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二)(2学时)一教学目的:了解第二个十年文学的发展脉络,重要的文学思潮和运动。
掌握无产阶级左翼文学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左翼文学的兴起。
三教学难点:革命文学观和自由主义文学观的对立
四教学方法:讲授
五教学步骤:
第一节革命文学的论争和左翼文艺运动(1学时)
一、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特点及基本线索
1、特征:
(1)、“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的政治化;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
(3)、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颉颃互竞,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创作。
2、基本线索:
在30年代决定着文学的基本面貌的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文学和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及其文学。
前者一般又称为左翼文学运动。
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没有“左联”那样共同的严密组织,未形成统一的文学运动,也没有像前一时期一样,组成众多的文学社团。
他们往往由于文学见解比较一致而出版刊物,编辑丛书,由此集合一批文学追求一致的作家,共同开展活动。
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各自发展、演变,构成了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他们之间文艺思想上的斗争、文学创作上的互相竞争,共同活跃着30年代的文坛。
二、革命文学的论争
1、产生的原因
(1)“左倾”幼稚病——倡导者处于转变过程中,不能正确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
如:不承认革命处于低潮;对五四以来的文学创作(包括鲁迅的创作)作了错误的评价;忽视思想改造的长期性、艰巨性,对文学本质的认识不正确(一切文学都是宣传)等。
(2)宗派主义——一些人宗派情绪严重,小团体主义,对非自己社团的人(如鲁迅)一概予以否定和贬斥。
2、经过
(1)创造社发起对鲁迅的否定、攻击
冯乃超《艺术与社会生活》(1928年1月):“鲁迅这位老生……是常从幽暗的酒家的楼头,醉眼陶然地眺望窗外的人生”、“追悼没落的情绪”、“反映的只是社会变革期中的落伍者的悲哀,无聊赖地跟他弟弟说几句人道主义的美丽的说话。
”
成仿吾《完成我们的文学革命》,说鲁迅是“趣味文学”的“老人”,“暗示着的是一种在小天地中自己骗自己的自足,他所矜持的是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称鲁迅是“有闲阶级”。
(2)太阳社也持同样的观点
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说鲁迅的“思想是走到清末就停滞了,因此,他的创作即能代表时代,他只能代表庚子暴动的前后一直到清末;再换句话说,就是除开他的创作的技巧,以及少数的几篇能代表五四时代的精神外,大部分是没有表现现代的!”
(3)鲁迅予以了反击并针对他们存在的错误、问题进行了批评
鲁迅《“醉眼”中的朦胧》:“先前可以不动笔,现在却只好来动笔,仍如旧日无聊的文人,文人的无聊一模一样”。
还把自己在论争中的杂文收成集子,取名为“三闲集”。
鲁迅《璧下译丛〈小引〉》:“近一年来中国应着‘革命文学’的呼声而起的许多论文,就还未能啄破这一层老壳[即指:日本作家的影响],甚至于踏了‘文学是宣传’的梯子,而爬进了唯心的城堡里去了。
”
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倘没有应具的条件的,那就是自己说变,实际上却并没有变,所以有些一天晚上自称突变过来的小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家,不久就又突变回去了。
”
鲁迅《文艺与革命》:“一切文艺固然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这正如一切花皆有色(我将白也算作色),而凡颜料未必都是花一样。
革命之所以于口号,标语,布告,电报,教科书……之外,要用文艺者,就因为它是文艺。
”
(4)愈演愈烈——对鲁迅实行“笔尖的围剿”、对茅盾也进行了攻击
杜荃(郭沫若)《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1928年8月,载于《创造月刊》),称鲁迅为“封建余孽”、“二重反革命”。
克兴《小资产阶级文艺理论之谬误——评茅盾底〈从牯岭到东京〉》,说茅盾“对于无产阶级是根本反对的”。
期间,创造社与已经退出创造社的郁达夫产生过论争;创造社和太阳社之间也为谁最早提倡革命文学的问题发生过论争,表现了文艺团体间的宗派情绪和门户之见。
他们放松了对敌对势力的战斗,使新月派等乘机极力诋毁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这使得论争的几方有了结束论争、团结战斗的愿望。
3、结果
在党组织的影响下,创造社、太阳社和鲁迅的论争在1929年初基本停止。
1930年2月16日,在党组织的建议下,论争几方坐在一起,召开了以“清算过去”、“确定目前文学运动的任务”为题的讨论会。
会上,推举冯乃超、钱杏邨、冯雪峰等组成委员会,筹备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4、意义
(1)积极的一面:促使作家们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对作家思想的提高、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在思想上、组织上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鲁迅曾经说:“我有一件事要感谢创造社的,是他们‘挤’我看了几种科学的文艺论,明白了先前的文学史家们说了一大堆,还是纠缠不清的疑问。
并且因此译了一本蒲力汗诺夫的《艺术论》,以救正我——还因我而及于别人——的只信进化论的偏颇。
”
(2)不足的一面:小团体主义、宗派情绪的流露,放松了对敌人的斗争。
论争时的意气用事、无限上纲的批评方法,对后来的文学个评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一、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1、成立:
1930年3月2日,“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正式成立。
主要成员有:冯乃超、郑伯奇、沈端先、钱杏邨、鲁迅、田汉、洪灵菲(7个常委)等。
会上通过的理论纲领宣告:“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并且表明要“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在成立大会上鲁迅做了后来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
2、功绩:
“左联”成立后,先后出版的刊物有《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文学周报》、《文学导报》、《文学》半月刊等。
(1)、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
(2)、自觉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的,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3)、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3、左联存在的缺失
(1)思想理论上----教条主义;
(2)组织上----宗派主义与关门主义。
第二节不同文学思潮的较量(1学时)
马克思义文艺思潮在与自由主义文艺思潮论争的过程中,在不断克服身的左倾幼稚病的过程中,成为影响巨大的文学主潮;自由主义文艺思潮在理论和创作上也有不可忽视的实绩,并对主流派学起到某种补充和纠偏作用。
一、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
代表人物:梁实秋、朱光潜、沈从文等
1、公开表示反对“为艺术而艺术”,较少颓废、享乐色彩,显示出某种严肃性:严肃的自我内省,严肃的表现、思考社会人生。
2、重视与强调文学“洗刷人心”,再造民族灵魂的作用,这与“五四”时期的文学启蒙思想是有继承关系的。
3、他们一再申说文艺的超功利性与独立性。
强调“超脱现实”的原则,即所谓“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在美学上自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反映了艺术创作的某些规律;但作为一种强调独立的文艺观,又是与当时强调现实批判和社会功利性的文学主潮相对立的。
二、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1、左翼文学与“新月派”的论争:徐志摩、罗隆基、胡适、梁实秋。
1928年3月,徐志摩主编的《新月》月刊创刊,梁实秋《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他们打出“人性”的旗帜,抹杀左翼文学所看重的文学的社会阶级基础,以“永恒的人性的文学”否定“无产阶级的阶级的文学”。
新月派的第二面理论旗帜是“天才论”。
从文学思潮的流脉看,梁实秋的这种批评和判断还是有眼光的,后来左翼文学也反省
过“革命的罗曼蒂克”倾向。
2、与“论语派”关于“性灵文学”的论争
1932年9月,林语堂在上海创办了小品文刊物《论语》(半月刊)。
“论语派”因此而得名。
在《论语》等刊物上发表作品的作家群体包括林语堂、周作人、刘半农、俞平伯、老舍等。
该刊声言“不谈政治”,反对“涉及党派政治”,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专门刊载“取较闲适之笔调语出性灵”的小品文(即提倡个人主义的“言志派”小品)。
是一个“自我表现的学派”,一是强调对内面灵魂的封闭性的自我审视与表现,绝对排斥自我之外的国家、民族、人民、社会的关注、探索与表现;二是强调人的性灵——自然本性的自然流露,要求文艺摆脱社会的“约束”,回到“自然”——本能的生物的人,做个人生命的本能的、非意识的表现。
客观的角度看,“论语派”实际上充当了粉饰太平的角色,在当时阶级斗争异常激烈的背景中,对于人们起了麻痹人心、腐蚀斗志的作用。
3、与“京派”的论争
京派的理论特点: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朱光潜、沈从文等)
鲁迅对京派的批判。
左翼对京派的批评,主要在政治层面,未能从“不合时宜”的论说中剥离出某些合理成分
4、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
这场论争发生在1931年至1932年间的胡秋原、苏汶与左翼作家之间。
1931年,胡秋原在文章中自称自由人,连续发表文章,强调文艺的自由性,反对来自国民党的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同时也反对左翼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
应该说,强调文艺的自由是合理的,坚守文学的自由与独立也并不意味着政治上否定左翼的无产阶级。
但另一方面想让文学与政治彻底“离婚”,完全脱离政治权力的限制,彻底摆脱意识形态,这本身也是一种幼稚的幻想。
所以左翼作家对此也不予沉默,给予批评,只是这种批评带着明显的狭隘意识,用胡秋原、苏汶的理解来说,是“党同伐异”。
最后这场争论左翼也有反省。
作业: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形成
三十年代的文学发展格局
第十章茅盾(4学时)
一教学目的:了解茅盾的生平及创作经历,掌握茅盾的社会剖析派小说创作特点。
二教学重点:《子夜》。
三教学难点:《子夜》的叙述结构
四教学方法:讲授
五教学步骤:
第一节茅盾的小说成就(2学时)
一、茅盾的生平简介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1896 年7 月4 日,他诞生于浙江省桐乡市乌镇的一个大户人家。
其父沈永锡是前清秀才,当时是一个维新派的中医,有一定的民主主义思想;因此,茅盾幼年时期就有机会读到一些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新书”。
其母陈爱珠是一个性格坚强而喜爱文学的妇女她是茅盾第一个启蒙老师。
茅盾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10岁时,茅盾父亲去世,他在母亲的教育影响下生活。
此后,他先后就读于湖州省立第三中学、嘉兴省立第二中学,杭州安定中学。
在中学读书期间,正值辛亥革命爆发。
他开始大量阅读宣传新思潮的报刊,向往民主自由,并参加了剪辫子的风潮,滋生了反对封建压迫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1913年中学毕业后,在母亲的支持和鼓励下,他考入了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开始了3年的大学学习生活。
北京大学毕业,由于家境困窘,茅盾未能继续升读本科,经人介绍,他于1916年8月到了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因工作之便,茅盾很快和文学接近起来,他的文学活动也就此始了。
其文学活动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五四”时期(1916——1926)的早期文学活动
“五四”前夕,茅盾发表了一些译介外国作家作品的文章。
五四运动以后,他积极参加和倡导新文学运动,1920年他参加了《小说月报》的革新工作。
1921年1月,他和郑振铎、叶绍钧、王统照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并代表“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把这个原本是“鸳鸯蝴蝶派”的刊物改版为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重要阵地。
作为“文学研究会”的文艺理论家,从1920年到1926年间,他先后发表了《新旧文学平议之评议》、《文学与人生》、《大转变时期何时来呢?》、《论无产阶级艺术》等文学论文。
他发扬“五四”文学革命的精神,反对封建主义文学,反对超现实的资产阶级文艺观点,提出“文学要反映人生、反映社会,并服务于人生、服务于社会”的现实主义原则。
他坚决反对一切封建复古文学和把文学当成游戏与消遣,强调文学的“激励人心”、“唤醒民众”的积极的社会作用。
2 、大革命失败以后(1927——1930)的文学活动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国共两党合作时,茅盾受组织的派遣,曾担任中央宣传部的秘书,不久蒋介石便发动了“4、12”反革命政变。
大革命失败以后,茅盾离开武汉,先在牯岭养病,后于8月到上海,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含《幻灭》、《动摇》、《追求》)。
该作品第一次用“茅盾”的笔名,于1927年至1928年在《小说月报》发表。
这三部作品,情节并不完全连贯,主人公也各异,是三个各自独立的中篇小说。
但是,它们的内在联系却是非常紧密的,形成一个整体。
作品是要描写“现代青年在革命浪潮中所经过的三个时期:1、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2、革命斗争激烈时的动摇;3、幻灭动摇后又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
此作品创作态度严肃认真,反映了大革命时代的局部的历史真实;但却流露出幻灭、悲观、消沉的情绪。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通缉、迫害,1928年7月,茅盾离开上海到东京避难,在日本生活了两年。
在这期间,他创作了一些短篇小说,结集《野蔷薇》;也写了一些散文,结集《速写与随笔》。
并于1929年4至6月,写了长篇小说《虹》。
《虹》的创作是他的思想、创作的新起点。
其主人公梅女士的经历,反映了“五四”时代一代青年的人生历程,表现了他们
在被新思潮唤醒之后,从个人主义的狭小圈子走上广阔的革命道路的复杂过程。
《虹》已经没有了《蚀》中的悲观色彩和灰色气氛,再现了“五卅”运动的轰轰烈烈的斗争场。
3 、左联时期(1930——1937)的高潮期文学活动
1930年春,茅盾从日本回国,参加了“左联”,并一度担任“左联”的行政书记,积极投身于左翼文艺运动。
他的创作由转变期进入高潮期。
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茅盾不断探求更适合时代的新的表现方法。
他一面借用历史题材,力图用阶级的观点来描写农民与封建统治者的对立,以历史讽喻现实,创作了《大泽乡》、《豹子头林冲》《石碣》等作品;另一面又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欲“补救过去的错误”,进行社会剖析,创作了《三人行》、《路》等作品,探索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前途。
这些作品,反映了茅盾开始摆脱大革命失败后的苦闷、彷徨,致力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识、分析社会,进入转变期。
不过,由于缺乏生活,此时的作品有着严重的概念化倾向,缺乏动人的艺术感染力。
1931年底起,茅盾总结了前5年小说创作的经验教训,经过长时间的酝酿、构思,着手实现“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计划。
这使得他的创作进入了最活跃的时期,即人们所说的“1932年至1937年间的创作黄金时期”。
在这期间,他先后完成了《林家铺子》、《春蚕》、《子夜》以及《秋收》、《残冬》《当铺前》、《右第二章》、《多角关系》等一大批社会分析小说。
这些作品无论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都标志着作者创作的成熟。
尤其是《子夜》,震动了当时的文坛。
《子夜》显示了左翼文学在小说领域的创作水平和巨大实绩,也确立了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革命现实主义巨匠的历史地位。
3、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1937——1949)的文学活动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攻占上海,茅盾由上海经香港到长沙、武汉,参加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当选为协会理事。
后又到广州主编《文艺阵地》;同时受香港《立报》的邀请,主持副刊《言林》,来往于粤、港之间,宣传抗日。
“皖南事变”后,茅盾愤怒地离开重庆到香港。
在港期间,他写下了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法西斯特务统治的罪恶的《腐蚀》。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茅盾历尽艰险到桂林,创作了《霜叶红似二月花》。
后去重庆,又完成了揭露反动统治者贪污腐败的“黄金案”丑闻的话剧《清明前后》。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茅盾回到上海,参加“中外文艺联络站”的《文联》的编辑工作。
1946年他应邀访问苏联。
回国后,他写下了文集《苏联见闻录》、《杂谈苏联》。
1949年7月,在第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
二、早期文艺思想
茅盾早期接受过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
他的文艺思想,直接受影响于法国文艺批评家泰纳(现译为丹纳)的艺术社会学观点和左拉的自然主义。
泰纳认为文学的构成有三要素:人种、环境、时代,三者缺一便不能构成文学。
泰纳更强调人种。
他认为人种是文学的根源。
茅盾也认为在“现时种界国界以及语言差别尚未完全消灭以前,这个最终目的不能骤然达到”的情况下,“应该使我国的新文学运动带有民族色彩”。
但是,与泰纳有区别的是,茅盾更强调社会背景。
他指出:“什么样的背景便会产生什么样的文学”、只有“表现社会生活的文学才是真文学”。
茅盾曾撰文《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对左拉的自然主义进行介绍和提倡。
他一边倡导“为人生”的“写实主义”(即“现实主义”),一边又提倡“自然主义”,他认为自然主义的最大目标是“真”,把自然主义视为真实。
可见他当时还不能分清“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界限。
这说明他的现实主义主张还有杂质。
现实主义(旧译:写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而自然主义则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倾向。
其着重描写现实生活的非本质的个别现象和琐碎细节,追求事物的外在真实,反
对典型化。
其不能反映生活的本
三、社会剖析小说
茅盾是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里极具代表性的作家。
在小说领域内他将“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人生派”的现实主义精神接过来,加以发展,建立起在当时来说属于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
这样就把“30年代”与“五四”划分开,成为另一个文学时代。
“五四”文学的激情、它的张扬个性、离不开个人性的见闻感受的特质,被茅盾大规模的、全景式的反映刚刚逝去不久的、甚至是正在发生中的社会现实,表现各种矛盾斗争中的阶级和人的创作气魄所代替。
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结构、客观的叙述,以及不断创造时代典型的努力,都是建筑在他的精细观察和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分析之上的。
由于这种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的创作方法,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的写法,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
以茅盾为首的这一类小说,近年来被称为“社会剖析小说”。
茅盾的作品计有:
六部长篇:《虹》、《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
六部中篇:《幻灭》、《动摇》、《追求》(以上总名为“蚀”)、《路》、《三人行》、《多角关系》。
五十多部短篇
十多本散文:《宿莽》、《茅盾散文集》、《话匣子》、《印象•感想•回忆》、《炮火的洗礼》、《见闻杂记》、《时间的记录》、《旧途杂拾》、《生活之一页》、《脱险杂记》、《劫后拾遗》、《苏联见闻录》、《杂谈苏联》等。
剧本《清明前后》。
四、对茅盾的评价
1、正面观点:茅盾是“社会分析派”的典型代表作家,其所开拓的革命现实主义对于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有着卓越的贡献,大多数研究者高度评价以茅盾为代表的“社会分析派”的优良传统,反对轻易地否定茅盾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和地位。
(1)、张光年:茅盾体现了“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是并不多见的“把两种素质集于一身的人”。
将社会的历史的茅盾研究,引向主体的个人的茅盾研究。
(2)严家炎《中国小说流派史》:从思潮流派角度充分肯定了茅盾小说的文学史意义,精深地概括了“社会分析派”具有“小说家的艺术、社会科学家的气质”的创作风貌,肯定了新文学发展中的这一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
(3)姜文《论〈子夜〉创作的多重动因》:从文艺发生学的角度,对作家的创作动因作了深层心理剖析,得出了茅盾的四重情结:参与情结、丰碑情结、乡土情结、原型情结。
他反对那种以“政治图解”、“时事命题”来解释《子夜》的创作动机的简单化倾向。
(4)孙中田《理性精神与茅盾小说》:高度评价茅盾小说的理性化倾向。
茅盾作品既注重人物的精神状态,更注重人物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一切都在人物——历史的怪圈中动荡,时代、历史已经不是简单的外在空间环境,而转化为作品的“大角色”。
即人物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每一次生命的律动,都受制于环境,被这个无处不在的“巨手”所左右。
这就是以理性精神烛照而产生的宏大严整的艺术结构。
2、反面观点:茅盾具有“双重人格”,其灵魂深处是政治家与文学家各半的结合。
他的“社会剖析”的创作,主题先行,一味追求政治倾向的明晰性、反映生活的整体性,作品思想大于艺术。
对于茅盾的被奠定了的半个多世纪的经典地位,提出了质疑。
(1)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子夜》是一部抽象观念加材料堆砌而成的社会文献,作品对社会生活的大规模描写,完全是服从于作家的先行主题的。
这种配合现实政治斗争、指向性很强的描写,根本谈不上反映现实的真实性,是笨重而使人生畏、可读
性较差、缺乏艺术魅力的“高级社会文件”。
缺乏主体性体验,缺乏时空的超越意识,过于急功近利,没有深刻的哲理内涵作为恒久启示,缺乏对人性、生命和宇宙意识的透视。
(2)王晓明《惊涛骇浪里的自救之舟——论茅盾的小说创作》:茅盾创作中有滑坡现象。
《蚀》三部曲是在“对往事的情感记忆中获取灵感”,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风姿”;《子夜》、《林家铺子》等则是“每每是从判断时事的抽象例题出发去进行构思”、“拥有明确的社会政治主题”。
茅盾是随时代潮流而变化。
他从最初提倡“为人生”文学起就有强烈的功利欲求,此后十几年政治热情不减,到30年代大爆发,以致掩盖、压抑了自身艺术素质的充分发挥。
(3)邱文治:茅盾小说的最大特点是“时代性和社会化”,然而随之而来又存在着令人深思的矛盾现象。
自觉的理性思考,既有助于组织题材、发挥想象力,也可以阻碍想象力,使主体失落。
茅盾中长篇小说的网状结构类型,是中外小说发展的较高艺术形态,但又是导致茅盾多部作品难以完成的原因之一。
茅盾某些作品风格沉闷,显示出单纯追求艺术广度的缺陷。
第二节《子夜》(2学时)
一、创作背景
他说:“这部小说的写作意图同当时颇为热闹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有关”,意在驳斥托派“认为中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应由中国资产阶级来担任”的妄言,也针对当时一些自称为进步的资产阶级学者“认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可以在既反对共产党所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也反对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夹缝中取得生存与发展,从而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政权”等谬论。
作品通过吴荪甫的悲剧命运,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二、主题:
1、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压迫下,在世界经济恐慌的影响下,在农村破产的环境下,为要自保,使用更加残酷的手段加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
2、因此引起了工人阶级的经济的政治的斗争;
3、当时的南北大战,农村经济破产以及农民暴动又加深了民族工业的恐慌”。
三、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1、资本家形象系列
(1)吴荪甫:中国30年代民族工业资本家的典型。
在经营民族工业(由兴盛到衰败)的过程中,在种种矛盾冲突的斗争中,小说展示了他色厉内荏的性格特征。
他的性格出两面性:强悍与虚弱。
A、强悍:他在发展民族工业方面有气魄、胆识和野心(出身封建官僚家庭,游历过欧美,有企业管理的经验,有铁秋的丝厂、陈君宣的绸厂);他专横残暴、冷漠凶狠(在工厂中镇压工人、在家庭中严厉冷酷,结果众叛亲离)。
B、虚弱:他在遭到失败有被吞并的危险时,便出现虚弱、颓唐(后悔办工厂,觉得脚下全是地雷;心里发抖准备投降甚至自杀;追求感官享受和新奇刺激)这个人物个性鲜明、丰满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揭示了他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2)赵伯韬:中国30年代买办金融资本家的典型。
作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具有帝国主义(垄断、腐朽、垂死的资本主义)的特征:A、傲慢自大、奸诈狡猾:凭借美国金融资本家作后台,为所欲为(先引诱、后控制,不服控制便挤压搞垮对手)狂妄而骄横B、荒淫无耻、精神堕落:肆无忌惮地玩弄女性(交际花徐曼丽、青年寡妇刘玉英、少女冯眉卿),下流无耻的色鬼淫棍他所代表的买办资产阶级,仰仗帝国主义势力,压迫民族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