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郑州四十四中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郑州四十四中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同的哲学和传统彼此开放才能相互激发和成长,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一种思路的力量不在于其自我封闭起来并宣布其真理性,而恰恰在于其有信心和能力向别的思想开放,并且有信心和能力应对同样开放的别的思想。
只有在与别的思想的平等对话、交流和碰撞中,一种思想的价值或者无价值才能显示出来。
一种开放性的思想才是有可能不断完善和修正的思想,一个有开放性精神的人才可能是不断自我提升和进步的人。
不仅如此,开放性的精神还可以使我们具备一种更好的判断力和更高级的趣味,当我们见识和领略了人类思想史上最精微和最高深的思想,那么一切平庸、丑陋和荒谬的东西在我们这里冒充伟大就变得不可能,鉴别假币的最好方式就是知道什么是真币。
在我们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今天,这种开放的胸怀显得尤其必要。
西方哲学和文化不应当被视作妨碍和威胁中国哲学和文化生长的对立面,中国的哲学和文化也不应当被视作用来抵御西方哲学和文化的长城。
一种开放性的胸怀不仅要求把自身的、纵向的、内生的资源视作传统,而且要善于把他者的、横向的、外生的资源化作自己的传统。
传统上把中国的哲学研究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这样的划分很容易制造学科壁垒并把三者理解为一种竞争甚至对立关系。
三者当然存在某种竞争。
但是要看到,任何不同的哲学之间都有一种竞争关系,竞争不仅发生在这三者之间,而且发生在三者内部。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都不是铁板一块,每一个传统内部都包含了非常不同的流派和众多的哲学家,它们之间在一些根本的问题上自然有着非常不同的观点。
在看到差异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不同哲学流派和不同哲学传统之间的相互激发,以及在这种激发中不同哲学流派和传统的自我完善。
没有外在的挑战和激发,一种哲学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也很难有自我完善的动力。
一种哲学只有在向别的哲学的开放中和与别的哲学的对话中才能彰显出自己的意义或无意义、力量或无力。
西方哲学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也促进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事实上,正是通过对西方哲学的学习、研究、吸收、回应乃至批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仅话语更丰富了,而且有了更强的适应性。
我们可以看到,在经历了四十年的引进和研究之后,无论是中国哲学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其问题意识、研究方法和路径、理论关注点、表述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更为有趣的是,一些从事西方哲学研究的学者直接转向中国哲学或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这种不同的知识和理论背景能带来非常不一样的视野和气象。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任何一个流派的诞生和兴起都有其思想上和时代上的起因,但任何一个流派都不是终极的真理,总有后来者会在某个方面超越它,而之前的哲学也不会因为这种超越而完全失去其价值。
诚如黑格尔和马克思所说,任何哲学都具有时代性,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这种时代性一方面刻画了哲学的历史性维度,另一方面也表征了任何哲学所具有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正是哲学的时代性特征蕴含了哲学是有可能进步的事业,也蕴含了新的哲学产生的可能性。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包含着超越时代的永恒的因素,哲学的经典并不因为后来者的出现而褪色。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一再返回经典、一再重读经典的缘故。
(节选自马寅卯《从西方哲学到汉语哲学》,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了开放性的精神,我们就能不断自我提升和进步,且具备更好的判断力和更高级的趣味。
B.不同的哲学和传统在开放和对话中能产生自我完善的动力,这有助于它们找到自己的方向。
C.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保持开放,并且善于把它们变成自己的传统,就是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D.不同哲学和传统在一些根本问题上存在不同观点,这决定了它们之间必须保持开放和对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哲学应该具备开放的精神为起点展开论证,兼顾对中西方哲学的思考,思辨性强,逻辑严密。
B.文章的论证是以西方哲学和文化为参照,着重探讨了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发展及完善应该具备的姿态。
C.文章采用事实论证,分析西方哲学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话语和适应性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
D.文章围绕哲学发展的特点展开论述,既分析了哲学发展的彼此开放性,又说明了哲学发展的时代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识和领略人类思想史上最精微最高深的思想,我们就能够变得伟大,正如帕斯卡尔所言“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B.研究者们对庄子的“逍遥”、老子“道”的视角和观点的多元,恰能说明作为研究对象的中国哲学的魅力所在。
C.对西方哲学的研究能不断完善中国哲学的研究,同样在中国哲学方面的学术训练也能影响到对西方哲学的研究。
D.尼采说“一个哲学家就是要于自身中克服他的时代,成为无时代的”,这与文中关于哲学时代性的观点相一致。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莫嗟年景暮,转眼是新春。
”看那人潮如织的车站机场,看那欢乐祥和的万家灯火,看那采购年货的喜乐表情,就能明白,中国人对年文化的崇尚从未改变,中国对家的信仰从未改变。
在这个最能寄托和承载
中国人情感的节日里,让我们一起守望梦想花开,增进文化自信,共同瞩望新的一年国泰民安、家和事顺。
春节,为奔跑中的逐梦人提供了殊为难得的心灵栖居所。
中国人团圆过年,本身就是中华文化深入人心的生动写照。
不管回不回家,不管在哪里过年,春节都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每个人,这就是文化的凝聚力、穿透力。
春节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正如冯骥才老先生说的那样,“春节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是中华文化形象最迷人的体现”。
春节里团圆祥和、事亲尽孝、慎终追远、除旧布新、祈福纳祥等文化讲究和仪式,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生活根脉,代表着中华文明数千年来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和生活理想。
人们通常把春节的风俗习惯都讲究一番,年味自然就出来了。
曾经一段时间,游戏通宵、红包攀比、酒桌奔波、奢靡享乐,一度成为冲毁春节年味的“泥石流”。
如果轻视了春节的文化意味,那么无论再多的消遣和吃喝,也弥补不了精神的空虚。
对待春节这一文化传统,最令人忧心的事情莫过于“物的败坏尚可恢复,而‘文化精神’一旦败落下去,要挽救回来,恐怕就难以计算时日”。
由此而言,春节不仅是一道如何过节的生活命题,更是一道维护什么价值、追寻什么使命的文化命题。
当我们的物质生活丰富起来,我们还需要学会过殷实的文化生活,学会取舍选择,懂得守望坚持。
面对春节,对每个中华儿女而言,应有守护传统、立根固本的文化自觉,应有凝神铸魂、探索创新的文化自信。
春节是先人留给后人的迷人文化风景,也是今人创新探索的时尚文化大餐。
春节是农耕文明赐予中国人的礼物,但文化不会停留在昨日,正如崭新未来总是永不停歇奔涌前行。
从反对铺张浪费、吃喝跑送,到崇尚健康、热爱运动;从注重家风家教,到学习过节、读书过年:新风新气、新文化新程式,为春节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内涵,春节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里开枝散叶、赢得新生。
传统过年方式是赶年集、逛庙会,现在也盛行反向春运、旅游过年;过去烘托家庭幸福的是一桌丰盛年夜饭,如今全家一起看场电影、拍张合照:同样定格幸福团圆。
让温润文化生活、慰藉人伦情感的“文化粮食”丰富起来。
变化的是年俗形式,不变的是文化追寻和情感觅渡。
其实我们完全不必担心年味变淡、春节消失,因为春节是生活的哲学,而生活之树常新。
世间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全家团圆,共度节日良辰。
过年的魅力不仅在于满足味蕾或享受假期,更在于亲人的深情相拥、朋友的互道祝福,更在于触摸传统文化、弘扬时代价值,在安心顺心开心中拉近亲情爱情友情的距离,在忆苦思甜、继往开来中凝聚再奋斗、再出发的力量。
纵然社会变迁、时代变化、文化变革,春节永远是中国人心底最深处的文化胎记,永远是中国人安放文化乡愁的精神家园。
(摘编自华宁《春节永远是中国人心底最深处的文化胎记》)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春节是最能寄托和承载中国人情感的节日,充满着国人对家庭、国家的期望和希冀。
B. 人们春节回家过年、讲究仪式,是为了传承中华文明数千年来始终不渝的民族精神。
C. 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现代社会,我们应学会取舍选择,应把文化生活放在第一位。
D. 如今过年的魅力不在于满足吃喝及其它传统年俗形式,而在于文化追寻和情感觅渡。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文论述了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重要意义。
春节是一道生活命题,更是文化命题。
B. 春节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成,过年的讲究和仪式及冯骥才先生的话都证明了这一点。
C. 本文第三段列举了一些不健康的过年活动,以此来论证春节重视文化意味的必要性。
D. 本文运用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层层递进地论述,于篇末点明主旨。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透过春节期间人潮如织、灯火祥和、喜采年货等情景,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人对家、对年的那份深情。
B. 春节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但现代人又探索出新的春节文化,赋予了春节新风气、新程式、新内涵。
C. 最令人感到忧心的不是物的败坏,而是文化精神的败落。
物一旦败坏可能引发文化精神的彻底败落。
D. 无论是与家人团圆、和亲朋相聚,还是奔跑去逐梦、行走至远方,春节永远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
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
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
每逢端午,人们仿佛总是能穿越时空,遇见这位行吟泽畔的大文豪。
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穿越时间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
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
有词人写道,“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端午节要在胳膊上缠一个虎符,还要出门放风筝。
诗人陆游也很有雅兴,“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包完粽子以后,头上还插了艾草。
这些小细节,让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
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材料二:
20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
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
当下人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的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都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又动人的习俗。
这种愿望是理想主义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理想的;愿望是情感化的,所以节日习俗也是情感的;愿望是美好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美的。
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甜甜的月饼,来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
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
(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材料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
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
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
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
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
否则,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
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
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窗花,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船,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
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
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
在这样一套看似繁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
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
(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7.下列对材料中“节日习俗”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日习俗和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审美追求等有关,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
B.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脱离日常生活而存在,习俗使人们可以依托生活体验来领悟节日的真意。
C.现代文明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会使节日习俗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
D.节日习俗是文化载体之一,抽象的节日文化内涵通过具体载体而变得生动可感,带给人丰富的享受。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习俗使节日具备了更多的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
B.仪式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均参与到节日中来,它对节日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均有影响。
C.美好的生活愿望是习俗的出发点,所以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传统的节日仪式淡出人们的视野就成了必然趋势。
D.挖掘、整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是为了使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逐渐符合文化传统的要求。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体验可以帮助人们领悟节日真意,让人们体悟到节日中天人和谐的态度和美感,使人们获得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B.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有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的企望等等。
C.西方节日让人们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而中国传统节日挖掘内涵同样可以做到。
D.我们不断地挖掘春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10.请概括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对传统节日冲击的具体表现。
11.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们为什么要重视传统节日。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彭伦,初职为湖广永定卫指挥使,累功至都指挥同知。
成化初,从赵辅平大藤峡贼。
进都指挥使守备贵州清浪诸处讨破茅坪铜鼓叛苗贼掠乾溪伦讨之贼还所掠与盟而退伦以贼入时,道邛水诸寨,不即邀遏,乃下令,贼入境能生致者予重赏,纵者置诸法。
由是诸司各约所属,凡生苗轶入,即擒之,送帐下者累累。
明年,充右参将,仍镇清浪。
益尽心边计,戎事毕举。
妖贼石全州潜入绞洞,煽动古州苗,洪江、甘篆诸
苗咸应之。
伦遣兵截擒,并搜获其妻子。
诸苗将攻镇远,伦大败之,斩首及堕崖死者无算。
无何,邛水十四寨苗纠洪江生苗为逆。
伦分五哨往,甫行,雨如注,伦曰:"贼不虞我,急趋之,可得志也。
"竞进夹攻,絷其魁,俘斩余党。
贼尽平。
靖州苗乱,湖广总兵官李震檄伦会讨。
军至邛水江,诸熟苗惊,欲窜。
伦与金事李晃计曰"苗窜必助贼",乃急抚定之。
又缘道降天堂、小坪诸苗。
既抵靖州,伦将右哨,出贼背布营。
贼走据高山,伦军仰攻之,贼败走。
遂渡江,捣其巢,大获。
乘胜攻白崖塘。
崖高万仞,下临深渊,称绝险。
伦会左哨同进,得径路。
夜登,贼仓皇溃。
追斩二千余级,俘获如之,尽夷其寨。
初,臻、剖、六洞苗侵熟苗田,不输赋,又不供驿马,有司莫敢问。
伦遣人谕之,顿首请如制。
录功,进都督金事。
久之,御史邓库勘事贵州,总兵官吴经等皆被劾,独荐伦智谋老成。
弘治初,经论罢,即以伦代。
伦用师,先计后战,故多功。
四年,以老致仕。
卒,予恤如制。
(节选自《明史·彭伦传》)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进都指挥使/守备贵州/清浪诸处讨破茅坪/铜鼓叛苗/贼掠乾溪/伦讨之贼/还所掠/与盟而退/
B. 进都指挥使/守备贵州清浪诸处/讨破茅坪/铜鼓叛苗/贼掠乾溪/伦讨之/贼还/所掠与盟而退/
C. 进都指挥使/守备贵州清浪诸处/讨破茅坪/铜鼓叛苗/贼掠乾溪/伦讨之/贼还所掠/与盟而退/
D. 进都指挥使/守备贵州/清浪诸处讨破茅坪/铜鼓叛苗/贼掠乾溪/伦讨之贼还/所掠与/盟而退/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成化,是年号。
年号是古代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首创年号,此后历代皇帝都立年号。
B. 总兵官,古代武官名。
在明代,总兵官无品级,通常由公、侯或地方都督兼任,掌统领士兵、编制定员等事务。
C. 顿首,是古代跪拜礼之一,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顿首”一词常被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D.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也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致仕的年龄一般为五十五岁,有疾患则前。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彭伦赏罚分明,缉贼令奏奇效。
寇贼取道邛水各寨侵入,他下令重赏擒获寇贼者,惩处放跑寇贼者,各司约束下属,很多寇贼被擒。
B. 彭伦出其不意,冒雨攻打寇贼。
他的部队前去攻打叛贼,刚出发,下起大雨,他料定寇贼没有防备,命令部队冒雨进击,大败寇贼。
C. 彭伦虑事周全,安抚受惊民众。
他与李震讨伐作乱者,军队途经邛水江时,惊扰了熟苗,为避免不利影响,他安抚受惊欲逃的熟苗。
D. 彭伦不畏艰险,率部登崖平贼。
白崖塘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他毫不畏惧,兵分两路,夜里登崖,夹击
白崖塘寇贼,铲平寇贼营寨。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充右参将,仍镇清浪。
益尽心边计,戎事毕举。
(2)贼走据高山,伦军仰攻之,贼败走。
遂渡江,捣其巢,大获。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6.意象是诗歌表达情意的主要手段,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大量的意象意义比较固定,下面对诗句中意象意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露从今夜白,月故乡明。
月亮:思乡
B.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浮云:象征着游子漂泊不定
C.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大雁: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归乡的渴望。
D.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捣衣:羁旅愁思的情愫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名篇名句默写
(1)《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行路为喻,说明了学习重在积累的道理。
(3)《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了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短歌行》中,化用《史记》中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
(6)《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山村安静祥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面是一则“征文启事”的正文部分,有五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为迎接50周年校庆,②特向本校师生及社会各界征稿。
③文稿内容能客观公正地展现我校建校50周年来的各方面成果,④反映学校师生精神风貌和学校未来的辉煌前景。
⑤文体不限,字数一般不超过4000以内。
⑥征文稿将评出一、二、三等奖,⑦给你们奖状和奖品,⑧佳作将收入本校“校庆专刊”。
⑨征文稿件到2019年12月30日截至。
⑩来稿请寄山东省济南市育才中学校庆办公室征文信箱。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仔细观察下面的图,完成后面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