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氓》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 积累字词,把握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含义,并熟练朗读背诵。
3. 理解诗歌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反复的朗读,感知课文。
2. 合作并探究,理清课文大意与结构。
3. 情感交流,比较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情《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同情《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预习
一、整体感知
1、收集《诗经》的相关知识。
2、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3、阅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4、思考诗歌表现的主题。
二、自练自测
1.对下列各句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B.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终于又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
C.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劝说了。
D.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
2. 填空。
(1)《》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篇,包括“”“”“”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3.内容梗概
这首诗叙述了一名女子与“氓”从()、()、()到最后()的过程,描写了她不幸的婚姻。
三、质疑问难
1、《氓》中的男女主人公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同学们依据情节的发展抓住诗中的语言信息进行分析概括。
2、从全诗看,女子内心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3、诗中女主人公对氓的称呼有哪几种?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4、《氓》中,哪些诗句运用到“比”“兴”的表现手法,找出来,加以分析。
(可参考《三维设计》环节二:把握文意第8题A选项)
《诗经》以四言为主,《诗经》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比兴手法是《诗经》开创的,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
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
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 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比"与"兴"常常连用。
四、深层挖掘
1、以“氓,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文字。
2、女子的命运将如何把握?
五、课外阅读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