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为贯彻落实课程改革新理念,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特对《绿色蝈蝈》这堂课的得失作如下反思:
在上课之前,我对文本进行了认真的解读。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语言浅显且生动形象,很容易吸引学生阅读。
我认为,这篇文章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因此在教学中,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阅读感知”和“品味语言”两个环节。
在教学中我着重突出以下几个问题:1、你从文章中了解到绿色蝈蝈哪些外表特征和生活习性?2、作者在文章中对绿色蝈蝈有哪些不同的称呼?这些不同的称呼有什么表达效果?3、从作者对绿色蝈蝈的外表描写和不同称呼,可以看出作者对绿色蝈蝈怀着怎样的情感?这三个问题我先让同学们自己在默读课文时在文中画出来,然后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寻找答案,最后每个组派代表给出讨论的结果,如果这个组给出的结果不全面,其他组可以再补充说明。
在老师鼓励、引导下,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当中,一篇科普小品文的教学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完成了。
总之,本节课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也鲜明地体现了在课堂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内涵。
教学目标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落实。
优点:成功地激发学生积极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内容,很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不足之处:在“课堂小结”这一环节中,本是打算让学生自己总结的,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最后还是我“主动”去完成的,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