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小学道德教育

合集下载

新加坡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新加坡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新加坡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摘要:借鉴新加坡在德育工作中取得的成功经验,我国学校德育改革要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政府要加大对德育关注的力度;以学生为本,坚持生活化的德育价值取向;弘扬中华优良文化传统,吸纳世界文明成果,创建中国特色的德育模式;同时,在学校德育的具体工作中,要加强对学生诚信和责任教育,加强德育渗透学科的教学,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广泛开展德育活动,拓宽德育渠道,注意德育的实践性。

关键词:新加坡;德育模式;特点;价值取向;启示;引言新加坡的精神文明建设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成绩。

成功的原因固然众多,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是它对学校道德教育的一贯重视。

1 新加坡学校德育概述1.1倍受国家重视的中小学道德教育新加坡非常重视在学校开展道德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学校道德教育新加坡独立初期其国内面临着严重的生存环境为了进步培养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培养公民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增强社会责任感,新加坡政府颁布了《学校德育与公民训练综合大纲》,开始对全国中小学实施统的公民教育与公民训练大纲规定了各类学校公民教育和训练的时间、内容等,并设立了个专门委员会负责编写新的教学大纲和训练大纲。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加坡着重加强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的改革1974年,为进步推进中小学的道德教育,新加坡政府推出了融介公民意识和历史地理于一体的《生活教育》课程,规定了小学、二年级每周二节,二、四年级每周八节,五、六年级每周七节开设此课程,且强调用母语教学。

1979年政府颁布《道德教育报告书》,该报告提出了系列有关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改革措施,进步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

进入八十年代,新加坡在学校实施全而的道德教育并制定了新的公民道德教育计划从1982年开始,中二、中四开始将宗教知识科即佛学、基督教、伊斯兰教义、世界宗教、印度教义和锡克教义作为道德教育必修科,取代《公民时时事》。

后来,又在宗教知识科外加设“儒家伦理”,中学二、四年级学生叫以从中选择其修读,而且是会考科目。

新加坡小学德育特点和启示

新加坡小学德育特点和启示

新加坡小学德育特点和启示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于2007年颁布了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的作用,具体包含了设定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宗旨、课程标准架构、目标、核心价值观、社交技能与情绪管理的学习、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的教学、课程的推行、课程的评估以及六个核心价值观在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教学内容规划设计等。

以下就新加坡小学2007 年《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参考借鉴其宝贵的经验和有效的做法,探索我国小学道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从而提高我国小学道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一、新课程标准主要呈现如下特点:(一)全面性除了公民与道德教育的正课外,全校性的活动提供学生实践学习的机会,让他们融会贯通,把价值观付诸行动。

此外,学校的行政人员和教师在引导学生人格发展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涉及到了小学生道德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二)层次性新课程标准能更好地结合小学各阶段的学生提出符合他们道德发展的不同要求,层层递进,把较为深刻的道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容易接受。

(三)明晰性新课程标准的相关信息简明易懂,清晰明了,容易理解,便于操作,能为大多数标准使用者所接受,有利于标准使用者准确、完整地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利用,指导德育教育活动实践,(四)实践性道德教育不能是纸上谈兵,一定要能揭示道德教育的规律,指导道德教育的实践,使每一个人把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行动,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体现出来,是一种无形的运作,此时无声胜有声,要成为一个有品德的人,决不是靠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实践出真知是永远不变的道理,知识只有拿到实践接受检验,也只有经得起考验的才是真知。

二、新加坡小学2007 年《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标准》启示开设德育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成为一个有品德的人,成为一个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从而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新加坡中小学德育的特色(一)

新加坡中小学德育的特色(一)

新加坡中小学德育的特色(一)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新加坡从失败和曲折中不断总结教训,终于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而又运转良好的公共法则和制度,形成了讲卫生、重清洁、守时守法守秩序和有礼貌的良好习惯与社会风气,使新加坡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政通人和的花园式城市国家。

(1)把德育放在首位。

新加坡政府认为,学生必须在学校接受道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因为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公民素质和整个国家的地位。

李光耀曾经说过“我们汇合了来自中国、印度以及马来世界不同地域的移民,我们必须给我们年轻的一代以共同的基本社会准则、社会价值观以及道德教条。

这些准则、价值观以及教条将能塑造完整的未来新加坡人。

”新加坡十分重视学校德育这个主渠道,从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孩子们要接受一些形象直观的道德教育,给孩子们灌输良好的道德意识。

小学四年级后,学校便开设道德课,灌输东方的传统道德,力图把学生培养成不仅学习优秀而且道德素质良好的新一代。

(2)注重传统道德教育。

新加坡是近20年来世界上最大力推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国家,把传统道德价值现作为抵御西方消极影响的支柱。

李光耀曾多次指出,国家要发展经济,提高科技水平,需要向西方学习,但是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却需要继承东方的优秀文化传统,发扬东方人的传统美德,抗拒两方颓废文化的侵蚀。

所以,新加坡各级学校十分重视传统的道德教育,特别是注重向学生灌输儒家伦理道德价值观。

他们认为,尽管儒家思想中有其落后迂腐的一面,但是,其积极的一面无论如何也不能低估。

儒家伦理提倡仁爱,讲究公益,重视群体,对人的道德观念的培养和社会的巩固仍然是很有作用的。

所以他们非常强调在学校的德育教材中渗透儒家伦理道德观。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在世界上首次把儒家伦理编成教科书,倡导忠孝纲常。

(3)注重国情,强调新加坡特色。

新加坡学校德育始终坚持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情,不搞硬性统一,而是根据各民族可接受的方式进行,符合德育规律;同时,又因为新加坡人中有75%是华人,儒学的影响根深蒂固,在其学校德育教材中,既吸收了儒家伦理的优良传统,又根据新加坡多元种族、多元宗教的国情加以改造和发展,抛弃了儒家伦理中的封建糟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新加坡中小学德育的特色(二)

新加坡中小学德育的特色(二)

新加坡中小学德育的特色(二)(4)重视生活教育与公民知识的传授。

新加坡在学校德育中注重把道德教育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从要求完善单纯的个人道德,转到注重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和生产发展所需要的基本品德上来。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新加坡在学校德育中十分重视生活教育和公民知识的传授,先后在学校推行《公民科》和《生活教育科》教育,并强调在低年级着重个人修养、个人家庭、个人与社会方面的教学,而在高年级则扩展到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和世界方面的教学。

具体地说,是在小学阶段注重加强学生的生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协助学生认识自我,辅导学生适应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卫生习惯。

同时,对学生进行有关的社会生活准则、道德价值观以及国家观念和公民意识方面的教育。

在中学阶段注重学生公民知识的传授及伦理道德教育。

通过给学生讲授有关国家和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当今的社会,认识自己作为忠实的、爱国的、认真负责的和守法的公民意识及公民义务,协助学生适应社会变迁中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促进学生群体意识的养成,以及理解他人和与人合作共处能力的提高。

由此可见,新加坡在学校德育中对这部分内容的重视,使学校道德教育更能适应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而提高教育的成效。

(5)强调从青少年抓起。

新加坡领导人意识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物质文明将得到迅速发展。

但是,一国人民道德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大跃进,需要岁月的积累。

为此,新加坡政府在学校德育中,十分重视对青少年成长过程的培养,从点点滴滴抓起。

具体措施有:①选择好的教师。

新加坡政府要求教师不仅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能够成为青少年道德学习的楷模。

②为青少年编写大量的道德教育教材和学习资料,出版了大量的道德教育书籍。

如丛书《道德教育文选》分为“勤劳篇”、“礼貌篇”、“谦让篇”,收集了中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典故、道德故事等,是一套通俗易懂的读物。

浅析新加坡公民教育

浅析新加坡公民教育

浅析新加坡公民教育新加坡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的内容现阶段新加坡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以六大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的教育内容,建构了六部分教育内容,包括尊重、责任感、正直、关怀、应变能力与和谐。

每个核心价值观都具有特定的内涵,即:●尊重:是指相信自我价值和他人的内在价值的时候才是一个懂得尊重的人●责任感:指对自己、家庭、社区、民族以及世界负责人,并能践行承诺的人才是一个负责任的人●正直:即有勇气坚持正确的道德原则的人才是正直的人●关怀:即致力于改善社会与世界而心存关怀和怜悯之心才是一个懂得关怀的人●应变能力:即在挑战面前坚持自我,并且表现出乐观、机智和较强的适应性才是一个具有应变力的人●和谐:即指懂得欣赏多元文化社会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懂得寻求个人幸福与社会发展的凝聚力的人,才是一个具有和谐价值观的人这六个专题在不同的年级地教学中不断地重复并得到强化,克服了以往每个模式只在某个年级教育的不足。

小学在小学,新加坡的公民教育教材是《好公民》,该教材根据学生德育发展阶段的特点,按照思想行为的发展范围把德育划分为六个层次不同的发展重点,即德育应先从学生个人开始,扩展到家庭、学校、邻居、国家乃至世界和全人类。

教材内容遵循传统的道德观念,对学生进行有关社会、生活准则、道德责任、种族和谐,以及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等方面的教育,按严密、循序渐进的结构逻辑从个人到世界放射性地扩展。

《好公民》这本教材由课本(多采用传统故事和民间传说等形式,借以灌输各种必要的道德价值和概念)、作业、教师手册、活动安排和视听材料(强化教学,以及引导学生扮演公民角色,参加文明礼貌活动)等部分组成。

小学阶段公民于道德教育的内容主题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指明了学生在品德方面需要努力的方向,对教育内容并无硬性规定,,教育者可以根据能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根据实际选择恰当的内容来实现教学目标。

中学新加坡初中公民与道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灌输道德规范和传递社会规范。

新加坡中小学怎样进行道德教育

新加坡中小学怎样进行道德教育

新加坡中小学怎样进行道德教育杨军红到新加坡去的人无不赞赏新加坡高度文明的社会秩序。

其实,新加坡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加坡中小学良好的道德教育。

一、国家大力倡导全国性的主流价值观新加坡自1965年独立以来,政府一直把提高国民道德整体水平视为民族振兴的重要因素,坚持不懈地致力于道德教育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与多元化民族、多元化社会相适应的,集东西文化于一体的公民与道德教育特色,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为了根除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种种问题及抵制在引进西方文明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伴随而来的物质至上和无视自律、容忍、社会义务感等消极因素的影响,新加坡政府从本国实际出发,在继承东方儒家伦理文化基础上于1991年公布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各种族都能接受的五大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目前,新加坡中小学的公民与道德教育就是以这五项共同的价值观为基本精神来组织和进行的。

从这个共同的价值观出发,中小学实施的公民与道德教育的宗旨是:培养身心健全的个人,使其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能对社会做出贡献。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道德教育从知识、技能及态度三方面着手,在知识方面使学生了解做出正确决定前需要注意的道德准则;面临困难时,学生要掌握应付、处理的技能;在态度方面,通过灌输适合新加坡的东方道德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新加坡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将道德教育列为学校正式课程的国家之一。

小学课程强调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

内容包括自尊、自信、认识自我、诚实、自我责任感、节俭、勤奋、乐群、毅力、正直、勇敢、信守诺言等。

中学课程则强调生活和成长、个人价值观和品德修养、公民意识和社会意识。

内容包括培养良好品德、发扬个人潜力、促进人际关系、评定家庭生活的重要性、发扬社会精神、加强对宗教和文化的认识、培养献身国家建设的精神等。

新加坡适应性的中小学道德教育目标

新加坡适应性的中小学道德教育目标

新加坡适应性的中小学道德教育目标
新加坡学校道德教育
的目标,是要造就良好的、起作用的和忠诚老实的公民,使年轻一代在个人行为品质、社会责任意识和忠于国家等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

新加坡原总理李光耀曾说过的一段话,可以看做是新加坡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的基础。

他指出:"检验一个良好的教育的标准,主要看它是否有利于培养公民能以文明的方式从事生活、劳动、竞争和协作。

他是忠诚的、爱国的吗?如果需要的话,他是一个好士兵吗?他能够随时准备保卫他的国家,从而保卫他的妻子、孩子和父母,孝敬长者,守法、仁慈和负责吗?他能照顾他的妻子、孩子和父母哟?他是一个好邻居和可以信任的朋友吗?他是否能容纳不同种族和不同宗教的新加坡人呢?他是否爱干净、整洁,做事准时和态度谦恭呢?"
新加坡学校
德育的目标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不同时期开设不同的德育课程,不同的课程提出不同的德育目标。

如出于多元文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经济问题较突出,20世纪70年代德育目标主要强调民族团结和发展经济,但是,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传统美德被忽视。

因此,德育目标又转向重振传统文化,恢复忠孝纲常,即重新发扬东方美德,抗拒西方颓废思想的侵蚀。

原文摘自:
/index.php/study_abroad_information/show/5973.html。

中国新加坡道德教育比较

中国新加坡道德教育比较

中国与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之比较摘要:中小学道德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道德教育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它关系到国家、民族发展的希望与前途。

本文对中国和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在培养目标、主要内容、特点等方面的异同进行了分析评介,最后总结出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对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通过比较,既有利于学习和借鉴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也有利于宣扬和传播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优秀成果,促进道德教育经验的交流。

既能够帮助我们充分了解自己,又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世界。

从而更加冷静地反思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探寻出适合我国国情和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要求的科学的学校道德教育模式,提高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公民道德教育中国新加坡比较中小学道德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道德教育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它关系到国家、民族发展的希望与前途。

本文对中国和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在培养目标、主要内容、特点等方面的异同进行了分析评介,最后总结出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对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中新公民道德教育目标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新加坡是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国家。

因此,在学校公民道德教育中,如何体现文化间的差异,如何在尊重各少数民族文化、各社会阶层思想的同时,将主流思想与少数族群的思想整合起来,成为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所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为此,1991年,新加坡政府公布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五大价值观: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植,尊重个人;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在新加坡教育规划署编的《公民与道德课程标准》中也曾规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建立在不断扩展的人际关系基础上,由个人延伸到社会和国家。

1992年,新加坡小学开始使用新《好公民》教材。

新加坡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标准》的特点及启示

新加坡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标准》的特点及启示

新加坡小学《 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标准》 的特 点及启示
王 天桥 刘 红 ,
( .. 12 贵州教 育学 院公共 课 教学部 , 贵州 贵 阳 5 0 0 5 0 3)
摘 要 : 加 坡 十 分 注 重道 德 教 育并 取 得 了较 好 的 效 果 , 过 分 析 新加 坡 小 学《 民 与 道 德 教 育课 程 标 准 》 新 通 公
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 的品格 , 让学生学 习 与掌握能引导他们做出正确抉择 的价值 观, 从而决定
对 自己 、 人 及 环 境 的行 为 和 态 度 。 同时 提 出 : 校 他 学
传授学生知识与生活技能 , 并培养他们建立正确的态
度, 使他 们成 为 正直 、 爱 心及 负 责 任 的个 人 和 公 民 有 新 课 程标 准 主要呈 现 如下 特点 :
(0 7 的主要特点, 20 ) 进一步指 出新加坡 小学道德教育对推动我 国小学道德教育课 程改革和发展 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 新加坡 ;公 民与道德教育课 程标准》 小学) 特点 ; 《 ( ; 启示
中图 分 类 号 :4 0 G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2— 9 3 2 0 )0— 06—0 10 6 8 (0 8 1 0 1 4
Cha a trsis a d Enlg e r ce n fCi is a
M o a u a i n S l bu n S n a o e r lEd c to y l a si i g p r
W ANG a — io Ti n q a .LI to g U t n
men fciis a d mo a du to n Ch n g ee to vc n r le cain i i a lmena y a d s c n a c o l. tr n e o d r s h s y

新加坡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及其特色-2019年精选文档

新加坡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及其特色-2019年精选文档

新加坡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及其特色1999 年,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署声明,为了顺应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需求,学校德育的课程标准与教材必须作适当的修订,以确保学生的品格稳定、健全地发展,同时使他们热爱国家,对国家作出承诺。

自2000 年起,新加坡对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进行了修订,并于2003 年启用新的教材。

研究新加坡中小学的“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及其特点,将会对我国推进德育改革有所启示。

一、现行教材21 世纪初,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署挑选了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组成了全职专科教材编写小组,根据课程计划所制定的课程标准编写了“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作为教育部的推荐教材;同时,新加坡教育部将“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的编印市场开放给私人出版商,但所有教材均涵盖相同的主题与纲目,因而出现“一纲多本”的现象。

(一)小学教材新加坡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是根据1999 年公布的《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标准》编写的。

小学新的“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涵盖了5大主题:⑴个性塑造。

⑵与家庭的联系。

⑶对学校的归属感。

⑷作为社会一分子。

⑸以国家为荣并忠于国家。

这5 大主题引导学生从对个人的认识开始,扩展到家庭和学校,最后延伸到社会和国家新加坡规定: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科的教学媒介语言是官方母语即马来语、华语及淡米尔语。

尽管教学目的相同,但 3 种版本的教材均根据各族文化背景编制,内容有所不同,如华文版的《公民与道德》中有不少中华传统故事。

有关国家意识方面的内容3 种版本的教材都是一致的,均有以下内容:“尊重我们的国旗”、“多元种族,一个国家”、“我所怀念的新加坡”、“我们一起保家卫国”。

本文以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署编写、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华文版教材为例,对新加坡“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作一介绍。

这套教材包括课本、活动、教师手册、大图书和图卡 4 部分。

1.课本。

每学年分上下两册。

课本内容以 4 个不同种族的孩子的日常生活作为故事的构架。

从儒家思想解读新加坡小学道德教育价值观

从儒家思想解读新加坡小学道德教育价值观

2009年3月长春教育学院学报M ar.2009第25卷第1期J ournal of Changchun E ducat i on Inst i t ut e V ol.25N o.1——————————————————————收稿日期:作者简介:牛晓颖(—),女,安徽阜阳人,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尹士花(—),女,山东滕州人,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53从儒家思想解读新加坡小学道德教育价值观牛晓颖,尹士花(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116)一、儒家思想的精髓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其精髓是“仁”、“义”、“礼”、“智”、“信”,反对“过”与“不及”,崇尚“中庸”,崇尚和谐。

具体来说,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提出“仁”即“爱人”,提倡“忠恕”之道,认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在处理义与利的关系上,儒家一方面重义轻利,尚义抑利;一方面也强调人的正当利益;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学而优则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代儒生所向往的学优入仕之道,同时也是为政以德的理想。

儒家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

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

并提出“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观点。

儒家主张“德治”,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

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灵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这是最彻底、最根本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有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

新加坡中小学怎样进行道德教育

新加坡中小学怎样进行道德教育

特 色相 辅相成 , 一不 可。 因此 , 缺 我们 必
须从两 方面来把 握。
学 访 对 象 的情 况基 本 上 可 以说 了 如指 掌 。 接 下 来 , 订 一 个 学 访 计 划 , 研 究 制 从

阅读 、 辑 、 学 与 自然 科 学 能 力 , 属 逻 数 均 流。 五、 学访 以 后 做 什 么 这 最 后 一 项 其 实最 重 要 , 虽 然 被 排 在最 后 , 实只是 因为时间顺序的 关系。 其 前面 几项 “ 课 ” 足 了, 后一 项就不 功 做 最 难 完 成 。 但 是 , 果 放 弃 这 项 不 做 , 者 如 或
也 是 提 高 学 访 效 果 的 要 件 之 ~ 。 什 么样 面 的 事 情 都 白 忙 活 了 ,学 访 的 效 果 自然
校应该 是整体领 先, 并且 特色突 出, 这样
才 有 学 习 的 价 值 , 当然 还 要 考 虑 自 己学
象或者载体 , 不是文化本 身。 而 如果仅仅 停 留在模仿 与改造 的层面 ,那 么学访 的
跟 自 己所 在 地 区 大 致 相 当 ,这 样 才 有 更 不 少地 方 , 访 过 不 少学 校 , 是 学 到 的 走 但
样做” ,应该极 力避免形式 化的东西 , 准 确把握 本质 。
三 、 什 么 方 式 学 用
多 的 可 比 性 。 有 不 少 学校 的领 导 也 去 过 汇总 , 仔细梳 理 , 筛选 出价值 比较高 的资
教育理念 不必也 不可能通过 学访 的 方式直接 吸收 ,应该 学 习人 家究 竟如何 将先进 的教 育理念付诸 实践 ,亲 身感 受

结 果 中 找 出那 些 不 到现 场 就 无 法 感 受 的、 不实地考察 就不能理解 的部分 , 向对

新加坡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探究

新加坡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探究

新加坡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探究新加坡自建国以来就非常重视公民道德教育,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学校德育内容、途径与方法,新加坡的道德教育在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抵御西方不良文化思想侵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研究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对加强和改进我国学校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的方法新加坡学校公民道德教育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来总体设计的,采取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的方法,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和激发行为的道德动机,以达到训练学生道德能力的目的。

由于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社会,因此,新加坡道德教育不仅注重东方文化传统,在课程内容上大量吸收儒家伦理的精华,而且面向世界,在引进西方较为先进的德育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建构了一套适应本国青少年发展需要的德育方法。

这些方法主要有:#一$文化传递法。

这种教学法,就是通过教学,把过去积累下来的某些优良的文化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传递给学生。

教师利用实例、生活事件、故事、诗歌等,引导学生进入所呈现的生活情景或历史事件、寓言故事等道德情景中,并通过启发、思考、问答、讨论等活动教学法,使学生辨别正误、是非,树立正确的道德思想。

这种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已作了较大的变革,更加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和学生的参与。

实践证明,这种教育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具有较好的效果。

#二$设身处地考虑法。

这种教学法的特点,就是通过教学,解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恐惧和不信任感,并鼓励学生在评论之前,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了解别人的感受、需要或利益,而不是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做判断。

其目的在于形成为社会所接受的行为准则,以及对人对己的一般态度,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具体到教学实际中,通过家庭、邻居、学校、朋友等的生活环境,来分享共同问题的经验,从了解别人的动机、立场开始,培养每个人关心他人的良好情操。

新加坡多层次的中小学道德教育内容

新加坡多层次的中小学道德教育内容

新加坡多层次的中小学道德教育内容新加坡是世界上将道德教育列为学校科目而正式施教的少数国家之一。

自1965年独立后,道德教育一直受到政府的重视和提倡。

虽然这个科目的名称以及内容的偏重情况时有不同,但在中小学的课程表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加坡重新提出要实行伦理道德教育和公民训练,小学阶段设《生活与成长》( Being and Becoming)和《好公民》(Good Citizen)课程,学校可选择开设其中一种,全部用母语进行教学,每周2节,每节30分钟。

《好公民》教材是由以新加坡教育部德育顾问巴尔赫切博士为组长的课程发展署道德教育组编写的。

该教材几经修订,除1988年进行了较大修订外,1991年新加坡颁发《共同价值观》后,该教材又据此作了重要修订,但主要体制不变。

1.小学《好公民》的教学内容《好公民》取材于科尔伯格的学校德育模式,突出培养好公民。

教材中突出了对学生德育发展不同阶段的考虑,从思想行为的发展范围把德育划分为六个不同层次的重点,即德育应先从学生个人开始,扩展到家庭、学校、邻居、国家乃至世界和全人类。

因此,课辑内容的重点是随年级而发展的,即小学一年级以“个人”为中心,二年级以“家庭”为中心,三年级以“学校”为中心,四年级以“邻居”为中心,五年级以“国家”为中心,六年级以“世界”为中心。

个教材内容遵循传统的道德观念,对学生进行有关社会、生活准则、道德责任、种族和谐,及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等方面的教育,按严密的、循序渐进的结构逻辑从个人到世界放射性地扩展。

2.中学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根据共同价值观教育的精神,新加坡教育部颁布了《公民与道德教育大纲》,规定所有中学都必须按照该大纲实施,进行切实有效的道德教育和人才培养。

在该《大纲》中,根据白皮书精神,新加坡教育部规定了中等教育的五大道德价值观念。

它们是:第一,国家利益高于社区利益,社会利益先于个人利益。

第二,家庭是社会的基础。

新加坡中小学德育方法及其启示

新加坡中小学德育方法及其启示

精选资料欢迎阅读新加坡中小学德育方法及其启迪新加坡自 1965 年建国以来,向来特别重视公民道德教育,经过精益求精学校德育方法和内容,使其从一个道德败坏、动乱不停的岛国一跃而成政局稳固、公民和睦、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国家。

实践证明,新加坡的学校德育是富裕收效的。

同时,新加坡是个以华人为主的多元种族社会,华人占 70%左右,并和我国同为亚洲国家,都面对着东西方文化的冲击与碰撞,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浸透与侵蚀;新加坡崇尚儒家文化,着重用儒家伦理的精髓去塑造其公民的品性,与我国有相像的文化基础与德育内涵,所以新加坡的公民教育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与我国有相像之处。

本文仅就新加坡学校道德教育方式进行商讨,希望从中得出有益于提高我国学校德育实效性及对我国德育方式改革的几点启迪。

一、新加坡中小学校道德教育方法新加坡地处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社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加坡的学校德育既着重西方文化传统,又大批汲取儒家伦理的精髓。

在教课方式方面,新加坡十分重视汲取西方现代教课方式中的优点,着重东西方教育的联合,创建了很多能够借鉴的德育教育经验。

这些方法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

1.文化传达法( Cultural Transmission Approach)所谓文化传达法,就是经过教课,把过去积累下来的某些优秀的文化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传达给学生。

它的目标是经过教课,把过去积累下来的知识、规则或道德标准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议论所传达的价值看法。

这类教课方法是以教师利用实例、生活事件、故事、诗歌等,指引学生进入所表现的生活情境或历史事件、寓言故事等道德情境中,并经过启迪、思虑、问答、议论等活动教课法,使学生鉴别正误、知道是非,建立起正确的道德思想。

这类方法固然必定程度上沿袭了传统的教课方法,但已作了较大的改革,更为着重形式的多样性和学生的参加,实践证明,这类教育方法关于低年级学生拥有较好的成效。

2.身临其境考虑法( Consideration Approach)道德教育注意“人”与“己”之间的距离。

新加坡德育发展状况

新加坡德育发展状况

新加坡德育发展状况新加坡德育发展状况⼀、历史发展在新加坡,道德教育⼀直受到政府的重视,被列为各类学校的正式课程。

⾃治时期,⼩学道德课程的名称为“伦理”,新加坡1965年独⽴建国,在独⽴之初, 改为“公民”。

20 世纪 60—70 年代,其公民道德教育⽬标是:注重灌输热爱⾃由、真理与正义,尊重基本⼈权,接受民主⽣活⽅式,珍视对种族宗教的容忍等观念,树⽴⾜以发展适应性、创造性、社会责任与效忠祖国的习性与态度。

此外,还要努⼒培养经济建设的各种能⼒。

20 世纪70年代,随着新加坡经济的⾼速发展,“西化”的倾向⽇益严重,这危及着新加坡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发展。

为克服“西化”的倾向, 从 1972 年起, 政府提倡学母语, 以增强亚洲价值观。

1974 年, 政府在⼩学和中学分别开设“⽣活教育”和“公民课”, 以灌输节俭、孝悌、服从权威和忠于国家的亚洲道德价值观。

到了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 新加坡重新提出要实⾏伦理道德教育和公民训练。

⼩学阶段设“⽣活与成长”和“好公民”课程, 学校可选择其中⼀种课程, 全部以母语进⾏教学。

在中学阶段, 中⼀、中⼆开设“⽣活与成长”、“公民与时事”作为必修课,这基本上是对⼩学德育教育的延伸和深化;中三、中四则开设“公民学”, 重点放在灌输公民意识和社会意识。

80 年代开始实⾏并不断加强全⾯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效忠国家、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个⼈品格等内容。

从 1988 年开始,政府每年都要开展⼀次“国民意识周”活动,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凝聚国民的爱国意识。

90 年代新加坡政府适时提出并采⽤了⼀套新的教育课程,给学⽣灌输⼀些应有的公德⼼、社会责任感及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也利⽤⼀些富有创意的辅导课程,培养学⽣的⼈格和社会意识。

1991 年经新加坡⼈民反复讨论和国会的批准,政府公布了《共同价值观⽩⽪书》,推出了各民族不同信仰的民众均能接受的国家意识。

始终注重弘扬国家利益第⼀和培养国家意识,弘扬国家⾄上、社会第⼀、集体利益是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其他⼯作中尤为重要的内容。

新加坡小学的德育

新加坡小学的德育

新加坡小学的德育作者:刘亚轩来源:《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4年第02期新加坡是一个以华人为主体建立的国家。

新加坡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之高世所公认,可以与欧美国家相媲美。

特别是在精神文明方面,新加坡人一直是华人的表率。

新加坡学校的德育对于新加坡的精神文明建设功不可没。

新加坡深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因而其小学德育目标中儒家的特征比较明显。

新加坡小学的德育目标是:“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 [1]新加坡小学德育目标从字面上来看比较抽象,与小学生的智力发育程度不相符合。

不过在实际执行当中,新加坡小学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德育成效显著。

一、鼓励创造性思维按照通常的理解,创造性思维是智育的目标,与德育风马牛不相及。

但是新加坡小学的德育却大力支持鼓励小学生锻炼创造性思维能力。

这是新加坡小学德育的亮点,也是其别出心裁、与众不同之处。

在课外活动中,小学教师会让学生采取别样的方法阐明自己具备哪些能力,力争给其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学习了法律法规对维护社会稳定的意义之后,小学教师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建议学习一些有利于民众的新法规条文,并通过海报、微博、聊天群等媒介大力宣传。

新加坡是一个小国,资源贫乏,工业原料燃料、蔬菜、肉食、甚至淡水都需要进口。

新加坡小学老师会如实地告诉学生新加坡的状况,并让他们联系实际,认真思考新加坡的未来发展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挑战。

老师会经常告诉小学生,扼守马六甲海峡的战略地位是新加坡战后得以崛起的至关重要的地理因素,如果有一天这个优势不复存在,新加坡该何去何从,这是需要每一个新加坡人认真思考的问题。

创造性思维锻炼了新加坡小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国家忧患意识。

在稚嫩的声音中,正确的价值观潜滋暗长。

等这些学生踏入社会之后,他们不但是正确价值观的忠实维护者和践行者,而且还会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提出并塑造新的正确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加坡小学道德教育新加坡是个多种族社会,华人占70%左右,其次是马来人与印度人。

虽然政府大力推广英文,但由于新加坡地域十分狭小、没有任何天然资源、完全城市化的脆弱特性,使得新加坡政府的国民教育,在秉承西方现代文明的同时推行传统儒家思想,从而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因此新加坡的国民教育价值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与我国有相似之处。

现不妨抄录如下--“我们的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家庭价值观:享受关怀互敬互重孝顺尊长忠诚承诺和谐沟通”那么如何把这些抽象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活动中,特别是让单纯幼稚的小学生理解这些内涵呢?新加坡在以下几点做得非常可行。

教材符合儿童年龄与心理特征从教材的内容来看,新加坡小学德育的教授不是靠抽象的理论、教条的死背硬记来实现,而是把重心落在做个有修养的新加坡人上,因此在内容上紧密结合孩子身边的事件,潜移默化地培养其道德价值观。

以培养小学生的家庭价值观为例,四年级的教材做了如下安排,两个学期共学下面6个内容:能通过帮长辈做事来表达对他们的爱与关怀;能说明家庭聚会的重要性;能举例说明他们怎样对老年人表示关怀;能接受祖父母和父母的劝告和教导;能以实例说明他们怎样为家人着想;说明为什么他们不应该做出有损家庭声誉的事。

五年级的教材两个学期共学这样5个内容: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让父母为他们担心;能表示他们珍惜并重视自己的家庭传统活动;能说明每个家庭成员如何尽自己的能力,使家庭幸福美满;能说明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怀与了解,能加强家庭的凝聚力;能明白他们应该了解祖父母和父母的处境,并且体谅他们。

从以上可以看出,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小朋友的认知能力,排除高深的理论,强化其实用性。

从教材的形式来看,它以新加坡四个不同种族孩子的日常生活作为故事的架构,尽量保持其连续性,却又独立成篇,同时适当穿插历史故事、寓言和童话。

课文多具故事性,易于学生了解。

如在传授“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时,四年级课文《参观教堂和寺庙》以人物志伟和朋友参观寺庙时的所见,让学生明白在参观寺庙、教堂等宗教场所时行为必须庄重;五年级课文《新郎和新娘》以志伟、因尼安、阿密三人去参加纳兹里叔叔的婚礼时的所见所讲,让学生明白他们应该了解其它种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在传授“家庭亲爱与关怀”时,课文《家平失踪了》以家平出去玩耍不通知父母而使家人着急的故事,告诉学生不负责任的行为对别人会产生不良影响。

在传授“国家至上,社会为先”时,课文《大禹治水》以大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中华民族传统故事,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应以国家为重。

在传授“尊重个人,求同存异”时,课文《我不再怕羞》以童话故事小黄鸟在众人面前怕羞到最后很有信心地在狮子生日会上演唱的经历,使学生明白应该了解自己的长处,并懂得如何加以发挥。

书孩子之所为,想孩子之所想,是这套教材编写形式最大的特征;孩子与孩子的心是最近的,而孩子的心又是充满幻想的,因此这样的编写形式颇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

再来看教材的版面设计,也非常有特征,充满童趣。

A4纸的教材,每一页都是一张漂亮的多彩纸,在那五彩的底色上,平均每页附有一幅紧扣课文内容的插图,插图面积占整张纸的一半,色泽鲜艳,生意盎然,充满生活情趣,且又富有童真。

每页的字距与行距也较大。

很显然,这样的设计,在视觉效果上无形中又进一步冲淡了课程或多或少所具有的说教性。

这样的课本,谁拿到会不喜欢呢?与课本配套的有活动册,相当于练习册,它的编写也相当生活化。

如在学了课文《曾子的三面镜子》,让学生认识到要善于检讨自己的言行后,活动册立刻结合学生的实际,从做事、做人、学习三方面列出四项内容,以“我的三面镜子”为题,让学生对照,检讨自己的言行。

这样的问题设置,显然要比抄写若干条理论,实用许多。

教学方式多样化对已有的教材该如何展开教学呢?新加坡的小学《好公民教师手册》为教师提供了多种教学活动方式:讲述、角色表演、讨论、唱歌、游戏、参观、访问(以上多为五年级以下使用)、辩论(多为六年级使用)。

整个教学活动一般以情境设置导入,运用设身处地考虑法或文化传递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导入课文。

因此这个情境多是学生自己曾经历过的事情,或是事情的假设,有时也是一张图片或一则故事。

如为了阐明人与人之间应该互敬互重才能和睦相处的道理,在教课文《我们不再争吵》中,教师以一个假设导入:如果有人偷看了你的日记,你的感受如何?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了起来。

在课文《快乐的家庭》中,为了说明每个家庭成员如何尽自己的能力使家庭美满幸福,教师以一张自行车图片导入,要求小组成员把自己比作其中的某个部件,说出它的作用。

情境设置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了解课文,不觉得课文厌烦无味而采取敌视态度。

当对一篇课文了解完后,教师会让与文中人物有相似经验的学生谈他们的经历与感想,也会让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

这种活动形式充分抓住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相对而言,小学生的表现欲非常旺盛,他们没有太多的羞涩感。

因此这种活动方式很受欢迎,孩子们常常在课上主动提出要进行分角色表演。

整个活动寓教于乐,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学完一篇课文后,就要完成设在课文结尾的两个问题--“大家想”以及《活动册》。

此时教师一般会让大家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答案完全没有固定,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此活动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而非注重文字作答,体现了新加坡道德教育中的开放性教学。

综观以上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不难看出,新加坡的道德教育非常注重教学的活泼性、学生的参与性,力求使他们感同身受,从而有力地推行了德育价值观。

除了在课堂上采取多种方式的教学活动外,新加坡也很注重课外的德育指导。

很显然,他们是想让学生不仅学会在思想上做人,还要学会在实践中做人。

比如为了传授相互扶持、相互关爱的思想,学校会在每月第一个礼拜一的集会上,为这个月出生的学生、老师集体庆祝生日。

寿星们站在台上,听台下伙伴们共唱生日歌,并亲自接受校长赠与的礼物;为了能让学生对社会上需要协助的人表示深切同情,学校每学期由教师带领学生访问安老院、儿童收容所;为了训练学生的防火意识,学校每学期要进行一次防火警报演习;每逢全国“国民防卫日”、“种族友好和谐日”,学校都会请外面的文艺团体前来表演生动的舞蹈、小品、唱歌、魔术等节目,让学生观看;为了给“全国肾脏基金会”捐款,学校会请基金会的成员来播放节目,告诉学生如何防止肾病;为了防止学生犯罪率的升高,学校会请警署定期派人来对品行差的学生进行辅导教育:而当社会上出现危及学生安全的事件发生,如过马路被车撞、女生被非礼、网络聊天时被骚扰、侵害,学校也会请警署的人来做教育报告,以具体方式指导小学生如何保护自己。

说到做报告,会让我们联想到做报告的人在上面口若悬河,听众在下面心不在焉、哈欠连天的常见场景,但是新加坡的道德教育报告并非如此,他们的课外道德教育同样注重学生的参与性,给人感觉每场报告会像是一堂有趣的道德教育公开课。

校内校外的主持人,特别会调动学生的气氛。

他们在报告的几个关键处设置问题,让全校学生抢答。

你想想,孩子的表现欲是极强的,站在全校师生面前,对着麦克风,大声地说出答案,当回答正确时,还可收到一份小小奖品,受到主持人的热情鼓励,这份荣誉该有多高。

怪不得报告会上只见小朋友黑压压的小手高高举起,哪里有垂头丧气、萎靡不振之样?做报告是如此,请人来表演更是如此,演员们也很会调动气氛,他们会在表演中或是表演结束后,请许多小朋友们上台与他们共同演出。

只见台上台下载歌载舞,其乐融融,哪里有沉闷之气?尽可能多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充分参与,并在这个过程中使他们的信息接收量扩大,新加坡小学道德教育非常重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新加坡是个科技先进的国家,政府大力推进电脑的使用。

因此以上提到的一系列报告,之所以产生如此火爆场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论校内校外,主持人都运用多媒体制作出形式多样、颜色鲜艳、画面活泼、重点鲜明的Powerpoint,然后在礼堂中用Projector投射到大屏幕上,这无疑会对人们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Powerpoint的制作、Visualizer的使用、多媒体技术恰到好处的运用,使道德教育不再沦为口头空洞说教。

课外道德教育,除了由成人做主导在多媒体上大显身手,小朋友们也不甘落后,纷纷运用多媒体进行自我展示、自我教育。

为了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学校会要求同学们以小组完成专题作业,于大考结束后的某一天在全校进行专题作业展示。

在展示会上,老师只是一个串连、维持纪律的角色,真正的主角则是那些坐在台上、风姿飒爽的学生。

他们以组为单位,或运用自己制作的Powerpoint,或使用Visualizer,大胆地向全校的同学们加以解说,展示自己小组的合作成果。

看着一些平时学习较差的同学也在台上慷慨激昂、指点江山时,你不由得佩服新加坡多媒体教育的深入性、广泛性以及道德教育的多样性与参与性。

而这两者联系得又是如此紧密。

新加坡道德教育不仅在课外重视使用多媒体技术,课堂教学更是如此。

在教师手册中,每篇课文至少有一张活动软片(有的甚至达到四五张),形式丰富,有文字式、图表式、照片式等,以备教师放在Visualizer 上使用,形象、直观,且使学生接收的信息量加大。

一篇课文结束后,教师手册在每课还会提供多个网站,让学生上网进一步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信息。

除此以外,新加坡教育部还特别为每个年级的《好公民》课制作了视听教材,包括CD、录音带(里面有与课文相关的儿童故事、歌曲、相声)、VCD(里面的角色基本上是孩子的同龄人,因此很受学生欢迎)、唯读光碟、大图卡、大图书,教学效果大大增强。

鼓励创意性思维特别令人称道的是,新加坡的道德教育积极鼓励学生的创意性思维。

这个现象与新加坡教育部一贯大力推行创意思维的思路密切相关。

如当学生能以实例说明他们如何加强自己的能力后,《活动册》就要求同学们以有创意的方式让同学知道自己具备哪些能力;在学习了为什么社会需要法律后,就要求同学们想出一个对公众有益的新条规,然后通过有创意的方式画海报、写布条;而当学习了新加坡国土有限,但深信本国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后,教师就会要求学生想一想,由于土地面积小,新加坡还面对哪些难题……这样的教育才是活动的教育、成功的教育。

通过创意思维,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大大增强,价值观就在动手与思考中潜移默化地得到传授;通过创意思维,孩子们不再处于被动的状态,成为道德的机器,最终产生对道德说教的反感与厌弃;通过创意思维,他们会举一反三,不仅能成为正确价值观的自觉维护者,而且还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最终成为新的正确价值观的塑造者,而这也正是道德教育最根本的目的。

考核的开放性以我们过去学习的经验,道德课的考核就是条文的考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