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性与人性
神性和人性的哲学关联
神性和人性的哲学关联人类对于神性的思考由来已久。
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哲学观点,都涉及到了人性与神性的关联。
因此,探讨神性和人性之间的哲学关联,对于理解人类文化、社会和个体心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神性是指超越人类常规认知的存在,常常与无所不能的力量、完美的智慧和善意等特质联系在一起。
神性在许多宗教信仰中被崇拜和敬仰,被认为是人类渴望追求和修行的对象。
然而,神性并非仅限于超越人类的存在,而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世界各个角落的力量。
这种力量象征着超越一己私利,关注整个人类和自然界的全局利益。
通过与神性的联系,人类可以获得超越自我的经验,进而提升自己的意识和境界。
与此同时,人性是指人类固有的本质和特质。
无论是生物学还是社会学的角度,人性都是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基础。
然而,人性并非单一和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演进的。
人性的发展受到个体的经验、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影响。
神性与人性之间的关系在于,人性寻求与神性的联系来满足内心的渴望和追求,通过接触神性,人性可以得到启迪和超越。
从哲学的角度看,神性与人性的关联常常涉及到宇宙的本质和人类存在的意义。
例如,柏拉图的哲学中认为,人类的灵魂来自于神性的世界,通过身体的束缚,人类可以通过内心的追求和修行,恢复与神性的联系,并实现灵魂的升华。
在此观点中,神性是人类内心深处的火花,是我们与一切事物相连接的纽带。
与之相反,尼采的哲学认为,人类是自由的,无神论者是人性的代表。
对于尼采来说,人性是原始的、冲动的,不受神性的约束。
然而,尼采也强调了个体的超越,认为人类可以通过超越常规的行为和思维,达到自身的完善。
总之,神性和人性的哲学关联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
人类对于神性的思考和寻求是人类文化和宗教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
无论是通过宗教仪式、冥想还是哲学思考,人们试图与神性建立联系,找到属于自己灵魂的寄托。
而人性作为人类的固有本质,也在不断地探索和适应。
通过与神性的关联,人性可以超越自身的局限,进而感受到更高层次的境界和意义。
神性与人性
神性与人性的变奏——艺术史演变的精神之维摘要:西方哲学有着强烈的人性特征,同时又具有浓厚的神性特点,人性与神性的并存形成了西方哲学的传统。
研究人性与神性的关系,对西方古代哲学中神性与人性的历史演进、矛盾运动进行分析、梳理,有助于对其后西方近现代哲学的传承脉络关系,以及西方哲学思考方式的深层理解与把握。
关键词哲学;神性;人性由古希腊哲学所奠定的西方哲学的人性和神性的特征,构成了西方哲学的深厚的传统。
从苏格拉底到黑格尔的各种哲学几乎都包容了人性和神性, 但近代从文艺复兴开始,尤其是20 世纪以来,在反传统思潮中,西方哲学家赋予人性以新的含义,批判并力图清除哲学的神性,成为西方哲学新的表现形态和发展趋势。
因而对神性与人性的追问,就成为了言述西方哲学的两种不可或缺的维度。
对西方古代哲学(从公元前5 世纪到公元后15 世纪,包括古罗马和中世纪两个时期) 大约两千年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学习西方文化,理解其后西方近现代文化的传承脉络关系,把握西方文化的思考方式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试图以史论结合的方式,就这一论题的历史演化作一梳理。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神性与人性的交融作为西方文化史之源的古希腊哲学诞生于城邦制的奴隶社会。
在从原始宗教之中脱颖而出的时候, 古希腊哲学首先表现为自然哲学的形态,这使它同时具有人性和神性的特征。
因为,那种自然哲学可以说是广义的人学,并包含着严格意义上的人学的萌芽。
正如黑格尔说的,自然界乃是与人“不同质”但又与人“牵连在一起”的人的另一半。
在古代哲学中,始基和宇宙本原的性质,决定了人的属性。
人类为了认识自已,首先必须认识自然界,所以认识自然界也就是间接地认识人自身。
当智者派把哲学变得通俗,即直接着手“认识自己”并通过人自身去看世界的时候,普罗塔戈拉率先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著名命题。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1 ] (P187) 在他看来,世界万物都必须接受人的感觉的标准和评价,要由现实的人的喜怒哀乐来决定真假、善恶和美丑。
人性与神性
人性与神性
一位彻悟的觉者,心灵疗愈咨询师。
人有三性:兽性、人性、以及神性。
兽性也就是动物属性,一味追求本能的快乐,这就是动物性、也叫兽性。
因为动物没有伦理道德的观念,动物只会追求本能快乐。
因此,一味追求快乐的人,跟动物是没有区别的。
比动物性更高层次的就是人性。
人性也就是平衡性,所谓的平衡性就是指,众生平等,你可以追求快乐,但不能去干涉别人追求快乐。
众生都希望快乐,所以,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这就是人性。
如果一个人追求快乐,不择手段、不顾及别人的感受,甚至以伤害他人的手段来实现自我的快乐,这就叫没人性。
这样的人跟动物也就没啥区别。
第三种是神性,高于人性的特性就叫神性,神性也叫超越性或无我性。
心怀天下,乐于助人。
神性指的是,人性没法到达的高度,只有觉者或圣人才能到达的境地,称之为神性。
人性就是兽性与神性之间的一种平衡性,如果一个人只顾自我的利益,它就会退化到动物性中,变成了禽兽。
如果一个人摒弃自我,他就会逐渐散发出神性,活成了神。
《圣经神话故事》读后感神性与人性的交织
《圣经神话故事》读后感神性与人性的交织在阅读《圣经神话故事》这本书时,我深深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神性与人性的交织,这让我对世界和人类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圣经中的故事充满了神秘、超自然的元素,如创世记中上帝创造世界的壮丽景象,以及大洪水中挽救诺亚一家的奇迹般情节。
这些故事给人带来一种无法言喻的敬畏与敬仰之情,让人感受到神性的存在和能量。
在这些故事中,上帝被描绘成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存在,引导人类前行,惩罚罪恶,赐予恩典。
这种神性的力量超越了人类的理解,使人们对宇宙、生命及人类的存在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
然而,与神性并存的是人性的脆弱和复杂。
圣经中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人性的多面性,他们有善有恶、有信有疑、有虔诚有背弃。
例如,亚当和夏娃背叛了上帝,导致了人类被赶出伊甸园;亚伯和该隐之间的兄弟仇恨;罗得的贪婪和妻子的背叛。
这些故事展现了人类面对诱惑、忠诚、背叛等各种挑战时的选择和后果,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复杂性。
神性与人性的交织在圣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神性赋予了人类尊严和使命,引导人们追求善良、正义和真理;而人性的脆弱和复杂则提醒着人们自省、警惕和改变。
这种神性与人性的对话,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和伟大,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阅读《圣经神话故事》,我感受到了神性与人性的交织,这让我更加敬畏和珍惜生命,关怀和体谅他人,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这些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记载,更是对人类经验和智慧的探索,引导着我们走向更加光明和美好的未来。
愿我们在神性与人性的交织中,找到自己的信念和力量,成为更加完整和善良的人。
以上是我对《圣经神话故事》的一些读后感,希望能够启发更多人思考神性与人性的关系,探索内心的奥秘和智慧,走向更真实、更美好的生活。
中西文化中神性与人性关系.ppt问题解答
对立与统一
相互联系,密切相关 1神性
• 神性:就是具有 上帝自然属性的彰显, 是 本体与生俱来的 “真理,生命和道理”自 然的, 本能的, 不由自主的 “德行”显现, 或者完备的, 或者部分的秉性。例如 神圣 上帝 有以下 五种基本属性(物质和道德 的):
后来中国人 称之为 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 就是上帝 五种最基本的 道德 属 性
相互对立
• 神性和人性,是指存在于神和人的一些特 质。也正是具备和展现了这些特质,人才 为人,神才为神 • 在《诸神之战》这部影片中宙斯反复说的 一句话,我创造了人类,我爱他们,他们 的祈祷和赞美让我拥有强大的力量。这么 一句话就可以看出希腊神话中人神之间的 爱逃不开利益关系,不是一种超脱的爱, 无缘无故的爱。
表现
• 妇人常常有妇人之仁,过度溺爱。 基督耶 稣具有人性的一面,所以基督耶稣没有 《旧约》天父那样的严酷无情。父爱更加 专注于“灵”生命和圣洁。人性和母爱更 多趋向于肉体和世俗享受。中国三皇五帝 也是人性与神性的结合,存在人性的一面 • 但人性的局限,自私自利,贪婪,自我意 识膨胀秉性,自然形成个体之间的相互约 束,往往也导致自我毁灭,自相残杀。
过程
• 人性挑战神性(打仗的是人,又不是神, 胜利依靠人类自己的双手。公主和亲历史 常见,即使君主是军权神授,但大家都是 父母生的,凭什么要保护公主,而牺牲平 民百姓呢? • 人神关系的修复(伊斯兰教,基督教的衰 弱与兴盛,宗教改革) • 人神关系的终极和谐之路是神真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脱人 性,回归神性,而人则约束人性,臣服神 性(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行)
•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这些精神,全面 发展具有这五种完备的道德属性。 而不是 单一性。做一个完全的各个方面发展的人。 上帝是全部属性的整体,任何单一,部分 崇拜就是偶像。
人性与神性
人性与神性何谓神性?其意指由宗教以自外而内的方式影响人们,最终所能达到的境界;何谓人性?其意指由人以自内而外的方式体现自我的性格。
宗教的形成大体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一群人或一个人达到了某种境界,并且想让更多的人达到这种境界而创办了某种组织;第二种是一群人或一个人并没有达到某种境界,但却知道某人达到了那种境界,从而根据一知半解的内容加上自己的理解创办了某种组织;第三种是一群人或一个人没有达到某种境界,但却想以秘密社团的形式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
这三种模式可以代表着大多数宗教的形成,而就这三种模式而言,第三种是以宗教的名义来达成某种自身的目的,已经不能称之为宗教,它大多出现在宗教泛滥而又无人真正理解宗教的“末法时代”,如同“全能神教”;第二种则可以代表大多数宗教的起源,道听途说加上一系列的偏见和社会因素,虽然它能在社会中风生水起,但其中真正是宗教的东西已经被大大削弱,充其量只能说是“世俗化的宗教”,例如“儒教”;第一种则是真正而又纯粹的宗教,不带有任何的私利,只是为宗教而宗教,寻求精神上的超脱。
通过第一种模式而形成的宗教现在已经绝迹了。
在几千年的发展中这种宗教不可避免过多的沾染了世俗性而致使其丧失了原本对宗教的理解,从而或分裂、或归纳的形成了一系列的新宗教,我们把这种没有经历世俗性洗礼的宗教称之为“原始宗教”。
它们对于宗教的理解可以称之为“道”,是可以解释大道宇宙运行,小到人体器官的学问。
现在把这种“道”称之为人的“神性”。
原始宗教在历经产生到发展的过程之,到了大约西周时期受到世俗的影响逐渐停止了发展并且开始走向分裂。
宗教是要求精神上的超脱的,其后的诸子百家学说很少涉及“人的超脱”这一方面,更多的是在思考怎样治人以治天下。
思考“人的超脱”是原始宗教一直在干的事,这也是纯正的宗教在寻求精神上的飞跃。
而在“轴心时代”,虽然思想家泛滥,但思考精神上飞跃的人已经很少了,除了老子所思考的“道”、孔子的“仁”、邹衍的阴阳之外更多的是苏秦的“纵横”、韩非的“法”、孙武的“兵”,这些都是在假教派之名为社会而服务的。
浅析悲剧经典作品中的“神性”与“人性”
184艺术家The artists一、古希腊典型悲剧中的“神性”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的作品《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被释放的普罗米修斯》和《带火者普罗米修斯》的主角都是神。
神性泛滥的时代,悲悯、大义、体恤弱小等优秀品质将普罗米修斯符号化,甚至奥林匹斯的众神也被符号化:代表阴暗、仇恨的复仇女神、代表智慧的雅典娜、代表美貌的维纳斯……正式的、官方的、毫无争议的标签,这是一个固化的时代,人们到剧场的目的不是感受、体悟人性和永恒,而是去聆听对虚无的赞美与褒奖。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主角变成了人,却只是外化的人、物质的人,其内核是神所操纵的小丑。
神性从原先的赤裸裸,到被人皮所包裹。
即便主人公俄狄浦斯是一个英明的国王,是一个魁梧健壮的人,依旧受到命运的捉弄,在神示中不堪地活着。
自出身起就受到太阳神的捉弄,生灭全看神的心情,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的不同就在于前者认为神不一定正义,而后者认为神一定正义。
但不约而同地在抒发赞美神性,咏叹个人命运的可知不可为。
到了最后一位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情况有所改观,在他的笔下,美狄亚对自己悲剧的命运发出了抗争,亲手杀死自己的两个孩子后驾着龙车远去。
虽然结局有些魔幻,但是仍然表达了作者对神、对命运的抗争。
自此,古希腊悲剧从英雄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走到了最具代表性的命运悲剧《俄狄浦斯王》,人物也从最初的神变为渐渐萌生了反抗意识的人。
二、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的“人性”经过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后,当时的文学艺术活跃在一种“以人为主”的氛围中。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
《哈姆雷特》,有人称它为悲剧的集大成者,在这出典型的性格悲剧中也暗含了莎士比亚自己对命运的思考,在剧中,哈姆雷特对命运的态度几经变化,甚至看似前后矛盾。
起初他认为,命运变幻无常,既不扬善,也不惩恶,反而给高贵之人带来了灾祸。
他像马基雅维利那样,咒骂命运为“娼妓”,并在一次独白中表示要挺身反抗“命运的暴虐”。
【人性与神性的矛盾结合】耶稣的神性和人性结合
【人性与神性的矛盾结合】耶稣的神性和人性结合在这一时期的俄罗斯作曲家中,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Nikolaievich Scriabin,1872—1915年)无疑是伟大而独具风格的一位大师,他的人格与音乐风格紧密相容,其内核中所包裹的深沉意味与矛盾性格使得他在不同时期所创作的作品也面貌各异。
一、人性——对传统的继承斯克里亚宾在学习音乐之初,门德尔松、肖邦等浪漫主义作曲家的钢琴作品成为他演奏和创作的基础,他迷恋肖邦的音乐风格,不止一次表达对肖邦的尊崇之情,以至于他早期的钢琴作品,如1988—1900年间的10首玛祖卡、1893—1897年间的3首奏鸣曲、1894—1895年间的12首钢琴练习曲、1898年的《f小调钢琴协奏曲》等都带有明显的肖邦式音乐风范。
其中,在《f小调第一奏鸣曲》(OP.6)中,第一乐章中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以线条鲜明的旋律营造出诗意、梦幻的意境,从连接部到副部主题之间的旋律,在大量装饰音的修饰下,抒情、悠长、温润,这种细腻、抒情的音乐风格,化繁为简的曲式结构以及精致、浪漫的表现手法,都完整地流露出肖邦钢琴作品的气质与神韵。
无论是奏鸣曲细致、抒情的旋律线条,还是练习曲技术与艺术的巧妙结合,在音乐体裁和风格上,斯克里亚宾以一系列钢琴作品完成了自己对于肖邦的学习与崇拜。
除肖邦以外,斯克里亚宾早期的音乐创作风格还受到李斯特、德彪西等作曲家的影响。
首先,在对于钢琴练习曲的写作态度上,他非常欣赏李斯特大胆而多变的创作手法,如《升g小调第二奏鸣曲》(OP.19)、《幻想曲》(OP.28)等钢琴作品,利用多变、紧迫的节奏和层层递进的激情充分体现出他对于钢琴演奏技巧中节奏与形式诸多变化的把握。
斯克里亚宾在1904年出版的《钢琴练习曲》(OP.42,共8首)中,进一步探索了钢琴演奏技术和音乐内部结构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他常常在作品不同的情绪内部隐藏一种不可抑制的兴奋感,并大量采用各种复节奏,如五对三、三对二的节奏型等,以艰深的技术性和璀璨的音乐性提升钢琴练习曲的艺术价值,可以说这一贡献是同时在向肖邦和李斯特致敬。
人性与神性
人性与神性——读《吉檀迦利》有感仙宇琼楼,云雾缭绕,奇花异草四周竞相盛放。
坐在碧砖玉瓦的大殿里,听萧笙和鸣,赏彩衣起舞,尝珍馐百味。
这是我们所设想的普遍的神。
可是,这怎么有些似曾相识?这不是与游手好闲、贪图安逸的纨绔子弟类似吗?难道神性与人性中的懒惰、乐逸恶劳相关?非也。
让我们再来看看泰戈尔所描绘的神吧。
“在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歇足”,他是富有同情心的;他“在锄这枯地的农夫那里,在敲石的造路工人那里”,他是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的;在他那里,“心是无畏的,头也抬得高昂”,他给予人们以足够的尊重与平等……泰戈尔笔下的神——自由、博爱、理性……简直聚万千美好品质于一身。
细想之下,泰戈尔想象的“神性”倒像是沥尽铅尘、完美无瑕的“人性”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与毫无瑕疵的神性相比,拥有“阴晴圆缺”的人性显然更为真实,而前者则是处于一种理想境界。
面对着美好却似乎遥不可及的神性,我们是否真的束手无策呢?其实不然。
当我们做到日行一善,对危难中的事物施以援手,在心中为他人留下位置,就可以用我们的包容心、同情心、奉献精神浇注通往神性的道路,“人性”方能升华成“神性”。
这样,看似难以企及的“神性”也是能够被“人性”所触及。
为此,我们要拥有一颗善于发现并乐于接受真善美的心灵。
以欲望为例,人们常说:“欲望是魔鬼。
”而有人却认为:人无欲不立。
正是由于对生存以及“更幸福生活”的欲望,人类才会寻求知识、创造文明、发展科技。
造成两方观点差异的正是各自心性的不同,这也决定了谁更接近于“神性”。
以善意的眼光看待世界,世界便报以明朗的微笑。
以善意的举动对待他人,回馈社会,我们的“人性”会变得剔透玲珑,进而升华铸就为“神性”,世界也会因此愈发美好。
从《圣经神话故事》看神性与人性的和谐共生
从《圣经神话故事》看神性与人性的和谐共生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圣经》作为世界三大宗教经典之一,承载了丰富的神话故事和教义。
其中描绘的神性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神性和人性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本文将从《圣经神话故事》中选取若干故事,通过分析其中所蕴含的神性与人性关系,探讨神性与人性如何在故事中展现出和谐共生之美。
1. 亚当与夏娃的创世故事《圣经》中的创世故事讲述了上帝在六天内创造了天地万物,以及创造了第一个人类——亚当和第一个女性——夏娃。
亚当和夏娃作为人类的始祖,代表着人性的纯洁和神性的创造。
他们在伊甸园中生活,与上帝和谐共处,展示了神性与人性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尽管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犯了原罪,但上帝的怜悯与宽恕也彰显了神性与人性之间的和谐共生。
2. 摩西领导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圣经》中也记载了摩西领导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摩西作为一个受上帝启示的先知和领袖,展现了神性的力量和智慧。
他带领以色列人民跨越红海,逃离埃及的奴役,并颁布十诫,指引人民生活。
这个故事中神性与人性之间的互动,体现了神性的慈爱与人性的顺服,共同谱写了一曲和谐共生的乐章。
3. 耶稣的生平故事耶稣作为《圣经》中的主角之一,他的生平故事展示了神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
耶稣具有神性的智慧和神迹,同时也体现出丰富的人性情感和同理心。
他以无私的奉献和宽恕的胸怀感染着人们,教导人们爱与宽恕。
耶稣的生平故事让人们感受到神性与人性之间的和谐共生之美,引领人们走上正义和仁爱之路。
4. 大卫与歌利亚的故事《圣经》中大卫与歌利亚的故事展示了神性与人性之间的战斗与智慧。
大卫虽然是个年轻的牧羊人,但他凭借着忠诚和勇气,打败了巨人歌利亚,展示了神性的力量与人性的勇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神性与人性的和谐共生并不意味着没有挑战和困难,而是通过信仰和智慧共同克服困难,展现出神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
总之,《圣经神话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神性与人性之间的关系,这些故事展现了神性与人性的和谐共生之美。
体现孙悟空猴性神性人性的具体事例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一个充满着神性和人性的人物,代表着无
比的勇敢与智慧。
他在古老的神话故事里有着丰富的形象,一路走来,挑战着自己的极限,下面就来具体谈谈孙悟空体现出的神性人性。
首先,孙悟空体现出超越常人的神性。
他是太上老君赐予七个弟子的
金箍棒魔丸,可以变大变小,可以重振江河,当他遇到强大的敌人时,可以以自身的能力和强大的金箍棒来抗衡,帮助唐僧抵御大黄蜂的攻击,使天庭的兵刃伤害不到自己的江河。
其次,孙悟空体现出异于常人的人性。
他不断挑战自己。
比如在西天
取经路上,他能够克服自身性格的懒散,千钧一发地斗蟒帮助爷爷压
制着妖怪,可以说快速智慧地利用每个机会来夺取宝物;他学会了忍让,以自己想做的不可以做,以免引起更大灾祸;他学会了大义,曾
主动把金箍棒还给伏羲老神。
最后,孙悟空体现了至深的感情。
他心疼着被轮回的八戒,在千钧一
发的情况下,让九尾狐留在身边帮助自己;他不忘对孙行者的思念,
陪着他一起上西天取经;他对唐僧的爱护,不断警惕身边的危险,始
终用金箍棒保护着他。
总而言之,孙悟空体现出神性与人性双重属性,他很伟大,而且能以
勇敢和智慧改变命运,赢得了无数心爱的朋友们。
他正是因为拥有了
这种双重本质而走入我们永久的记忆,在中国神话故事里留下了令人
难忘又深刻的足迹。
神性与人性的区别
神性与人性的区别人类作为一种高级智慧生物,与众多其他生物一样,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与特征。
然而,在人类内心深处,还隐藏着一种超越个人的存在,即神性。
神性和人性是人体内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它们在个体的思想、行为和信仰方面都有所展现。
本文将探讨神性与人性的区别,以及它们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
首先,神性是指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超越个人的神圣力量或存在。
无论人们是否信仰宗教,神性都可以被视为人类共同的心理特征。
神性给予人类一种与自然、宇宙和神明相连的意识。
在宗教中,神性常常被视为与创造力、智慧和仁慈等积极价值联系在一起。
人们相信神性是他们与上帝或更高层次的存在之间的桥梁。
相比之下,人性与个体的行为和情感密切相关。
人性是指人类个体自身的性格、欲望和特点。
人性包含了人类的善良和恶劣等官能。
相对于神性而言,人性更加常规和可见。
人性的表现多取决于个体的生活经历、个人原则和外部环境等因素。
从无私的善良到自私的自利,人性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和冲突。
人类通过自身的人性与外界互动,演绎了一幕幕精彩的人间剧。
尽管神性和人性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但它们之间却相互依存和互相作用。
神性可以被视为人性的指引和引导者。
在人类社会中,追求高于个人欲望的价值和理想,往往需要神性的指引。
许多宗教都教导人们通过信仰和虔诚,发挥自己的神性,以期达到全人类的和谐与幸福。
然而,人性的存在也使得神性获得了充分展现的机会。
人性的情感、道德和智慧是神性实现的重要基石。
只有通过了解和发展人性,人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实践神性。
在现代社会中,神性和人性的相互关系经常受到挑战和考验。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倾向于以理性和自主决策为基础,而较少依赖神性的指导。
许多宗教信仰也面临着世俗化的挑战。
然而,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理性的思索,人类对于神性和人性的追求始终存在。
因为人类不仅仅是一个自私的个体,也具有更高的道德追求和宇宙觉醒的渴望。
综上所述,神性与人性的区别体现了人类内心的两个方面。
从《圣经神话故事》看神性与人性的交织与碰撞
从《圣经神话故事》看神性与人性的交织与碰撞一、引言《圣经神话故事》作为古老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对神性与人性的思考和描绘。
在这些叙述中,神与人之间的关系交织着情感、信仰与人性的复杂情感。
本文将通过分析《圣经神话故事》中的神话叙事,探讨神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故事中交织与碰撞,展现出神性与人性的复杂关系。
二、神性与人性的对立与融合神性在《圣经神话故事》中往往呈现出超越人类的力量与智慧,是人类的信仰对象。
然而,神性与人性之间的对立也体现在神话故事中。
举例来说,在《创世纪》中,神创造了亚当与夏娃并将他们放置于伊甸园,却因为他们食用了禁果而遭到谴责与惩罚。
这种隐喻表达了人性的叛逆与神性的正义之间的矛盾。
虽然神性与人性之间存在着对立,但在某些叙事情节中,二者却得到了和谐的融合。
例如,在《出埃及记》中,上帝为以色列人民带来了奇迹,引领他们脱离埃及的压迫。
在这一叙事中,神性与人性的力量交汇,共同构成了一个英雄的故事,展现出人性的顽强与神性的慈爱并存的形象。
三、神性与人性的交织与相互影响在《圣经神话故事》中,神性与人性并非完全分离,而是在相互影响中共同塑造了故事的深度和魅力。
神话叙事中的神性形象往往承载着人类的理想与信仰,同时也反映出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例如,《约伯记》中描述了约伯经历磨难与信仰的考验,揭示了神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在人生的苦难中交织与碰撞。
而在《以赛亚书》中,神的光辉与人类的罪恶同样呈现出了神性与人性的对比。
神性的慈爱与人性的罪恶在这一叙事中交织出了复杂的冲突,引发了人类对道德与信仰的思考与探索。
四、结语通过对《圣经神话故事》中神性与人性的交织与碰撞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古代文化中对神与人关系的思考与表达,也可以从中深刻体会到人性的复杂性与神性的崇高。
神性与人性的交织与碰撞不仅展现了古代文化的智慧,也启示着人类对自身存在与信仰的永恒探索。
在今天这个现代社会,我们或许仍可以借鉴《圣经神话故事》中神性与人性的对话与碰撞,深刻审视人类的内心世界,探求信仰与道德的坚守。
人性与神性——别尔嘉耶夫哲学思想探析的开题报告
人性与神性——别尔嘉耶夫哲学思想探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愈加突出。
哲学作为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对于人们认识自身、认识世界,提高自我修养和意识形态建设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俄罗斯重要思想家别尔嘉耶夫的哲学思想,以其广阔的视野和独到的见解深受人们关注。
其中,他对人性和神性的思考和探索,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的本质和价值,还能对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文将主要探究别尔嘉耶夫的哲学思想,分析其对人性和神性的理解与阐释,并探讨其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和文化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对他的哲学思想的深入阐述和批判性分析,旨在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全面了解别尔嘉耶夫的哲学思想,包括他对人性和神性的认识和解释等方面的内容和观点。
2.分析别尔嘉耶夫的思想在当代社会和文化中的价值和启示,探讨其对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和启示。
3.整合和创新别尔嘉耶夫的哲学思想,为我们今天的社会和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借鉴。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文将使用归纳、演绎和比较等方法,对别尔嘉耶夫的哲学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具体步骤如下:1.收集、整理和阅读别尔嘉耶夫的相关著作,全面了解他的哲学思想,并归纳总结其对人性和神性的认识和阐释。
2.分析别尔嘉耶夫的哲学思想在当代社会和文化中的价值和启示,探讨其对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和启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思考。
3.在分析和总结别尔嘉耶夫的哲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下社会和文化的实际需求,对其进行整合和创新,为我们的社会和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借鉴。
四、论文结构和内容安排本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第二部分:别尔嘉耶夫的哲学思想概述第三部分:别尔嘉耶夫对人性的理解第四部分:别尔嘉耶夫对神性的理解第五部分:别尔嘉耶夫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与启示第六部分:别尔嘉耶夫哲学思想的整合与创新第七部分:结论和展望五、预期结果和局限性分析预期结果:本文将对别尔嘉耶夫的哲学思想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阐述,探讨其对人性和神性的理解以及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和文化的启示和借鉴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人性与神性【让神性流淌着人性】
人性与神性【让神性流淌着人性】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语言特色以及所要表达的内涵主旨,我们要将神更进一步的平民化,让神性之中更富有人性,让神性之中流淌出人性,让神成为人,成为学生熟悉的、触手可及的人物形象,这样神就会变得更伟大,神的光芒也会变得更耀眼、更璀璨。
教学中,我依据学生的初读感受,依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先前的认知经验,抓住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生长点,两篇课文采用相同的教学结构:1.设置疑问,确定目标。
教学初,教师采用谈话的方式引入,如果把大神看成人,你觉得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学生依靠自己的初读感受,认为盘古神勇无比、舍己为人,而普罗米修斯具有着机智勇敢、坚强不屈、舍己为人等性格特征与品质。
在学生初读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主问题,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二位大神的这些品质与性格特征,在问题的导引下,学生会更积极主动地走入文本,感悟语言文字。
2.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中,教师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与文本进行先期对话,从整体上去感知文本,感受文本中神的形象。
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神便会成为人一步一步地走进学生的心田,神也会成为人一样,在学生心中丰富起来,高大起来。
3.细读课文,品析感悟。
抓住文本的生成点,即文中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去透析大神的心灵,赏析大神的灵魂,更有利于使文本的语言被学生所感悟。
在学生与文本的先期对话后,教师以文本的语言文字为凭借,即表现大神性格品质的语句,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实现师、生、文本三者的对话,达到师、生、文本三者灵魂的和谐共振。
文本的内涵,大神身上所流淌出的人性,被学生、教师所吸收,影响着其今后的人生轨迹。
4.自由言说,内化外显。
在学生的精神得到满足之时,大神的崇高被学生同化、顺应、吸收之时,教师应留出一定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去畅谈自己的所得,此时的谈也是一种内化,更是一种外显,它会影响着学生今后的行为准则,使学生的人生体验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人生响着崇高迈步。
神性与人性的关系
神性与人性的关系人类自古以来就对神性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试图探究人性与神性之间的关系。
神性是指神的属性或特质,而人性则是指人类的本质、品质和行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神性与人性之间的互动,以及在这个互动中可能存在的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神性和人性各自的特点。
神性通常被认为是无尽、智慧和全能的,而人性则是有限、有缺陷和善恶参半的。
然而,这种对比并不是绝对的,因为神性和人性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在许多宗教和哲学传统中,人类被认为是神创造的形象,具有某种神性的因素。
其次,神性与人性之间的互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
有些人认为,人性是神性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信仰和宗教实践,人类可以达到与神相通的境界。
在这种观点中,人性被视为神性的一种追求,人们通过与神性的接触和融合,来提高自己的人性。
一个常见的例子是修行者通过冥想和祈祷来寻求心灵与神性的联结,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然而,也有人持相反观点,认为神性与人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
他们认为人性的弱点和欲望会阻碍与神性的联系。
人类的贪婪、嫉妒和自私等负面特征,使得与神性的交流变得困难。
在这种观点中,人性被视为神性的对立面,必须克服人性的腐败才能在神性中找到真正的满足。
无论是将人性看作是神性的表现还是对立面,神性与人性之间的关系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探求神性与人性之间的互动可以帮助人们找到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通过追求神性,人们可以超越物质欲望的束缚,寻求更高尚的道德和价值观。
这种追求能够指导个人和社会的行为,带来和平、公正和谦卑。
其次,神性与人性的关系也对人类的真正自由和幸福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超越自身的人性局限,人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神性给予了人类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力量和希望,使人们能够克服困难和挑战。
在追求神性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自己的潜力和目的,实现真正的自我。
最后,神性与人性的关系也提醒着我们关于人类共同性的重要性。
无论信仰的差异和文化的多样性如何,对神性的探究都是人类普遍的心灵需求。
由人的动物性(兽性)、神性(灵性)和人性(社会性)所想到的
由人的动物性(兽性)、神性(灵性)和人性(社会性)所想到的人有三性,即动物性(兽性)、神性(灵性)和人性(社会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动物性与灵性的集合物,是神性与兽性的共同体。
人永远成不了神,因为他是以肉体的存在为前提的。
人有可能沦落为兽,甚至变得禽兽不如。
因为他本身就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或者说其本身的动物性是固有的且会长期存在的。
人与人之间境界与品位的高低与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各自所占有比例的多少和不同。
周国平先生认为,“在一个人的生活中,精神需求相对于物质需求所占比例越小,他离神越近。
”(周国平著《当你学会独处》,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年12月第1版,第213页)值得注意的是,周先生在这里说的是比例,而不是绝对数。
在我看来,至少有两点需要明晰和澄清,一是所占比例可以很小,但不可能为零。
否则,他就无法生存。
这就决定了他只能接近神,而不可能成为神。
二是也不意味着一个人占有的物质财富较多,他离神就越远。
这就是说,一个人可以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可以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
特别是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物质相对丰富的时候,过分强调过苦行僧的生活,可能是行不通的,或许也是不人道的。
说到底还是一个比例的问题,当你的物质需求大大超过了精神需求,尤其是超过了你的支付能力,可能带来的问题会更大,就有可能演变为动物性的生存。
在这当中,还有一点是不能忽视,或许更需要给予高度关注,这就是,当一个人物质需要的满足,低到他的生理极限,甚至连温饱都不能很好解决的时候,他永远不可能接近神,他们在社会生活中也不可能做出有多少神性(灵性)的行为和动作。
鉴于以上的分析和推理,当今社会可能有两个方面特别需要加以关注和重视,一是当人们的温饱基本解决,特别是达到小康以后,如果人们不把注意力放在精神生活层面,那这个社会的文化境界和品位是不可能高的。
二是当贫富差距超过了一定限度,特别是绝对贫困人口基数过大的时候,那这个社会就可能出现问题,甚至引起动乱。
孙悟空的猴性、人性、神性
孙悟空的猴性、人性、神性孙悟空是《西游记》当中最忙碌的一个,忙着去寻瀑布遮挡着的花果山福地,忙着飘洋过海寻长生不老术,忙着装备自己,忙着大闹天宫登宝座,被压五行山下后,歇了五百年,出来又忙着打妖怪,这一本《西游记》,始于石猴出世,终于美猴王封佛,可以说孙悟空在整本书中是最具有存在感的一个,也是集“猴性、人性、神性”于一身,并且完美诠释的“齐天大圣”。
首先来看看孙悟空的“猴性”。
猴性:有猴子一样惹人喜爱的动作、习性和相貌。
《西游记》中描述,众猴送孙悟空去寻仙访道时准备的都是些仙桃异果,孙悟空带着也都是些果品之类,在给唐僧化斋时,也都寻到新鲜熟透的果子,这些都是猴子爱吃的、习惯吃的,水果还不吃完,吃几口,随手一甩。
孙悟空高兴时,喜欢抓耳挠腮,生气时,也抓耳挠腮,猴急脾气,高兴时,放肆大笑,愤怒时,毫不掩饰。
受不了唐僧絮絮叨叨,要不是紧箍咒约束着,早就不干取经这苦活累活了。
孙悟空去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时,不敢敲门,跳上松树枝头,摘果子吃着玩,一童子问是谁?他扑的从树上跳下来,机灵,顽皮。
这些都是猴子的动作行为。
菩提祖师说孙悟空像是个食松果的猢狲,别人见了孙悟空,都说是个毛脸雷公(他自然很不喜欢这个称呼,除了“弼马温”,就这个最烦别人这么叫了),雷公嘴,孤拐面,圆眼睛,查耳朵,一身黄毛,两块红股,有尾巴,这时孙悟空的外貌,经常吓人不轻。
人性:有人的动作语言和思想,有担当,为他人考虑,有领导才能,看重信用。
孙悟空独自驾着竹筏远赴海外寻仙之时,在南赡部洲,学人礼,学人话,后来和别人交流时,也是能说会道。
有极强的反抗精神,大闹天宫时说了一句经典台词: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有担当。
在取经路上,多次承担着唐僧的斋饭和身家性命的安危,为救唐僧,敢独闯妖魔老巢,遇到棘手的妖怪,又积极想方设法搭救唐僧,上天入地,走东去西,从不嫌麻烦。
在团队中,经常给人以力量,让大家看到希望。
经常会考虑“名声”,做事光明正大。
嫉恶如仇,深明大义,经受得住任何的考验,有非一般的毅力。
孙悟空的三性原句摘抄
孙悟空的三性原句摘抄
1、猴性”:孙悟空大闹天宫,把天宫搞得乱七八糟的,还有他偷摘人参果,遭到误会后捣毁人参果树,体现出他的顽劣。
2、“神性”:孙悟空神通广大,三打白骨精,每次都能看穿白骨精的诡计,这可以体现出孙悟空的“神性”。
3、“人性”:打了白骨精后,唐僧怪罪于孙悟空几次赶他走,孙悟空都不走,最后没办法了,非走不可了,孙悟空还向唐僧跪拜,后来师父遇险,孙悟空得知情况后也去救唐僧,孙悟空对师父的忠诚和报答体现出孙悟空的“人性”。
4、孙悟空生性聪明、活泼、忠诚、嫉恶如仇,在民间文化中代表了机智、勇敢。
自唐代出现西游传说,一直延续至明清,明代出现这些传说的集大成本《西游记》。
孙悟空在历代的这些民间神话里,被中国人奉为神明。
5、孙悟空出生于娑婆世界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自开辟以来的仙石孕育而生。
但仙石并非毫无来历,处于十洲三岛的祖脉上,其高围按二十四气,其上窍孔对应九宫八卦。
一天仙石迸裂,产一石卵,经风一吹,化作一石猴,石猴出世后,眼里冒出两道神光,射冲斗府,惊动的天上的玉皇大帝。
之后因为成功闯入水帘洞,被花果山诸猴拜为“美猴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在希腊神话中还有一个与神相似的概念,那就是命运。它是一个涵盖率更高的概念,是无所不能但具实体的神也难以充分体现的,因为神在它面前也是无能为力的。千年的“提坦之战”应验了命运的安排:宙斯推翻了自己的父亲,成为宇宙的统治者。部落的起源、王室的产生与更替、英雄的降生与遭遇皆是命运和神喻的安排。难怪古希腊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贫富贵贱均要建庙祭拜神祗,难怪不可一世的宙斯会对爱神阿弗洛狄忒忍让三分,因为命运预言一种新的婚姻将使诸神之王败坏毁灭。同情人类的普罗米修斯在被宙斯用铁链钉在高加索的悬崖上时也曾高呼:“无论谁,只要他学会承认定数的不可动摇的威力,便必须忍受命运女神所判给的痛苦。”⑤正是对这无所不在、决定万物生死祸福、不可抗拒的“定数”的认可和敬畏,才造成了古希腊民族乐观豁达的态度。他们不愿为过去的不幸伤感,也不愿为未来的幸福而费尽心机,因为人神皆逃脱不了“定数”即命运的安排,因此他们可以为争夺一个漂亮女人海伦而刀枪相见十年之久,也可以为一个贤惠聪明的女人珀涅罗珀而进行十年的漂泊与磨难。正义和伦理道德在无情和任性的命运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敬神信命,注重今生成了古希腊人生活的中心。
中国神话则不同,人的力量,至少是人类的精神力量在这里占了主导地位。宇宙万物皆为人存,连神都是为人类服务的。盘古为人类开了天地,又在其间支撑了一万八千年,等天地构成牢固以后,便颓然倒下,躯体化作人间万物。女娲抟土造人,又补天排洪,斩恶龙驱猛兽,使人间变成无忧无虑的乐园。伏羲为人类发明记事符号八卦。炎帝教人类播种五谷,辨别草药。黄帝教人类盖屋取暖、发明了弩、制作了乐律……人类的种种方便这些神都想到了,也都替人类做到了。他们修身养心,立人立己。既不好色,也不好战。他们既不是万能的,也不是万劫不死的。炎帝在给百姓除病疗伤时,尝断肠草而死。颛琐死后身体变为鱼形……黄帝和蚩尤的涿鹿之战也充分说明了这点。给黄帝驾车开路的半神半人蚩尤率领地上苗族人和夸父族人先是夺了炎帝的宝座,又使黄帝连吃败仗,最后黄帝在臣子风后、应龙、女儿魃和女仙玄女的帮助和指点下,才降服了蚩尤。可见万神之主黄帝只是人们因他位居天庭中央而给他的封号,他并不具备令人或众神极端畏惧的不可动摇的威力。
三
希腊神话中诸神的集会、宴乐、歌舞、游艺、体育竞技和文化社交活动之频繁也是中国神话中少见的。宙斯是众神之主,他的兄弟中波塞冬是海神,哈得斯是冥神,他让他的子女分管天上、人间,如阿波罗是日神、阿尔忒弥斯是月亮女神和狩猎女神、阿瑞斯是战神、阿弗洛狄特是爱与美之神、雅典娜是智慧女神等,他们组成了一个高度组织化、纪律化的社会,住在希腊最高的奥林波斯圣山上。在这个社会中,有亲情相爱,也有权力斗争。爱情、阴谋、嫉妒和傲慢汇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生活图画。无力的人类只不过是他们情之所至时的玩偶,是他们棋盘上的卒子。在这出以天地为背景,以万物众生为情节的宇宙剧里,人类不过是受支配、作点缀的配角。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五千年到三千年间黄河中游地区就有了“仰韶文化”,公元前二千八百到二千年间取而代之的是“龙山文化”,其范围也由黄河中游发展到了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文明总是源江河而起,地处内陆的古中国人虽然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有了早期的文明,但由于交通不便,加之大自然的恩赐不丰,很早便以农耕为主,生活辛苦,所以养成了重实际、轻玄想的思想。他们希望能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帮他们解决大旱、解决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洪水泛滥、解决大自然中人的力量所不能战胜的灾害,因此他们心目中的神总是要办点实事的。这样就使得中国神话一开始便带有理性和道德的成分。闭塞的环境、艰苦的自然条件、落后的农业经济自然使人的视野和想象力受到限制。因此中国神话的内容比起囊括了亚、非、欧许多文明古国优秀文化的希腊神话要逊色得多。自商代我国进入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时代以后,便盛行礼乐,形成了靠宗法道德准则维系的伦理型社会与文化形式。《易》曰:“言之无物,行之不远。”古典文学时期的“诗言志”、“文以载道”,使人的精神和心灵活动领域过早地被限制和被压缩,观念和文化意识过分地程式化,规范过早地确立起来。因此,原来就以战胜自然和立人立己为主题的神话内容变得更加狭窄。历代文人的剪裁取舍更使原始神话质朴的神话特征遭到破坏,人类在自然界面前的无助和无能被精神美化了。
通读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最大的感触便是:希腊神话是神性的,中国神话是人性的。
一
在希腊神话故事中,神是它整个庞大思想体系的支点。就像绘画中的焦点通视法,神是焦点,万物皆围绕它展开、运转。在古希腊人眼中,神是主宰宇宙万物的精灵。万物皆有灵,风雨雷电、日月运行、昼夜交替、四季循环这些不可抗现象皆是神的任意妄为。神是无所不能、无处不在、长生不死的,即宇宙存在,神便存在。因此,神左右人们的生活、甚至主宰人们的感情世界。他们住在高入云端的奥林波斯圣山上,俯瞰人间的一切。人类不过是用细绳牵在他们手中的木偶。人间的悲欢离合、事态的机缘巧做不过是他们上演的一出出木偶戏。特洛伊战争便是最好的说明。神们为一个金苹果酝酿了这场长达十年的战争,又分别加入交战双方,而且屡次将两军的和意吹开,重燃战斗之火。神的乖张任性、万物的巧做运行集中体现在宙斯手中的天平和他门前分别盛着幸福与灾祸的两只坛子上。天平的倒向决定着人的生死,那些只从灾祸坛里分得一点的人“任凭他走遍大地,到处都是忧愁攻心”③。俄底修斯的“胜利”不过是“听天安命,默默感谢神祗”④的人类和神之间达成的妥协。
中国神话中的神则大不相同。他们虽有点沾亲带故,却并没有形成一个庞大有力的神国政权。黄帝虽是中央天帝、是万神之王,但他并没有威震天地的雄风,也没有统治其他四帝的必要。因为五帝出现的时间不一致,而且大家相安无事,从不互相干涉内政。他们除了造福人类,便是修身养性,或游山玩水、求仙访友,或耽于声律、与花鸟虫鱼为友。只有西帝颛顼重视秩序和讲究礼法。在黄帝把中央天帝的宝座让给他之后,他便派大神重和黎去把天和地的通路阻隔断。原本天地之间有天梯相通,神、仙人、巫师和地上勇敢智慧的人民皆缘这天梯自由上下。现在好了,凡间天上、人神两界、阴阳有序,原本不成气候的神界生活更显清冷。人神距离的拉远更使人类意识到自身的力量,神话故事更向着主观与人性的方向发展。
神性与人性
——读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有感
刘新慧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
【内容摘要】
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均生动反映了早期人类生活和认识的过程。但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造成了不同民族衡量对象及自身意义的心理标准不同。本文从这两种神话内容所反映的精神实质,论证了希腊神话的神性特征和中国神话的人性特征,并探究了其成因。
维柯在《新科学》第四卷“诸民族所经历的历史过程”中,提出并论证了诸民族都是按照神、英雄和人先后衔接的三个时代向前发展的。这三个时代有三种不同的自然本性:神性的、英雄性的和人性的。神性的自然本性是“把具体事物都显示为由诸神灌注生命的存在实体,按照每种事物的观念分配一些神给它们”。英雄性的自然本性表现为“英雄们都相信自己是来源于天神的,他们的英雄体制具有一种自然高贵性,凭这种高贵性,他们就成了人类的君主”。人性的自然本性是“有理智的、谦恭的、和善的、讲理的,把良心、理性和责任感看成法律”②。
中国神话则不同,它不但神鬼不分,就是人神也是可以互相转变的。伏羲原是地上一男子的儿子,雷公降洪水淹没人类,惟独留下伏羲和他的妹妹。两人常顺着天梯登到天庭去玩。他们成了人类的始祖,具有了神性。中国的神们均住在天庭,但天地之间有天梯相通,专门为神、仙、巫师们设置的,地上勇敢的人类也可以顺着天梯上达天庭。由此可见中国神话中人、神并没有多大距离。羿原是天神,因射杀了天帝帝俊的九个太阳儿子而被降为凡人,竟被他的凡人弟子所杀。更有“中国西北几千里的地方有一极乐国土(华胥氏之国),那里的人寿命都很长,走进水里不怕水淹,走进火里不怕火烧,在天空中往来如履平地,云雾阻碍不了他们的视线,雷庭也搅乱不了他们的听闻,他们简直就是地上的神”⑧。这种人、神不分的最显著特点便是神也有生老病死,神也并非无所不能,而且许多神死后还化成怪兽或益鬼,有着超人的力量和法术,黄帝就曾在西泰山会合天下的鬼神。更有传说,黄帝炼丹修行,终于成了仙。这样,人、神、仙、巫师、鬼甚至怪兽成了同一概念的东西。神的崇高地位消失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便上升到主要地位。因此,尧、舜、禹等人成了没有七情六欲、无私无恨、爱民爱天下的“神”,而黄帝、伏羲、炎帝等神也被塑造成了战胜自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类的最高典范。人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神话是原始社会的产物,自然现象对于原始中国人和希腊人的作用是一样的,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两种神话内容相似、精神实质却大不相同呢?
马克思根据古代各民族社会的不同发展形态把人类早期文化分别比拟为“粗野的儿童”、“早熟的儿童”和“正常的儿童”。所谓“正常”恐怕就是遵循了维柯的“神性”、“英雄性”和“人性”的历史发展过程,亦或遵循了马克思认可的摩尔根划分的“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⑦,它的神话是世界神话中保存最完整、也是内容最丰富多彩的。而中国人恐怕则属于“早熟”类,它的神话是支离破碎、断章取义的。如果说希腊故事是一卷绵延浩瀚的长篇小说(神是不变的主人公) ,那么中国神话则只能算是一部篇幅有限的短篇小说集(不同的故事有不同的神或人做它的主人公)。造成这种差异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呢?
(2)在希腊神话中,神和人的界线是很分明的。人永远成不了神。神主统治众神、众神统治人类的格局是不可改变的。神祗曾赋予柏勒洛丰美丽的仪表和所有男子的美德,并派海神波塞冬与女妖墨杜萨所生的飞马珀伽索斯援助他,但当他傲慢到要骑飞马去奥林波斯圣山参加众神的集会时,他被飞马从空中摔下,从此为众神怀恨。赫刺克勒斯是宙斯在凡间的儿子,还吸吮过天后赫拉的乳汁,但这位“劳动英雄”、“万能家”也只有在死后才被提擢到奥林波斯山上,归入诸神行列。神因为有着凡人所没有的法术、智慧和力量,因此他们既可以高高在上,享受神的威风和长生不死,又可以和凡人耳鬓厮磨、争风吃醋。他们全无人类所持有的伦理道德观,因为他们本身就代表着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有着无限威力的、无法用理性解释的自然力量和逐渐形成的社会力量。他们的法则是至高无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