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阜阳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6分)
1. (6分)(2020·淮南模拟) 阅读
保持环境卫生,对于防疫至关重要。
在殷商甲骨文中有大扫除的记载。
《礼记》《治家格言》《周书秘奥造册经》中均强调了保持居室清洁卫生的习惯,同时指出屋宇干净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熏烟蒸洗也是我国古代传统防疫方法。
《周礼·秋官》记载有用莽草、嘉草等烧熏驱蛊防病的方法。
根据出土的竹简我们可以看到,秦时期,凡入城,其车乘和马具都要经过火燎烟熏以消毒防疫。
在敦煌石窟中保存着一幅“殷人洒扫火燎防疫图”,描述了殷商时代以火燎、烟熏方法来杀虫、防疫的情景。
两汉时期是古代瘟疫记录最多的时期,《博物志》中特别讲到有一次长安大疫,宫中皆疫病,汉武帝焚烧弱水西国所贡香丸一枚“以辟疫气”,“长安中百里咸闻香气,芳积九月余日,香由不歇”。
《伤寒杂病论》中详细论述了多种传染性疾病在不同时期的各种治疗方法,熏香便是其中一种防抗和辅助疗法。
空气消毒药方的出现在晋代。
葛洪认为,通过熏烧药物的方式,可以预防疫病;他在《肘后备急方》中首先提出了空气消毒法。
“其后,唐代孙思邈继承和发展了这种防疫方法。
明代李时珍常使用蒸汽消毒法。
这个方法在清代也有记载,贾山亭《仙方合集·辟瘟诸方》说:“天行时疫传染,凡患疫之家,将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
”
佩藏口罩能阻挡细菌、病毒、灰尘和有害气体对人体的侵害。
古时候,宫廷里的人为了防止粉尘和口气污染而用丝巾遮盖口鼻。
3至8世纪时流行一种出行帽子,主要用来遮蔽容貌及身体,以避免路人窥视。
流行初期男女均可以穿戴,到了隋唐时主要为妇女使用。
唐代从或则天时期开始,妇人出行开始使用帷帽。
帷帽具有短小、轻便的特点,长仅至颈部,面部也能稍微显露,帷帽的帽裙由纱网制成,也具有透视的功能。
它们的功能是遮阳蔽沙,也具有一定的卫生防护效果。
宋代宋慈《洗冤集录》记载:用麻油涂鼻,或作纸摅子油,塞两鼻孔;仍以生姜小块置口内;遇检,切用猛闭口,恐秽气冲入。
这是讲验尸官验尸时必须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与现代医用口罩防护观念相同。
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
”这样蒙口鼻的绢布,也就是原始的口罩。
1910年至1911年,我国东北大鼠疫中,全权总医官伍连德坚持认为这场鼠疫不是腺鼠疫,而是肺鼠疫,可通过呼吸传染,人际传播是主要渠道。
所以他大规模开展了隔离防疫,并且强制要求佩戴口罩。
他用两层纱布包裹着一块长方形吸水棉而制成了“伍氏口罩”,防疫效果明显。
(节选自陈昀《文物见证抗疫史》,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熏烟蒸洗防疫法最早出现在西周,《周礼·秋官》记载用药草烧熏驱蛊防病做法。
B . 两汉时期是古代瘟疫最多的时期,《博物志》就特别讲到汉武帝时期的长安大疫。
C . 葛洪认为熏烧药物可以预防疫病,他在《肘后备急方》中首先提出空气消毒法。
D . 唐代孙思邈继承和发展了蒸汽消毒法,明代李时珍经常用空气消毒法预防疫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熏烟蒸洗法、空气消毒法等陈述,其意在说明中国古代的防疫方法多种多样。
B . 从古代丝巾遮盖口鼻到元朝绢布蒙口鼻的陈述,解证口罩可阻挡病毒等侵害。
C . 《洗冤集录》与《马可·波罗游记》的记载,表明中国口罩产生的历史较悠久。
D . 本文论述中国古代防疫时大量引用历史文献,论证结构呈现鲜明的层进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一些古代书籍强调保持居室清洁卫生,指出屋宇干净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B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熏香是各种史料和医药典籍中最常见的驱瘟防疫方法。
C . 空气消毒法在晋代就已经出现,此法清代贾山亭《仙方合集》上也有记载。
D . 伍连德为防止鼠疫传染,大规模开展隔离防疫工作,并且强制要求戴口罩。
2. (12分) (2019高二上·哈尔滨月考) 文学类文本阅读
1987年的一头牛
陈振林
1987年暑假一过完,我就要上初中三年级了。
大我三岁的姐姐,将进入高三年级。
但是,这个暑假不好过,似乎天上总有乌云,好像就要下起暴雨。
我和我姐上学的费用没有着落,这件事困扰着我们一家人。
父亲和母亲跑了好几家亲戚,想方设法去借钱但都白跑了。
亲戚和我们一样,手头上也没有多余的钱。
姐姐发话说她不想读书了,听她一说,我也不想读书了。
家中有两个孩子读中学,仅有的一点钱也会让孩子掏空的。
爷爷躺在他那张旧床上,不停地咳嗽着,吐出一口又一口浓痰。
他不肯上医院拿药,更不用说住院治疗了。
他怕用钱。
晚上,父亲不停地抽着烟。
那烟头,一明一灭在黑夜里像夜空里飞机上闪烁的灯。
可是,飞机是有航向的,我们的学费在哪儿呢?
“还有小牯子啊!”不知什么时候,爷爷坐在了父亲面前的木凳上,发出了声音。
小牯子是我们家中唯一的牛,是庄稼人的命根子。
牯子,是对公牛的一种叫法。
父亲用力地扔掉手中的烟头,没有出声。
他知道,眼下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是卖掉家中的这头牛了。
这头牛在我们家中已经五年多了。
小牯子的力气很大,下田犁地的时候,总是任劳任怨。
每天放学,我就去放牛,我和小牯子成了好伙伴它会低下头,让我踩了它的两只牛角,骑上它的牛背。
在牛背上,我可以看书,可以背诵课文,也可以吹奏口琴。
夕阳西下时,我们慢慢地回到家中。
爷爷又用力地咳嗽了一阵子,对父亲说“两个孩子不读书是不行的。
我前天就出去联系了买家是清水村的吴老大,他还看了牛的,我们说好了730元的价钱,明天你就将牛送去吧,一手交牛,一手拿钱。
”
父亲点了点头,算是答应了。
但父亲第二天并没有将小牯子送去十多里外的清水村。
我也不去问,仍然每天傍晚牵着小牯子,将它牵向青草丰盛的田埂,让它饱餐。
我看着小牯子,小牯子也睁着大眼睛看着我。
和小牯子分别的这一天还是到来了。
等到开学的前一天,天还没有亮,父亲就一个人牵着小牯子上路了。
中午的时候,父亲就回到了家。
他的手中,捏着一沓十元一张的“大团结”。
第二天,9月1日,是开学的日子,我和姐姐拿着钱去了学校。
父亲做爷爷的思想工作,想让爷爷去住院治疗,被爷爷拒绝了,父亲只好在医院帮他带回了几包中药。
几天之后,是个星期天。
我回到家中,突然,我看见了个熟悉的身影,从我家门前的田埂上走来。
是小牯子,拴在它鼻子上的铁环不见了,鼻子上隐约有些血迹。
它慢慢地走着,像以前我每天牵着它回来时一样。
我高兴地跑着告诉家里人说“我们的小牯子真聪明,它回来了!
“小牯子真乖,它找得到回家的路呢。
”姐姐也很开心地说。
“难怪,昨天在学校里,我在心中念叨着我家的小牯子,担心它在清水村生活不习惯,今天它就回来了。
”我说着,几乎要跳起来了。
一旁的邻居铁成哥也替我们高兴:“哎呀,这个小牯子真好,将它卖了它也能回来,你们家这回赚了呢。
”
爷爷从病床上起了身,让我叫来了父亲。
父亲见了小牯子,也有些惊喜。
“你,把小牯子给人家吴老大送回去。
”爷爷对父亲说。
我和姐姐的开心劲头顿时全没了。
父亲找来一根牛缰绳将小牯子拴住,然后牵着它准备上路。
谁知,小牯子却停下了脚步,立在我们家门口一动也不动。
父亲越是向前拉,小牯子越是向后退,爷爷捡了根树枝,抽打小牯子,想让它挪动脚步。
可是,它宁愿挨打也不挪动。
爷爷也知道这小牯子的脾性,它是不会动的。
“这样吧,你,和我一起去清水村找吴老大”爷爷对父亲说,“牛回来了,人家肯定心里急呢,还有,将前天没有花完的钱带上。
”
那晚,父亲和爷爷回来时已是半夜。
父亲坐在灯下,我问父亲小牯子的事怎么处理的。
父亲说:“我们还没有花完的110元还给了人家,你爷爷让我给清水村的吴老大另写了张620元的欠条,吴老大在家整了好大一桌子菜给我们吃呢。
”爷爷咳嗽得更厉害了。
“那我们以后还将小牯子卖给他们家吗?”我又问。
父亲没有回答。
从那时开始,我们家更加省吃俭用。
两年之后的一个下午,父亲喝了点酒,脸红红的,他将一张620元的欠条拿给我和姐姐看:“你们看看这就是两年前我写给吴老大的那张欠条,今儿个,再不用提将小牯子卖给他的事了。
”
已经读了大学的姐姐问了父亲一句:“这两年,怎么也没见清水村的吴老大来向我们讨账呢?”我也不明白,620元,不是个小数目,那个吴老大就不担心我们赖账吗?
我望了望我们家门前柳树下的小牯子,笑了。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以“我”的口吻叙述了生活困难的一家人为让姐弟二人继续求学而卖牛的故事,写得平实质朴,真切感人。
B . 小说采用双线结构,明线是一家人为筹集姐弟二人上学费用而卖牛,暗线是吴老大对“我们”家的帮助。
C . 文中“似乎天上总有乌云,好像就要下起暴雨”,写出了整个家庭因为拿不出姐弟俩上学的钱而形成的压抑的气氛。
D . 小说结尾处分别写了姐姐和我的疑问,但都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体现了小说“留白”的艺术魅力,引发读者的思考。
(2)小说中三次写到爷爷的咳嗽,试结合文本分别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3)这篇小说闪耀着诸多人性美的光辉,请简要概括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3. (18分) (2016高二下·泉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屠岸:诗歌是我的圣坛
在《诗爱者的自白》一文中,屠岸写道:我是诗的恋者,无论是古典,浪漫,象征,意象;无论是中国的,外国的,只要是诗的殿堂,我就是向那里进香的朝圣者。
忆起自幼对诗歌的迷恋,屠岸说,这是受到母亲的影响。
那时家中有一幅对联:春酒熟时留客醉,夜灯红处课儿书。
下半联描述的就是母亲教他古诗的情景。
屠岸的母亲屠时是常州的才女,擅诗、书、画、音乐,尤其在诗词丹青方面,造诣颇深。
母亲从他小学三年级开始,每晚教他吟诵古诗文。
母亲的吟诵是按照家乡常州的吟诵调,抑扬有序,疾徐有致,像动人的音乐。
14岁那年他生了一场大病,母亲日夜守候,并吟诵诗词给他听,当她吟颔联和颈联的时候,我感到她的嗓音中放射出一种特异的感情色彩。
从母亲的吟诵中感到的心灵震颤,至今仍会在他心头再现。
稍长,他开始倾心于白话新诗和外国诗歌经典。
高二时,他从表哥在光华大学英文系所学的英国文学作品选读中,抄下了一百多首英诗,一首首研读,用了两年多时间研读了一遍,有的诗篇烂熟于胸。
出于对英诗的浓厚兴趣,读大学时他集中精力投入诗歌翻译。
1946年,他的译诗稿开始投向《文汇报》副刊《笔会》,主编唐弢对这个23岁的大学生的译作甚为重视。
诗人里尔克的《寂静的时候》、麦克里的《在弗兰特的旷野》、斯蒂芬斯的《憎恨》,6个月中,他在《笔会》上发表了15篇作品,高密度的发表,给了年轻的屠岸以巨大鼓励。
诗歌,使他沉醉、痴迷、狂喜,也因为诗歌,使他在困苦岁月里得到精神的慰藉。
在文革最暗淡的时期,是诗歌使他获得继续面对生活的勇气。
他犹记得当年在干校劳动,每当割高粱时心中总要默诵英文诗歌,把切割动作和诗行节奏结合,汗流浃背,但身心痛快。
挥臂割完高粱,还要用手镰把高粱穗从秆上扦下,他时常一面默诵济慈的《秋颂》,一面扦穗,节奏舒缓,心态平和。
书被抄走了,但心中镌刻的诗是抄不走的。
屠岸说。
他还常以诗歌来恢复心灵的安宁。
1980年代中期,他患了严重的忧郁症,一度彻夜失眠。
有一夜,他偶然睡着了,醒后回忆,睡前正在默吟白居易的《琵琶行》,沉浸在诗的氛围里,无意中进入了久违的梦乡。
从此,他时常通过默吟来召唤睡神,或杜甫、白居易,或莎翁、济慈,默诵使他平静安宁。
屠岸爱诗,也希望自己的后辈懂得欣赏好诗。
在他的建议下,曾有几年,家中每周或每半月举行一次诗会,以小外孙的名字命名为晨笛家庭诗会。
全家聚集一堂,欣赏古诗和新诗。
家庭诗会中,屠岸先生用祖传的常州吟诵调吟诵古诗词,必是最受欢迎的节目。
常州方言的声调体系与中古汉语声调体系接近,能保留古诗文的音韵美。
2008年,常州古诗词吟诵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认定的常州吟诵调代表性传人有三位:赵元任,周有光,屠岸。
从这年冬天起,他在首都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安排下,每周进行一次录音,他的心愿就是让这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传承。
晚年的屠岸丝毫没有暮年颓唐的心绪。
“我每天想的是赶快做,每天做的是赶快写。
我还要向前行,不能放下我的笔,我不能停下我的步。
”1941年,18岁的屠岸第一次发表诗作《美丽的故园》.如今,91岁的屠岸先生每天仍坚持工作、阅读。
诗歌创作70余载,他至今仍感到“写诗的冲动始终存在,没有退潮”。
有时已经上床入睡,如果出现诗思,立即起床把灵感记下。
屠岸说,自己的创作方法是抛开思维定势,带着新鲜的眼光看待、观察熟悉的世界,从中发现新鲜的东西并用新鲜的语言加以表现。
“没有新鲜感就没有诗,我每天看到东西都是新鲜的,太阳存在亿万年,但是每天看它都是新的。
我完全可以做一个婴儿,去拥抱生活。
把每一天看做新的生命的开始,就不会萎顿、不会沉沦。
”屠岸始终喜欢接受新事物,像年轻人一样投入地工作。
他推崇常州话里的“老合小”,希望自己“虽然肉体老化,但如果还天真烂漫,就不会感觉到老”。
屠岸也没有停止翻译,小女儿章燕是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父女俩合作出版了莎士比亚长篇叙事诗《鲁克丽丝失贞记》、狄金森诗歌选《我知道他存在》等,有的是共同翻译,有的是女儿翻译后,屠岸修订。
在耄耋之年依然保有丰沛的诗情,屠岸先生比喻自己的心境“深秋有如初春”,那是红树黄花浸透了的丰盈,如同他在《树的哲学》一诗中所写:“我﹣﹣/愈是深深地扎下/愈是高高地伸展/愈是同泥土为伍/愈是有云彩作伴……我于是有了粗壮的树干/美丽的树冠/我于是长出了/累累果实/具有泥土的芳香/像云霞一样/彩色斑斓”。
相关链接
①洪子诚、刘登翰在《中国当代新诗史》中所写:“屠岸是执着的‘美’的不懈追求者,细心且有耐性地去发现事物中的美、圣洁、欢愉。
直到晚年,屠岸的诗也仍保持着年轻的心态,一种不做作的诚挚的童心。
”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传记开篇引用屠岸《诗爱者的自白》一文中的语句,形象地揭示出屠岸与诗歌的密切联系,巧妙地点明了屠岸的诗人、翻译家身份。
B . 因为诗歌能使他在困苦岁月里得到精神的慰藉,在“文革”最暗淡的时期获得继续面对生活的勇气,所以屠岸才对诗歌沉醉、痴迷。
C . 在割高粱时心中默诵英文诗歌,睡前通过默吟来召唤睡神。
这两件事生动地说明了诗歌已经镌刻在屠岸心中,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D . 屠岸不仅自己爱诗,还希望后辈懂得欣赏好诗。
因此,他建议举办家庭诗会,全家一起欣赏古诗和新诗;会上,他还亲自吟诵古诗词。
E . 《中国当代新诗史》修订本评价“屠岸是执着的‘美’的不懈追求者”,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他的诗歌始终保持年轻的心态,诚挚的童心。
(2)为什么说诗歌是屠岸先生的“圣坛”?请联系全文进行简要分析。
(3)年过九旬的屠岸先生“深秋有如初春”的心境具体表现在哪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屠岸先生在诗歌创作、翻译上为何能取得伟大成就?请联系材料探究其中的原因。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4. (11分) (2017高一下·曲靖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居贞,字仲明,真定获鹿人。
年十五,汴京破,奉母居天平。
甫冠,为行台从事。
时法制未立,人以贿赂相交结。
有馈黄金五十两者,居贞却之。
太宗闻而嘉叹,敕有司月给白金百两,以旌其廉。
世祖即位,授中书左右司郎中。
从帝北征,每陈说《资治通鉴》,虽在军中,未尝废书。
一日,帝问:“郎俸几何?”居贞以数对。
帝谓其太薄,敕增之,居贞辞曰:“品秩宜然,不可以臣而紊制。
”刘秉忠奏居贞为参知政事,又辞曰:“他日必有由郎官援例求执政者,将何以处之?”不拜。
至元十一年,丞相伯颜伐宋,居贞以宣抚使议行省事。
既渡江,下鄂、汉,伯颜以大军东下,留右丞阿里海涯与居贞分省镇之。
居贞曰:“江陵要地,乃宋制阃重兵所屯。
闻诸将不睦,迁徙之民盈城,复皆疾疫,刍薪乏阙,杜门不敢樵采。
不乘隙先取之。
”驿闻。
十二年春,命阿里海涯领兵取江陵,居贞以佥行省事留鄂。
于是发仓廪以赈流亡,宋宗室子孙流寓者,廪食之,不变其服,而行其楮币。
十四年,任湖北宣慰使。
命未下,居贞闭门不出,而骄将悍卒合谋扰民,乃复出视事。
人恃以无恐,及行,鄂之老幼号送于道,刻其像于石,祠之泮宫。
十五年,迁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未至,民争千里迎诉。
士卒有挟兵入民家,诬为藏匿以取财者,取人子女为奴妾者,皆痛绳以法。
南安李梓发作乱,居贞虑将帅出兵扰民,请亲往,卒才千人,营于城北,遣人谕之。
贼众闻居贞至,皆散匿,不复为用。
比还,不戮一人。
十七年,以疾卒于位,年六十三。
赠推忠辅义功臣,追封定国公。
(节选自《元史·贾居贞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有馈黄金五十两者,居贞却之却:退还,不受
B . 敕有司月给白金百两,以旌其廉旌:表扬,表彰
C . 祠之泮宫祠:本义为祠堂,此处名词活用作动词,祭祀的意思。
D . 士卒有挟兵入民家兵:士兵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甫冠:刚刚加冠。
古代未成年男子不戴冠,20岁时举行加冠礼,标志着成年。
B . 敕:指帝王的诏书、命令。
“敕”,在古代,是与皇权联系在一起的。
C . 郎中:原指朝廷医生,自唐以后指分管各司事务的高级官员,位在尚书、侍郎之下。
D . 品秩:官品与奉秩。
是官职并行的人身等级制度,是官吏政治地位、身份等级的标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贾居贞为人清廉,深受赞赏。
在国家法制尚未确立时,人们互相行贿勾结,他拒绝接受别人赠送的黄金,皇上知道后,大加赞赏并给予表彰。
B . 贾居贞不贪名利,恪守本分。
他不愿为获取个人利益而破坏国家制度,不论是世祖提出为他增加俸禄还是刘秉忠上奏推荐他做参知政事,他都不接受。
C . 贾居贞一心为民,体恤百姓。
在江西任职期间,他军中的士兵骚扰百姓,居贞严厉惩治。
在平定叛乱时,他亲自带兵,不扰百姓,不杀一人,劝退贼寇。
D . 贾居贞善于用兵,把握战机。
在与丞相伯颜征伐宋朝时,他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有利于元军的战机,建议趁宋军危困之际及早攻打军事重地江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他日必有由郎官援例求执政者,将何以处之?”不拜。
②于是发仓廪以赈流亡,宋宗室子孙流寓者,廪食之,不变其服。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5. (10分) (2016高二下·杭锦后旗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重阳
高适
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花开。
百年将半仕三已① ,五亩就荒天一涯。
岂有白衣②来剥啄③ ,一从乌帽④自欹⑤斜。
真诚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注】①已:停止。
②白衣:无功名或无官职的士人。
③剥啄:形容轻轻敲门的声音。
④乌帽:即乌纱帽,帝王贵臣多戴乌纱帽。
⑤欹:倾斜。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心绪,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四、默写 (共1题;共5分)
6. (5分) (2017高二下·东莞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________ ,________”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男子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
(2)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表达观点的诗句。
如《荀子·劝学》中用“________ ,
________”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警告当朝统治者如果像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很有可能会导致“________”的后果。
五、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7.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 . “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面对这些禁酒宣传标语,一些司机不以为意,等出了交通事故后才后悔不已。
B . 王晓同学参加了2012年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究竟是选择上清华大学还是选择上复旦大学,他还是显得有些首鼠两端。
C . 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静悄悄的。
D . 在国人呼唤诚信回归、努力构建良好道德体系之时,如果每个公民都能见贤思齐并身体力行,我们就会不断进步,社会也会因此而更加和谐!
8.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图书馆、影剧院、篮球场、老年活动室,这些城里有的文化娱乐设施,在遵义的很多村子里都有,对村民免费开放。
B . 很多人利用国庆长假出游,怎样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关部门对此作了相关提示。
C . 在学校师资不足的情况下,他主动挑起了为请假的老师代课的任务,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
D . 关于《品三国》,粗粗一看,似乎与其他同类的书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反复品读,就会发现其意味深长。
9. (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非常喜欢大提琴这种乐器,,。
,,。
,它们被遮盖着行走,它们是沉重的,又是虔诚的,它们很像人类中的一种有质量也有力度的人,像旷野间弥漫着的一首忧伤的长歌。
①大提琴的声音总是低沉而绵长②它的每一根琴弦都不那么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