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单县第一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菏泽市单县第一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15分)
世上最好的地方
冯雪梅
①母亲总说,这世上最好的地方就是家。
我不这么想。
②最早的时候,我的家在大院中,里外两间的平房里。
那个城市对于我的父母而言曾经很陌生。
他们一无所有,就那么靠着自己的一双手开始营建一个家。
我记得小院里的槐花香,记得在大树下跳皮筋时唱的儿歌,记得母亲在公用的自来水龙头下洗一大盆的衣服,父亲在家门前的空地上刨木板做家具。
那时候我对家的理解就是小院里那间挂着竹帘的小屋——院子里的房子都是相同的结构,唯一不同的是各家挂在门口的竹帘。
父亲把买来的竹帘细细打磨光滑,以免扎着人,母亲用旧的格子布将竹帘的边细细缝了,既好看又耐用。
父亲是那种闲不住的人,就那两间小平房,也被他动着脑筋规划过——家具都是比着屋的尺寸做的。
我实在不知道父亲如何有这样的手艺,只是觉得天底下没有他做不了的事儿。
原先屋里的地上铺着砖,父亲弄了水泥来,将地重铺了一遍。
那在全院是独一无二的。
那个夏天里,我最得意的事就是在地上铺了席子,摆上跳棋,然后请同伴来玩,并让他们参观我带着书架的小床。
③我一直认为我的家是最好的家,直到有一天,我去了同学住在高楼里的家。
当我站在阳台上看着都市的车水马龙,看着远处暗红的云彩和一点点落下去的夕阳,突然觉得我的家和这里相比实在算不了什么,我的愿望不再是躺在水泥地板上看小说,而是在高楼的阳台上支一张椅子,看风景。
④这样怀想了许久,我的家就真的到了高楼上。
楼房建造的那段日子,只要一有时间,我就跑去看,然后想象着阳台的位置和摆一把什么样的椅子在阳台上。
家搬进高楼的那天,我几乎在阳台上站了一下午。
我不仅有了可以看夕阳的阳台,还有了自己的一间小屋。
家真的不一样了。
当我坐在阳台的藤椅上,悠然自得地看着楼下的人群和远远的树影时,觉得再也没有比家更好的地方。
初夏的黄昏,风轻轻吹着,天气好极了,能见着远远的一抹青山。
⑤那一抹青山让我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幻想。
那应该是秦岭的一点影子吧,山这边的景色我知道,山那边呢,是什么模样?由此而来,想象也一天一天地扩大,这种不着边际的幻想终于使得我离开家去了他乡,因为我重新觉得有比家更好的地方。
⑥我在江南江北穿行了几年之后,找到一个停留的地方,开始自己的生活——与我的家,我的父母完全不同的生活。
我挑选明快的装饰布,让屋里的色调一致,而不是像母亲那样计算哪一种布做窗帘更耐用或是哪一种床单的价格更实惠;我打掉屋的墙让客厅适应我喜欢的家具,而不是比着屋子的大小买家具;我找小时工做家务忘记了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家训;我甚至不开伙今天肯德基明天麦当劳。
我按着自己的想象构建着自己的生活和幸福。
⑦突然有一天,当我在西餐桌上舞刀弄叉对付意大利通心粉的时候,猛地记起父亲说的一句话:还是自家的手擀面好吃。
母亲的笑和家的影子就在不知不觉中到了眼前。
⑧隔着电话线,听母亲的乡音。
北方的冬日,阴着天,风很冷。
暖暖地母亲在问:过年回家吗?
⑨冬天的晚上,我回到了家乡的城市。
车晚点了,当我远远地看到家时,长长地出了口气。
天晚了,楼梯的灯都熄了,走到家所在的那层楼,却见那盏灯亮着。
猛然间明白,我只是飘在天上的风筝,线牵在家的手里。
⑩这世上最华丽的地方也许不是家,但他永远是一个最好的归处,是牵扯不断的惦念和牵挂,是在不知不觉中渗入的生命的一部分。
⑾家是那盏燃起的灯光,为着行色匆匆、漂泊的脚步。
16.第②自然段详写作者幼年在大院中生活情景突出了最初的家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17.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变,作者对家的感受也有变化。
请概括其心理变化过程,分析其原因。
(5分)
18.结合全文,说说文中的家的深刻内涵。
(6分)
参考答案:
16.(4分)突出了家的朴实和温馨的特点(2分)作用:①同后文我经营的家形成对比(1分),②为作者表达对故乡家的思念做好铺垫(1分)。
17.心理:(5分)得意——不满足——悠然自得——向往——自由舒心——牵挂(或惦念)(答出三个得1分,答出六个得2分)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5-18题。
(共 17分)
梦里不知身是客
清心
长长的静默,风吹叶落。
1973年3月6日,81岁的美国作家赛珍珠带着满腔遗憾和对中国无与伦比的思念与眷恋,永远闭上了双眼。
自此,她倾情热爱的第二故乡—中国,与她天各一方。
1972年5月,收到拒绝她访华的回信时,赛珍珠衰老孤独的身体如同深秋的雨布,顷刻瑟瑟成薄凉。
只是,误会也好,曲解也罢,甚至连那些常人难以接受的人身攻击,亦不能动摇她的“中国心”。
她对中国的感情如同种子发芽生根,早已渗透到骨子里。
赛珍珠一生中的前40年,除去回美国上大学的4年和读硕士学位的两年,均在中国度过。
她自小跟一位姓孔的先生学习“四书五经”,说中国话,写中国字。
童年的赛珍珠最喜欢听奶妈讲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这些口头文学,对她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岁那年,父亲安排她回美国读大学。
在康奈尔深造时,她主修的是英文,论文却洋洋洒洒地写了《中国与西洋》。
硕士毕业后,赛珍珠再次返回中国。
在土地贫瘠的宿州生活了三年。
其间,她接触到许多目不识丁、辛勤劳作的中国农民,亲眼目睹了他们如何在贫穷困苦以及天灾人祸中不屈不挠地挣扎和拼搏。
最可贵的是,她还尽可能深入中国民间,四处走访,跟老百姓交朋友。
因此,她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认识甚至不亚于许多中国作家。
赛珍珠写中国,纯粹是出于对中国人民的关心、同情甚至是感恩。
她曾说过:“我早已学会了热爱中国农民,他们如此勇敢,如此勤劳,如此乐观而不依赖别人的帮助。
长久以来,我一直致力于为他们讲话。
”就这样,赛珍珠怀揣一颗赤诚之心,为了表达对中国兄弟姐妹的挚爱深情,她主动承担起“为民请命”的角色,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的“发言人”。
1919年,赛珍珠与丈夫来到金陵大学任教,在学校分配的一所小洋楼的阁楼上,她面向群山,文思泉涌,几乎完成了后来为她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全部作品,这座洋楼现在仍然静静地立在南京大学北园的西墙根旁。
1931年,她以中国农民为题材的长篇巨作《大地》在纽约出版,引起轰动,她也在一夜之间名声大振。
1932年,《大地》荣获普利策小说奖。
1938年,她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赛珍珠一生共创作了近百部文学著作。
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赛珍珠在题为“中国小说”的演说中,向西方文化知名人士宣告:“虽然我生来是美国人,但恰恰是中国小说而不是美国小说决定了我在写作上的成就。
”接着,她如数家珍地阐述了中国小说的起源与发展演变及其特征,又详细介绍了中国小说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最后,她由衷地说:“我想不出西方文学中有任何作品可以与它们相提并论。
”
另外,在创作《大地》之余,她还花费5年时间,翻译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
虽然迄今为止已有多种国外译本,但赛珍珠翻译的《四海之内皆兄弟》无疑是最为准确、最有影响力的。
赛珍珠的文学创作不仅呈现给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并且她亦是第一个把中国农民放在跟西方人同等地位来描述的外国作家。
这样的言论,对现在而言,似乎没什么大不了。
然而,在当时那个对东亚充满偏见的年代,却可谓石破天惊。
正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文学院的颁奖词所言:“赛珍珠的作品,为西方世界打开了一条路,使西方人用更深的人性和洞察力去了解一个陌生而遥远的世界。
”
赛珍珠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至今不衰,不仅源于她的文学成就,还在于她创立了世界首家无种族收养机构“欢迎之家”,为成千上万名儿童提供了生活保障与资助。
由于各种原因,自1934年回到美国后,赛珍珠再没踏上过中国这片令她日思夜想的故土。
虽然她被称做“大地之女”,然而她热爱的大地却不在脚下,而只能萦绕在梦里。
梦里不知身是客,读大学时,籍贯一栏她填的是“中国镇江”。
病逝后,按其遗愿,她的墓碑上没有任何称谓,只镌刻着自己手书的3个汉字:赛珍
珠。
(选自《读者)2011年18期,有删节。
)
1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即使受到误会、曲解甚至人身攻击,赛珍珠也没有动摇“中国心”,因为她认为自己的一生都属于中国。
B.赛珍珠热爱中国农民的勇敢、勤劳、乐观而不依赖别人的帮助的精神品质,因而承担起“为民请命”的角色。
C.在现在仍立在南京大学北园的西墙根旁的小洋楼的阁楼上,赛珍珠完成了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全部作品。
D.赛珍珠是第一个把中国农民和西方人一视同仁的外国作家。
这在当时充满偏见的时代,具有石破天惊的作用。
E.虽然赛珍珠被称为“大地之女”,但是自1934年回美国直到去世,她再也没有踏上中国这片令她魂牵梦萦的故土。
16.赛珍珠对中国无与伦比的“倾情热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6分)
17.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赛珍珠在中国生活的40年间,哪些经历为她取得的卓越文学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分)
参考答案:
15、(1)C(3分)D(2分)E(1分)
{解析}C项表述过于绝对,遗漏“几乎”一词,使表意范围扩大;D项原文是说西方人对东亚充满偏见;E项原文中的语意转折并没有包括“自1934年回到美国直到去世”的信息。
16(6分)、答对一点且表述准确得2分,答出三点即可给满分)(1)获得普利策小说奖的长篇巨作《大地》以中国农民为题材(2)读大学时,籍贯填的是中国镇江(3)墓碑上镌刻的是她自己三个手书的汉字“赛珍珠”(4)1972年申请访华被拒,她倍感遗憾但仍然对中国怀着无与伦比的思念
17(6分)、(答对一点且表述准确得2分,答出三点即可给满分)(1)“四书五经”的从师学
习(2)奶妈讲的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等口头文学的影响(3)广泛阅读中国小说并深入钻研《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名著(4)深入中国民间,深入走访并与百姓交朋友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我国,“法治”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乐记》中,“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
”在我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儒家还是法家,都将法律视为实现特定目标的手段和工具,而没有将其视为社会治理的目标。
近代以来,尤其是自“五四”运动以来,“民主”和“科学”作为社会理想和目标,已具有广泛的共识。
但“五四”时期并没有深刻认识到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因为救亡图存、自立自强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民主指向自立,科学指向自强,“民主”和“科学”自然就被作为最重要的价值,而法治更多被看作是国家独立和强大之后,才应该思考和追求的目标。
“五四”没有把法治作为口号,主要是因为人们并没有认识到法治的独立价值,而是将其作为实现民主、自由、平等、富强等目标的手段和工具。
新中国的法制建设虽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无论是成文法的颁布,还是法律的执行以及法律的适用等方方面面,但整个过程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特别是在“文革”时期,法治基础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党工作的重心,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以此为中心,深刻检讨了“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作为当时及后来很长时期内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并正式采用“法治”的表述,这也标志着我们党在执政理念、领导方式上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1999 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将依法治国确立为一项宪法的的基本原则,通过国家根本大法对依法治国予以保障。
这种观念上的改变意味着“法治国家”建设不再是一种方式和手段,其本身就是国家建设的目标。
从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变化本身表明,我们党对民主法制建设认识正在逐步深化。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一书曾对小康社会进行了描述,“百官正而无私,上下调而无尤;法令明而不暗,辅佐公而不阿;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限;道不拾遗,市不豫贾”。
可见,小康社会实际上包含了社会稳定、国富民强、百业兴旺、政通人和、秩序井然的内涵。
即使仅从经济层面理解小康社会,将其视为一种社会经济维度上的现代化,那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二字,则显然已经超越了经济维度。
我们说法治是目的,是因为法治内在包含社会文化建设、民主法治建设等各类有利于增进人民幸福和福祉的目标。
也就是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指物质上的丰富、经济上的富裕,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而且还包含了个人生活在自由、平等、安全的法治环境中,社会治理井然有序、社会环境安定和睦、权利自由受到保障、社会正义充分实现等内涵,这些目标也是法治的目标。
(摘编自王利明《法治具有目的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远至儒家、法家思想文化,近至“五四”运动开展,法律普遍都被视为实现某种目标的手段和工具。
B. “五四”运动时人们之所以没有把法治作为明确的主张,是因为当时人们没有认识到法治的独立价值。
C. 新中国法制建设虽不是一帆风顺。
但在成文法的颁布、法律的执行等方面还是取得了较大成果。
D. 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八大的执政目标表述变化来看,我们党对民主法治建设的认识正在逐步深化。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因为法治更多的被看作是国家独立强大后才应该思考和追求的目标,所以“五四”时期法治未被作为社会治理的目标。
B.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工作重心转移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而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
C. 在我党的执政历史中,法制建设是曲折的,在文革时期破坏极为严重,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在党的十五大时明确提出的。
D. 西汉时期《淮南子》想象的小康社会包括百官公正无私,上下协调而无过失;法令明确可行,奉公执法而不需迎合别人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我国,对法治的追求历史悠久,从“法治”一词最早出现在儒家经典《礼记·乐记》中,就可
以看出儒家对法治是非常重视的。
B.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建设小康社会相比,已经超越了经济层面,其对法治目标的追求与宪法建设法治国家的规定精神是一致的。
C. 央视新年问题“你幸福吗”虽然引得一些人的吐槽,但这也能从一个方面体现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内函目标。
D. 我党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并非空穴来风,也是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的,应该说,把法治建设放到国家建设的目标中是认识成熟的表现。
参考答案:
1. B
2. B
3. A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B项,原文是“主要是因为”。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B项,“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不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的。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并不能推出“儒家对法治是非常重视”的结论。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10题
杨烈妇传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
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
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
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①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
乃循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
”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②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
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
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
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
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谁人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③。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驽、高城深沟之固。
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
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
——其帅,希烈之婿也。
——贼失势,遂相与散走。
项城之人无伤焉。
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娣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
至于辩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固公卿大臣之所难。
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
”杨氏当之矣。
李翱《杨烈妇传》注:①岁满:官员任职期满。
②爨:cuàn烧饭③陴pí:城上的小墙,这里代城墙。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
A. 夺贼之财而食其食
B.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寡人之于国也》
C.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D.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既又将盗陈州进犯侵袭
B. 侃率之以乘
城登上
C. 有蜚箭集于侃之手“蜚”通“飞”,流矢。
D. 不犹愈于家乎养病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虽然,岁满则罢去
B. 无长少必周而均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劝学》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
C. 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
D. 率其徒将超城而下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7、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A. 县令诚主也
B. 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
C. 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
D. 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
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杨氏深明大义的一组是()(3分)
①力不足,死焉,职也。
②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
③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④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
⑤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
⑥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
A. 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②③⑤
D. ①④⑥
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希烈的叛军要攻占项城县时,县令李侃不知怎么办,他的妻子杨氏说服他应忠于职责,为国家利益而坚守。
B.杨氏对召来的吏人百姓讲话,激励他们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不做叛军之人。
C.李侃带领召集的几百人备战,杨氏亲自为他们做饭送饭。
并让李侃向叛军讲话,表示准备战死决不投降。
D.李侃受伤回家,杨氏责备了他,并和他一起去指挥作战,叛军在主帅被射死后撤退,项城得以保全。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2) 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
参考答案:
4. C.(C项和例句,拿东西给人吃。
A项,食物。
B项和D项,吃。
)
5. D. (应为“胜过”)
6. C (A项,虽:虽然/即使。
B项,无:无论/不要。
D项,下:攻下/向下。
C项,焉:都是兼词相当于"于此")
7. B(B项和例句,宾语前置。
A项,判断句。
C项,介词结构后置。
D项,被动句)
8. B (其中③⑥句不能表现“深明大义”,③是叙述李侃率众登城的情况,⑥是作者就女子之德所发的议论。
9. D. (“并和他一起去指挥作战”误)
10.(1) 夺取将落入敌手的仓廪府库中的财物和粮食(夺取叛贼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重重奖赏来激励敢于死战的士兵(用优厚的奖赏来使用敢于拼死的勇士),那就一定能取得成功!)(5分。
“财物和粮食”,指仓廪府库中之物;“死士”,敢于牺牲性命与贼作战的人;“其”表示测度语气;“济”各1分,全句通顺1分)
(2)应该一起献出生命来保卫城池(县城),怎能(忍心)失去自身(失去操守)而成为叛贼的俘虏呢?(5分。
“相与”,一起;“致死”,拼命;“以”,来;“忍”,怎,岂。
各1分,全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建中四年(公元738年),李希烈攻陷了汴州,接着又将进犯陈州,分出他的部队几千人,开拔到达项城县。
将掠取这里的财物,俘虏捆绑这里的男女,到陈州会师。
县官李侃不知怎么才好。
他的妻子杨氏说:“您是县官,叛贼来了,理当守卫;力量不足,死在这里,也是忠于职守。
假如您逃跑,那么谁来守城?”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了,该怎么办?”杨氏说:“假如不守住,县城将被叛贼抢夺去?粮仓里储藏的都成了叛军的积蓄,政府的财库都成了他的财产,百姓都成了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夺取贼兵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重赏鼓励敢于死战的士兵,那一定能成功的。
”
于是在庭院召集胥吏百姓。
杨氏说:“县官,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如此,任期满了就离职而去,不像吏人百姓那样。
吏人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坟在这里,应该相互出力死守这个县城,怎能忍心丧失自身而成为叛贼俘虏呢?”众人都流泪答应了。
于是杨氏宣布命令:“凡是用砖瓦石块击中贼人的,奖赏他千钱;用刀箭兵器之类击中敌人的,奖赏他万钱。
”得到数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上了城墙。
杨氏亲自为他们煮饭让他们吃,不分老小,一定照顾周到均匀。
杨氏让李侃对敌人通话:“项城父老,守义而决不从贼,都全力死守不怕牺牲,即使得到我们的城也不能显示你们的军威,不如赶快离去,白白地失利,没有什么好处。
”叛贼都笑了。
这时有流矢射中李侃的手,李侃受伤而归。
杨氏责备他说:“你不在,那么谁能固守阵地!如果死在城上,岂不比死在家里有意义吗?”李侃就忍着伤痛,又登上了城墙。
项城是小地方,没有长戟劲弩精良武器,没有高城深沟来固守。
叛贼气焰嚣张,率领他们的士兵将要跳过城墙而攻下项城。
此时守城士兵用普通的弓箭射贼人,射中了他们的统帅,落马而死。
他们的统帅是李希烈的女婿。
叛贼失去优势,接着全都逃跑了。
项城的人没有伤亡。
刺史把李侃的功劳上报了,朝廷下令调李侃任绛州太平(今山西临汾)县令。
杨氏到现在还活着。
女人的德行在于,侍奉父母和公婆,做到恭敬顺从,与妯娌能和睦相处,对辈份低和年纪小的能慈爱,而又不失掉自己的贞操,就算贤德的了。
至于能懂得军事,明白攻守勇猛的道理的,这本来是公卿大臣们都难以做到的。
从用兵以来,朝廷优待表彰守御的大臣,凭借着高峻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河的险固,像山一样堆积的物质,和平时一样多的资财,带着头盔,穿着铠甲,背着弓箭逃跑的,不知有多少人!他们的勇气不足以进攻,他们的智慧不足以防守,他们的忠诚不足以为国而死,放弃所守的城池逃跑的,大有人在啊!他们是些何等样人?像杨氏只是一个妇女啊!孔子说:“讲仁义的人必定勇敢。
”杨氏当得起这话了。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问题。
【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乙】平原君欲封①鲁仲连,鲁仲连辞让再三,终不肯受。
平原君乃置酒。
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鲁连笑曰:“所贵②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即③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
”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