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精选33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留学英国期间,专门写给中学生的、以书信的形式,每次探讨一一个话题,探讨读书、习俗、革新、道德、升学与专业、参与社会运动以及人生烦恼与乐趣等。
作者娓娓地谈论了自己的观点,给青少年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指引。
作者在《谈在露浮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中所谈论的一个深刻的道理,我认为在当今是非常适合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过分推崇效率,做事难免轻浮粗率,所以难以做出艰苦卓绝的`成就。
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现象,希望我们青少年能够正确看待效率,做一个沉稳而不浮躁的人。
其中最令我受益的是《谈动》《谈静》这两篇文章。
这两篇文章中,作者道出了动与静的好处。
他说,动是人的一种天性,人需要顺从这种天性,心中的烦恼才得与宣泄,人才会感到快乐;静即静下心来感受,沉下浮躁的心,它能沉淀人的各种繁杂的思绪,过滤人的心情,让人感受到静中趣味。
以前,我们总是被要求运动,理由是运动可以强身健体;总是被批评不能安静下来,理由是临近才能修身致远。
于是我们开始讨厌课间十分钟的体操,又不能忍耐课上四十五分钟专心听课。
我们开始逃避,当我们需要安静下来学习时,我们心里经常充斥着各种想法,变得烦恼重重,丝毫不得安宁。
我认为,当我们明白动与静的深刻含义,我们应弄清楚什么时候该动,什么时候该静。
相反,我们既没办法把自己的身体锻炼好,又没办法让自己的成绩和学习搞好,反而还会变得消极低落、暮气沉沉,在我们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里失去本该有的热情与活力。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对人生歧路时,我们不要一味地徘徊、顾虑,我们要学会摆脱得开,认定一个目标后,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将其余一切置之度外。
十二封信如碗圣水般洗涤我们浮躁的心,无论是读书、静动、选择,亦或是亲情、友情、爱情,给我们的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而是用渊博的知识,一位长者的口吻,引发着我们的思考。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位作家刘同,用他亲生的经历,引发着每个共鸣器发出自己声波;用他奋斗的经历述说着,只要努力就有希望。
他曾经说道:现在的学生,特别希望有人能告诉自己一个如何能够快速成功的方法,越来越焦急,可大多数只停留说,远离了做。
世界完美之处,便在于它的不完美,有缺陷方才有可能。
成长的路上,不完美的我们总会被弄得遍体鳞伤,缺陷满满。
直到后来,你才会发现,那些受伤的地方早已长成我们身上最“硬”的铠甲,为我们披荆斩棘,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2 十二封信,一封封,一沓沓,一笔一划汇成潺潺教诲,在书中聚集成了一本颇有分量的书——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留学期间,用自己的方式,专门写给青年人的,表达了他对青年人的赤诚关怀和殷切希望。
读罢此书,如同和长者交心,恳切的言辞,语重心长的教诲,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悟与思考,更是温暖和感动。
—封封书信,流露出的是朱光潜先生的情恳意切。
信中首称“朋友”末署“你的朋友”,通篇下来,好像一位熟悉你的老朋友与你交心,而不是一位刻板严肃的`学者再长篇大论。
十二封书信,十二个不同的话题。
他会在每封信结束说“再会!”会给与青少年最真
诚的祝福:“就在此祝你,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会为你加油打气:“朋友,让我们一起努力罢!”合上书,脑海中朱光潜的形象仍挥之不去:目光温和,纵然满头银发,身形消瘦,却饱含了笃热的情感,温文的态度。
一封封书信,引着我们去思考生活学习。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谈读书。
读书在我们学习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可是,该读怎样的书?“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
”朱光潜先生给了青年读者一个满意的答案:”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
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
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
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
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
读完后细细深思,信里所写的,不正是“碎片化阅读时代”下许多年轻人的真实写照吗?读一本书,大多时候囫囵吞枣,只讲求读一遍的快乐与刺激,疏于思考,到头来读过的书不少,学到的东西委实不多。
除此之外,朱光潜先生还点出:“读书是一种乐趣,就像是探险,从书海中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必须经过万千跋涉所得到的,其中滋味更与何人说。
”谈读书,不仅仅是鼓励我们读书,我想更深层次的让我们在书中提升自己的境界。
书信虽然已经历大半个世纪,青年人的成长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过去的年轻人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烦恼同样困扰着当代青年,朱先生的文字朴实无华,谆谆劝导,为迷茫的年轻人带来了继续前行的力量。
感谢在迷茫的岁月,遇到了朱光潜先生的十二封信。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3 近日,我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这本书书是作者以朋友的身份写给全国青年的十二封信,书中生活气息浓厚,亲切自然。
虽是若干年前所写的信,但对于今天的年轻人仍然适用。
读完此书,我感受到了朱光潜先生对青年一代的谆谆教诲以及殷切的期望,让我认识到了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都应该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更是启发我在工作岗位上要用奉献和服务来磨炼自己,不断充实和提升自己。
奉献是一种境界,是把本职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热爱和完成的过程。
在看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后,我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在工作中勤恳付出、全心全意服务司乘的信念。
“有一份热放一份光”这虽然是一句口号,但这也是我对于自身的要求,作为青银高速的`一份子,虽然大家的岗位不尽相同,有与朝晖星辰为伴的收费员,有不怕酷暑不畏严寒的养护工,但是我们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付出、不求回报,这是我们应尽的职责,更是我们应该完成的任务。
海塞说过,“我们应该在不同的岗位上,随时奉献自己”,本书中,朱光潜先生也多次提出青年应该为社会奉献、为人民服务。
对我们而言,为过往司乘提供最优质舒心的服务,提供快捷畅通的道路,就是我们的根本宗旨,所以,奉献精神是我们每一位青银人都应该具备的良好品格和职业操守。
服务是青银的名片,作为青银人,我们应该让这张名片熠熠生辉,让“满意在青银”通过我们的优质服务传递给每一位司乘。
收费站作为一个服务窗口,收费人员的服务态度显得尤为重要,亲切自然的微笑,热情甜美的言语问候,娴熟规范的肢体语言,是我们在工作中应该展现出来的美好行为。
我们要用热情和耐心去服务和帮助司乘人员,用真诚的态度带给司乘人员温暖,树立良好的窗口形象,为实现“满意青银”的奋斗目标,做出自己的努力。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它让我认识到我们当代青年人的责任和担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理想和目标去奋斗,用奉献和服务来提升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4 最近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就像朱光潜先生站在我身边语重心长地与我谈话一般,诚恳真挚,亲切自然。
里面的每封信都令我受益匪浅,很多的话读来虽然浅显易懂,但都蕴含着很多深刻的道理。
下面选取几封信谈谈我的感受。
第一封,《谈读书》。
读完这封信,不禁想了想过去的自己,空闲的时候还能抽出一点时间看看书,但稍微忙一点,就会将读书这件事置之脑后。
不仅是看书,背单词,锻炼也是如此但扪心自问,再忙的日子,其实也能抽出时间完成这些有益的`小事,只是自己不断给自己找借口一样。
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退伍落后。
我们在大学正是吸收各种养分的时候,应该抓紧一切时间,丰富自己,充实自己。
第二封,《谈情与理》。
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三句话:我们应该知道理智的生活是很狭隘的;我们应该知道理智的生活是很冷酷的。
我们都知道,理性固然重要,但感性却也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理性能让我们置身事外看清某个东西,但感性更能让我们深入其中感受这个事物。
感受加思考,感性与理性,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拥有的态度。
十二封信,各有各的侧重点,各有各的哲理,朱光潜先生的十二封信,着实让我受益匪浅。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5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是由朱光潜先生旅欧期间写给国内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潜先生所写的这些内容并不是对青年们进行道德说教,而是对他们进行有益的劝导。
他就像是读者的一位老友,分享自己独到的见解,就如谈写作时所说的:“文章像其他艺术一样,“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影响我最深的一封信,是首封—《谈读书》;我是一个十分懒惰的人,特别不爱看课外书,每次看书都是被迫无奈。
但是阅读完这封信后,我不禁想到之前的自己有多愚蠢。
书籍好比钥匙,它能帮助我们打开知识的大门;书籍好比帆船,它能帮助我们驶向成功的彼岸;书籍好比阳光,它能帮助我们扫除内心的黑暗。
我们可以在书中找到自我。
“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是啊!真得没有时间吗?真就那么忙吗?每次同学围成一团,分享自己的阅读之路时,我却是满头雾水,同坐在一个教室,同样的环境,那为什么别人有时间,而自己却没有呢?
短短的一句话,成为了点金之笔。
我不能在继续荒废下去了,我要做出行动,改正缺点,阅读是一件十分平凡的事情,但我认为我能做到坚持阅读,这件事就不再平凡。
坚持阅读需要足够的耐心,正如人生的历练,在一次次的历练中成长。
我是一位很敏感的中学生,同时这也成为了我的一大烦恼,一个眼神会让我幻想出很多事情,无论是对同学,家长还是老师。
因此我妈妈天天说我感情太丰富。
谈到感情同时就会想起理性,我有一位很好的朋友,她是一位理性强的人,如果我说错了一些事情,她就会与我讲起道理,但有时我并非那个意思,所以在理性和感情之间真的有间隔吗?过度的理性可能会使感情产生裂缝,感情同时也会让我们做出不同的选择。
感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理性控制了我们的行为,就如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的道理,这也让我产生了许多疑惑。
阅读过朱光潜先生的.《谈情与理》中,他认为:“仁”胜于“义”,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渐渐长大,同时情感也更加丰富,肩负的责任也增多,人生就像在做选择题,在一次次的选择中成长。
人的一生中所要面对的事情千千万万,谁也预测不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人生聚散无常,起落不定,但走过去了,一切便以从容。
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他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品格和智慧。
只有经受住考验的人,才能享受到由痛苦转换而成的财富。
我认为这就如同我们现在的学习,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9年义务教育,再加上高中大学,起码要16年,那换位思考一下,用16年的努力换今后几十年的幸福,是否值得?社会是残酷的,只有站的高才不会被人看不起,所以希
望我们能好好读书。
在尾篇《谈人生与我》中,作者将自己当作一条草木虫鱼,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活着,生活就是为着生活。
如果人生一帆风顺将变得无趣单调,别再抱怨生活的苦,顺其自然,在一次次的改变中成长!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6 看完朱光潜老先生送给我们的十二封信后,我十分受益。
十二封信,每一封都有一个主题,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作者在这本书中娓娓道来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独一无二的见解。
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丰富的学识和内涵。
朱光潜老先生在开端便推荐了很多书目,但坦白来说,看过的寥寥无几。
每天的时间总是在一睁一闭中悄然消逝,繁重的学业让我们忙得不可开交,更不必说静下心来,去品味一本书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关于读书的名言,我们背起来朗朗上口,但从没有真正做到过。
在朱光潜先生看来,每天抽出点时间读书是很重要的。
是啊,我们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但仔细想来每天抽出一段时间去读书并不难,我们不必从中得到黄金屋,也不必从中得到颜如玉,能够保持愿意静下心来看书的心境足矣。
十二封信如一碗圣水,洗涤我们浮躁的心,无论是读书、静动、选择,亦或是亲情、友情、爱情,作者并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而是用渊博的知识,一位长者的口吻,启迪我们,促进我们思考。
在《谈动》中,朱先生提到我们之所以烦忧,是因为我们的`生性被抑郁,要想快乐,须得使你的生机能舒畅,能宣泄。
很多时候,我们一遇到烦恼,就想独自一人呆着,什么都不做。
但之后细细想来,好像根本就无济于事。
我们总是倾向于抑制自己的情绪。
不开心,我们硬要自己坚强不哭;想倾诉,我们硬要自己留着面子不说;想疯想叫,我们硬要自己保持所谓形象。
但有时,发泄自己的情绪也不是一件坏事。
《谈静》则讲到了“生活在于感受,领略。
”当今的生活比过去多姿多彩很多,可是我们却可以常常听到别人哭喊着“好无聊!”。
路上邂逅的鸟语花香,如雾般轻柔的雨,粗犷热情的阳光,与日月对歌的山峰都无法引起我们的注意。
我们将这归咎于社会太喧嚣,却没有发现自己就是浮躁中的一份子。
生活有无趣,在于你有没有去为自己寻找乐子。
如同朱自清先生说的“如入宝山,你绝不会空手回去的。
这本书总是可以让人在浮躁中寻觅到一处寂静,引人深思。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7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感觉每一封信都令人嚼味,每封信都会给人带来新的感受,很多的话读来浅显易懂,却是我们往日思考的但无法表达出来的。
我们只有结合自己的经历,才能体会出话中含意。
在本书中,可以从中发现某一个触动你内心的句子,虽然里面有些章节可能感觉不太适合现在的步调,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会或多或少能从中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得到你所希望领悟的精华。
阅读的好处不用多说,只是我们很多都不知道阅读的方法。
最高峰的时候,我两三天就可以看完一本很厚的书,可是看完以后,收获只限于当时,后来就逐渐淡忘的。
长久如此,我不觉有种读了也忘记,何必做无用功的感受。
可朱先生在书中提高,我们面对伶俐满目的书,要学会选择。
按照机会成本来说,你多读了一本无用的书,就代表你会少读一本有意义的书。
所以我们应该多多倾向于选择经过历史检验的,有价值的书。
另外,读书还在于感受,在于记笔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读书的.时候,是边思考,边阅读,而不是一味的接受,以致最后不留下半点痕迹。
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的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心灵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
比方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便不免索然寡味了,兴趣要逍遥自在的不受拘束地发展。
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
虽然这十二封信我没有完全读完,但是我会利用接下来的时间慢慢读得,虽然里面
有些章节感觉可能不太适合现在的步调,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会或多或少能从中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得到你所希望领悟的精华。
也希望群里的朋友们能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地读读这十二封信,不是希望你们来完成某些任务,而只是希望你能从中发现某一个触动你内心深处的句子足已。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8 思考是建立健全自我人格的重要途径。
——题记
我喝下十二杯酒,畅说人生。
我颇为喜欢这种滥话题——人生与思考。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味承受无尽的知识而不加思索,以无涯随有涯,终将殆矣。
我总是迷茫,不知所措,我曾在黑夜中奔跑,星星是光,月亮是光,你也是光。
黑夜不一定黑,白昼也不一定是白。
你可想过这样一句话,“我闭上眼时,是黑的,那我睁开眼时,一定会看到光明吗?”但,无论如何,我都喜欢这个世界,爱这所有的缺陷。
朱老先生告诉我:“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我更喜欢朱老先生那句:“生活就是为着生活,别无其它目的。
”不被他人左右,这是我的生活,仅属于我,我没有目的,我只是在享受着它。
我不愿沉浮在深渊中,我想尝试所有,无论如何,我都要去,那是我想去的地方,是理想的人生;我自己的人生由我思考。
我逃避过,但也勇敢过。
朱光潜有言:“学离不掉问,不会起疑问便不会有学。
”对未知的好奇与兴趣便是思考及疑问,学起于问,因有问而求索,从而实现学的目的。
宋濂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趋百里外,因问求答,对不解提出质疑,对兴趣之处虔心求索,虽愚卒获有所闻,宋濂苦学便是问而后学的过程。
学贵有疑,引领学者上下求索,从而获得真知。
李时珍生于医学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对医学十分痴迷,发掘医理药性,求根问底,不断探索,加之医学上的.天赋与慧根,著成《本草纲目》,造福天下苍生。
学当有疑,以推成出新,寻回重重迷雾下的真相。
伽利略勇于质疑亚里士多德的力学理念,两个铁球同时落下,用事实否定千年定律,推动物理学的发展。
因有疑问,问而后究,终获箴言;因有质疑,从而多加研究,革故鼎新,不断完善现代理论体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起疑基于思考,基于批判性的思维。
即使是天之木铎孔子,亦曾栉风沐雨向老子求学。
学贵有疑,疑而后问,乃是一种谦卑的姿态。
览尽世态炎凉,人间冷暖,方知人微弱如尘,不过天地蜉蝣、沧海一粟,当以谦卑的态度,不断求索质疑,汲取新知,弥补自身的瑕疵。
不思则罔,不疑则殆。
行成于思,学贵有疑,秉求索之心,怀疑而究之,方成学问之道。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9 “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
”
作者对现代青年的毛病,曾这样慨乎言之。
青年,作为每个时代关注的对象,他们的发展,关乎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未来。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向着青年阐述着一代前辈对后生的希望和期盼。
只为了新兴的青年,能将真正价值的忠告,印入心孔,铭记于心。
即使是跨越时代的鸿沟,朱光潜先生对青年的教诲,仍不失学习甚至铭记的意义。
在当代这个竞争强烈,制度革新,生活面貌翻天覆地地变化的时代里,每个人无不在奋力拼搏,而在这奋斗中,能够上岸的人却又少之又少,究竟应当是怎样才能远离这样的人生悲剧。
也许“摆脱”才是出路,正如书中所言,“‘摆脱’不开便是人生悲剧的起源。
”对于生活中琳琅满目的机会和选择,我们唯有认定一个目标,并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
在这条道路上拼尽全力,将其余一切置之度外,才能赢得超越他人的权利和优势。
“摆脱”身边的杂念和负重,才能“跑”得轻松,免除烦恼与不安。
“人生的悲剧则多生于冲突之不能解决。
”人生的.烦恼和失败多是因为事业上,生活
中的矛盾不能化解。
对于这些,就应该笃定信念,坚持理想和选择。
生命的道路上歧路千差万别,却仅有一条路可走,有所取则必有所舍,因此青年应当果断选择,不要等光阴散尽才回望当初。
然而世间难有人能真正地摆脱,即使是作者本人也难免浑弄是非,所以才有生活中的不顺和困境。
青年涉世未深,犯错则更是经常。
看待挫折也尤为重要。
作者在《谈人生与我》中就写到“人生本来要有悲剧才算人生”。
人生的悲剧虽然不愉快,但悲剧也是人生的部分,正像小说情节曲折,青年面对这些,应当怀着乐观的外世心态,接纳这些人生的转折。
青年人要有能够“摆脱”的生活的勇气,才能赢得能热烈的人生的权利。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0 十二封信,每封信里人生导师朱光潜先生就年轻人所面对的某一问题,给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就读书,先生认为“读书不在于有没有时间,而在于有没有决心”,在书的选择和读书的方法上也要有所注意。
就恋爱,先生认为“恋爱是人格的交感共鸣,所以恋爱真纯的程度以人格高下为准。
一般人误解恋爱,动于一时飘忽的性欲冲动而发生婚姻关系,境过则情迁,色衰则爱弛,这虽是冒名恋爱,实则只是纵欲。
我为真正恋爱辩护,我却不愿为纵欲辩护;我愿青年应该懂得恋爱神圣,我却不愿青年在血气未定的时候,去盲目地假恋爱之名寻求泄欲。
”
虽然这些信是将近一百年前所写,但其中的哲理和技巧放在今天来看也毫不过时。
“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先生关于百年前的年轻人存在的毛病的概括,放在今天也依旧一针见血。
或许年轻人所面临的困惑和迷茫,年轻人有的毛病,从古至今都相差无几。
读完这十二封信后收获和感触颇多,虽然这些道理并不新奇,甚至有些像心灵鸡汤,但由先生之口说出来却极具信服力和感染力。
有句话叫“懂所有的.道理,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但我相信这些道理一定会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影响自己,鞭策自己朝着更好的方向走去。
也遗憾没有在更年轻的时候读到这些信。
“我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目的。
世间少我一个,多我一个,或者我时而幸运,时而受灾祸侵逼,我以为这都无伤天地之和。
你如果问我,人们应该如何生活才好呢?我说,就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
你如果问我,人们生活在这幻变无常的世相中究竟为着什么?我说,生活就是为着生活,别无其他目的。
你如果向我埋怨天公说,人生是多么苦恼呵!我说,人们并非生在这个世界来享幸福的,所以那并不算奇怪。
”为朱光潜先生的豁达洒脱人生态度所感服。
也为自己在某些生活态度上与先生达成一致的看法而感到喜悦。
如我也认可在人生中生活始终排在第一位,而生活又在于体验和感受。
如先生所说“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
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
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
这两个字涵义极广。
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
”当然,对于生活中美的感受、乐趣的发现我远不及先生。
“每读到一种好作品,看见自己所久想说出而说不出的话,被他人轻轻易易地说出来了,一方面固然以作者‘先获我心’为快,而另一方面也不免心怀惭怍。
”读这十二封信,常有先生所说的这种感觉。
为弥补这种惭怍,就要向先生学习,更加用心去感受生活。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1 你是否曾期待拥有这样一盏明灯:它在你失去方向时为你大开光明之路,在你生活慵懒时提醒你青春以奋斗为歌……这是一盏温柔的明灯,语气亲切随和,深入人心,你能在他身上感受春阳般的气息。
如果你曾期待过,品味朱老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位真挚又极具智慧的导师,这位质朴无华的朋友,和蔼可亲地和我谈心,汩汩地流出了他露珠似的深邃的思想和为人为文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