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爱》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熟读课文,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音。
四、学习重难点字词句
1、通假字:
当察乱何自起?当(通“尝”,尝试)
故不慈不孝亡有。亡(通“无”,没有)
故盗贼有亡。有(通“又”,还)
2、古今异义词: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
古义:卿大夫的封地。今义:家庭住所,人家。
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古义:互相亲爱、友好。今义:互相爱慕。
十一、你怎样看待兼爱这一想法?
爱人如己,视人如己
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做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后附
教学后记
兼爱
墨子
乱:不相爱
治:相爱
行:天下治
五、梳理文章的脉络:
第一段:治天下者必知乱的根源。
第二段: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第三段:若是天下兼相爱。
第四段: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六、问题探究:(第一段)
1、第一段内容及作用?
师:第一段指出“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的观点,为下文引出“兼爱”的论点做了铺垫。
2、分析一下本段中心句及说理特点: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于是)能治之。”运用了对比和譬喻的手法来说理,更有说服力。
七、问题探究(第二段)
师: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的根源是什么?
生:在于人们的“不相爱”,在于损人害人的自爱自利。
师:墨子分别从哪几个层次来说明“不相爱”的恶果?都是从哪些方面产生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课题
《兼爱》墨子
课型
选读课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
能力与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实词、虚词及句式方面的知识,去阅读浅易得文言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兼爱”的思想内涵,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也要学习墨子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积极救世的大爱情怀。
教材分析
重点
学习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文言文基础知识。
十、探究问题:本文的写作特色是“意质语显,逻辑清晰”,试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1)意质而语显
文章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没有过多的修饰,重在以理服人。
2)逻辑严密,明辨是非。
本文先指出议论的中心:“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皆起不相爱”;再通过对比指出,如果“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最后得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富于说服力与逻辑思维。
二、墨子生平及思想简介(用提问法介绍)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哲学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最早接受的是儒家学说的思想教育,学习六艺,并且对六艺中的射、御、书、数出现极大的兴趣并且在这些方面取得了极大的兴趣,墨子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常被誉为“科圣”。他的军事技术高于其他诸子,在春秋战国时期他和孔子两人被并称为“显学”大师。
师:针对这种不好的局面,墨子认为用什么方法可以消除?生: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八、问题探究(第三段):
本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本段运用了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
九、探究问题(第四段):
概括本段内容
“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文章开篇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乱必须要知道混乱产生的源头,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接着指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文章的论述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分层论述乱“起不相爱”的观点。然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天下兼相爱”。最后归纳论点,肯定结论,总结全文。
生:(课文第二段)分别从君臣、父子、兄弟方面三去论述。
师:还有其他方面吗?
生:在课文第三段还提到了盗贼、第四段提到了诸侯。
师:在文章中墨子分别从臣自爱不爱君,子自爱而不爱父,盗贼自爱其家而不爱他家,诸侯自爱其国而攻异国等方面深入论述,认为乱“皆起自不自爱”,给人深刻印象,更有有说服力。本段运用了举例论证。
难点
对墨子的兼爱思想的理解、学习墨子类比和举例论证的写法。
教具
多媒体辅助
教Hale Waihona Puke 过程一、导语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的年代,他的军事思想尤为重要。并且由于墨子属于农民出生,人们还亲切的称他为“布衣之士”墨子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积极救世的大爱情怀。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因为他的思想学说很多都比较亲民,更能让百姓接受。
四、学习重难点字词句
1、通假字:
当察乱何自起?当(通“尝”,尝试)
故不慈不孝亡有。亡(通“无”,没有)
故盗贼有亡。有(通“又”,还)
2、古今异义词: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
古义:卿大夫的封地。今义:家庭住所,人家。
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古义:互相亲爱、友好。今义:互相爱慕。
十一、你怎样看待兼爱这一想法?
爱人如己,视人如己
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做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后附
教学后记
兼爱
墨子
乱:不相爱
治:相爱
行:天下治
五、梳理文章的脉络:
第一段:治天下者必知乱的根源。
第二段: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第三段:若是天下兼相爱。
第四段: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六、问题探究:(第一段)
1、第一段内容及作用?
师:第一段指出“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的观点,为下文引出“兼爱”的论点做了铺垫。
2、分析一下本段中心句及说理特点: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于是)能治之。”运用了对比和譬喻的手法来说理,更有说服力。
七、问题探究(第二段)
师: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的根源是什么?
生:在于人们的“不相爱”,在于损人害人的自爱自利。
师:墨子分别从哪几个层次来说明“不相爱”的恶果?都是从哪些方面产生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课题
《兼爱》墨子
课型
选读课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
能力与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实词、虚词及句式方面的知识,去阅读浅易得文言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兼爱”的思想内涵,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也要学习墨子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积极救世的大爱情怀。
教材分析
重点
学习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文言文基础知识。
十、探究问题:本文的写作特色是“意质语显,逻辑清晰”,试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1)意质而语显
文章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没有过多的修饰,重在以理服人。
2)逻辑严密,明辨是非。
本文先指出议论的中心:“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皆起不相爱”;再通过对比指出,如果“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最后得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富于说服力与逻辑思维。
二、墨子生平及思想简介(用提问法介绍)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哲学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最早接受的是儒家学说的思想教育,学习六艺,并且对六艺中的射、御、书、数出现极大的兴趣并且在这些方面取得了极大的兴趣,墨子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常被誉为“科圣”。他的军事技术高于其他诸子,在春秋战国时期他和孔子两人被并称为“显学”大师。
师:针对这种不好的局面,墨子认为用什么方法可以消除?生: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八、问题探究(第三段):
本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本段运用了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
九、探究问题(第四段):
概括本段内容
“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文章开篇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乱必须要知道混乱产生的源头,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接着指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文章的论述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分层论述乱“起不相爱”的观点。然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天下兼相爱”。最后归纳论点,肯定结论,总结全文。
生:(课文第二段)分别从君臣、父子、兄弟方面三去论述。
师:还有其他方面吗?
生:在课文第三段还提到了盗贼、第四段提到了诸侯。
师:在文章中墨子分别从臣自爱不爱君,子自爱而不爱父,盗贼自爱其家而不爱他家,诸侯自爱其国而攻异国等方面深入论述,认为乱“皆起自不自爱”,给人深刻印象,更有有说服力。本段运用了举例论证。
难点
对墨子的兼爱思想的理解、学习墨子类比和举例论证的写法。
教具
多媒体辅助
教Hale Waihona Puke 过程一、导语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的年代,他的军事思想尤为重要。并且由于墨子属于农民出生,人们还亲切的称他为“布衣之士”墨子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积极救世的大爱情怀。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因为他的思想学说很多都比较亲民,更能让百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