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语教学中如何运用一些文化知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英语教学中如何运用一些文化知识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国家的历史发展、居住环境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其文化也存在着差异。

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这些文化差异,丰富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语言的学习和进行跨文化交际都是十分有必要的。

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针对现在高中的新教材和学生来调整常规的教学方法,多方式多渠道地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等各方面的运用。

一、文化运用的内容和目标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所以教师要在课内外着重上述文化内容的渗透。

《标准》中也列出了在高中英语学习阶段要达到的七、八级目标,其中七级为必须达到的目标,八级是为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中学生设计的目标。

以下是七级目标描述:
1、理解英语中的常用成语和俗语极其文化内涵;
2、理解英语交际中的常用典故和传说;
3、了解英语国家主要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的成就、贡献等。

4、初步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情况;
5、了解英语国家中主要大众传播媒体的情况;
6、了解主要英语国家人们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异同;
7、了解英语国家人们在行为举止和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
8、了解英语国家的主要宗教传统;
9、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
10、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二、重视文化差异,做好文化知识的运用
高中英语新课程提出其内容标准包括: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

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但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的重要作用,培养的很多学生缺乏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有时运用母语的交际习惯来套用外语以至闹出笑话。

例如:一个外宾想上厕所,便对翻译说:“I wonder if I can go somewhere?”(我可以方便一下吗?)而翻译却把somewhere误解为“某处”,因而回答道“Y es, you can go anywhere in China.”(行,中国你哪儿都可以去。

)外国人不禁愕然。

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外语的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外语。

英语教学中应当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文化修养。

1、加强对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同一个词在一种语言中可能是褒义的,而在另外的语言中却可能是
贬义的。

例如:龙(dragon),在中国文化中是高贵、神圣、伟大生命力的化身,我们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称皇帝为“真龙天子”,也有人给自己的孩子取名“某某龙”,称有出息的人为“人中之龙”。

而在英国,人们则会闻dragon(龙)色变,它常被用来指“凶暴的人”,因为在英语历史上从贝尔沃夫时代起,龙就是凶险邪恶的象征,是吐火伤人的怪物。

由于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Dragon(龙)还含有“海怪或海魔”之意。

如the Old Dragon就意为魔王。

再如,汉语中人们用猫头鹰象征不详之物,如“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而英语中的猫头鹰则是智慧之鸟。

美国的国鸟(National bird)就是一种叫白头海滩的秃鹰,是美国的象征,它不仅出现在美国国徽上,也出现在美国及其他旗帜及硬币上。

2、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文化含义
在汉英两种语言体系中,有些对应词大致相同,但不同的文化内容却使其派生,其联想意义迥然各异,只有在熟知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不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产生的联想也会有差异。

所以,对于那些文化内涵较丰富的词汇,除了搞好字面意义理解外,更重要的是了解它们的社会文化含义,才能做到对这些词汇应用自如。

例如,红色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本义是相同的,指自然界中存在的“红颜色”。

但其所表达的社会文化含义却截然相反:在汉语中是褒义最浓烈的一个词,例如“红火”、“红榜”、“红包”、“红双喜”、“开门红”、“红五月”、“红太阳”、“红心等,还有婚礼上红装的新娘子、庆功会上的英模披红绸、戴红花,都表示了喜庆、昌盛、幸福。

而英语中则大相径庭,用它来表示危险、发怒、禁止。

如red alert(紧急警报)。

再如:白色,在中文中与丧事有关,治丧人家穿白衣、带白帽、挂白幡都是久远的民俗;而英语中white表示纯洁无暇、幸运吉祥,如white day(吉日),white Christmas(洁白的圣诞)。

3、学习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学英语的目的是为了用,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常用“吃了吗?”“去哪儿?”而你如果对英美人说“Have you had lunch ?”,英美人则理解为你是想请他吃饭;如果你问英美人“Where are you going ?”、“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How much do you gain a month ?”会认为是触犯对方隐私,英美人是会不高兴的。

三、运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不同文化知识的意识
1、课堂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同时并举、紧密结合。

在讲授高中必修一的Unit 5 Lesson2 Nelson Mandela --- a modern hero时,通过图片,时代背景知识介绍让学生们在课堂里更多地了解了曼德拉为了黑人的权利而奉献的一生,同时,加强了学生努力学习,把国家建设得更好的爱国心。

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也可设置一些特定的文化背景,让学生置身于这种模拟的文化背景更直观地学习。

2、随机讲授。

文化教学应该贯穿于听、说、读、写、译的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认知能力的同步发展。

因为目前中学还没有开设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专门课程,所以只能按现有教材,涉及到什么讲什么,重点是要讲解那些“具有背景意义的词汇和交际用语”,讲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的风俗习惯和交际常识等。

高中英语新教材中有很多与文化有关的词语可挖掘、可讲授。

3、创设交际情景,渗透口语文化
高中学生处于成长的旺盛期,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是无限的。

仅仅依靠课堂的文化渗透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教师要扩展文化教学渠道,引导学生学好异国文化,促进交际。

作为英语教师要设法营造英语学习环境,随时随地尽可能多地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使用语言的条件。

学校里碰到学生问一句:“How are you?”开始学生会用教材中学过的“I’m fine. Thank you/ Fine, Thanks. 来答。

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还可用:“I’m OK.”、“I’m all right.”、“I’m not very well.”、“I feel terrible.”、“I’m ill.”等常用的而没有在教材里出现的口语,教师要经常性在生活中引导学生说,久而久之,潜移默化,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口语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4、结合多媒体,丰富渗透途径
多媒体教学已是日常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形式,它以生动、具体、丰富的姿彩深受学生的喜爱。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指导学生通过观看原版英语电影等形式,直观地快速有效地理解和领会相关的文化知识,并提英语听力水平。

如:在学完SEFC Book 3 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一文后,让学生观看《百万英磅》原版影片,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了英语知识点及文章意义的学习。

四、结语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深不可测,它存在于英语教学的每一个阶段,甚至每个单元,所以要重视对学生不同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学习英语的过程,实际是个体对外国文化的内化过程,在自身经验基础上对该文化的扬弃。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有助于学生了解与熟悉英美文化。

美国语言学家Samour曾说过:“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因此,语言所传递的文化信息也是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要以新课标为准绳,新教材为手段,采用行之有效的办法,切实做好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渗透,为发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