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稳态与环境》试题集3_2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夺市安祺阳光实验学校高二生物《稳态与环境》试题集(40)新人教版必修3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B.细菌都属于自养生物,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D.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
解析并不是所有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如蚯蚓、秃鹫等属于分解者;细菌有自养型的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有异养型的如根瘤菌属于消费者;有的生物在不同生态系统中占据不同生物成分,如猪吃草,猪属于消费者,而当猪以其他家禽粪便为食时,便充当分解者。
答案C
2.下列最可能用于同一生物的一组名词是( )。
①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②次级消费者,自养型生物③分解者,腐生生物④消费者,自养生物⑤草食动物,异养生物⑥自养生物,第一营养级⑦自养生物,初级消费者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⑤⑥ D.①⑥⑦
解析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第二营养级是初级消费者,是异养生物;第三营养级是次级消费者,是异养生物;分解者是腐生生物。
答案C
3.下图表示对甲、乙两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人所含能量进行统计所得的数值,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甲乙
A.甲只能是农田生态系统,乙可能是草原生态系统
B.甲可能是城市生态系统,乙可能是森林生态系统
C.甲可能是农田生态系统,乙一定不是湖泊生态系统
D.甲可以是湖泊生态系统,乙也可以是湖泊生态系统
解析图甲中人含的能量比植物、动物多,所以图甲可能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如农田生态系统或城市生态系统;图乙中植物所含能量最多,因此图乙是自然生态系统,如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
答案B
4.(2010·惠州一调)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①生产者②分解者③消费者④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⑤食物链和食物网⑥物质循环⑦能量流动⑧信息传递
A.①②③④ B.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指的是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
答案C
5.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营寄生或腐生生活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D.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解析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被自己利用或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能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蚯蚓不是微生物,但属于分解者,硝化细菌属于微生物,但不是分解者,而是生产者。
答案D
6.曾震惊世界的水俣病是人吃了被甲基汞污染的鱼所引起的,经检测,水俣湾海水中甲基汞的含量为0.017 mg/L(符合0.5 mg/L以下的安全),对海水中具营养关系的甲、乙、丙、丁、戊五种生物体内残存甲基汞的含量分析,结果如下表:
A.生物体内甲基汞含量的积累是通过食物链的途径实现的
B.种群丁体内甲基汞含量是海水的3 000倍,对这个现象的正确解释是甲基汞沿食物链逐级富集,此现象称生物放大
C.这五种生物最简单的能量流动过程是甲―→戊―→丙―→乙―→丁
D.该生态系统内碳循环开始于生产者
解析杀虫剂和有害物质沿食物链移动和浓缩的生物富集现象即生物放大,由甲~戊各种生物体内残存的甲基汞浓度可推断丙、戊两种生物应属同一营养级所构成的食物链为甲丙乙丁戊,。
答案C
7.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青蛙和蜘蛛之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捕食关系
B.图中的所有生物构成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C.图中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
D.蛇在此食物网中处于两个不同营养级
解析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在图示食物网的基础上还应该包括这个环境中的所有其他生物。
答案B
8.(2011·南通模拟)下图表示某水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型植物
B.该食物网由5条食物链构成
C.信息在鲤鱼和梭子鱼之间双向传递
D.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3个营养级
解析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为自养型鞭毛虫和大型植物;该食物网由6条食物链构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第二、第三、第四、第五4个营养级。
答案C
9.如图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食物网。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含有3条食物链
B.在该食物网中,鹰处于4个不同的营养级
C.蛇和鹰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D.若兔大量减少,鹰也会大量减少解析图中应有4条食物链。
鹰在这4条食物链中可处于第三、第四、第五营养级,即鹰共处于3个不同的营养级。
蛇和鹰因都捕食相思鸟而存在竞争关系,又因鹰捕食蛇而存在捕食关系。
若兔大量减少,鹰可以更多地以相思鸟和蛇为食物,所以鹰不会大量减少。
答案C
10.如图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B.丙属于次级消费者
C.丙可以为甲提供无机盐
D.丙不属于食物链组成
解析从图中三种成分的关系可以判断出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分解者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无机盐被生产者利用。
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
答案B
11.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各有关成分之间的关系。
根据图中的信息指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约为流入螳螂能量的25~100倍
B.图中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蝉属于第二营养级即次级消费者
C.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共5条
D.这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图中所有生物和光能、CO2、H2O、N2
解析蝉是第二营养级,但是不是次级消费者,而是初级消费者。
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食物链中不包括细菌,因此图中的食物链只有1条。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A
12.a、b、c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a肯定是生产者,b肯定是初级消费者
B.a→b→c构成一条食物链
C.a与b、b与c为捕食关系
D.a与c为竞争关系
解析从图中无法判断a、b、c哪个为生产者或者消费者,只能判断出a与b、b与c为捕食关系(a捕食b,b捕食c)。
答案C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12分)(2012·金考突破卷)甲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一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蚱蜢属于________消费者。
(2)同时具有两个营养级的动物是________,占第________营养级。
(3)蛇和鹰的关系是________。
(4)给牧草施加含32P标记的复合肥后,检测32P在蚱蜢和青蛙体内的放射性强度,结果见乙图,图中B为________。
若增加对鹰和蛇体内的放射性强度的检测,则达到最高峰时的强度应________(高于、低于)前两者。
(5)商贩在某一时间大量收购蛇,导致蛇数量大量减少,则鹰的数量会________,青蛙的数量________。
(6)如果青蛙从蚱蜢和蛐蛐处同化的能量为1 000 kJ,蛇从青蛙处同化的能量为100 kJ,则该食物网中,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________(>,=,<)10%。
解析(1)甲图中一共有4条食物链,蚱蜢处于第二营养级,属于初级消费者。
(2)鹰同时占第四、五两个营养级,其他生物都只有一个营养级。
(3)蛇和鹰的关系有捕食、竞争两种关系。
(4)因蚱蜢所处的营养级低于青蛙,故青蛙体内的放射性出现的时间应落后于蚱蜢。
鹰和蛇所处的营养级高于蚱蜢和青蛙,因此放射性强度达到峰值时应高于蚱蜢和青蛙。
(5)蛇数量大大减少,但蚱蜢和蛐蛐的数量不变,故青蛙数目基本不变,但蛇减少后,由青蛙流向鹰的能量增加,因此鹰的数量增加。
(6)依据能量传递效率可知,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
量传递效率=蛇的同化量+鹰的同化量
青蛙的同化量
=
100 kJ+鹰的同化量
1 000 kJ
>10%。
答案(1)4 初级(2)鹰四、五(3)捕食和竞争
(4)青蛙高于(5)增加基本不变(6)>
14.(18分)(2011·江苏南通一模)图1表示一个人工白杨树林的中层食物网简图。
苔类与物种C、G和I生活于白杨树中层的树枝表面,物种A、E和F则在白杨树林中部来回飞动寻找食物。
(1)图1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次级消费者是________;两者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是________。
(2)如果因某种原因,物种E突然大量减少,而较长时间内发现A的数量无明显变化,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种A的食物中各种类所占的比例如图2所示。
若除去全部物种A一年后,与对照地区相比,该处种类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________将成为优势种,而物种E和F数量大为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分析图1知,图中共有7条食物链,苔类为第一营养级的有2条,白杨树为第一营养级的有5条,次级消费者有I、D、A,其中A与D有共同的食物G和C,且D是A的猎物,因此,两者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2)由于有C、F、G等多种动物与E处于同一营养级,当除去E时,E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可由同营养级的多种生物代替,因则A的数量基本不受影响。
(3)分析图2知,除去A,C将大量繁殖,数量增加,会成为优势种。
E和F数量急剧减少,可能的原因是:C大量繁殖,占据了白杨树中层树枝的表面,使苔类不能生长,物种E和F因失去食物而数量减少。
答案(1)7 I、D、A A和D (2)E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可由同营养级的多种生物代替(3)C C大量繁殖,占据了白杨树中层树枝的表面,使苔类不能生长,物种E和F因失去食物而数量减少
15.(10分)图A为小岛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
有人向小岛引入一定数量的卷尾鬣蜥(主要以沙氏变色蜥和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为食),跟踪调查该生态系统及其对照组的变化,发现沙氏变色蜥和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较大(见图B),而其他生物数量变化相对较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沙氏变色蜥处于第________营养级,其与卷尾鬣蜥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引入卷尾鬣蜥后,沙氏变色蜥的主要活动范围从树基部向上转移,而网蜘蛛的织网位置略有下降,此现象表明生态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________发生改变。
(3)引入卷尾鬣蜥后,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
结合其他生物的数量变化信息可以看出,小岛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________能力。
解析(1)据食物网,沙氏变色晰处于第三、第四营养级。
卷尾鬣蜥捕食沙氏变色蜥,同时卷尾鬣蜥与沙氏变色蜥都捕食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因此二者是捕
食与竞争关系。
(2)沙氏变色晰向上、网蜘蛛活动区域下降,说明群落垂直结构变化了。
(3)由坐标图可知,有卷尾鬣蜥跟无卷尾鬣蜥比较,网蜘蛛数量先增多,后减少。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答案(1)三或第四竞争和捕食(2)垂直结构
(3)先增加,后减少,最终达到平衡一定的自动调节
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