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期施工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期施工手册
1冬期施工基本知识及理论
1.1基础资料
1.1.1冬期施工定义、特点及基本要求
常温施工一般都比较熟悉,各地差异不大,影响因素亦较少,但对冬期施工来说,由于气温较低,要降低到0℃以下,则常温一套施工方法就不适应了,无论在材料、设备选择、施工方法确定等方面都需要有一些特殊的措施,这些都是由于冬期施工的特殊性带来的。
因此,当日平均气温降低到5℃或5℃以下,或者最低气温降低到0℃或0℃以下时,用一般的施工方法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必须采取特殊措施进行施工方能满足要求,即认为进入了冬期施工阶段。
冬期施工特点是:
1.冬期施工由于施工条件及环境不利,是工程质量事故易出现的多发季节,其质量事故出现约占全年事故的三分之二以上,尤以混凝土和地基基础工程居多。
2.质量事故出现的隐蔽性、滞后性。
即工程是冬天干的,大多数在春季开始才暴露出来,因而给事故处理带来很大的难度,轻者进行修补,重者返工重来,不仅给工程带来损失,而且影响工程使用寿命。
3.冬期施工的计划性和准备工作时间性强。
这是由于准备工作时间短,技术要求发杂。
往往有一些质量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这一环节跟不上,仓促施工造成的。
因而,对冬期施工基本要求是:
1.加强计划安排。
在北方地区进行工程建设,冬期施工计划安排极其重要。
在全年计划其中,当预计要进行冬期施工时,一般每年7~8月份即应考虑,进行战略性的安排,因为它涉及到我国各地区3~6个月的施工量。
一个好的施工领导者绝不可忽视。
2.抓紧施工准备工作。
其中包括材料、专用设备、能源、暂设工程等。
通常每年不迟于8月份即要抓紧进行。
这一环节上不去,仓促施工,既误工期,又影响质量。
3.编好技术措施。
这是指导施工的纲领性文件,要确定主要技术关键,规定单项工程施工方案编制原则和主要工程的技术规定。
通常在每年9月份即应编制完毕。
4.制定单项工程施工方案。
在冬期施工技术措施等文件指导下,根据国家规范、规程等规定,针对某单项工程特点,编制单项工程施工方案。
内容包括工程进度、施工方法、劳动组织、操作要点、质量要求和试验检测规定等内容,这是进行技术交底和技术培训的主要技术文件之一。
5.重视技术培训和技术交底工作。
这是保证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的关键。
要学习国家规范和规程中的有关规定,要贯彻技术措施和施工方案,提出工长、工人应知应会的基本要求,必要时尚应对主要技术骨干、工长和班组长进行考核,通过后方可上岗。
经验表明,许多事故常常是由于忽视这一工作环节而造成的。
1.1.2冬期施工起讫日期
根据冬期施工定义,确定冬期施工起讫日期。
按当地多年气温资
料,并查阅国家或地区气象局资料集即可定出。
根据我国中央气象局1951~1980年间观测资料,定出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主要城市的冬期施工起讫日期见表1-1.
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主要城市冬期施工起讫日期(日/月)表1-1
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主要城市冬期施工起讫日期(日/月)续表
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主要城市冬期施工起讫日期(日/月)续表
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主要城市冬期施工起讫日期(日/月)续表
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主要城市冬期施工起讫日期(日/月)续表
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主要城市冬期施工起讫日期(日/月)续表
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主要城市冬期施工起讫日期(日/月)续表
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主要城市冬期施工起讫日期(日/月)续表
1.1.3冬期施工有关气象资料
一、有关气象术语、概念、定义
1.气温——指空气中的温度,是将温度计放在通风、荫蔽、
离地面1.5m高度处测得的空气温度。
单位:摄氏度(℃)。
2.平均气温——指在一定时间里空气温度的平均状况。
日平均气温是从02、08、14、20点四次观测所得的气温平均值。
单位:摄氏度(℃)。
3.最高、最低气温——指在一定时间里极端状况下的气温。
把每日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按旬或月计算出平均值叫旬(或月)平均最高气温(或平均最低气温)。
单位:摄氏度(℃)。
4.月极端最高、最低气温——指一月中任何一个时刻出现的极端最高值或最低值,分别称月极端最高或月极端最低气温。
单位:摄氏度(℃)。
5.地面温度——指直接与土表面接触的温度计所示的温度。
包括地面温度、地面最高温度和地面最低温度。
单位:摄氏度(℃)。
6.地温——地面和地中不同深度的土温度统称地温。
浅层地温包括离地面5、10、15、20cm深度的地中温度;较深层地温包括离地面40、80、160、320cm深度的地中温度。
单位:摄氏度(℃)。
7.日照时数——指太阳实照时数,即太阳光受云、雾阻挡外,实际照射到地面的时数。
单位:小时(h)。
8.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单位:百分率(%)。
9.降水量——空气中水汽凝结落到地面为降水。
降水分液态(雨)、固态(雪、冰雹)。
降水量以落到地面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积聚的水平面上深度表示。
单位:毫米(mm)。
10.风速——指空气在单位时间中流动的水平距离。
最大风速为10min平均最大值。
单位:米/秒(m/s)。
11.寒潮——按国家气象局统一规定,长江以北,当一日气温下降8℃以上,日最低气温达5℃以下者称为一次寒潮天气。
对于严寒地区,下降8℃以上经常可见,因此不专门列入寒潮之中,但降温十分急剧又伴有暴风雪时,要按寒潮发布。
如黑龙江省一年三季(冬、春、秋)大约有5~6次寒潮袭击。
二、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主要市、县气象资料
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主要市、县的气象资料经整理见附录一。
1.2冻结对混凝土的影响
1.2.1水泥的水化和影响因素
普通水泥主要含有四种矿物成分,即硅酸三钙(3CaO·SiO2),简写C3S,硅酸二钙(2CaO·SiO2),简写C2S,铝酸三钙(3CaO·A12O3),简写C3A和铁铝酸四钙(4CaO·A12O3·Fe2O3)简写C4AF。
混凝土、砂浆所以具有强度,是由于这四种矿物成分遇到水后,进行水化反应,生成新的水化产物的结果,其反应式如下:
2(3CaO·SiO2)+6H2O 3CaO·2SiO2·3H2O+3Ca(OH)2
2(2CaO·SiO2)+4H2O 3CaO·2SiO2·3H2O+Ca(OH)2
3CaO·A12O3+10H2O+CaSO4·2H2O
3CaO·A12O3·CaSO4·12H2O
4CaO·A12O3·Fe2O3+10H2O+2Ca(OH)2
6CaO·A12O3·Fe2O3·12H2O
从上述反应式可看出,其水化反应得以进行,需要温度和水两个重要条件。
这两个条件恰恰是冬期施工中最不利的因素。
冬期温度降低,一是减弱了水的化学活性,使水泥的水化反应减慢,混凝土的强度增长缓慢,另外当温度降低到0℃以下时,水结冰体积膨胀易使混凝土内部结构受到破坏。
所以说,冬期施工主要是研究温度和水变化后,产生的各种影响。
1.2.2水的基本性质和在混凝土中存在的形态
自然界中的水有三种体态:固相体,液相体,汽相体。
液相水在标准大气压下,沸点温度为100℃,冰点为0℃,在4℃时其密度最大为1。
水在0℃结冰时要释放333.6J(焦耳)的热量,相反冰在溶解时,也要吸收相同的热量。
在常温条件下水随着温度升高,其化学活性也随之增强,当温度降低时,化学活性也随之减弱。
因而在水泥水化反应速度上,也是随着温度的高、低而表现快与慢。
汽相水是水加热到100℃或以上时全部变为汽相。
这时水分子H2O大多是呈单分子状态激烈运动,动能较高,水的化学活性也特强。
如其密闭在一定容积的容器内时,会产生很大的压力。
固相水即冰。
水结冰时体积要膨胀大约9%左右。
而且此时的水分子H2O全部呈集团状态,无运动,只在原位置上少许微弱摆动,动能很小,其化学活性很低,所以水泥能与水进行水化反应。
混凝土在未冻结之前,水在混凝土中基本上呈三种方式存在。
即化学结合水,物理吸附水和自由水。
化学结合水为水泥水化后,生成水化产物的组成部分,随着水化反应的不断进行,水泥水化产物不断增多,这部分水的数量也逐渐增多。
但通常温度的升高和降低,对它基本无影响。
物理吸附水,当混凝土结构形成后,吸附至水泥水化后生成的水化产物凝胶体表面,或者吸附至混凝土内的毛细孔内壁的一层吸附水膜层。
这部分水很少,结冰温度也较低,通常-78℃以下方结冰,它的相态变化对混凝土性能影响不大。
自由水,广泛存在于混凝土的大小不同的毛细孔或大孔中,其数量多少和毛细孔及各类孔的直径有关,当混凝土水灰比大时,毛细孔直径也大,自由水含量也多,反之则少。
这部分水对混凝土性能影响较大。
当温度升高时,它还可以沿毛细孔通道蒸发出去,当温度降低时,它可以在毛细孔内结冰,对混凝土产生破坏作用。
自由水至混凝土毛细孔内结冰的温度与毛细孔直径有关,毛细孔直径越细,结冰温度越低,通常在0.2~—2℃方结冰。
所以对水灰比较低的混凝土如0.35以下,由于混凝土内形成的毛细孔很细,加之自由水含量少,遭冻害程度可能性轻得多。