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读后感
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读来犹如一杯清茗,初尝时味道清淡,细品后却余味悠长。
这篇散文以其独特的笔触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出
了故都北平那独具韵味的秋天,让我沉浸其中,感慨万千。
作者开篇就将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进行对比,凸显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
这种独特的感受并非每个人都能敏锐地捕捉到,但郁
达夫先生却能将其细腻地描绘出来,让读者仿佛能亲身感受到那股秋意。
他说“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
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而北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一番对比,让我对北国之秋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在文中,作者描绘了故都的诸多秋景,如“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
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这些景致看似寻常,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充满了诗意和韵味。
他对芦花、柳影的描写,
简单几笔,就让我仿佛看到了那在秋风中摇曳的芦花和柳影,感受到
了它们的轻柔与飘逸。
而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则给这秋景增添了几分神秘和悠远的氛围,让我不禁遐想连篇。
然而,最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对秋槐落蕊的描写。
“像花而又不是
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这段文字没有华
丽的辞藻,却将那落蕊的轻柔、寂静刻画得淋漓尽致。
我仿佛看到了
作者独自漫步在那铺满落蕊的街道上,心中满是对故都秋天的眷恋和
沉思。
这种细腻的感受和描写,让我对秋天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视
觉和听觉上,更增添了触觉上的感知,使秋天变得更加立体和丰富。
还有那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将这秋的悲凉氛围烘托到了极致。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
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
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秋蝉的叫声在作者的笔下,不
再是单纯的声音,而是一种象征着秋天即将逝去的悲凉符号。
郁达夫先生对秋雨的描写,也让我印象深刻。
“北方的秋雨,也似
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那“灰沉沉的天底下,
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
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
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这样的秋雨,来得快去得
也快,给人一种干脆利落的感觉,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秋天的无常和
变幻。
文中还提到了都市闲人。
“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
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
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
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
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这
些都市闲人,他们在秋天里的闲适与从容,与这故都的秋景融为一体,
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
他们的存在,让这秋天不再只是自然的
景观,更是人间烟火的一部分。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故都秋天的热爱和眷恋。
这种热爱并非是对秋天美景的单纯赞美,而是蕴含着对故都历史、文
化和生活的深深怀念。
同时,我也能体会到作者内心深处的那份孤独
和悲凉。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作者身处异乡,对故都的思念和对现实
的无奈交织在一起,使得这篇散文充满了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读完《故都的秋》,我不禁想起了自己所经历过的秋天。
与故都的
秋相比,我的家乡的秋天或许没有那么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
但也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秋天的稻田里,金黄的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山上的枫叶渐渐变红,宛如一
片燃烧的火焰。
这些都是秋天赋予我们的美好礼物。
然而,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让我明白,秋天不仅仅是自然的
季节变换,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心灵的慰藉。
我们可以在秋天里感
受生命的轮回,思考人生的意义,也可以在秋天的寂静中寻找内心的
宁静和力量。
总之,《故都的秋》是一篇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它让我领略到了
文学的魅力,也让我对秋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我相信,每
一次阅读都会带来新的收获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