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伤医事件频发的原因分析及安全防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暴力伤医事件频发的原因分析及安全防范
作者:辛智平卢志文
来源:《家庭心理医生》2015年第01期
摘要:近年来,医院设备设施被砸、医务人员被病人家属打伤等等暴力伤医事件频频发生。
暴力伤医事件导致醫护人员惊愕和恐慌,引起各界的强烈愤慨。
暴力伤医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为确保医患双方的根本利益,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本文从暴力伤医事件频频发生的成因分析的角度,对防控暴力伤医事件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医院;暴力伤医;原因分析;安全防范
【中图分类号】R322.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1-0005-01
根据中国医院协会“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查”的结果,在全国30个省(区、市)的各级医疗机构调查中,从2008年到2012年四年间,暴力伤医发生医院由90%升至96%;医务人员受到攻击并造成明显损伤事件的发生比例从47.7%上升到63.7%。
[1]
1 暴力伤医成因及分析
中国医院协会组织开展的《医院暴力场所伤医情况调研报告》显示,国内暴力伤医事件频繁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医疗成本过高、实际治疗效果与患者期待效果落差大、医患沟通不到位、医务人员态度生硬和就医流程复杂繁琐等几个方面。
[2]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丢失
以“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相契合的,对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保障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现实中,大部分人由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以及受到社会上不良之风的影响,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丢失。
在医疗活动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信任缺失,医生的未能详细说明病因病情,患者对个人情况有所保留。
一旦出现治疗效果不佳或者治疗进程缓慢等现象时,由于医患之间的信任彻底解体,患者容易把心中的愤慨转化成为对医护人员的敌对和仇视,最后演变成为暴力行为。
正是由于这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影响到医患双方的行为,间接导致了医疗暴力行为的产生。
1.2 信息公开缺乏,医患之间沟通不足。
患病之后只要到医院进行了相关的治疗,身体就能恢复如初,这是社会上对医院的普遍误解。
虽然,现代医学上已命名的7000多种疾病,可是能彻底治愈的仅有为数不多的几种。
[3]在诊疗过程中,由于时间和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医务人员无法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解释病因病情和治疗方案。
而在如今以药养医的体制下,加上由于患者认为医生无所不能,当实际治疗效果与其期望的治疗效果不相符时,偏激地认为其治疗不见起色是医生故意拖延时间,意在压榨他的血汗钱,认为花了大钱却治不好小病。
鉴于医疗行业信息公开程度较低的特点,外界对医疗行业的相关报道失真比较严重,舆论导向十分不利于医院方面。
患者在接收了大量有关医院负面报道,对医院的不满情绪日益加深,久而久之,这种不满心理导致其对医生产生厌烦与怨恨,在情绪得不到宣泄的情况下选择了对医生实施暴力。
1.3 相关制度不健全
相关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大部分患者仍然是通过自费或者部分自费的方式来获得医疗服务,即使是参保人民,由于报销比例过低或者报销手续非常繁琐等原因导致患者自己需承担的医疗费用还是很高。
因此他们往往会对医疗服务的效果寄予极高的期望,希望所花费的医疗费用能达到甚至超出自身期望的效果。
但医疗费用与治疗效果不成正比是现代医疗体系正常现象,也是医患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
所以相关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也是导致暴力伤医行为产生的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1.4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
目前我国优质医疗资源严重不足,而且大部分医疗资源分布在专科医院和大型的综合性医院,大部分患者对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分流导医指引不了解,认为大医院设备设施完善、医疗资源充足,从而造成患者扎堆就医现象。
这种扎堆就医现象直接导致各大型综合医院门诊和住院人流量超出医院自身负荷。
在人满为患的情况下,造成患者在饱受病痛折磨的同时还需经历冗长的等待就医过程,而诊疗过程却十分简短。
这样使得患者把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归咎于医院,把满腔的烦躁和焦虑情绪发泄到医务人员身上,继而导致了医患矛盾进一步激化,结果暴力伤医事件频频发生,屡治不止。
1.5 部分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
部分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活动时,由于责任心不强,对相关制度执行不到位,工作马马虎虎、得过且过,对待患者及其家属态度生硬,存在生冷硬推现象。
例如个别医生在为患者检查前没有征得患者同意,也没有向患者告知和说明相关的事项。
虽然医患矛盾主要由于误会产生,但客观确实存在部分医生开药贵、拿回扣、收受红包等缺乏医德的情况,存在着部分护士态度恶劣、疏于值守、护理工作不到位等责任心缺失的情况,使得原本负担较大的医疗费用变得更加沉重,损害患者利益,更加伤害家属感情,加剧患者对医院的不信任和抵触。
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患者及其家属心中的不满情绪便会被点燃,导致暴力伤医事件发生。
2 对暴力伤医事件安全防范的探讨
由上可见,暴力伤医事件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社会、道德、文化、医改、法律和医学知识普及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为了有效防止暴力事件发生,应该从建全完善相关制度、提升医德、普及健康与法律常识等方面出发考虑,结合我国国情拟定相关对策。
2.1 提升医院的服务意识,强化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
医务人员在进行诊疗过程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是有效防止暴力伤医事件产生的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自主择医、知情同意、不伤害、严守秘密、诊疗最优化是人人心中渴望的就医模式。
绝大部分的暴力伤医事件的发生是因为医患之间沟通不足导致矛盾产生演变而来的。
可见提升医院的服务意识,强化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以此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是有效防止暴力伤医事件发生的重要手段。
医院需要回归其公益性,实实在在为广大人民提供医疗服务;医务人员需要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真情切意地为患者诊疗疾病。
医患之间不是简单买卖关系,更不是敌我对立关系,应该是亲密的战友合作关系。
[4]只有医患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才能共同更好地对抗疾病,减少医疗纠纷减少伤医事件的发生。
2.2 健全完善相关的医疗保障制度
目前,我国推行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农合覆盖率很高,但各地在报销比率存在差异,尤其是新农合的报销比例还比较低。
[5]个别地方还存在报销的地点限制等不利于患者就医的问题。
而且相关调查显示,在国内的暴力伤医事件中,施暴者多数为失业者、下岗者和无业游民等没有社会医疗保障的群体。
政府机关应该积极建立相关的医疗救助基金与建立完善各项医疗保障制度。
并建立相配套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医疗保障制度的规范性。
以达到真正为人民群众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目的,切实减轻人民群众的就医壓力,降低暴力伤医事件发生。
2.3 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缓解医疗资源紧张局面
我国目前的医疗资源分布状况造成了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门可罗雀的现象。
政府部门应该协调医保、医院和社区建立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发挥基层医院的作用,缓解大医院压力,实现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诊疗模式,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
2.4 规范医疗行为,提升医疗质量品质
根据调查金额结果显示,部分暴力伤医事件是由于医务人员技术过低或者就医行为不规范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造成的。
通过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网络投诉等形式强化医疗质量监督,查处医务人员的违规操作行为。
定期安排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学习,汲取新学识新技术,切实提升医务人员的硬实力,提升全体医务人员的医疗质量品质。
2.5 普及健康与法律知识,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
一是加强普及健康教育的力度,通过小册子、电视宣传、报纸杂志、学生课堂教育等载体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基础医疗常识。
同时增大相关医疗信息的公开程度,降低信息的不对称。
二是强化对群众的宣传教育,理性维权。
开设普法讲座让群众明白暴力伤医不只是医患纠纷,更是严肃的刑事犯罪。
暴力解决不了问题,必须选择合法方式维权,降低暴力伤医事件的发生率。
总而言之,要减少暴力伤医事件的发生,需要建立一个安全的就医环境,需要医改进一步深化与完善,需要相关医疗制度的出台与完善,需要社会对医疗行业的理解与认同。
最重要的是和谐医患关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符合我国基本国情且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医疗市场。
参考文献
[1][2] 贾晓莉,周洪柱,赵越,等.2003至2012全国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查研究〔J〕.中国医院,2014(3):1-3
[3] 樊立华.医院暴力成因分析及防控对策讨论〔J〕.中国医院,2014(2)
[4] 李晓康.加强医疗缺陷管理和思想建设有效防范暴力伤医事件〔J〕.中国医院,2013(12)
[5] 王玲玲.解决暴力伤医事件和医疗纠纷的相关建议〔J〕.中国医院,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