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社科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社科文阅读答题技巧社科问是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将通过有关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考查来实现,考查抽象思维能力,重点在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
这种新的变化是随着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必须要而确定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今后几年高考发展的方向。
高考对社科文阅读能力的考查要求,具体包括以下七项: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③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④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⑤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⑥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⑦依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其中①②是对理解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B;③至⑦是对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C。
总括起来,社科文的考查侧重于这样两点:一是理解与分辨,二是抽取与推断。
(一)理解与分辨【典型例题讲解】合理推断法以高考试题第三大题为例:讲解:1.着眼全文,逐个击破。
一般现代文阅读选择题,大都从局部到整体设题,但有时也是从"整体局部整体'设题的。
例1题,指出"不属于为铜奔马正名的原因的一项',"为铜奔马正名'是全文的标题,而第一问就涉及到题目问题,是从整体阅读出发命题的。
了解这一思路后,就要逐步去解决。
A项"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其名称一直众说纷坛'是正名的基础,当然是原因之一。
C项"铜奔马一名中虽然有奔马,但是没有飞燕,不能令人满意',也是原因之一。
且原文说"铜奔马一名虽然简明扼要,但有马无燕,未惬人意'也说明此意。
D项"飞廉铜马一名,比起铜奔马马踏飞燕等更逊一筹',此句也是原因之一。
因为原文说"飞廉铜马',"愚意此说更属不妥'。
而实际正名的是"紫燕骝'或"飞燕骝'。
而B 项"马踏飞燕'"马超龙雀'是最初的名字,这只是介绍了一个过程,而并非"为铜奔马正名'的原因。
社科类文章阅读 技巧

社科类文章阅读说明:社科类文章阅读也叫做小阅读。
本题目共有三个小题,每一个3分,合计9分。
完成时间大约13分钟。
一、考试大纲的要求:1、理解能力:理解重要概念和重要的句子的含义。
2、分析综合能力: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社科类文章阅读考什么?1)理解信息的能力2)筛选信息的能力3)整合信息的能力4)概括信息的能力5)短时的专注能力(完成时间13分钟)三、社科类文本的特点:1)篇幅较小,文字比较简洁,也称作“千字文”。
2)侧重大众化、通俗化的报道。
3)信息密度比较大。
4)成果价值高,成果发布时间近,常常是最新的往往又是水平最高的理论成果。
四、命题方式:客观选择题1)概念理解2)句子理解3)内容理解(混合交叉考查)五、做题技巧:第一步:读懂文本。
依托一个句号,读一读,停一停,回过头去想一想,看看自己读出来些什么,然后圈点勾画把重要的信息标注出来。
第二步:读懂题目。
首先看明白题干,选择正确的还是选择错误的。
并且明白题干的题意。
然后把四个答题支看明白意思,逐一把它们还原到文章中去。
寻找到有效的阅读区域。
第三步:确定答案。
上下文对照比较,辨析异同,确定答案。
六、常见的错误类型:1)偷换概念:在解释概念或者转述文意时。
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有时候仅仅增加或者减少了一两个词语。
2)无中生有: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中设置原文中没有的信息。
或者选项中的几个词语在原文中都有,但在原文中的不同位置,选句中通过另外的组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说法。
3)张冠李戴:把甲的观点、发明、发现、特点等说成是乙的。
4)混淆范围:涉及到部分与整体,偶尔和往往,轻度与严重等。
尤其侧重文本是否有“之一”“重要的”“也许”等词语。
5)混淆时态: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没有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这一现象涉及已然和未然,可能和必然等。
高考语文总复习:社科文阅读题解题方法和技巧+诗词鉴赏

(文章开头、判断句)
(2)“铜奔马”一名虽然简明扼要,但有马无燕, 未惬人意。(作者观点,有判断意)
(3)愚意此说更属不妥。(观点、判断)
(4)所以铜马应……最为雅致贴切(观点、判断)
2019/5/29
2
我们的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
第三步:审读题目,找范围,找差别,找 错因。
1、审题干,找范围。即阅读每一选项,并 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范围。
2、找差别,比较选项跟文本对应的句段。
2019/5/29
3
我们的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
3、找错(每一题均设有错误选项,也叫干扰项)
社科类(科技类)常见的干扰项有八种情况:
1
我们的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
第二步:划读题干找方向(明题目要求、提示)
1、题目要求是什么:选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 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 破法;
2、提示方面:题干中有些词语经常出现,分为三 类:A、“解释”“理解”——表明命题者在考查学 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因应注意“内容方面”和 “程度差异”;B、“推测”“分析”——考查对文 章延伸意义的理解,错因常在“程度差异”与“逻 辑错误”;C、“原因”“证据”——考查对文章逻 辑关系的理解,错因与B类同。
③C项,找范围,文章第一段,找差别,选项“不能令
人满意”,原文“未惬人意”,表意相同。
④D项,找范围,文章第二段,找差别,选项“更逊一
筹”,原文“更属不妥”,表意相同。
2019/5/29所以,应该选B(第四步:判断)
12
2、⑴审题干:找“正确的”,排除错误的; ⑵根据题目找范围(范围都在第四段)、找差别、 找错因:
社科文解题技巧

备考:社科文解题技巧(来源:高考网)误答原因1.平时读书没有良好的习惯,满足于一目十行,浅尝辄止,缺少深入的语言揣摩和阅读感悟,文化积淀浅薄,基本读不懂富含深蕴的社科类文章,做题时摸不着头脑。
2.阅读急功近利,心态不佳,摆不正阅读与做题的关系,还没有真正把握文章的观点、材料和写作思路,不能从宏现上控制原文,就急于动手做题,结果,做题受阻,再读原文,既耽误了时间,又不能准确地捕捉到文中主要信息。
3.阅读方法不当,不能在阅读中及时标记有效信息,找不到文章中的关键句或关键词,缺乏阅读敏感性。
4.心知其意,但词汇贫乏,不能用准确的语词表达;或者书写潦草,难以辨认。
备考方法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急功近利,往往适得其反。
一般他说,提高社科类文章的阅读理解水平,需要做到下列几点: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做到不读则已,读则认真揣摩语言,体味语义,把握作者的深层用意,把文章读深读透,不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不求甚解。
2.平时做社科类文章的阅读理解题,要自觉摆正阅读与做题的关系,加大阅读投入,克服急于求成的毛病,平心静气,树立信心,向读书要质量,向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分数。
3.读书中养成句清、段结、篇回扣的习惯,注意在阅读中及时标记重要的信息,为正确地把握全篇文章的主旨,做好试题提供可靠的向导。
4.提高捕捉有效信息的敏感度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准确地表达所要表达的意思。
5.规范书写,克服随意涂抹的恶习,保持卷面清洁。
考场上,做社科文的阅读理解题,需要注意以下四点:1.认真品读原文,用铅笔轻轻标记重要信息(文字的或符号的)。
重要的文字信息主要指具有特殊指代含义的代词、内涵丰富的词语、中心句、过渡句、感情句,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主旨语等。
这些词语或句子往往对于揭示中心思想、表达作者观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整体阅读中不失时机地标记它们,抓住它们,就等于抓住了做题的主动权。
社科类文章的阅读理解题属于第二卷的内容,试卷上除了所答内容外,其它是不允许乱画的,因此,做完全部阅读题之后,要及时用橡皮将标记的内容擦干净,以免影响卷面的清洁。
高考语文七种题型答题技巧有哪些

高考语文七种题型答题技巧有哪些高考语文七种题型答题技巧一.社科类文本阅读1.首先在题目中“选出正确的”或“选出不正确的”下面划一横线,看清题目要求;2.运用“代入还原比较法”,即每一个选项一定要还原到文中的参照位置,仔细辨别,判断正误;3.找准答题区间,前瞻后顾,整体把握,多用排除法,快速答题,节约时间。
4.记清常见设误类型。
二.文言文阅读1.一读,划出难字,疏通文意;2.二读,要充分利用第六题的有效信息,理解全文;3.三读,以题解题,从已知求未知;4.实词考查题可使用“代入法”,信息筛选题一般采用“排除法”;5.翻译题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信、达、雅。
三.古诗词鉴赏题1.首先要“五看”:看标题、看作者、看诗句、看注释、看题干,充分利用有效的诗歌信息;2.要学会“五步鉴赏法”,掌握正确的鉴赏流程:找出意象——领会意境——理解形象——把握感情——鉴赏评价;3.要弄清诗词类别,掌握一些常见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要掌握一些著名作家的典型的作品风格;4.答题思路及要领:审清题意——明确观点——阐释具体。
四.名篇名句默写要求:精准把握,一分不丢。
五.现代文阅读(一)要特别注意一点:一定要先选题,后答题,一定要涂黑选题方框; 要记住三句话:一要全面审题;二要规范答题;三要完整表达。
(二)掌握答题要领1.快速解读,把握主旨。
做题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
第一遍速读,摄取各段大概意思,整体认知;第二遍精读,画出过渡句、中心句等关键句,弄清结构层次。
2.如何进行全面的解答。
强调三点:回答问题,不能用比喻、拟人等形象化的修辞语言;综合分析,不能只答抽象的要点,要有适当而具体的分析;对应题旨,分点答题,不能遗漏答题要点,评分办法一般是“要点给分”。
3.答题步骤:认真读懂题干,利用好题干中包含的信息揭示,快速确定答题范围;查语境。
记清“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把命题所涉及到的内容放回到原文中找准相关的信息区;看赋分,配答案。
社科类阅读答题技巧

社科类阅读答题技巧篇一:社科类阅读答题技巧1. 先读文头的斜体提示,再跳读每一自然段的首末句文章前面的斜体介绍性文字是对一切SAT长篇阅读意义重大的部分。
它包含的许多重要信息,如作者身份、写作年代、社会现状等都能帮助我们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从而预测作者可能的写作意图。
2. 先把握文章整体思路,再根据题目精读细节由于长篇阅读题目较多且多为细节题,不便于先看题后读文章。
同时,社科类作品逻辑性普遍强于文艺类,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不必通篇阅读,只需找出每一部分的重点内容,即段首、段未与转折处即可。
先把握文章的大致思路,做题时再根据具体要求及行数提示回原文精读。
但是,虽然说有时候不用通篇全读,但是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还是都扫下的好,方便理解。
一般性答题规律1)社科类文章开头常会有背景介绍,而其中含有的普遍观点常与作者观点相反。
2)如果开始介绍历史渊源,跳到段尾又发现对理解中心无意义,看来作者习惯把中心放在开头,那么后面几个自然段的末尾我们就不用花时间读了。
篇二:社科类阅读答题技巧社科类文章出题范围1.社会科学类常常指研究社会科学的文章,如政治经济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文艺学、历史学等方面的文章。
2.自然科学类主要指研究自然科学的文章,如天文学、考古学、医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文章。
近年来高考试题特点:1、选文的新颖性2、内容的单一性3、表达的明晰性4、难度的适中性常见的误区设置:1、以偏概全——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或者以全局替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阅读社科类文章原文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到??为止、除??之外”、一些、某些等表范围的词语。
严格区别“部分”与“整体”。
做这类题关键是沉着细心推敲。
2.从信息的有无上看,有无中生有和有意缺失两种错误。
无中生有——选项中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中推断出来。
注意: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有效信息句合理地推断出来。
高考社科类文章解题技巧

一、考纲探究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现代文阅读所作的要求是“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就其命题指向而言,既考查“抽取、提炼、概括”的一般阅读能力,又考核“联想、转化、拓展”的较高阅读水平,还引导考生注重“深入思考、探幽发微”,在答题过程中“延展发挥,创造补充”地培养创造性阅读习惯,以实现创造性阅读结果。
所以,社科文阅读命题,具有注重语境、整体统览、变换角度和推敲因果四个特点,由此便产生了与之相对应的四大解题原则。
1、语境着手原则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包括作品的上下文、说话的前言后语,以及说话和写作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和语体环境等因素。
社科文阅读命题,有意识地利用语境因素设计信息抽取与筛选、重组与转化的题型,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的语境意识和习惯,这便是命题的语境策略。
因此,明确命题策略,利用上下文(狭义语境)、有关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广义语境),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答题原则。
其运用方法如下:第一,寻找有效的阅读区间抽选有关信息。
第二,利用上下文解读语句的特指意义。
第三,将指示信息功能的词语放置在具体语境中解释。
所谓指示信息功能的词语一般指指示代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等提示或指代有关信息的词语,其使用频率高,命题几率大,是理解文意或段落的关键词。
语境着手原则要坚信“答案就在原文中”,通过寻找“有效阅读区间”在相对明确的语段内提取、摘编、重组有关信息,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答题效果。
2、宏观把握原则社科文阅读命题,历来重视对文章宏观把握性的“综合考查”,绝不违背文章写作和阅读的整体性原则。
所以,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是一种调动多种阅读理解能力由整体感知到局部解析,再到宏观把握的复杂的认知过程,即使解答局部分析的题,也应当有全局观念,以宏观认知统摄局部理解,绝不能断章取义,随意肢解、曲解甚至误解原文旨意。
否则,就会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理解偏差。
例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五大题所选材料是林非的《话说知音》,其中的第21题是:“俞伯牙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社科类文本阅读技巧

社科类文本阅读技巧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是语文考试的必考试题,多年以来,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题型,分享了社科类文本的阅读技巧,欢迎借鉴!一、了解考纲要求,明确考查重点《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的总体要求是:“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其具体要求有三个能力层级:①理解,能力层级为B。
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为C。
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E。
现代文阅读又分为现代文客观性阅读和现代文主观性阅读,它们反映在高考题型上,客观性阅读就是选择题,即第Ⅰ卷的小阅读;主观性阅读就是简答题,即第Ⅱ卷的大阅读。
从2001年起,社科文在“现代文客观性阅读”中占了重要地位。
01年的《铜奔马正名》是社科文,02年的《沙尘暴》是自科文,03年的《全球气候变暖研究》是自科文,04年的《茶马古道》是社科文。
今年的10多套高考试题小阅读选材社科文、自科文几乎各占一半。
我今天讲的就是“现代文客观性阅读中的社科文阅读”的复习。
所谓“社科文”,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文章,包括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它是有别于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的。
社科文考查的重点有四点: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
3.辨别、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下面我们共同研究2004年的小阅读,看看是怎样考查这些内容的。
二、精析高考试题,掌握考查思路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4题。
茶马古道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古道”。
而“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唐代文献中就已经有所记载。
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
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
高考语文社科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社科文阅读答题技巧社科文阅读是高考语文必做题之一,也是高考生失分比较多的一道题目,那么这道题目该怎么做,有什么答题技巧或模板套路吗?社科文阅读答题技巧1社科文阅读怎么答一、选择题:涉及概念,判断,推理二、命题内容及形式:1、下列说法正确或错误的一项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3、下列说法支持或不支持××观点的一项4、下列句子属于或不属于××的一项5、对××理解正确或错误的一项6、下列解说正确或错误的一项三、解题方法:1、如属于曲解文意方面,则用比较印证法(找准区域,仔细比对),重在判断。
使用此法需注意:读题要特别仔细(“题枝”有的写为“题肢”或“题支”)题干与题枝比较题枝与题枝比较④题枝与文本比较2、如属于错误推导方面,则重在理解,用推理法。
思考方向大体如下:①或然还是必然②将然还是已然③个别还是一般④部分还是整体⑤是否强加因果⑥是否无中生有⑦是否张冠李戴2高考社科文阅读做题方法社科文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科学的文章,包括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语言学、美学等。
社科文近年已改为客观性选择题,归入第Ⅰ卷,分值及题量同科技文一样。
只不过每年只考一种样式,要么社科文,要么科技文。
据高考命题人谈,两者交替命题,但这个“交替”并不是绝对的你一年我一年,有时社科文会连考两年,科技文也会连续考。
所以,每年的复习,社科文与科技文都要有所兼顾。
这样做实际是进一步明确了考试阅读的方向: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将通过有关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考查来实现,考查抽象思维能力,重点在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
这种新的变化是随着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需要而确定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今后几年高考发展的方向。
高考对社科文阅读能力的考查要求,具体包括以下七项: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③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④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⑤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高考语文社科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小阅读”正确项设置
方法
▪ 例3: 【试题】 D.所谓“生物泵”是指浮 游生物在死亡后将那些被固定的碳长时 间停留在海里的过程。
▪ 【有效阅读信息】它们(海洋浮游生物)
死亡后有一部分未分解就沉入海洋深处,
那里的海水温度较低、密度高,很难与
其上面较暖和的海水循环交换,因此被
固定的碳就能较长时间地停留在海里。
通过这一被称为“生物泵”的过
程,……
《给大海施肥》
高考语文“小阅读”正确项设置
方法
▪ 例4: 【试题】 C.之所以提出海洋施 肥计划,是由于人类大量利用化石燃料, 使二氧化碳回归到大气中的速度比碳在 大气和海洋中的自然循环加快了约100 万倍,造成碳失衡现象。
▪ 【有效阅读信息】现在,由于人类开采
利用石油等化石燃料,二氧化碳回归到
大气中的速度加快了约100万倍,彻底
打破了碳在大气和海洋中的自然循环。
因此,科学家们产生了给海洋施肥的想
法,……
《给大海施肥》
高考语文“小阅读”错误类型
▪ 选择题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运用
“似是而非”的手法,即在语言形式上
靠近文本原句,而在表达意义上与原句 悖离。
▪ 【试题】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山东卷8题)
▪ D、图腾制度形成之后,随着图腾文化的发 展而日臻完善,但随即为其他社会组织制 度所代替。
“随着”变成“随即”,一字之 差,
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 【有效阅读信息】 美国海洋学家约翰·马 丁首先提出了“海洋施肥”计划,以遏 制二氧化碳增加所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
《给大海施肥》
高考语文“小阅读”正确项设置 方法
▪ 例2: 【试题】 C.给海洋施肥虽然已 开始付诸行动,但最终能否纠正碳失衡 现象,遏制气候变暖,不少人对此并不 乐观。
高考社科文阅读及解题技巧指导

高考社科文阅读及解题技巧一、解题技巧一般情况下科技说明文选择题错误项的编制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⑴无中生有是指选择题中的错误选项往往依据分辨能力不强的部分考生的思路,故意加紧了些原文中没有的内容,以迷惑考生。
其特点是选项内容比原文内容“多”了。
如2007年科技文第4题B项。
B项的表述是:美国某些科学家对肠神经的位置和功能提出了新的见解。
检索原文可知,原文“肠脑位于食管、胃脏、小肠与结肠内组织的鞘中,含有神经细胞、神经传递质、蛋白质和复杂的环形线路。
”一句,只说明了位置,而没有说明“功能”。
“功能”一词就是拟题人故意插入以迷惑考生的。
⑵歪曲文意是指错误选项往往依照理解能力不强的考生的理解方式,故意编造一些曲解文意的内容以迷惑考生的方式,其特点是选项的内容“变”了。
如2008年3题D项就是。
该项的表述是: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目的,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
而原文对这个问题的表述是:试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以外,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
选项的表述是显然曲解了原文内容。
⑶改变性质是指错误选项故意把事物的属性、时态等说错,或者把可能性说成必然性,把假设说成事实或者相反以迷惑干扰考生的方式。
如2008年科技文第3题A项“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
”从原文的相关内容看,只是其中一部分品种得到推广种植。
(4)偷换概念是指错误选项把文中的某个重要概念用另一个概念偷换,以此迷惑考生。
如2008年科技文第1题B项“能够产生抗除莠剂、抗植物病毒等额外基因的作物。
”其中“抗除莠剂、抗植物病毒”就是偷换概念,原文的表述是“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
(5)强加因果是指错误选项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因果关系的,有的选项则把因果关系颠倒了。
如2009年科技文第2题A项“新害虫的出现与能抗虫害作物分泌的‘雾剂’污染环境有关。
”从原文看,“新害虫的出现”和“抗虫害作物分泌的‘雾剂’”同属于基因作物对环境的危险,二者是并列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社科类现代文组织答案的方法和技巧

• 2012年秋考《应该认真对待文献综述》第1题:概括第①段大意。(25字以内) •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太重视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步建立,这种情况有 所转变,不过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报幕似的把相关研究一个一个列出来,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 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有何相干。这样的综述机械、 突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 • 该段没有中心句。第二段的第一个句子是“阅读国际上的顶级学术刊物”,可知这段是从“国内”的 角度来论述的。该段有三个句子,第一个句子讲的是“国内学术界不太重视文献综述”,这是对现象 的表述。第二个句子中“不过”一词表转折,把重点转移到句子的后半段,讲的是国内文献综述存在 的问题。最后一个句子用一个代词“这样”对前一句所讲的“问题”进行总结。所以该段分为两个层 次,把两个层次的内容整合在一起,答案表述为:“文献综述在国内学术界不太受重视,问题较多。”
• (2)如果提问的句子或段落没有运用说明方法或论证方法,一般是考查论证 上的严密性、辩证性或全面性。
• 如2012年秋考《应该认真对待文献综述》的第4题:简析第⑥段的作用。第⑥ 段的内容如下:
• 规范的文献综述,要求学者有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也需要学术刊物的大力 倡导和支持。因为有了文献综述,论文的篇幅势必扩大,有限的版面会更加紧 张。但论文质量将更有保障。因版面限制而砍去综述,实在是削足适履的不智 之举。 • 第一个句子是一个过渡句,前文论述的是学者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对文献综 述的重要性(这是全文的重点),本段论述的是学术刊物的大力倡导和支持对 文献综述的重要性。显然,前文是从学者的角度进行论述,这里是从学术刊物 的角度进行论述,论述角度的不同是为了使论述更全面(如果论述的角度相反, 则是为了使论述更辩证)。所以答案表述为:“第⑥段强调学术刊物对文献综 述的倡导与支持的重要性;是对核心观点的补充,使论述更全面。”第一个分 句是对该段内容的概括,第二个分句是对这段内容的作用的阐述。
社科类文解题思路和方法

对社科文的理解,除了“认真读懂每一句话”之外,还要有文体意识。
试卷中常见的社科文一般分为议论文和说明文两个类型。
对文本属于哪一种类型,要有一个明确的认知。
第一,可以通过文章题目确定,议论文的题目多涉及一些观点,如《和谐天人:对自然的亲近》《谈谈数字化书写》《我们为什么需要经典》等,观点十分明确;第二,观点不明显的,但可以从中“提示语”表述加以辨别,有的文题仅仅指出议论的范围,但文中的常见“由此可见”“我认为”“有人觉得”……都是在表明自己的观点,或者不同意别人的观点的;第三,直接从文中具体内容来辨析,内容侧重于提出某种见解的,犹如题目提出观点,也属于议论文。
否则,为说明文。
懂得了文体,其答题文体特点、文体术语、文体结构等知识的选用,就有了具体准确地指向。
议论文常常考查见解观点、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说明文常常考查事物特点、说明思路、说说明方法。
选择题设置时,都会张冠李戴、因果颠倒、大概念小概念混淆……对技术美学和美学的一点认识【该文谈对技术美学和美学的认识。
属于议论文】钱学森①曾写文章谈论艺术和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我说艺术创作也总要有个科学技术的基础,没有纸张、印刷,也就难有今天的文学;没有摄影技术和电声技术,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电影。
这是一个方面的关系,可以说是科学技术为艺术服务。
现在我们的“技术美学”是一门把美学运用到技术领域中去的新兴科学,可以说是另—个方面的关系,是美术为科学技术的产品设计和制造服务。
【段意:从科学为艺术服务的关系,类比引出“技术美学”概念,并指出这是美术为技术服务的观点】②我那篇文字,也讲到科学技术的产品设计和制造中的美术问题,例如各种日用品杯、碗、盘、瓶等,衣着服饰等,图书装帧等,以至产品包装等,要做到“美观大方”又经济实用,这大概属于工艺美术。
从经济效益看,这也不是件小事。
例如目前在我国,—方面人民手里有钱,要穿得更好些;另一方面纺织工业却开工不足,纤维原料等库存积压。
高考社科说明文阅读秘诀

高考社科说明文阅读秘诀在面对考试中的社科说明文阅读题,很多考生感到非常头痛,因为这类题型要求考生需要熟练掌握许多专业术语和技巧,因此很容易被大量的流水文字所淹没。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本文特意为考生总结出高考社科说明文阅读秘诀。
首先,在开始阅读前,考生应该先花一点时间仔细阅读文章的题目,理解题目中包含的关键词,以此为指导,去理解文章的主旨。
大量的社科题目都属于较难把握的类型,考生们需要做到多思考、多重构,并且广泛搜索相关资料,去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
其次,考生们需要掌握一些专有的语言表达技巧,特别是掌握各种词汇的用法,因为很多学科都有不同的表达习惯,如果考生们不能恰当地把握文章中的术语,就很容易被文章误导。
例如,在社会学领域,有专业名词“实用性”,考生往往错误地理解为“功效性”,从而导致提出的答案完全不符合原文的意思。
此外,考生们也应该特别注意阅读说明文中的编码,因为在社科说明文中,编码是表示思维过程的主要方法,考生们需要学会熟练的使用编码,包括文章的图表、图形等。
依据编码,考生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所以编码的学习也非常重要。
最后,考生们应该改变阅读习惯,除了把握文章的内容,还应该学会总结文章的主旨,并通过思考、研究,把文章中的各种内容深度结合,以求出最优解。
此外,考生们还应该学会在不同类型的社会科学文章中,分析以及做出正确的综合性结论。
总之,高考社科说明文阅读秘诀就是:一是阅读前要仔细阅读文章的题目,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二是要熟悉专业的语言表达技巧,把握文章的术语;三是要特别注意文章中的编码;四是要改变一般的阅读习惯,学会总结文章的主旨,找出文章的最优解;五是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做出正确的综合性结论等。
只有掌握了这些秘诀,考生们才能更加有效地备考社科说明文阅读,取得满意的分数。
【VIP专享】高考社科类文章解题技巧

观地把握文章意旨。
统观全文,《话说知音》一文通过讲述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故事并提出异议和分析,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旨——凡是耗尽毕生心血,投入了巨大功夫才掌握的艺术技能,就应当永不停歇,永不放弃;况且,能够引出如钟子期那样的知音的艺术肯定会获得更多的知音。
由此观照作者“唐突地劝慰他”的行为动机,便可得出此题的正确答案:(1)千辛万苦学得的艺术技能要永不放弃,艺术的追求要永不懈怠地坚持下去;(2)动人的艺术会获得更多的知音,不能因为失去了一个知音便放弃寻求更多的新知音。
宏观把握阅读材料一定要注意在答题前先总览全文,达到整体感知,在大体掌握作品主旨和思想的基础上,再解读有关的语段和问题,才能答出符合文章意旨的答案。
3、换位思维原则换位思维原则,是由社科文阅读命题设计中从不同角度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这一特点提出的。
变换角度设题体现了命题的灵活性,但不论如何变换角度,考生要明晓它的考查意图,把自已变换为命题人去琢磨命题意图。
换位思维,既要注意变换角度思考,还要注意将自己变换为命题人或作者,站在他们的角度琢磨命题意图或写作意图,便会得出更为准确的理解。
4、因果逆向原则写作思维一般是由“因”到“果”,以“因”究“果”,而命题者设置考题的思维一般是由“果”到“因”,依“果”探“因”。
所以,解答社科文阅读题一定要抓住文中明示或隐含的“因果关系”,沿着命题者的思维方向进行“因果逆向”思维,便可顺畅而准确地找出有关答案。
例如2002年《话说知音》文后第19题和第21题,都是以“果”探“因”的典型题例。
其中第19题让考生依据原文第2段有关文字回答:“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激动’?”考生只能依据“果”从原文中寻找出此果的“因”(依据),便会很快找出答案。
根据原文,我们可以看出,正是由于钟子期神奇地领悟和感应出俞伯牙那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之中所蕴涵的仰慕高山之巍巍和欣赏江河之浩荡的无限情思这个“因”才得出作者的主观赞叹性结论“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激动”这个“果”。
高考语文社科文阅读技巧

( )(08山东卷8题) ▪ C. 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
在氏族社会全都实行图腾制度。
2、已然与未然。
▪ “已然”是事物已经产生的情况, “未然”是事物即将出现的情况。 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故意 将“即将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 为“已经产生的情况”。
▪ A.明代嘉靖年间,由于国家经济恶化,财 政困难,最终形成了白银入不敷出的局面。
7、言此与言彼。
▪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 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 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
7、言此与言彼。
▪ 【 敬有)搜效访阅阙读信佚此息,爬】在罗日剔本抉四,年收,集他到(我杨国守大
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 真谱》。 ▪ 【试题】下列关于杨守敬日本之行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08江苏卷16题) ▪ D.杨守敬搜访阙佚,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 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 【试题】下列有关“宋代书院教程育度”缩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辽宁卷小5题)
▪ C.宋代书院教育中选用的教材与官学相似, 但其人才培养的标准与官学大相径庭。
10、有据与凭空。
▪ 阅读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 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出这 种说法。
10、有据与凭空。
▪ 【有效阅读信息】目前,我国的这种“煤 变石油”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大约 每四吨煤可产出一吨油。
▪
关键句:中心句、联结句、特殊句
划读原文
▪
科技文:提出概念——解说概念——总说概念
▪
找思路
▪
社科文:提出问题——解说问题——总说问题
▪
要求方面:找正确——依次排除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无中生有 是指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 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 文中推断出来。
五、无中生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宋人视俭朴为应该代代相传的传统,这表明宋 代百姓家训在治生方面的基本原则要严格于士 大夫家训中的相应原则。 原文:宋人把俭朴当做应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 认为节俭是人最高尚的行为,但节俭又不是吝 啬,要量力而行,
混淆或然与必然
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故意说成必然。
应对策略:
在阅读原文时,考生应把“可 能”“大概”“也许” “或 许”“差不多”等这些表示可能的词 语作为关注点。
八、或然和必然混淆
•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 意思的一项是 ( ) • C.一个无处不充斥娱乐的盛世,或许会导致 社会文明的虚弱化、泡沫化与浮躁化。 • 原文: 一个社会若是成了演唱的盛世、 说笑的盛世、耍闹的盛世,注定会导致真 正的社会文明的虚弱化,泡沫化,浮躁化。
科技文干扰项的特点:
强加因果 偷换概念 无中生有 因果颠倒 答非所问
张冠李戴
说法绝对 未然与已然混淆
或然与必然混淆
扩大或者缩小范围
一、强加因果: 原文中没有提到因果关系,但选 项里 却强硬施加因果关系
一、强加因果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因为他们对留在故乡土地上的亲人的依恋的态 度,使得他们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都市人。 原文: 这种记忆让乡下人保持着对乡土社会 的伦理认同,也更加深了他们在都市中的无奈 感。这种记忆的情感表达,是他们对留在那片 土地上的亲人的依恋与挣脱的矛盾态度,是他 们对都市人的歧视的愤怒,是他们对都市中的 他者身份固执与自卑的双重性。
第二遍:阅读题干和选项,要一字一句数 着读,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目的角度。 然后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有重点地 阅读全文,划出与选项有关的信息。 第三遍:把选项和选项有关的信息结合起 来,仔细比较,每个题目中设置的干扰项, 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 在确定选择一个选项过程,就是排除 其它三个选项的过程,一定要找出排除的 依据,才能做到做题准确。
二、张冠李戴 命题人在转述文意时,混 淆了两个概念,把甲换成了乙。
二、张冠李戴
明代花鸟画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 项是() C.陈淳学习文徵明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表 现花叶的技法,画风简练放逸又不失法度。 原文:陈淳早年习元代绘画,后学于文徵 明,花鸟、山水兼擅。他将书法和山水画笔法 融入花鸟画,运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巧 妙地表现花叶的形态与阴阳向背,简练放逸又 不失法度,开写意花鸟一代新风。
十、答非所问
• 从原文看,下列关于“通俗历史热”在当 今出现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俗历史以十分平静的讲说形式广泛流 行于民间的历史已相当久远了。
出题人设置选项方法
增:增加原文若干词语使选项发生变化 删:删减原文若干词语使选项发生变化 调:调换词语的位置或顺序使选项变化 换: 把原文的某些词语用别的词语置换 留:保留原文中的句子,但可能挪位置 • 和语境
答题指导
解答科技说明文要做到快速、 准确,可以用用三遍阅读法来完 成:
第一遍: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争取 完全读懂,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 个别语句不能够 读懂,可以跳过不 管,一般来说,个别词语对整篇的 文章理解关系不大。 读完这一遍,要基本理解文章的 内容。也许有同学认为这样阅读会 浪费时间,其实是为后面作题节省 了时间。如果第一遍不读懂,在作 题的过程中,你会花更多的时间。
混淆未然与已然 就是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 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 说成既成事实。
六、
六、未然和已然混淆
潜力无限的白色生物 • 1、从原文看,下列对“白色生物产业”的 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C.白色生物产业风起云涌,短短几年工夫, 业已占据整个化学产业市场的10%。 • 原文:预计该产业占整个化学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D.只有减少在城市化过程中因建筑和道路交通而产 生的扬尘才会降低PM2.5浓度。 原文:汽车尾气的排放,使用柴油的大型车是“重 犯”,包括大型公交车、各单位的班车,以及大型运 输卡车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在工业生产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向大气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气,包括可燃 性气体、含硫化物的气体、有毒的气体以及含放射性 物质的气体等,这些气体随着废气的排放扩散到空气 中;工地建筑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正在城镇化中 崛起的新型城市,建筑工地扬尘、“泥头车”上路撒 漏扬尘以及城市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均会促使 PM2.5浓度升高。
联考复习专题之
社科文阅读
科技文的概念和特点
科技类文章,分为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 一般包括天文、地理、哲学、经济、教育、语 言、文学、文化、历史、伦理、民俗、宗教研 究和美学原理等学科的论文或事理说明文,一 些哲理性议论散文也可归入此类。命题所选文 章一般出自名家之手,其思想观点具有权威性, 其行文结构具有规范性,其语言表达具有可读 性,其思考力度具有深刻性,其语体色彩具有 较强的主观性。
审题注意题干中 对象、原因、现象、影响等关键词语 • 从原文看,下列关于“通俗历史热”在当今出现 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科技文干扰项特点
按照题目要求探索文章语言因素, 准确判断出选项对原文相关信息的理解、 判断是否严密、是否全面、是否有依据。 为此,必须弄清命题人编写错误选项的 几种手法。在弄清了错误选项的迷惑特 征以后,再逐项审查,不难确定正确答 案。
七、 混淆因果(因果颠倒) 因果颠倒,就是混淆了条件和结果 的关系,先后颠倒。 还要注意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 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七、因果倒置
1.下列有关PM2.5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B.PM2.5之所以能够在空气中被大气环流带 到较远的地方,是因为它的体积小,重量轻, 且能够在空气中滞留很长时间。 原文:由于体积小,重量轻,PM2.5可以在 空气中滞留很长时间,在空气中被大气环流带 到较远的地方
三、偷换概念
1.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B. 生态文明就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 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原文: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 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 实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 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 项是( ) • B.要想整治好交通污染,必须优先发展公 共交通网络,禁止私车发展,以求达到减 少汽车尾气排放的目标。 • 原文: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先发展公共 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机动车限行以 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等;
十、答非所问
就是所给选项与所给题干不 相符。 (注意审题,审清题干要求)
九、扩大或者缩小范围、程度深浅
•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B.根据潘小川教授等人利用模型计算,当 空气中PM2.5的浓度增加10微克/立方米, 就会造成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上升0.76%。 • 原文:潘小川等人利用模型计算PM2.5对 北京市人群的健康威胁,发现当PM2.5浓 度增加10微克/立方米时,呼吸系统疾病死 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和非意外总死亡的 死亡百分率分别上升0.76%、0.43%和 0.67%。
命题形式及考点
一、考纲要求: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即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即判断的含义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二、考点: 1、考点轮流考查,试题数量减少; 2、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对观点态度的把握, 句子的理解,概括中心思想,归纳内容要点) 3 、侧重考查理解、分析综合能力,不涉及鉴 赏评价和探究能力 4 、命题材料新颖,多关涉科技动态和当代生 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