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试卷3套(2019最新编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8 时间的脚印练习题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腐蚀.(shí)粗糙.(zào)拉开帷.幕(wéi)
B.山麓.(lù) 龟.裂(guī) 铜壶滴漏.(lòu)
C.刨.刮(bào) 垫.高(diàn) 掸.去尘土(dǎn)
D.沟壑.(hè) 崩.落(bēng) 楔.形文字(qì)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裂缝倾斜铁扫帚艰固不坏
B.烘烤瓦砾鹅卵石无时无刻
C.踪迹犹豫寒武记泥沙胶结
D.陆续复盖三叶虫雨打沙滩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相信你天长地久的承诺,也相信你海枯石烂
....的誓言,更相信你生生世世在一起、天荒地老永相守的告白。
B.在恶行未成熟时,行恶的人总以为自己做得天衣无缝
....,但等到恶行成熟时,行恶的人便尝到不好的后果。
C.中下游,有些地段可行木船,而绝大部分地区都是悬崖绝壁
....,急流险滩。
D.对于作文中的错字和病句,很多同学不以为然
....,
认为这些问题不必太较真。
4.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如在讲到人对岩石的破坏时,举了修筑兰新铁路时,一个山头几分钟就被炸掉的例子。
B.课文在说明岩石遭受各方面的“攻击”和岩石保存了更多的历史痕迹时,都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作者在叙述中,始终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将静态观察与动态分析、历史思考与现实认识融为一体,赋予大自然中“时间的脚印”更为深广的意义。
D.本文大量运用拟人、排比的写法。
如“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黑白双风暴
①回顾历史,一个现象显而易见:文明越发达,衰亡越彻底。
在人类大规模无节制的开发下,生态环
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文明被迫沦落他乡。
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手段“高明”了,终于短时间即酿成了大规模的自然灾害。
②19世纪,美国鼓励向半干旱的西部大草原移民开荒,认为这是既能发展西部又能解决饭碗的聪明之举。
1860-1890年,90万平方千米处女地被开垦。
孰料过度垦牧造成大面积沙化,20世纪30年代,沙尘暴渐成气候,1932年爆发14次,1933年达38次,1934年春季终于发展成灾害性的沙尘暴,扫荡了中西部大平原,使全国小麦减产1/3。
1935年,震惊世界的黑风暴降临了,裹挟着大量新耕地表层黑土的西风“长成”了东西长2 400千米、南北宽1 440千米、高约3千米的“黑龙”,3天中横扫了美国2/3的地区,把3亿吨肥沃的地表土送进了大西洋。
黑风暴所经之处,农田水井道路被毁,小溪河流干涸,16万农民逃离西部地区。
当年美国农业损失惨重,粮食减产一半以上。
③可是,前苏联并没有接受美国的教训。
从1954年开始,为“让荒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在哈萨克、乌拉尔等地的半干旱草原,10年之内开垦了约60万平方千米土地,一度使前苏联粮食年产量增加了2/3。
但植被和表土结构被破坏的结果是:1960年3月和4月两次出现了大面积黑风暴,仅哈萨克新垦区农田就被毁了20万平方千米,新垦区农耕系统几乎瘫痪,连邻国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南斯拉夫也都尘雾迷漫。
④比黑风暴波及更广、持续更长且已覆水难收的是同时发生并绵延至今的白风暴。
前苏联在土库曼斯坦卡拉库姆沙漠中修建的卡拉库姆运河,每年可从亚洲第三大湖咸海的主要水源——阿姆河调水灌溉10
万平方千米的农田和草场。
这种“创造性地再造自然
........”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阿姆河水被截走,使得阿姆河下游的咸海水位急剧下降,30年间湖岸线后退了10至20千米,咸海湖底盐碱裸露,周围地区沙化严重,“白风暴”(含盐尘的风暴)接踵而至,不仅使咸海附近的环境荒漠化,白风暴还永久性地毁灭了60%的新垦区,使其成为生命的禁区,导致了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
5.阅读第②段,请简要概括美国黑风暴具有哪些特点。
(每点不超过6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通读全文,请简要说明第④段中“创造性地再造自然”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④段画线句中“永久性”一词不能删去,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
②“生物入侵者”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
③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
④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
⑤他们警告说,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A.②③①④⑤ B.③⑤①④②C.②①④③⑤ D.①③④⑤②
参考答案
1. C
2. B
3. D
4.B
5.爆发次数多(爆发频繁)、涉及范围广、破坏力强(危害大)。
6.指人为地、大规模地过度改变自己生态环境的行为,含有否定意味。
7. “永久性”表示永远长久,该句表明了被白风暴毁灭的新垦区成为生命的禁区,突出了白风暴危害的严重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8. C
8 时间的脚印同步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沙砾.( ) 粗糙.( ) 腐蚀.( )
龟.裂( ) 浑浊.( ) 渗.透( )
楔.形( ) 沉diàn( ) 山lù( )
沟hè( ) wéi( )幕海kū( )石烂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________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
(2)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________下来的结果。
(3)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________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
A.堆积覆盖沉积
B.沉积堆积覆盖
C.堆积沉积覆盖
D.沉积填充堆积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
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吹拂、冲刷着它。
B.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C.读懂这些记录,不仅有助于我们去寻找地下的宝藏,而且还使我们增加了知识。
D.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
B.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
C.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
D.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一些微生物发现,牛的胃是它们生长的乐园。
②于是,这些小家伙纷纷光顾这里,居住下来。
③自然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它们总是各就各位,在适合它们生长的地方安家落户。
④分解纤维素是这些小家伙的拿手好戏,它们能分泌纤维素酸酶,将纤维素降解,同时释放有机酸,供牛吸收利用。
⑤这里不仅有它们喜欢的无氧环境,没有可怕的胃酸,而且总有着取之不尽的食物。
A.①②④⑤③
B.①⑤④②③
C.③①②⑤④
D.③①⑤②④
6.结合括号中的要求,品味下面句子的语言特点。
(1)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从语言准确的角度)
(2)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从语言生动性的角度)
7.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4分)
材料一:1975年,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生物的化石。
材料二: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发现了古代森林的遗迹。
请结合《时间的脚印》中的有关知识,写出1~2个结论。
8.仿照下面句子,以“岩石”为对象再写一个句子。
(4分)
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进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海洋中的好医生
于怀超
海洋动物也会生病。
如果它们得了病,到哪里去医治呢?请别担心,海洋中有“医疗站”“医疗队”,还有许多不辞辛劳、手到病除的“医生”呢。
热带海域里,有一种叫作“彼得松岩”的清洁虾,常在鱼类聚集或经常往来的海底珊瑚中间找到合适的洞穴,办起“医疗站”,全心全意为海洋动物免费看病。
彼得松岩虾常常在洞口舞动头前一对比身体长得多的触须,前后摇摆身体,以招徕“病员”。
从这儿游过的鱼,要是想看病,就游到“医疗站”去。
这时清洁虾爬到鱼的身上,像医生一样先察看病情,接着用锐利的“钳”把鱼身上的寄生虫一条条地拖出去,然后清理受伤的部位。
为了治疗病鱼的口腔疾病,还得钻进鱼儿的嘴巴里,在一颗颗锋利的牙齿之间穿来穿去,剔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
当检查到鱼的腮盖附近的时候,鱼儿会依次张开两边的腮盖让“医生”捉拿寄生虫。
对于鱼身上任何部位的腐烂组织,清洁虾也绝不留情,会“动手术”彻底清除。
登门求医的鱼很多,包括一些凶猛的鱼,一旦有了病,也会跑来求医。
有时病鱼依次等候门诊,有时却争先恐后,毫无秩序。
热心服务的“医生们”有时候也会因为过分操劳而暂停“门诊”,退回洞里休息。
在热带海域里,做鱼儿医生的清洁虾种类不少,人们已经知道的就有6种,如猬虾、黄背猬虾等。
温带海域里的清洁虾则与热带不同,它们不设立固定的“医疗站”,而是组成流动的“医疗队”,到处“巡回义诊”。
由于它们的外表色彩平淡,貌不惊人,很难引起注意。
但是它们治病细心、熟练,手术干净利落,对不同的患者都一视同仁,深受“病号”的喜爱。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它们的名声越来越大,求医者也就蜂拥而来。
这些“医生”对海洋生物的保健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条清洁虾6小时就可以医治300条病鱼。
别看那些高明的“医生”貌不惊人,但为了容易被“病员”识辨,以及免于被凶猛生物捕食,它们都有特殊的标志,同时也受到特殊的保护。
清洁虾、鱼为什么会自愿担当起海洋动物的医疗保健工作呢?从生态学角度理解,这就是生物界的一种互惠现象,即“清洁性共生”。
病鱼需要去除身上的寄生虫、霉菌和污垢,而清洁虾、鱼却由此获得食物,彼此互惠。
有人做过调查,大多出名的渔场,都是许多清洁虾、鱼设立大量“医疗站”的海区。
科学家认为,研究海洋清洁性生物,能帮助人类保护渔业资源。
9.举例说明“海洋中的好医生”是怎样给“病人”治病的。
(4分)
10.文题是“海洋中的好医生”,请问好医生“好”在哪儿?(4分)
11.文末“有人做过调查,大多出名的渔场,都是许多清洁虾、鱼设立大量‘医疗站’的海区”这句话中的“大多”能删去吗?请说明原因。
(4分)
12.第2自然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3.请根据文章内容,为“清洁性共生”下一个定义。
(4分)
参考答案
1. lì cāo shí jūn zhuó shèn xiē淀麓壑帷枯
2. C
3. B 【解析】A项,语序不当,将“吹拂”与“冲刷”互换位置;
C项,应改为“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D项,在“无时无刻”后加“不”。
4. D 【解析】A项,“那里在生长”后面的逗号应改为分号;B项,“寒武纪”应加双引号;C项,将句末问号改为句号。
5. D
6. (1) “根据计算”,是表限制性的词语,说明了得出这一结论的科学依据;“大约”,表估计,说明这一时间只是一个大概数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2)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地走向很远的地方。
生动、形象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7.①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②地球表面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8. 岩石是一位时间老人,诉说着人类远古的传说
9.清洁虾爬到鱼的身上,像医生一样先察看病情,接着用锐利的“钳”把鱼身上的寄生虫一条条地拖出去,
然后清理受伤的部位。
10.好在全心全意为海洋动物免费看病,这些“医生”对海洋生物的保健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条清洁虾6小时就可以医治300条病鱼。
它们服务热心,治病细心、熟练,手术干净利落。
11.不能删。
“大多”说明多数出名的渔场,是许多清洁虾、鱼设立大量“医疗站”的海区,但并不排除特殊情况,删掉后就变成了所有出名的渔场都是这样,表达就不严密了,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2.举例子、打比方。
举例子使文章有说服力;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海洋中也有“好医生”。
13.清洁虾、鱼去除病鱼身上的寄生虫、霉菌和污垢,而清洁虾、鱼却由此获得食物,彼此互惠,生物界的这种互惠现象,即“清洁性共生”。
时间的脚印 练习
基础知识
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踪迹( ) 装zh ì( ) 悬崖绝b ì( )
腐蚀( ) 沙砾( ) 山麓( )
沟壑( ) 粗糙( ) 覆盖( )
w éi m ù( ) 楔形( ) 海枯石烂( )
2.多音字注音、形近字组词。
缝⎩
⎪⎨⎪⎧( )缝补( )裂缝
龟⎩⎪⎨⎪⎧( )龟裂( )乌龟 ⎩⎪
⎨⎪⎧掸(dǎn)____惮(dàn)____弹(tán)____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________在运动着:
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
(2)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
它________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3)自然界某些转眼就______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
A .时时刻刻 无时无刻 消逝
B .无时无刻 无时无刻 消失
C .无时无刻 时时刻刻 消逝
D .时时刻刻 时时刻刻 消失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沪昆高铁开通后,从昆明到上海的时间大约需要12小时,比原来减少了三倍。
B .6月5日,中国选手马龙在2017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单决赛中,以4:3的比分打败对手樊振东,再次蝉联冠军。
C .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让曲靖市交出了一份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满意的成绩单。
D .共享单车是指企业与政府合作,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提供自行车共享服务,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
5.下列语句的组合,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②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
③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④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⑤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
⑥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A .②⑥①⑤④③
B .⑤②③⑥①④
C .⑤①⑥②③④
D .⑥④③⑤②①
6.联系语言环境,仿照句式,续写句子。
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
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
无论是______________,还是______________;
无论是______________,还是_______________,
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7.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据统计,A市患呼吸、心脑、内分泌系统疾病的人数比例与10年前比增加了2.4倍。
医学证实,雾霾中的微颗粒携病菌进入呼吸道和肺叶中引起炎症,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导致人脑功能衰老,引起如肾衰竭等生殖泌尿系统病变,进入心脏引发心肌梗死、心肌缺血或损伤,对人体造成直接严重危害。
材料二:A市10年前曾被誉为“天然氧吧”,如今却遭受着雾霾严重污染。
表一A市2017年1-3月份空气质量(单位:天)
表二A市雾霾形成的原因分析
(1)综合研读以上材料,写出你探究发现的结果。
(2)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在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学校组织开展“生命与空气”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设计一项活动,并联系实际拟写一则公益广告。
的世界是多么可怕!
8.下列红色词语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
A.烘烤(hōnɡ) 浑浊(hún) 旅行(lǚ)
B.倾斜(qǐng) 滴漏(lòu) 腐蚀(shì)
C.琥珀(pò) 低洼(wā) 磨损(sǔn)
D.地壳(qiào) 崩落(bēng) 犀牛(xī)
9.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丙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 )
(2)经过长期的重压和交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 )
(3)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迭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 )
阅读理解
蚊子为什么没有被雨滴砸死
①漫步细雨中对于人们来说,或许是浪漫而惬意的,但对体积微小的昆虫而言,譬如蚊子,雨中漫步简直是一场灾难。
一滴雨的重量可达到蚊子体重的50倍之多,人们所谓的毛毛雨,在蚊子看来,不亚于一辆辆甲壳虫汽车从天而降。
但是,在这“甲壳虫汽车雨”中,蚊子却能够毫发无损,这是什么原因呢?
②为破解这一谜题,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胡立德教授与美国疾控中心合作,对雨中飞舞的蚊子进行了高速摄像,以观察蚊子被雨滴击中瞬间的行为。
③通过视频,胡立德教授与他的研究小组分析了雨滴击中蚊子不同部位的各种情况,计算出蚊子被雨滴击中的瞬间所受到的作用力,以及其后随雨滴向下移动的距离。
他们发现,蚊子并不像人们可能推测的那样去躲避雨滴,也不会因遭到雨滴的冲击而受伤,秘密之一就在于蚊子体重极轻。
④原来,蚊子被雨滴击中时并不进行抵挡,而是与雨滴融为一体,顺应它的趋势落下。
如果雨滴击中蚊子的翅膀或腿部,它会向击中的那一侧倾斜,并通过“侧身翻滚”的高难度动作,让雨滴从身体一侧滑落;当雨滴正中蚊子身体时,它先顺应雨滴强大的推力与之一同下落,随之迅速侧向微调与雨滴分离并恢复飞行。
⑤研究者还发现,当雨滴击中栖息于地面的蚊子时,雨滴的速度在瞬间减小为0,这时蚊子就会承受相当于它体重10000倍的力,足以致命。
当蚊子在空中被击中并采用“不抵抗”策略时,它受到的冲击力就减小为其体重的1/50至1/300,此时,这雨滴就像一根极细小的羽毛压在了蚊子身上——这是蚊子能够承受的。
⑥虽说蚊子柔弱如风中柳絮会被雨滴砸得摇晃不定,但正是由于它体重极轻,雨滴在与蚊子碰撞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减速,它的动能也几乎没有转化为能量击打在蚊子身上,而是让蚊子瞬间加速下降,从而化解了高速下降的雨滴带来的巨大冲击。
这就像是“以柔克刚”,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小小的蚊子还是个太极高手呢!
⑦蚊子在雨中安然无恙的另一个秘密,是覆盖它们全身的细毛具有疏水性。
这种防水的细毛使得蚊子与打在它身上的雨滴保持分隔状态,从而使蚊子能够迅速摆脱雨滴重新飞起,在雨滴将它们砸落地面造成致命伤害前成功逃生。
⑧胡立德教授的这一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
事实上,这项研究不只是跟蚊子有关。
在应对自然之道上,动物往往有着比人类更丰富的经验,它们在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拥有了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理结构和功能。
研究动物应对大自然的特殊本领,可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新的设计思想,解决机械技术上的诸多难题——比如,如何更好地设计微型飞行器,让它们能像蚊子这类昆虫一样,在雨中轻盈地飞翔。
(原文有删改)
10.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
A.蚊子,在雨中漫步简直是一场灾难。
B.胡立德教授等人用高速摄像,观察蚊子被雨滴击中瞬间的行为。
C.漫步雨中的蚊子没有被雨滴砸死的原因。
D.如何更好地设计微型飞行器,让它们能像蚊子这类昆虫一样,在雨中轻盈地飞翔。
11.第五段画线句使用的两种说明方法是( )
A.列数字、打比方
B.列数字、分类别
C.举例子、打比方
D.列数字、作比较
12.根据文章内容,下面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蚊子同类的昆虫,身体越轻或许就越能够承受雨滴击中它时产生的冲击力。
B.在防水性细毛的保护下,雨中的蚊子不管处在什么境地都是没有生命危险的。
C.雨中飞翔的蚊子被雨滴击中时要确保安然无恙,就需要保持一定的飞行高度。
D.当蚊子被雨滴击中并与之“融为一体”时,其实蚊子与雨滴仍然保持分隔状态。
13.简述在雨中飞行的蚊子没有雨滴砸死的原因。
拓展阅读
砖(节选)
凡埏泥①造砖,亦掘地验辨土色,或蓝或白,或红或黄,皆以粘而不散,粉而不沙者为上。
汲②水滋土,人逐数牛错③趾④,踏成稠泥。
然后填满木框之中,铁线弓戛⑤平其面,而成坯形。
(选自《天工开物》) 【注释】①埏(shān)泥:揉合黏土。
②汲:从井里取水。
泛指打水,取水。
③错:交错,错杂。
④趾:脚。
⑤戛:刮平。
14.“人逐数牛错趾”句中“逐”字在文中的意思是。
15.上好的粘土有什么特点?
16.请简要概括造砖坯的过程。
参考答案
1. jì置壁 shí lì lù hè cāo fù帷幕 xiē làn
2. féng fèng jūn guī掸去忌惮弹奏
3. A
4. D 【解析】A项“减少”不能用倍数表示;B项“再次”和“蝉联”语意重复;C项缺少主语。
5. C
6. 波澜壮阔的大海涓涓的细流高贵典雅的钻石朴实无华的泥土
7.(1)热电、化工、汽车尾气排放,导致A市空气污染严重(或每月污染天数占到三分之二以上);因为雾霾会对人体的呼吸、心脑、内分泌系统造成直接严重危害,所以A市患呼吸、心脑、内分泌系统疾病的人数比例比10年前增加了2.4倍。
(2) 查阅资料,了解空气质量对动植物生存乃至生命的相关影响,撰写研究报告;举办“保护空气,从我做起”义务宣传活动;开展“远离雾霾,共享蓝天”征文、演讲比赛或图片展览;组织“雾霾的产生及治理”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公益广告示例:你污染空气,空气污染你;绿色是生命的食粮,空气也是生命的食粮;一个人人戴着防毒面具呼吸!
8. B 9. 丙—柄交—胶迭—叠
阅读理解
10. C 11. A 12. B
13. ①蚊子本身的体重很轻;
②蚊子往往顺应雨的趋势落下;
③身上的细毛具有疏水性。
拓展阅读
14.驱赶(赶)
15. 围绕“土粘但不分散,粉细但不含沙粒”或用原文“粘而不散,
粉而不沙”回答即可。
16. 围绕“用水润土地,踏成稠泥,将稠泥填满木框,用铁线弓刮平”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