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概况

合集下载

傣族礼仪

傣族礼仪

5、傣族人的忌讳
1、傣族人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乱着头发 进寨子。2、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 且在屋内走路要轻;3、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 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4、不能 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5、忌讳 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6、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 坐枕头;7、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 裙子要晒在低处。8、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 尚的头,佛像等佛家圣物。9、男人所用衣物和工 具,妇女不得过。10、媳妇不能与公公、叔伯直接 传递东西,必须传递时,媳妇要把传递的物品放在 桌上或适当的地方,再请公公、叔伯去取。11、男 女相遇,女的让路于下方。路遇公婆,媳妇要把裙 子拉紧躬身让路。
1、泼水节
2、斗鸡
3、孔雀舞
4、傣族的饮食习惯
♦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德宏地区主要吃粳米,西双 版纳一带吃糯米。傣族民间习惯早晚两餐。有嗜酸 之好,各种蔬菜均要加入特制的酸汁,然后晒干存 放;每餐在煮菜或煮汤时加入少许,酸味十足,这 几乎是傣族的每餐不可少的一味菜。傣族做饭用瓦 甑蒸熟吃。傣族不吃羊肉。男子喜欢喝酒。傣族还 爱嚼槟榔。 ♦ 竹筒板是把米装进香竹竹节里,灌水后将筒口塞 紧烤烧。竹筒表层烧焦时,饭也熟了。
傣族的民俗风情
付启盛 01号
目录
• • • • • 1、傣族概况 2、傣族的礼仪习俗 3、傣族的特色节日 4、傣族的饮食习惯 5、傣族人的忌讳
1、傣族概况
♦ 傣族现有人口102万,主要分布在我国 西南边疆的云南省德宏、西双版纳、耿马、 孟连等地的河谷平坝地区,此外还有小部分 居住在景谷、景东、元江、金平等县和金沙 ♦ 江流域一带。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 语支。多信奉小乘佛教。 ♦节,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 左右)举行。已有700年的历史,是傣族、德昂族最盛大的传 统节日。当日,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 几日的庆祝活动。这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 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新的一年重新出发。泼水节是傣族 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 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一般持续3至7天。 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 “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岁 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泼水节的活动内容丰富,其它的还有放高升、斗鸡、跳孔雀 舞等,人们身着盛装,喜气洋洋,场面极为热闹。

傣族1

傣族1

七位美丽的妙龄女郎同时爱上了他。姑 娘们从小伙子的嘴里了解到自己的父亲降灾 人间之事以后,既惋惜又痛恨。七位善良的 姑娘为使人间免除灾难,决心大义灭亲。她 们想尽办法探明了父亲的生死秘诀。在捧玛 点达拉乍酩酊大醉之时,剪下他的一束头发, 制作一张“弓赛宰”(心弦弓),毅然割下 了为非作歹的捧玛点达拉乍的头颅抱在怀中, 不时轮换,互用清水泼洒冲洗污秽,洗去遗 臭。
民族禁忌




傣族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 子; 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 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 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 也不能用脚踏火; 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 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 要晒在低处; 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 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不能随便大声喧哗。
关于傣历新年(泼水节)的来历有一个伤 感的民间故事,传说人间的气候本来由一位名叫 捧玛乍的天神掌管。他把一年分为旱季、雨季、 冷季、为人间规定 了农时,让一位名叫捧玛 点达拉乍的天神掌管施行。捧玛点达拉乍自以 为神通广 大,无视天规,为所欲为,乱行风 雨,错放冷热,弄得人间雨旱失调,冷热不分,苗 枯死,人畜遭灾……。
历史概况

民族概况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远古以来傣族 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国西南部。傣族现有人口约一百多万人,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 治州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少数散居在附近其他县,多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佛教。 傣族先民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汉代称“滇越”、 “掸”。魏晋以后,有“金齿”、“白衣”、“摆夷”等多 种他称,但自称是“傣”,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人。

傣族资料

傣族资料

傣族资料目录:傣族概况(1)傣族服饰(1)傣族人饮食(2)虫类特产(2)傣家特色饮品(3)傣家特色食品(3)普通民居(4)佛寺建筑(4)傣族舞蹈(4)傣族节日、风俗(4)傣族概况:傣族,现有人口102.5万。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云南各县市。

傣族自称“傣仂”、“傣雅”,后定名傣族。

傣族历史悠久,公元前1世纪汉文史籍就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

傣族人村寨大多建于平坝近水的地方,翠竹掩映,溪流环绕。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

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

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傣族服饰:女性〃传统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亭亭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

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一个个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如花似玉。

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筒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

圆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嫩粉、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

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凉等料子缝制。

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衣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踝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

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轻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女性〃现代妇女服装既保持了傣族的传统特色,又吸收了汉族风格。

傣族传统的短衫和筒裙仍为女性所青睐。

她们所穿上衣袖管细长,仅容一支胳膊穿过。

衫身紧窄,长仅及腰,刚好在筒裙的银腰带上,以浅色居多。

天冷时,外套各种彩色的毛衣、西装。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概况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概况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概况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一颗璀璨的绿宝石。

她位于北纬21°10'—22°40',东经99°55'—101°50',土地面积有1.9万平方公里,东西南三面与老挝、缅甸接壤,紧邻泰国。

下辖景洪市和勐海县、勐腊县,辖区内有10个县级国营农场和6个中央、省属科研单位。

全州有99万人口,其中傣族占总人口的34%,汉族占25%,其他少数民族占41%。

世居民族有傣、汉、哈尼、拉祜、布朗、彝、基诺、瑶、壮、回、苗、景颇、佤等13种民族。

其中基诺族是西双版纳独有的少数民族。

西双版纳处于东亚和南亚季风交汇的低纬度地带,气候高温、多雨、湿润、静风,大部分地区终年无霜,是“没有冬天的热土”,是世界上北回归线附近保存最为完好、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

全州有林地面积113.7万公顷,占全州国土面积的71%,森林覆盖率达63.7%。

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面积26.8万公顷。

全州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0.2%,而植物种类却占全国的1/5,动物种类占全国的1/4。

在莽莽原始森林中,繁衍着望天树、树蕨、大板根等西双版纳独有的珍稀植物达341种,有野象、白颊长臂猿、棕颈犀鸟等珍稀动物46种;药用植物1715种;花卉植物种类为全国之最。

西双版纳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是名副其实的“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物种基因库”和“森林生态博物馆”。

西双版纳还是千百年来誉满神州,风靡全球的中国普洱茶的故乡。

境内古六大茶山有六万多亩上百年古栽培型茶园,有1700年树龄的野生型茶树,有力地证明西双版纳是大叶茶的原生地,是古代重要的产茶区。

西双版纳国境线长966.3公里,是我国从陆路通往中南半岛的门户和要冲。

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称的澜沧江·湄公河穿州而过,一江连中、老、缅、泰、柬、越六国。

从景洪顺江而下可直达缅甸、老挝、泰国,同时可直达柬埔寨和越南。

云南西双版纳概况

云南西双版纳概况

一、云南西双版纳概况一、基本概况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于1953年1月23日,是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成立最早的自治州。

西双版纳为傣语地名,傣语音译“西双”即十二,“版纳”即千块田,意译为“向封建领主提供贡赋的十二个行政单位”。

全州国土面积19125平方公里,下辖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共3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辖区内有10个县级国营农场和6个中央、省属科研单位,全州总人口106万人位于云南省东端的西双版纳,古代傣语为“勐巴拉那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以其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闻名遐迩,名列我国十大名胜风景区之一。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最南端,在北纬21°08′~22°36′,东经99°56′~101°50′之间,系北回归线以南,亚洲大陆向东南亚半岛过渡地带。

全州总面积19184.45平方公里,人口79.6万,下辖景洪市和猛海、猛腊两县。

这里居住著傣、哈尼、布朗、基诺、拉祜、佤、瑶等十几个民族,其中傣族占1/3,汉族占1/3,其他民族占1/3。

与老挝、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069公里。

西双版纳属热带雨林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一年内分干季和湿季,年平均气温在21℃。

干季从11月至翌年4月,温季从5月至10月。

终年无霜雪。

年雾日达108—146天。

景洪地区极端最高气温达41.1℃,极端最低气温2.7℃,常年适於旅游观光。

西双版纳的基本州情可以概括为:一是以生物多样性为特点的自然资源富集。

西双版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干湿两季分明,年降雨量1500-1800毫米、年平均日照1800-2400个小时、年平均气温18-20℃,是理想的避寒之地。

热带、亚热带光热水土的丰厚条件造就了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的优势,作为全球北回归线附近保存最好的一块绿洲,拥有中国规模最大的热带原始雨林。

全州有林地面积113.7万公顷,占全州国土面积的71%,森林覆盖率67.69%,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6.8万公顷。

傣族风俗

傣族风俗

竹楼
2013-12-14
近水而居
2013-12-14
2013-12-14
2饮食习俗
---- 傣族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 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不食或很少食用隔 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 ---- 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烹鱼,多做 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有做成鱼剁糁、鱼冻、火烧鱼、白 汁黄鳝等 ---- 傣族风味中还有苦味菜肴,较有代表性的是用牛胆 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 ----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 制作的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常食用的 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傣族人喜饮酒,但酒 的度数不高,都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 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 味。
民族学研讨课——傣族
ppt\民族 底片: 傣族.flv
一 概况
傣族有人口1159231人(2000年),主要 分布在云南省的西南部,聚居在西双版 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 佤族自治县等地区。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傣语属于汉藏 语系壮侗语族壮侗语支。傣族人不仅能 歌善舞,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尤以 傣历、傣医药和叙全民信教的民族,而且信的都是佛教中的南传上 座部佛教.亦称小乘佛教。据传中国傣族地区的南传上座部 佛教是由一位叫阿朱打拉西的人传进来的,至今已有一千多 年的历史。 傣族的民间禁忌很多,在生产、生活、佛教、村寨中都有各 种不同的禁忌,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宗教禁忌 2婚姻禁忌 3丧葬禁忌 4妇女禁忌 5生产禁忌 6村寨之间禁忌 7生活习俗禁忌

云 南 特 有 民 族 概 况

云 南 特 有 民 族 概 况

云南特有民族概况白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人口:1,482,000人,75%左右聚居在大理自族自治州。

其他散居昆明、元江、丽江、兰坪等地,有少部份自族散居在四川西昌,贵州毕节和湖南桑植县。

臼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也有人主张属彝语支)。

许多白族人通晓汉语,汉文一直是白族人民习用的文字,在历史上虽曾有过借用汉字标音的“白文”,但因缺乏统一规范而没有能够推广。

白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远在三千年前社会分工己有一定程度发展。

公元前二世纪时,分布在云南西部、中部的白族已经与中原和邻近地区的汉族有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

自唐南诏以后,特别是大理国时期,白族便形成了一个大体具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经济水平接近,居住地比较固定的古代民族,唐代以后,大理臣服中央政权,受到内地汉民族文化,经济的更多影响,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进一步发展。

到了元代,这里己是很繁华的都市。

大理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自族人民以他们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

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

白族民居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

住房多采取“三房一照壁”或“四合五大井”格式。

他们十分重视门楼建筑和照壁、门窗雕刻及山墙彩画的装饰艺术。

门楼装饰,通常采用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砖和青砖等组成串角飞檐,花枋精巧,斗拱重叠,雄浑稳重,美观大方,体现了白族劳动人民的建筑才华和艺术创造力。

白族人民偏爱白色,他们建房的总体色调是白色,白族传统服装的色调也是偏白色,男子通常穿白色的对襟上衣,外面套一件黑领褂;妇女是白上衣,再套一件蓝色,红色或黑色的坎肩,腰上系着绣花的小围裙。

已婚妇女的头饰一般是蓝色。

姑娘是把辫子和一根红绳结在一起,然后把一块五颜六色的手巾缠在头上,雪白的缨穗在头右边飘飘洒洒;很能显出姑娘的妩媚。

大理白族酷爱花,几乎家家都种花,当地有“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之说,姑娘的名字大部分都带有花字,如:金花、银花、德花、美花,春花等。

云南民族文化——傣族

云南民族文化——傣族

傣族生活地区的动物
傣族生活地区的植物
云南民族文化概论
傣族
主讲内容
一概况 二民俗 1居民建筑 2服饰 3饮食 4民族节日 5民族舞蹈 6宗教信仰 7傣族婚礼 8民族禁忌
概况
• 傣族是云南省特有的民族,人口106万余人。 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 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新平、元 江等县,小部分居住在景谷、景东、金平、 双江等县。 • 傣族以种植水稻为主,有比较完整的耕作 体系 • 傣族语言属汉藏语系。
傣族诗歌
• 傣族诗歌,包括歌谣和叙事长诗两大类, 傣族中有职业歌手或半职业歌手,傣语叫 做“赞哈”。 • 古歌谣,是傣族文学的萌牙,至今还以口 头和手抄本形式流传民间。 • 叙事长诗,是傣族文学宝库中光彩夺目的 明珠。基本上可分三类:神话叙事诗,阿 銮的颂歌,爱情悲剧叙事诗。
古歌谣
• 《农事歌》唱的是生产技术、生产季节、 生产过程,富于情趣。《婚嫁歌》唱的是 恋爱、结婚的全过程,成为傣族男女青年 在婚姻方面的教科书。《甘哈恒恨迈》 (即《贺新房》)唱的是对新竹楼的祝贺。 《颂歌》主要是对死者的悼念,有《祝福 歌》、《招魂词》、《祭鬼词》等。
开门节
开门节”,亦称“出洼”,傣语为“豪瓦萨”, 我国信奉小乘佛教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 分佤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地区,源于古代 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类似于中原佛教的解复。 时间在傣历十二月十五日(约在农历九月中)。 开门节,象征着三个月以来的雨季已经结束, 即日起,男女青年可以开始自由恋爱或举行婚礼。 节日这天,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去佛寺拜佛,会举 行盛大的文娱集会,庆祝从关门节以来的安居斋 戒结束。这时,正逢稻谷收割完毕,故也是庆祝 丰收的节日。
《召树屯》第一章
• 一 诗人的歌

傣族的民俗民风

傣族的民俗民风

傣族的民俗民风最佳答案(一) 饮食.习惯早、晚两餐.有嗜酸之癖好, 各种蔬菜均要加入特制的酸汁, 然后晒干存放, 每餐於煮菜或煮汤中加入少许, 便酸味十足, 几乎是每餐不可少的一味菜.不食粳米, 而食糯米, 饭用瓦甑蒸熟吃.不吃羊肉.男子喜欢饮酒.爱嚼槟榔, 拌入石灰膏、芦子、切碎的草烟, 嚼至满口流涎, 犹如喷血.竹筒饭.把米装进香竹竹节里, 灌水后将筒口塞紧烧烤.竹筒表层烧焦时, 饭也熟了.竹筒饭特别清香.(二) 傣家竹楼.傣族村落都在平坝近水之处, 凡翠竹围绕, 绿树成荫的处所, 必有村寨.竹楼可避湿、避热.傣家竹楼充满热带的田园风味, 步上木梯坐在凉台金黄色的篾席上, 可以观赏寨子里和谐的生活情景.好客的主人会端出一张小竹篾桌, 摆上用芭蕉叶包着的糯米饭和用竹筒盛着的米酒招待客人.(三) 赶摆.傣族将大大小小的节日都叫做”摆”.按傣语原意, 赶摆即盛大的节日或集会活动.摆场上琳琅满目的货摊上放满了食品和用品, 特别是傣家独具一格的筒帕、银手饰、软耳丝等更吸引游客.(四)泼水节.每年傣历六月十二(清明节后7 天) 开始为傣历新年, 为期3~5 天.从清晨开始就举行堆沙、泼水、丢包和赛龙船等活动.其中, 最富於民族特色的就要数泼水.这是富有青春意味的男女狂欢.清早, 先采来鲜花作花房.然后挑来清水泼到佛像上为之洗尘.接着大家便互相泼水, 往往泼得浑身湿透.傣族认为以清水互相泼洒, 是祝福、消除病魔和应节气.因此泼得多是友善的表示.被泼者都报之以笑脸.这一嬉戏, 直到街中水流成河为止.民族概况我国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其余散居云南省的新平、元江、金平等30余县。

居住山间平原地区,属亚热带气候。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傣族人口数为1158989。

使用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本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不尽相同。

傣族介绍-演讲模板

傣族介绍-演讲模板

3 文化
4. 节日
傣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最有名的莫过于泼水节,也被称为傣族的新年,通常在每 年的4月13日至15日期间举行。泼水节象征着洗净一年的灾难,以期迎来新的开始。此外 ,第一次生儿子、结婚等重大事件也是傣族人民庆祝的重要日子
Part 4
信仰
4 信仰
A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傣族信奉原 始宗教,主 要包括"巫毒 教"和"庙教"
3 文化
2. 衣着
傣族的传统服饰十分华丽多彩,男性常穿长 袍和裤子,女性则穿着鲜艳多姿的长裙、长 袍等,头戴花环。他们崇尚朴实自然的生活 方式,服饰反映了傣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喜 爱和敬畏之情
3 文化
3. 饮食
3 文化
傣族人民的主要粮食 作物是稻米,因此米 饭在他们的日常饮食 中占有重要地位。傣 族人还擅长制作米酒 、米酿等特色酒品, 这些饮品在他们的生 活中非常常见
彩的文化活动,深受游客们的喜爱
Part 7
结语
7 结语
1
傣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 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文
化和历史遗产
2
他们独特的语言、服饰、 饮食、信仰和艺术形式都 体现了傣族人民的智慧和
创造力
3
通过了解傣族文化,我们 不仅可以拓宽眼界,还可 以更好地促进多元文化的
交流和发展
--
THANKS 感谢恩师
傣族介绍
XXX:xxx
XXX:xxx
--
1 概述 3 文化 5 艺术 7 结语
2 历史 4 信仰 6 旅游资源
Part 1
概述
1 概述
01
傣族是中国的少 数民族之一,主 要分布在云南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和泰国等地

傣族

傣族



为了巩固封建领主的世袭统治,西双版纳傣族社会还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等级 制度。最高等级为“孟”,属于这一级的只有召片领及其直系亲属。第二等 级为“翁”,属于这一等级的为召片领的旁系亲属。第三等级为“召庄”, 属于这一等级的是孟、翁等的远亲及其后裔。第四等级为“傣勐”,意为建 寨最早的人,是农村公社时期的自由农民,人数较多,是村社农民的主体。 第五等级是“滚很召”,意为官家的奴仆,又细分为“领囡”、“冒宰”、 “滚乃”、几类,大多是丧失了土地而隶属于领主、无人身自由的农奴。各 等级均根据与召片领血缘关系的亲疏和封建衣服的程度来划分。等级制服使 传统的社会秩序得到了维护和巩固,所以召片领臣民皆分等级聚寨而居,按 等级组成若干村社。村社要把要向领主交纳的贡赋和为领主所服的劳役分配 给村社成员。于是,基层农户兼有村社成员和农奴两种身份,而土地对他们 来说,也兼有寨公田和负担田两重性质,这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经济状况, 决定了傣族社会特殊的个性和特点。 上述政权体系和等级制度的基础,是傣族社会原生、古老的村社组织。在 傣族社会中,由于封建社会领主制的建立及其封建化过程未能改变其古老的 村社集体占有生产资料的形式,故使其传统的村社组织得以长期保留下来。 由于每一个村社都有波曼(村长)、咩曼(副村长)、昆欠(文书)、昆悍 (武装干事)、波板(通信员)、波章(祭师)、板闷(管水利)、陶格 (乡老)等兼职公务人员维护体系,所以,村社可自行组织村社成员开展修 水利、架桥、筑路、祭祀等公共事务,也管理土地和负担的分配以及民事纠 纷的仲裁,还管理婚姻和宗教事务、村社的对外关系以及村社成员的迁徒等。 村社中许多农民还身兼章哏(银匠)、章罕(金匠)、章列(铁匠)、章梅 (木匠)、章哈(歌手)、章拉(屠夫)、摩雅(巫医)、乃怀(商贩)等 职业。依靠这些门类齐全的行业,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便能在村社中自行解 决。同时,村社中的青壮年皆是军事上最高指挥官召片领的士兵。他们平时 农务,战时征调入伍服役。这种制度与村社制度相适应,是原始军事制度的 延续。在村社的农民中,特别是在傣勐等级中,村社公有制的观念并未改变, 村社被农民视为基本的生存环境,他们从村社中得到土地、得到保护,因而 他们将被驱除村社看做是最大的惩罚。

傣族民俗简洁版

傣族民俗简洁版

民俗概况 幻灯片 2 傣族,现约有114.21万人(2015年 统计),是古代来自福建、广东、广西 一带”百越“族群的后裔。云南南部的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西部的德宏傣族 景颇族自治州是傣族的主要聚居地。傣 族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贝叶经,堪称 傣民族的百科全书;而泼水节、孔雀舞、 竹楼、统裙,则向世人张扬着这个民族 浪漫的情调。
傣语称竹楼为“很”。大多第一层架空,放 养家禽家畜,堆放杂物;第二层住人。
第一代竹楼才是用真正的以竹子为主要材 料建造 ,现在已经很少见。
第二代则是以木头和缅瓦为主料,现在各村 寨还常见。
近年,由于居民的收入增长,不少村民建 新房则是用砖和琉璃瓦,仍仿竹楼的结构 。
文艺
语言 文字 文学 舞蹈
关门节
时间在傣历九月十五日,届时,佛门弟子抬着纸 花、拜佛饰物、食物、礼品,云集到佛寺内诵经、 斋僧,小佛寺的佛爷和村寨内的阿章(主管佛教 事物者)集中到中心佛寺所在地诵经拜佛。举行 过这个仪式后,佛门弟子开始进入为期三个月的 雨安居(又称净居斋期)静心拜佛和从事农业生 产,停办婚嫁喜事和盖新房等活动。老年信徒每 周到寺内拜一次佛,诵一次经,滴一次水,自觉 斋戒拜佛。
傣族节日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 节、关门节、开门节。
泼水节
傣族最隆重的节日,是云南少数名族 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 也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 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
泼水节祝福“泼湿一身、幸福终身”
泼水节的活动:
划龙舟 放高升(烟花) “丢包”
开门节
时间在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届时,佛教弟子举行一 次拜佛活动,并且当天夜间燃放火花、孔明灯以示 庆祝。举行过这次拜佛活动后,雨安居宣告结束。 传说佛祖从关门节开始就回到天上静居拜佛,到开 门节这天返回人间,为迎接佛祖的到来,傣族地区 要举行盛大的拜佛活动,庆祝净居拜佛结束,并祈 求生产丰收。开门节后,傣族地区进入农闲期,人 们忙着办喜事盖新房,因此,开门节也象征着恋爱、 结婚的幸福之门打开了。

中国民族分布及人口经济概况

中国民族分布及人口经济概况

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

有自己的语言。

——采茶2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

——羊皮袄、保安刀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弹唱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跳板、长鼓舞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

——剪纸,打曲棍球8 、傣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象脚鼓舞10、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浸泡芦笙,拦路迎宾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

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

绝少发生盗窃现象。

有自己的语言。

——织独龙毯,烤烙饼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

有自己的语言。

——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傣族概况

傣族概况

傣族概况傣族现有人口102.5万。

傣族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附近其他县。

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有德宏方言和西双版纳方言。

傣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使用文字略有不同,可分为傣仂文(西双版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又称傣端文)4种。

4种傣文都来源于古印度字母。

傣族多信仰小乘佛教。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远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国西南部。

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就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称其为“滇越”“掸或擅”“僚或鸠僚”;唐宋时期,称其为“金齿”“黑齿”“花蛮”“白衣”等;元明时期,称其为“白夷”“百夷”“伯夷”等。

傣族人过去自称为“傣那”“傣雅”“傣绷”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名为傣族。

傣族先民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汉代称"滇越"、"掸"。

魏晋以后,有"金齿"、"白衣"、"摆夷"等多种他称,但自称是"傣",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人。

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设置益州郡,傣族地区属益州郡管辖。

公元69年,傣族地区属永昌郡。

至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废除世袭土司,改由临时官员(即流官)统治的“改土归流”政策起,傣族地区渐归朝廷直接统治。

民国时期在傣族地区成立了县,设置了局。

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

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

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

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

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

傣族人民十分喜爱诗歌,尤其是叙事长诗。

叙事诗《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与桑洛》等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傣族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

傣族

傣族
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内出行的交通方式 基本是一样的 2)特别的——象 (现已不是作为交通工具 而存在,而是傣族文化的符号之一);关于 傣族象——
(1)物质因素。傣族地区盛产象 (2)信仰原因。傣族先民崇拜象 (3)感情原因。象是傣族先民的农耕助手和战争利 器。
五、傣族节日
傣族的重大节日 1)傣历新年——泼水节 2)入夏安居节——关门节 3)出夏安居节——开门节
三、名称变化
1 史籍《史记· 大宛列传》、《汉书·张骞传》记载, 傣族为“滇越” 2 《后汉书·和帝本纪》称傣族先民为“掸”或 “擅”。 3 魏晋时期,傣族为“僚”、“鸠僚”、“越”、 “濮” 4 唐宋时期,傣族为“金齿”、“黑齿”、“膝 齿”、“绣面”、“绣脚”、“白衣” 5 元明清时期,傣族为“白夷”、“百夷”、“伯 夷”、“摆夷”等。
竹筒饭 竹 虫 蛹
油炸花蜘蛛
昆虫菜
3、傣族民居
1 竹楼 2 一种干栏式建筑。 3 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 板。 4 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 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 5 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 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4、交通工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 进入农耕生产之后,象或牛就成为最重要的 农耕助手。
(二)傣族的生活
1、傣族服饰 1)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有较 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 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 2) 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 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 又长又窄。
3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 无领对襟袖衫, 下穿长管裤, 以白布或蓝布包头。
九、 民族禁忌(现实中的礼仪思考)
1 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 进寨子。——“入乡随俗” 2 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 屋内走路要轻。——“客随主便” 3 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忌讳在 家里吹口哨、剪指甲。——“品行修养”

云南世居少数民族概况

云南世居少数民族概况

云南省世居少数民族概况云南是中国多民族大家庭的缩影。

全省共有56种民族成分其中5000人以上的世居。

少数民族25个,云南特有民族15个,2007年末少数民族人口达1528 .87万人,占全省4514万总人口的33 87%。

全省有8个民族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民族自治地方共78个县。

(市),占全省129个县(市、区) 的60.47%。

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0.2%,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8.08%。

此外,云南还先后建立了197个民族乡(经乡镇调整,至2006年底还有150个民族乡)。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云南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内涵深厚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在云南和谐发展,多样性的民族语言、文字、宗教、建筑、风俗礼仪、节庆、歌舞、体育、服饰和医药……以及一大批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均享誉海内外。

,彝族人口有470 .57万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下同),分布在全省各地。

彝族支系众多有”诺苏”、“撒尼” 、”阿细”等云南是彝族支系分布最多的省份。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本民族文字。

彝文典籍浩繁、内容丰富,叙事长诗《阿诗玛》便是用彝文写的。

彝族曾刨制过10个月为1年的”太阳历”。

传统节日有”火把节”、”密枝节”、“插花节”、“赛装节”等。

白族人口有150.56万人,80%以上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白族在天文、历法、水利、气象、医学、建筑、文艺诸方面,均有辉煌成就。

白族信仰”本主”、佛教和道教。

传统节日有”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 、”耍海会”等。

哈尼族人口有142.5万人,主要分布在滇南和滇东南。

哈尼族支系有”哈尼”、”雅尼” 、”碧约” 、”卡多”、“豪尼” 等。

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原无本民族文字,新中国成立后,创制了哈尼文。

哈尼族民间文学和音乐舞蹈丰富多彩,长篇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被誉为迁徙史诗的代表作。

2010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概况

2010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概况

2010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概况来源:云南年鉴2011(第26卷)2011-11-11 10:44:00 行政区划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南部。

州境西和西南与缅甸接壤,东和东南与老挝交界,国境线长966.3千米。

总面积19124.5平方千米。

辖一市两县三区,即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西双版纳旅游度假区、景洪工业园区、磨憨边境贸易区,共31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218个村民委员会。

州府驻地景洪市距省会昆明540千米。

人口年末,全州常住人口112.50万人。

据公安部门统计,户籍人口94.21万人。

在户籍人口中,农业人口65.98万人,占总人口的70%;少数民族人口73.02万人,占总人口的77.50%。

主要少数民族人口数:傣族32.03万人,哈尼族19.28万人,拉祜族5.76万人,彝族5.03万人,布朗族4.69万人,基诺族2.32万人,瑶族2.05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6.50‰。

自然资源主要旅游景(区)点有植物园、傣族园、原始森林公园、野象谷、花卉园、曼听公园、勐氻大佛寺、勐景莱、云茶源、勐远溶洞和望天树景区等。

州境矿产资源丰富、矿种较多,已发现的有黑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及各种非金属矿产,矿种有铁、铜、银、金等19种,矿产地及矿化线索181处,其中大型矿床14处。

优势矿种有石盐、铁和稀土,储量分别为255亿吨,2627万吨和2.2万吨。

大河沟煤矿和新山铁矿是州内两大采矿企业。

优质稻米、橡胶、蔗糖、茶叶是西双版纳传统优势产品,血竭、砂仁、白豆蔻等珍贵南药已发展种植多年,香蕉、芒果、龙眼、荔枝、西番莲等热带水果种植面积因茶影响而减少。

西双版纳是“全国第二大天然橡胶基地”和“普洱茶原产地”。

橡胶和茶叶已成为西双版纳的主要产品。

“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概况全州生产总值从78亿元增加到161亿元,年均增长12.1%。

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35.8:22.9:41.3调整为“十一五”末的27.6:29.6:42.8。

傣族介绍

傣族介绍

终 嚼 食 槟 榔
炒 至 焦 , , 拌 以 烟 草 略 、 石 灰 味 上 。 略 , 糊 火 带 只 在 而 饮 时 泡 。 喝 冲 茶 叶 大 的
料 当 地 特 产
是 自 家 酿 , 但 傣 族 只 喝 不 加 香 是 。 茶 甜 香 , 味 的 制
傣 族 人 嗜 酒 , 但 酒 的 度 数 不 高 ,

服饰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 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 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 妇女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 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 简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 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 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 却又长又窄。
饮食
•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 新鲜的米装进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 口。 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 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 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 多种,这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 “动物王国”。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向 外界开放,人们可以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体味浓郁的 亚热带风情。

特 色 饮 品
泼水节 开门节 关门节
节日
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 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 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 先、堆沙、泼水、丢沙包、赛龙 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节目。 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 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 “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 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 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 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 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 人民的喜爱。
民族禁忌
• 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 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 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 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 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 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 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 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 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不能随便大声喧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

历法 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 贝叶经。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和公 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 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傣 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 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每隔三年的九月 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 医学 傣医(傣族)、蒙医(蒙古族)、朝医 (朝鲜族)、维医(维吾尔族)、藏医(藏 族)、壮医(壮族),是中国最为著名的六 大民族医药体系。 文学 傣族人民十分喜爱诗歌,尤其是叙事长 诗。叙事诗《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 与桑洛》等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戏剧

戏剧


傣剧 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 景颇族自治州潞西、盈江、瑞丽、陇川、梁河等县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 区。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 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清末,盈江干 崖土司署组织了德宏历史上第一个傣戏班。不久,傣剧流传到德宏其他 地区,德宏十个土司衙门先后建立傣戏班,建造戏楼。与此同时,傣剧 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新中国建立后, 傣剧有了新的发展。1960年第一个专业演出团体潞西县傣剧团成立, 1962年扩建为德宏州傣剧团。
全世界的傣族现有人口约5000万,虽然国内属于少数,但学术上认为,傣族先民出自我 国云南西南傣族聚居区,东南亚各国傣族都来源于此。而居住在国外的傣族主要分布于泰国 (约3000万人)、缅甸、柬埔寨、老挝、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历史上傣族以泰国北部和缅甸 为核心建有佛教国家——焚香国。后经历史演变,这个国家已不复存在,傣族散居于我国西 南一带和各个东南亚半岛国家。 民族语言 傣语属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语族,有德宏方言和西双版纳方言。傣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使 用文字略有不同,傣文可分为傣仂文(西双版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和金 平傣文(又称傣端文)4种。4种傣文都来源于古印度字母。

家庭形态 傣族家庭的基本形态,是一夫一妻制的父权制小家庭。由于各地在社会发展阶段上有所 不同,因而在家庭婚姻形态上也有差异。 在西双版纳,解放前还保留着较多的对偶婚的残余,表现为家庭和婚姻关系不很稳定, 结婚、离婚比较自由。但由于家族和村社形式的存在,青年的婚姻直接关系他们对家族和村 社所应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因此需要家族长和村社头人的同意。 男女双方恋爱成熟,男方即请自己的舅父、姨母前去女方提亲。这时,女方父母一般照 例不发言,由家族长和本村社头人答话,询问“上门”年限和如何宴请亲友等,经族长头人 认可即可结婚。婚后男方必须如约到女家劳动数年才能把妻子接回。另立家庭时,由村社分 给“份地”。假若双方意见不合,征得头人同意,互递一对蜡条就算办了离婚手续;如果男 方离家数月没有音信,女方可以另找配偶;一方死去,不管年纪多大,也要办离婚手续,即 以蜡条一对放在死者棺上,将馆材送至楼口,即表示与死者离异。 耿马、孟连傣族家庭婚姻形态与西双版纳大同小异,不过对偶婚的残余更为淡薄,主要 表现为不能轻易离婚。

饮食

饮食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 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米装 进新鲜的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 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 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特产, 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 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 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 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 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 这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 “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 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 护区正式向外界开放,人们可以

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节期在傣 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 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 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 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 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民族禁忌

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 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 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 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 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 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 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 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不能随便 大声喧哗。

关门节

关门节

“关门节”傣语叫“进洼”,意为佛祖入寺。云南傣族传统 宗教节日,每年傣历9月15日(农历7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3 个月。
相传,每年傣历9月,佛到西天去与其母讲经,3个月才能重 返人间。有一次,正当佛到西天讲经期内,佛徒数千人到乡下去 传教,踏坏了百姓的庄稼,耽误他们的生产,百姓怨声载道,对 佛徒十分不满。佛得知此事后,内心感到不安。从此以后,每遇 佛到西天讲经时,便把佛徒都集中起来,规定在这3个月内不许 到任何地方去,只能忏悔,以赎前罪。故人们称之为“关门节”。


饮食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 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 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 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叶或众饭合盛一团糯米饭,随带 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傣语,意为酱)、青苔松即可进食。 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 酸果;喜欢吃干酸菜,其制法是把青菜晒干,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汁, 使味变酸,然后晒干储藏。吃时放少许煮菜或放在汤内。这种酸菜有地 方的傣族几乎每天都吃。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 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品有助于消化。 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 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


特色饮品

特色饮品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 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 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 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由于长期嚼食 唇齿皆黑,口液如血,人以为美。烧陶业较发达,大 部分饮餐用具多由妇女烧制。
傣族家庭

民居

民居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 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 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 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民居

傣族的建筑受气候、海拔、 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 和人口、经济、宗教、政治、 科技、思想意识等社会环境 的影响,主要有以西双版纳 傣族民居为代表的优美灵巧 的干栏式建筑,以元江、红 河一线傣族民居为代表的厚 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以及 典雅富丽的佛寺建筑。

[3]
舞蹈

舞蹈 傣族舞蹈种类很多,动 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 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 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 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 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 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 雀舞而闻名中外。
节庆

节庆 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傣族)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
家庭婚姻

德宏和内地傣族地区的家庭婚姻具有更为鲜明的封建色彩,婚姻完全建 立在买卖和包办的基础上。一般彩礼合三百元,还有其他名目繁多的费 用,如要负担“开门钱”、“关门钱”、“拜堂钱”、“佛爷费”、 “认亲费”、“媒人费”等,达十几种。这实质上成了妇女的身价。 不少家庭贫困的青年男子,由于无法负担这一笔费用,便采取了偷 亲、捡婚的形式,即男女双方感情成熟后,确定“抢婚”日期。男青年 倍其伙伴,身带砍刀、铜钱,到预定地点埋伏,待姑娘走来,“抢”着 就跑。姑娘假意呼喊通知家人,男方将铜钱撤下逃去。既成事实便托媒 人到女方家提亲,双方邀请头人、亲友会商解决,聘礼定后,才正式过 门成亲。 此外,在这些地区,入赘的现象也较普遍,但在性质上和西双版纳 已完全不同,它不是原始习俗的遗留,而是封建婚姻的产物。入赘的人 社会地位极低,他们的子女没有财产继承权。


宗教信仰

云南傣族地区所信仰的小乘佛教,在教义上主张一切都是空,宣传人空、 生空和我空。认为人生所经历的生、老、病、死都不外是苦。因而,在 社会实践中主张自我解脱和自我拯救。为了达到此目的,提倡逃避现实, 脱离现实的阶级斗争,消极隐居,过寂静的生活。通过“阽”,积善行, 修来世,最终达到涅磐。否则来世将受到打入地狱、转生为饿鬼和畜生 的三恶惩罚。小乘佛教的佛经总称为三藏:其一是经藏,主要宣传定, 即防止静心的散乱;其二是律藏,主要宣传戒律,以约束信徒的言行; 其三是论藏,主要是宣传慧,即宣传佛教的理论。由于小乘佛教主张男 子在一生中要过一段脱离家庭的宗教生活,才能除苦积善,成为受教化 的新人,因而农民都以遣送子弟入佛寺当僧侣为最大的光荣,成年后才 有社会地位。在西双版纳,僧侣被分为八个等级,最高等级为“松榴, 阿嘎牟尼”,其下为“山卡拉扎”、“沙弥”、“枯巴”、“都意”、 “都”、“帕”和“和勇”。枯巴级以上各级僧侣的加封撤换,需经傣 族召片领批准;“松溜、阿嘎牟尼”一般只能由召片领和召勋的亲属充 任,召片领也被称作“至尊佛主”。封建领主常在宗教节日里亲临佛寺, 以佛的名义加封头人。群众的斋僧敬佛活动极为频繁,且很虞诚。由于 村寨各户有共同负担寺院开支和僧侣生活的义务,加上其他宗教活动经 费,约占农户农业收入的五分之一,成为农民的沉重负担。此外,还要 向召片领、召励等各级封建领主奉献金钱、鸡、茶及其他供物,以示赎 罪,并服宗教节日性质的劳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