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和平治痹六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和平治痹六法
高立珍
【摘要】@@ 赵和平老师是湖北省名中医、湖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临床工作30余载,经验丰富.笔者跟师学习多年,获益良多,现将其治疗痹证六法简介如下.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
【年(卷),期】2011(043)007
【总页数】2页(P17-18)
【关键词】痹证;中医药疗法;名医经验
【作者】高立珍
【作者单位】十堰市中医医院,湖北十堰442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6
赵和平老师是湖北省名中医、湖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临床工作30
余载,经验丰富。
笔者跟师学习多年,获益良多,现将其治疗痹证六法简介如下。
1 温阳散寒除湿法
本法适用于痹证辨证属寒湿痹阻者,症见:关节冷痛,肿胀,屈伸不利,遇热痛减,遇寒加重,阴雨天亦可加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或沉紧等。
赵师认为,此类患者平素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阳气卫外功能差,故外邪易乘虚而入,即《素
问·评热病论》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故治疗本证在散寒除湿的基础上
必重用温补肾阳之品,盖温补肾阳乃治本之举,祛风散寒除湿仅为治标耳!赵师临床常予以自拟二仙蠲痹汤(由仙茅10g,仙灵脾20g,杜仲30g,狗脊20g,制
附子10g,桂枝10g,防风10g,羌活15g,独活15g,鸡血藤30g,当归15g,川芎10g,络石藤20g,砂仁10g,白豆蔻10g组成)加减,取效较速。
方中以
二仙、狗脊、杜仲、制附子温壮肾阳;桂枝、防风、羌独活、络石藤祛风散寒,除湿通络;配用鸡血藤、当归、川芎养血活血通络,因痹者,闭也,诸邪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每易致瘀,现代研究也发现,痹证早期即存在微循环障碍;砂仁、白豆蔻理气燥湿以护胃。
2 清热利湿解毒法
本法适用于热痹,主要见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热及痛风等风湿病的活动期。
此类患者多素体内有蕴热或阳气偏胜,或阴虚阳亢之体感受外邪,外邪每易从阳化热,或风寒湿邪久滞经脉郁而化热。
症见:关节红、肿、热、痛,痛势剧烈,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等。
赵师常予以自拟牛角解毒汤(水牛角30g,紫背天葵30g,蒲公英30g,地丁30g,生薏苡仁50g,生地30g,赤芍30g,地龙15g,僵蚕10g,鸡血藤30g,桂枝10g,砂仁10g,白豆蔻10g)加减。
方中重用水牛角
清热凉血;紫背天葵、蒲公英、地丁乃取五味消毒饮之意,甘寒解毒而不伤正;赤芍、地龙、鸡血藤活血通络;薏苡仁、僵蚕化痰祛湿消肿。
单用解毒之品,恐有冰伏之弊,故赵师反佐以辛温宣散之桂枝,使热邪易透,湿邪易除。
热之所至,其阴必伤,故配以长于“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除痹”之生地。
此类患者因服用多种止痛药或苦寒之品,胃功能多差,故配以砂仁、白豆蔻理气和胃。
高热甚者加生石膏50g、羚羊角粉1g(冲服);肿甚加防己15g、泽兰15g;关节变形者加猫爪草10g、山慈菇10g。
3 补肾化痰逐瘀法
本法适用于顽痹久痹,症见:关节肿大、变形,功能障碍明显,舌质暗、苔白等。
赵师认为诸痹迁延日久,穷必及肾,诸邪久聚不散,必致痰瘀互结之势,故常以滋补肝肾、强筋壮骨治其本,化痰逐瘀通络治其标。
临床常用其经验方河车骨痹汤[紫河车10g,骨碎补15g,杜仲20g,狗脊30g,炙龟版15g,金钗15g,山萸肉15g,延胡索20g,全蝎10g,炮山甲3g(研冲),僵蚕10g,白芥子10g,鸡血藤30g,砂仁10g,白豆蔻10g,焦白术10g]加减治疗。
方中紫河车为血肉有情之品,能大补精血;骨碎补、杜仲、狗脊温补肾阳;炙龟版、金钗、山萸肉滋补肝肾之阴,充分体现了张景岳“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的思想。
久痹不已,邪气深入经髓骨骱,痰瘀交结,经脉不达,故配以白芥子、僵蚕化痰,延胡索、鸡血藤活血定痛。
“久痹多瘀”,“久病入络”,轻则疼痛不移,重则关节变形,故配用炮山甲、全蝎等虫蚁搜剔之品,赵师认为其穿透筋骨,通达经络,破瘀消坚之功远非草木之品所能及。
砂仁、白豆蔻、白术健脾胃以强后天之本,助运化以绝生痰之源。
颈项强痛可加葛根30g、白芍30g;腰痛可加补骨脂15g、川断20g;膝关节痛
可加牛膝15g、独活10g;痛甚可加制川乌6g、细辛10g;挟湿热者加土茯苓
30g、忍冬藤30g。
4 益气健脾化湿法
本法主要用于湿痹的治疗,症见:患者关节或肌肉肿痛或重着,阴雨天加重,伴见腹胀,腹痛,纳呆,嗳气,舌质淡胖、苔白腻或厚腻。
赵师认为,湿邪是形成痹证最基本的因素。
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如果
没有湿邪的参与,就不会有痹证的形成。
痹证之所以久治不愈或易反复,究其原因,就是湿邪在作祟。
因为风邪易散,寒邪易温,热邪易清,而湿性黏腻,不易速除。
赵师认为,脾虚为生湿之源,健脾乃治湿之本。
临床常用自拟二术饮(苍术30g,白术30g,生薏苡仁30g,茯苓20g,藿香15g,杏仁10g,白蔻10g)加减。
方中苍术、白术益气健脾燥湿;藿香芳香化湿;杏仁开宣肺气而利水道;白蔻理气燥湿于中;薏苡仁、茯苓健脾利湿,以绝生湿之源。
诸药宣上、畅中、利下、芳香化湿,湿邪得除,则痹证自已。
气虚甚者加黄芪30g、党参30g;肿胀甚者加泽
泻15g、泽兰15g;小便不利者加车前子30g、炮附子6g。
5 养阴增液通络法
本法适用于痹证辨证属阴虚络痹者,此类患者多素体阴虚或久用香燥之品耗伤阴液。
症见:骨节疼痛,筋脉拘急,运动时加剧,口干心烦,或关节红肿灼痛,变形不能屈伸,昼轻夜重,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或少,脉弦细或细数。
赵师临床常采用增液蠲痹汤(生地30g,玄参30g,麦冬30g,石斛30g,当归15g,姜黄15g,海桐皮30g,桑枝 30g,络石藤15g,鹿角10g,陈皮15g)加减。
方中生地、玄参、麦冬、石斛养阴增液,濡润经脉;当归养血活血;姜黄、海桐皮、桑枝、络石藤祛风湿、通经络;鹿角温肾阳促进阴药吸收;陈皮理气,防止诸阴药滋腻,阴液得充,经脉得养,则痹证自除。
肾阴虚甚者加龟版15g、鳖甲15g;
痛甚者加全蝎10g、延胡索30g;腹胀者加砂仁10g、白蔻10g。
6 益气养血蠲痹法
本法适用于痹证辨证属气血两虚者,多见于素体虚弱,或产后或久病耗伤气血,复感风寒湿邪,或痹证日久导致气血亏虚,经脉失养者。
症见:关节疼痛,僵硬,活动不利,面白少华虚浮,形体消瘦,食少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等症。
赵师临床常用自拟八珍五藤汤(黄芪30g,党参30g,白术30g,茯苓15g,炙
甘草10g,熟地30g,当归15g,川芎10g,白芍15g,鸡血藤30g,络石藤
15g,夜交藤30g,海风藤15g,青风藤15g)加减,方中八珍汤、黄芪益气养血;五藤蠲痹通络,气血足,经络通,则痹自已。
痹证日久,关节肿大者加僵蚕10g、地鳖虫10g;畏寒怕冷甚者加仙灵脾30g、鹿衔草30g;食少纳差者加生谷芽
30g、鸡内金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