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当代艺术类学生在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7学术探赜
为了满足新世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艺术类学校涌现出来,一些传统的高等学校也陆续开设了艺术类专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类型的艺术人才。

但是这越来越多的新开设的学校或专业往往容易忽略一个问题,那就是艺术类的学生既是普通学生的一员,与其它普通学生相比具备很多的一致性,但同时,他们又以其独有的个性特征区别于其它文理科学生。

只有深刻的认识这些独有的个性特征,才能据此把握当今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发展规律,进行更有针对性地教育管理。

1.艺术类学生的特征与普通学生相比较,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独有的特征:1.1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但接受纪律约束的意识稍差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与独立意识,在追求艺术自由的同时,容易表现出行为自由。

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往往过多偏重于个人才能的发挥,个人价值的实现等方面,进而容易滋生个人主义思想,即以自我为中心,以实现个人价值为取向。

部分人因才华横溢而行为超脱,却不易为周围环境所接受。

过分专注于艺术追求而忽略人类基本的社会属性。

容易表现为:相对缺乏集体荣誉李浩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当代艺术类学生的鲜明个性特征的分析,来阐释准确把握艺术类大学生的心态和行为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在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中应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首先在教学中应强调“以人为本”,并积极加以引导;其次在日常管理中应带着情感去引导学生,让教育活动的所有参与者之间的信息能够及时有效地传递,用环境去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体会到人的社会属性对于自己发展的作用,并做好准备走向社会。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以及提升高校音乐教育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
艺术类 针对性 教育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 沟通
谈当代艺术类学生在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
作者简介李浩(1985—)女,沈阳音乐学院教师。

感,全局意识,团队精神;独善其身,对“绝对自由”认同感强烈;易迟到、早退、旷课;相对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不愿接受纪律教育以及思想政治工作。

1.2专注于专业的学习,部分人忽视文化基础
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基本在入学前就已经对所学专业有了一定的基础与爱好,入学后在浓郁的专业氛围中,这种爱好无形中会得到强化。

可以说对所学专业的爱好是学生们努力学习的动力,而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当前社会沉重的就业压力以及学生对专业水平的追求又导致了艺术实践活动必须占用他们大
量的时间,这就导致了他们在对待专业技能课程与文化课程的
选择时,专业技能课程经常大量挤占文化课程的学习时间。

同样的,学生的课余时间一般也是被专业技能的训练占用了绝大
多数。

就笔者所了解的,多数学生认为专业课程的重要性远远
大于文化课程。

这就是导致了一部分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的原因,而结果会影响到他们的专业技能迈向更高水平的可能性。

同时对文化课程的忽视易形成他们的整体素质和艺术修养方面的短板,间接地影响他们的艺术表现力与领悟力。

1.3敏感,张扬却易于偏激
当下的艺术类专业学生由于自身所学专业与所处时代都具有特殊性,他们的心理与个性不要说与理工类学生相比,就
88
是与其他社科类的学生相比都显得的更为敏感与张扬。

心理敏感有好处,它能使学生对艺术更有领悟力与感受力;个性张扬也有好处,它能使学生更好地展现自我的风采,展现自我的才华,展现自我的见解。

然而年龄因素与社会阅历不足导致的他们心理尚不成熟并极易改变,个性与心理特征尚未稳定,对感性的依赖强于理性。

因而在他们锻造自己时,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有时会脱离客观现实,当自身价值不被周围环境认可时就有可能走向偏激。

2.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模式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代的艺术类学生相较于普通的文理科学生,他们的优点与缺点都更加突出。

至于如何在高校中给予他们更好的或者说更适合的教育,笔者将从教学与管理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2.1在教学中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当前部分高校受到传统理工人文类教育模式的影响,对于艺术类学生的教育容易过分追求一致性而忽视个性,甚至压制学生的个性,十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所以,体现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的潜能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培育学生的求知欲,顺势而为。

在艺术类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中,有一点就是强烈的好奇心。

顺势而为,学生的这种好奇心会转化为对各类课程的求知欲。

反之,不适当的教育如灌输式的教学,针对期末考试的教学则容易毁掉这种求知愿望。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好奇心,并积极加以引导与发展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师要在内心中认同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习惯对自我权威维护,“我说的就是对的,就是真理”,要求学生在大脑中毫无批判地拷贝下来。

学生无自我主体意识,何谈主体性的发挥。

所以变单纯的按时点卯去上课为自觉主动去向教师请教,变被动的“逼我学”为主动的“我想学”, 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建立展示学生艺术能力的舞台,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建立健康有趣的课外团体活动平台,提升学生的参与感。

吸引学生根据自身所学专业,参与到相关活动平台中,在活动中让他们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团体协作的责任并不矛盾。

给他们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给他们感受全局意识,社会责任的机会。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把平时需要通过心理辅导,纪律教育以及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传达给学生的内容变成学生自我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领悟。

2.2在日常管理中带着平等与情感去引导人与人之间对话的前提是平等,对于心理敏感的艺术类学生而言,在与教师交往中的人格上的平等,是让学生能够感受的教师教书育人之苦心的基础,是让学生能够真心接受教师的教育的前提。

因此,要切实提高教师管理的有效性,就必须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建立一种良性的平等互信关系。

真正地对话与沟通只能建立在人与人平等的基础上,进而达到互信互谅的
境界。

这种交往的方式是平平淡淡的,潜移默化的,闲聊、微信、节日问候、电子邮件,甚至是班级里系里院里的微信聊天群都可能是对话沟通的渠道。

师生双方在对等的交往活动中,可以相互理解,并通过双方的协调互动不断地提升双方的互信程度,再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可以更有效的引导学生正确人格的形成。

艺术类专业教师更应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独立创新的思维方式,给予其充分的思想自由,不打击,不强制,而是以平等的朋友的形式去引导。

给学生创建一个平等的环境,再用环境去引导学生,使在校的艺术类学生也能够体会到人的社会属性对于自己发展的作用,也为他们走向社会、扮演各种社会角色做好准备。

情感是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情,才会让学生感动,才会在感动中被引导。

教师的情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教师对祖国对社会的热爱。

教师带着这份热爱去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有爱国情操、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其次,对于学生的家庭,教师也要带着情感去沟通。

尤其独生子女家庭走出的孩子,更是家庭中最不可替代的财富。

对国家来说,一个学生即使不成材,也只是十三亿分之一,可对于某一家庭来说确是唯一的百分之百。

高校与其他学校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高校不设家长会,教师和学生的家庭只能通过一些其他的方式来交流,甚至没有交流的渠道。

可即便是这样,教师也应时刻牢记每个学生的身上都凝聚着一个家庭乃至整个家族的所有期待与希望。

他们将这份希望托付给了教师,教师就是学生在学校最重要的家人。

人非草木,这份来传达自家人的真情一定能引导学生走正路。

最后,教师在工作中对学生要有情感。

人生路虽漫漫,但是高校教育阶段确是最重要的十字路口之一。

学生的情感模型在高中时就已经初步建立,对于这个模型来说,高校教师不应是手拎大斧的伐木工人,而应该是精雕细琢的宝石匠人,将一块块璞玉雕琢成稀世珍宝。

对学生负责的情感,是教师引导学生成长的动力。

有情感,才会有小心,有耐心,有恒心,有真心。

正所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结语随着高校艺术教育管理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教育管理工作者们在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建立了较为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为培养出更加优秀的、高素质的、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虽然在当前的教育管理模式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但笔者坚信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教育理念的变化,对艺术类学生的教育管理体系一定会不断提升走向成熟,更加多元化。

参考文献[1]杜萍萍.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及其教育引导[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2]沈履平.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教育管理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责任编辑 霍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