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文言文阅读《宋史王安石传》答案解析及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父益,都官员外郎。
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
”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
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
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宋神宗)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
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
”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
”上以为然。
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
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
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
蜀人苏洵独曰:“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患。
”作《辩奸论》以刺之。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具官王安石,罔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
属熙宁之有为,冠群贤而首用。
信任之笃,古今所无。
方需功业之成,遽起山林之兴。
浮云何有,脱屣如遗。
进退之美,雍容可观。
(节选自苏轼《王安石赠太傅》)
【导语】《宋史・王安石传》较为客观地展现了王安石的政治生涯及变法举措。
苏轼《王安石赠太傅》则在王安石去世后,表达了对他的敬重与感慨。
两者结合,可见王安石的影响力。
传中凸显其政治抱负,苏文则从人文角度肯定其功绩与品德,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的王安石,让后人得以从不同视角认识这位历史人物。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愿监苟者A因循之弊B明诏C大臣D为之E以渐F期合G于当世之变。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撰写,与《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属”意思相同。
B.“罔罗六艺之遗文”与《齐桓晋文之事》“是罔民也”中的“罔”都是通假字。
C.笃,坚定,与《论语十二章》“博学而笃志”中的“笃”意思不同。
D.“方需功业之成”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中的“之”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写文章下笔如飞,完成后常令读者叹服;其议论高深新奇,善于用旁征博引来自圆其说。
B.王安石敢于按自己的意见办事,立有矫正世事的志向,因此向皇帝上了万言书;后来他掌管国家政务的举措,大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C.王安石指出,如果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改革就不会遇到太大阻力;宋朝的财政治理不得其法,原因在于可用之人太少,当务之急是“变风俗、立法”。
D.王安石未做高官时,名声就震动京城;他本性不喜好浮华,日常生活十分俭朴;苏轼评价他是熙宁年间大有作为的贤臣,是名冠群臣的首要人物。
4.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2)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5.苏轼认为皇帝对王安石“信任之笃”,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苏轼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
“愿监苟者因循之弊”中“监”是动词谓语,“苟者因循之弊”作宾语,其后B处断开;“明诏大臣”是动宾短语,结构完整,其后D处断开;
“为之以渐”中“以渐”是后置状语,其后F处断开。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错误。
撰写。
/同“嘱”,嘱托。
句意: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
/嘱托我写文章来记这件事。
B.正确。
都是通假字,“罔”,通“网”。
搜集。
/陷害。
句意:汇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的遗文。
/这样做是陷害人民。
C.正确。
深厚。
/坚定。
句意:他所受到皇帝笃信的深厚。
/广泛地学习并且笃守自己的志向。
D.正确。
“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意:正需要他创建的功业大成之时。
/我的妻子认为我长得美。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原因在于可用之人太少”错,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是在说明当时的情况,文中没有说明财政治理不得其法的原因。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1)“示”,给……看;“延誉”,传播美名;“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省略句式,应该为“友生曾巩携(之)以示欧阳修”。
(2)第一个“知”,了解;“但”,只;“晓”,懂得,明白;“世务”,治世之事。
(1)朋友曾巩带着他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传播美名。
(2)人们都不了解你的才能,认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治世之事。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结合“俄直集贤院。
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可知,王安石在集贤院任职之前,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
②结合“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可知,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又征召他。
③结合“(宋神宗)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以为然。
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可知,北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推行他的施政措施。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是抚州临川人。
他的父亲王益,任都官员外郎。
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就终身不忘。
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都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朋友曾巩带着他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传播美名。
王安石的议论高深新奇,善于用雄辩和旁征博引来自圆其说,敢于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
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问题的根源是不知晓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
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罢了。
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
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
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守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却没有一旦出现祸患的忧虑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
”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政务,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不久王安石在集贤院任职。
在此之前,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他都辞谢了;士大夫们认为他是无意显赫于世,都以不能结识他为遗憾,朝廷多次打算委派他担任名利优厚的美官,只是担心他不就任。
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征召他,他都不肯起复任职。
(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
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你的才能,认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治世之事。
”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只是后来很多所谓的读书人,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
”皇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坏的习气、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需的了。
”皇上认为是对的。
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王安石与掌管枢密院的陈升之共同负责。
王安石还未显贵时,名声就震动京城。
他的本性不喜好浮华,日常生活十分俭朴,有时衣服脏了也不洗,脸脏了也不洗,世人大多称他为贤者。
只有四川人苏洵说:“这样不近人情的人,很少有不会成为大奸人的。
”写了一篇《辨奸论》来讽刺他。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当代的高官王安石,汇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的遗文,阐释自己的意思;批判百家的各种落后的观点,用新的思想教化百姓。
属于熙宁年间大有作为的贤臣,是名冠群臣的首要人物。
他所受到皇帝笃信的程度,是古今所没有的。
正需要他创建的功业大成之时,突然产生了隐居山林的兴趣。
把富贵视为浮云,放弃高官如同脱去鞋子一样。
出仕为官和退隐山林的美德,令人感到雍容大度。
(节选自苏轼《王安石赠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