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县一小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蚜八我不再是小孩子了二教案语文A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将选读七、选读八合起来.想想整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时间顺序:毕业典礼前、毕业典礼就要开始时、毕业典礼开始后、毕业典礼后。)
五、交流学习体会
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谈体会:
(1)谈人物,领会父爱的深沉、博大。
(2)谈情感,感受父女之间的感情的真挚.
(3)谈写法,领悟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
六、拓展活动
向全体学生推荐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让同学们课后读一读《背影》,再一次感受深沉、博大的父爱。
顶天立地的脊梁:(课件出示宝塔山图,介绍)字面上是说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恰如人的脊梁一般。深层上看,宝塔山代表延安,代表延安精神,是我们的民族的支柱、精神脊梁。
指名完整地说意思。
3、齐读两句话,从中你又能发现什么?(提示,“永远告别”与“忘不了",“毫不犹豫丢掉”与“不能丢掉”形成鲜明对比,意在反复说明落后的生活生产条件要改变,而延安的革命精神一点不能变,要继续发扬光大。)
选读八我不再是小孩子了(二)
教学目标
1。独立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女之间深厚的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女之间深厚的感情。
2.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时数
(2)课文先讲了毕业典礼就要开始,“我”担心父亲的病,想起父亲过去多么喜欢花;毕业典礼开始了,韩主任说“我们"不再是小孩子了,“我”又想起大人们说的话和父亲要“我”去给日本读书的陈叔叔寄钱的事;毕业典礼结束后,“我”急急忙忙赶回家,得知父亲去世了,“我"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小孩子了。
三、品读课文
1。快速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部分(课件出示)
1、自读第一节,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像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离不开的关系)
2、齐读
3、课件出示:像(),在追寻().
4、第一节:通过两个比喻句,把我对延安的追寻比作是燕子对春光的追寻和小树对雨露和太阳的追寻。从而表现了我对延安追寻的急迫和必要.这样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5、学习第二节,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这一节连用四个“追寻你”,分别是哪四样事物,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上漫步,讨论革命道理;枣园在延安西北,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著作《为人民服务》就是在这里写的;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开荒的镢头"(出示图片)实际是指军民大生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杨家岭在延安西北部,党中央许多重要的会议就在这里召开。作者选取的事物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当年的人们印象深刻的,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这些事物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引起读者的追忆,引发人们的感怀)
(2)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作者开始为父亲的病而焦虑不安了,她害怕失去父亲的爱。)
(3)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
(要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悲痛、但想到父亲的教育而又坚强起来的心情.)
1课时
教学过程
间发生的一些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读得流利。
2.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2)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找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句。
3。交流自学情况。
(1)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的。(毕业典礼就要开始-—毕业典礼开始了-—毕业典礼结束后)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这首诗,联系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课文。4、仿照诗句的表达方式,写句子。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过程:
(课前板书好课题)一、谈话导入:1、从今天起,我们将穿越时空的隧道,去追寻那段激动人心的革命岁月.2、请大家把书翻看到第22面,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读“读单元提示”,共同明确单元要求。3、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课,齐读课题。
6、齐读第二节。
三、接下来诗歌的第二部分,为我们讲述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请大家接下去读第3、4节。边读边结合课后第二题来理解相关语句.
1、指名读。
2、出示两句话。(课件)
理解:第一句:
破旧的茅屋:贫穷的生活条件
温热的土炕:亲密的军民关系、火热的斗争生活(学生笔记)
指名完整地说意思。
第二句:
老牛破车:落后的生产条件
(2)父亲要“我”去寄钱。
这一部分要抓住父亲的语言,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要求,领悟父爱的深沉。
2.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地方流露出了女儿对父亲的爱,找出相关的词句,先读一读,想一想,然后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同学交流讨论。
(1)看外面的天,有点儿阴。我忽然想,爸爸会不会忽然从床上起来,给我送来花夹袄?我又想,爸爸的病几时才能好?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呢?(一连串的问句,表现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担心。)
想想: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女的爱?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感受的内容如:
(1)父亲喜欢花。
通过对父亲动作的描写,如:抱起弟弟,摘下一朵茉莉花,插到瘦鸡妹妹的头发上,可以感受到父亲喜欢花,热爱生活,更热爱自己的儿女。还有陈家伯伯的语言,也反映了父亲对儿女们的爱。指导朗读这一部分要注意读出幸福、快乐的感受。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延安、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延安的什么?)5、简介延安.(延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
带着后两问学习诗歌。
6、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1、出示重点词语,指名朗读:翩翩归来 茁壮成长 满目琳琅 毫不犹豫 灿烂辉煌脊梁 镢头2、全诗围绕“追寻延安精神",可以分为三部分,分别是(课件出示)是哪三部分?怎么划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