血液 的影响。研究显示头位抬高20°~30°时, 在降低颅内压的同时而不影响脑灌注压和 脑血流量。
•早期的神经外科手术切口主要有 两种:
马蹄形切口:多用于幕上手术 直切口:多用于幕下手术
——经鼻蝶入路
例 蝶骨嵴脑膜瘤 ——翼点入路切口
例 鞍结节脑膜瘤——冠状开颅额下入路
例 松果体区脑膜瘤
1)经枕部小脑幕入路: 2)幕下小脑上入路:
目前神外手术中涉及到的切口和入路
切口
冠状切口
入路
右(左)额开路额下入路 额部经纵裂入路 双额开颅额下入路 扩大经额入路 经额叶皮质-侧脑室(室间孔)入路 经胼胝体-室间孔入路 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
颞肌下减压直切口
枕下后正中入路切口
4、拐杖或倒拐杖切口: 见于小脑半球肿瘤或血肿手术等。
患者某女,18岁,左侧听神经 瘤
术前切口标记线
5、“S”状切口及梭形切口: 见于颅骨肿瘤切除或头皮肿瘤切除等。
6、问号形切口: 如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切口, 改良翼点入路切口等。
改良翼点入路切口
常见经典入路切口
乙状窦后入路切口
(四)枕下中线或旁中线入路
1、适应证: 1)小脑半球、蚓部、第四脑室、脑干、枕骨大 孔区的血管及肿瘤性病变; 2)Chiari畸形减压 2、体位:可取侧卧位、俯卧位或坐位 3、切口: 枕下中线入路:切口始于枕外粗隆上2~3cm, 止于上颈椎。
枕下中线入路切口
(五)颞部入路:
1、适应证: 1)颞叶病变,尤其是颞叶中、 后部病变; 2)海马病变及侧脑室颞角 病变; 3)颞部硬膜外、下及脑内血 肿、 脑挫裂伤;基底节区血肿等。 2、切口:颞部n形(马蹄形)切 口, 皮瓣基底部在下方,皮瓣翻向颞部。
额部马蹄形切口
(标准)翼点入路
额颞切口 额颞顶切口
改良或扩大翼点入路
经翼点-颞前入路 经翼点-胼胝体联合入路 眶颧入路 颧弓翼点入路
外伤大骨瓣开颅
目前神外手术中涉及到的切口和入路
切口
颞顶枕切口
颞下入路 三角区入路 Popen入路 乙状窦前入路 枕下后正中入路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枕下正中勾形(拐杖形)切口入路 Krause入路 枕下远外侧入路 枕下旁正中入路 经蝶窦入路 经口入路 马蹄形切口 直切口 “S”形切口 幕上下联合切口
(一)冠状切口:
1、用于经额叶入路、额下入路、经胼胝体间入 路等。 2、适于额叶病变、鞍区及鞍上病变(鞍结节脑 膜 瘤、垂体瘤、颅咽管瘤等)、前颅底病变等。 3、体位:患者取仰卧位,Mayfield头架或头托 固 定,头顶部向地面后伸10°~15°. 4、切口:双侧额部冠状切口,从一侧耳屏前方 到 另一侧耳屏前方。
(2)颞区
层次:覆盖于此区的软组织,由浅 入深分为五层,依次为:
• 皮肤 • 浅筋膜 • 颞筋膜 • 颞肌 • 颅骨外膜
二、颅脑重要骨性标志
1、鼻额点 为鼻根中央的凹陷处,相 当于额骨鼻突与鼻骨的相 接处。 2、眉间 位于鼻额点上方约2cm处, 在两眉之间。 3、额结节 位于眉弓上方约5cm的最 突出部,其深面正对额中 回。
颅脑手术的切口形状
1、马蹄形或“n”或“U” 形切口:最为常用。 如颞下入路切口、枕部经小脑幕入路切口、 颞 顶部切口、远外侧入路、冠状切口等。
2、弧形: 如翼点入路切口、枕下乙状窦 后弧形切口等。
翼点入路切口标记
乙状窦后入路切口
3、直切口: 如枕下后正中入路切口、颞肌下减压术 切口、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切口等。
枕外隆凸
切口及入路设计原则
1、最佳途径: 将病变包括在内 离病变距离最近 利用自然解剖间隙 尽量减少对神经、血管和脑组织的损 伤
2、病变精确定位 1)颅底病变或靠近颅底病变可利用CT、MRI显示的 解剖标志做到较精确定位;
左侧蝶骨嵴脑膜瘤
2)、颅底以上部位的颅内病变可通过: a 利用解剖标志做到较精确定位; b 利用CT或MRI进行测量:
神经外科常见手术 切口和入路
金阳医院手术室 月 肖
成功实施神经外科手术的先决条件: 正确的选择手术入路, 合理的设计皮肤切口。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的命名
一般以入路过程中的关键结构(皮 肤、骨性结构或脑组织)为参照。
头皮、颅骨解剖知识
一、颅的组成及颅顶部的层次结构特点
颅部由颅顶、颅底和颅 腔三部分组成。
人字缝
翼点
6、翼点pterion:位颧弓 中点上方约3.8 cm处,为 额、顶、蝶、颞四骨相汇 合处,多数呈"H"型,少 数呈"N"型。翼点内面有 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此 处遭受暴力打击时,骨折 碎片可伤及此动脉,形成 硬膜外血肿。
颧 骨 颞骨 乳突 颧弓 下颌骨 上颌骨
7、枕外隆凸: 位于枕骨外面中部的隆起,其 内面为窦汇。枕外隆凸的下方有 枕骨导血管。颅内压增高时此导 血管常扩张。颅后窝开颅术若沿 枕外隆凸作正中切口时,注意勿 伤及枕骨导血管和窦汇,以免导 致大出血。
入路
幕下切口
前方切口 额、颞、顶、枕切口
切口和入路的关系
同一切口可有不同的入路 冠状切口经纵裂、经额下 相同的入路可采取不同的手术切口 额下入路中的冠状切口、额颞切口 颞下入路中的颞部切口、扩大额颞切 口
谢 谢
经鼻前庭-鼻中隔-蝶窦入路
直接经鼻-蝶窦入路(内镜辅助下)
(八)枕部经小脑幕入路
1、适应证:适用于松果体区及第三脑室后部病变 2、体位:取坐位或3/4侧俯卧位。 3、切口:马蹄形切口
翻开皮瓣,剥离骨膜,所见到的骨性标志
1.矢状缝
2.人字缝
看图认路
互动环节
例 颞部脓 肿
——颞部入路切 口
例 垂体 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